无线充电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774229阅读:462来源:国知局
无线充电器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



背景技术:

无线充电技术近年来开始在移动设备的充电领域得到应用,其技术原理是利用电磁感应传递电能,从而实现对被充电设备的无线式充电。

无线充电系统包括充电线圈和接收线圈,其中充电线圈设置在无线充电器上,接收线圈设置在被充电设备上。如果接收线圈与充电线圈的位置相距较远,充电线圈无法与接收线圈建立足够的电磁联系,从而无法充电。使用现有的无线充电器充电,通常是将被充电设备放在无线充电器上,然后手动调整被充电设备的位置,以让接收线圈与充电线圈靠近而建立足够的电磁联系开始充电,不方便使用。此外,在充电过程中,充电线圈和接收线圈的位置如果没有对准,此时虽然能充电,但充电效率比较低。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方便使用的无线充电器。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以下技术方案。

无线充电器,包括充电线圈和线圈移动装置,线圈移动装置移动充电线圈。

本实用新型的无线充电器设有线圈移动装置,线圈移动装置可移动充电线圈,使之与放置在无线充电器上的被充电设备的接收线圈靠近,无需手动去移动被充电设备,方便使用。

较佳地,线圈移动装置包括X轴移动机构,其可在X向移动充电线圈。

较佳地,X轴移动机构包括X轴丝杆传动组件和X轴驱动电机,X轴丝杆传动组件包括丝杆、丝母和传动件,传动件与丝杆固定,X轴驱动电机的转轴与传动件配合以驱动丝杆转动,丝母与丝杆配合以在丝杆转动时在X向移动,从而在X向移动充电线圈。采用丝杆传动的方式来移动充电线圈,比较精确。

较佳地,X轴移动机构还包括X轴导杆,其引导充电线圈在被X轴移动机构移动时沿X向移动。设置X轴导杆来引导充电线圈在X向上的移动,可让充电线圈在该方向上的移动更为准确平稳。

较佳地,X轴移动机构还包括X轴随动座,其与所述丝母固定,充电线圈固定在X轴随动座上,X轴随动座设有导向扣,所述导向扣套在X轴导杆外侧并可沿X轴导杆滑动。

较佳地,线圈移动装置还包括Y轴移动机构,其可在Y向移动充电线圈。

较佳地,线圈移动装置还包括Z轴移动机构,其可在Z向移动充电线圈。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无线充电器的外部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无线充电器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包括:壳体1,基座11,面板12,固定脚13,充电线圈2,X轴丝杆传动组件31,丝杆311,丝母312,传动件313,X轴驱动电机32,X轴导杆33,X轴随动座34,导向扣341。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做详细说明。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的无线充电器包括壳体1,壳体1包括基座11和面板12,基座11顶部开口,面板12盖合在基座11顶部的开口上,并通过四角的螺栓紧固,基座11设有固定脚13,可藉此固定本实施例的无线充电器。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的无线充电器还包括充电线圈2和用于移动充电线圈2的线圈移动装置,线圈移动装置移动充电线圈2,使充电线圈2与放置在面板12上的被充电设备的接收线圈靠近,充电线圈2和所述接收线圈之间从而建立足够的电磁联系可以充电,用户无需手动移动被充电设备,只需将被充电设备放在面板12上即可,方便使用。

如图2所示,线圈移动装置包括X轴移动机构,其可在X向移动充电线圈2,具体地,X轴移动机构包括X轴丝杆311传动组件31和X轴驱动电机32,X轴丝杆311传动组件31包括丝杆311、丝母312和传动件313,本实施例中,传动件313是一个齿轮,其与丝杆311固定,X轴驱动电机32的转轴上也套有齿轮,该齿轮与传动件313啮合,X轴驱动电机32藉此驱动丝杆311转动,丝母312套在丝杆311上,丝杆311是沿X向设置的,丝杆311转动,丝母312则在X向移动,丝杆311的转动方向决定丝母312在X向的正向还是反向移动。如图2所示,X轴移动机构还包括X轴随动座34,其与丝母312固定,充电线圈2固定在X轴随动座34上。X轴移动机构还设有X轴导杆33,X轴导杆33和X轴丝杆311传动组件31分列X轴随动座34两侧,并分别固定在基座11上,X轴导杆33与丝杆311平行,也是沿X向设置的,X轴随动座34设有导向扣341,导向扣341套在X轴导杆33外侧,X轴丝杆311传动组件31驱动X轴随动座34在X向移动是,导向扣341沿X轴导杆33滑动,X轴导杆33以此给X轴随动座34导向,使其沿X向准确、平稳地移动。相比于皮带传动等其他传动形式,丝杆311传动具有精确、小型的特点,更适合本实施例的无线充电器。

进一步地,在其他实施例中,线圈移动装置还可包括Y轴移动机构和Z轴移动机构,它们可分别在Y向和Z向移动充电线圈2,其中,X向、Y向和Z向相互垂直,如此,便可形成一个三轴移动的装置,充电线圈2移动的范围更广,能适应更多的情况,也能更精确地提高充电效率。

以上所揭露的仅为本发明创造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当然不能以此来限定本发明创造之权利范围,因此依本发明创造申请专利范围所作的等同变化,仍属本发明创造所涵盖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