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负荷电流取电电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377636阅读:338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子技术应用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负荷电流取电电路。



背景技术:

在电力系统配的网自动化设备、各种监测设备挂网运行之后,设备的供电问题成为各种应用中的重要环节之一,特别是在电力配网线路上广泛应用的接地故障定位系统中的数据转发站,其供电方式也采用了多种模式,目前,主要供电模式是一次性锂电池、太用能电池板加超级电容或可充电电池,这种模式在日照时间缩短的冬季及梅雨季节太阳能电池板所能采集到的能量非常有限,致使一次性锂电池能量耗费过大,导致系统生命周期缩短,再加之接地故障定位系统中的数据转发站是柱上装置,即安装在电线杆上或挂在线路上,一般体积较小,一次性锂电池的容量和太阳能电池板的面积都受到了一定的限制,因此,采用更多的供电模式作为补充也是接地故障定位系统厂商所寻求的目标。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负荷电流取电电路,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电力接地故障数据转发站的辅助供电问题。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负荷电流取电电路,包括:电磁感应线圈与 CBB电容并联构成并联谐振电路,在CBB电容两端并联压敏电阻,压敏电阻两端并联整流桥的交流输入端,整流桥的直流输出端与稳压二极管、第一滤波电容并联,第一滤波电容的一端与三端稳压集成电路的电压输出端连接,另一端与三端稳压集成电路的接地端连接,三端稳压集成电路的电源输入端与第二滤波电容的一端连接,三端稳压集成电路的接地端与第二滤波电容的另一端连接。

本实用新型有益效果包括:增加了数据转发站的供电能力,在线路中负荷电流大于30A时所取得的电能可使数据转发站无需其他供电方式供电,充分利用了线路周围的电磁场能量,具有较好的经济性和实用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负荷电流取电电路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给出增加了数据转发站的供电能力的实现方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负荷电流取电电路,以下结合说明书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说明。

在配网线路中,线路的负荷电流一般都在几安培到几十安培上下,在线路的周围即产生了交变电磁场,利用电磁感应原理,采用坡莫合金高导磁材料和电磁感应线圈做成的卡线结构安装在数据转发站上,再将其卡装置线路上,将线路周围的电磁场转换为电能为数据转发站提供辅助供电,这种方法增加了数据转发站的供电能力,在线路中负荷电流大于30A时所取得的电能可使数据转发站无需其他供电方式供电,充分利用了线路周围的电磁场能量,具有较好的经济性和实用性。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负荷电流取电电路,通过吸收线路周围的交变电磁场,电磁感应线圈安装在卡线结构的磁场环路中,通过电磁感应原理在电磁感应线圈中产生了感应电流,获取了电能,采用谐振电容并联在电磁感应线圈上,让电磁感应线圈和谐振电容工作在谐振点,使得电磁感应线圈中取得的能量达到最大值,再通过整流滤波电路、稳压电路等构成为数据转发站提供辅助电源装置。

参阅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负荷电流取电电路,包括:电磁感应线圈L与CBB电容并联构成并联谐振电路,在CBB电容两端并联压敏电阻Y,压敏电阻Y两端并联整流桥的交流输入端,整流桥Z的直流输出端与稳压二极管D、第一滤波电容C1并联,第一滤波电容C1的一端与三端稳压集成电路W的电压输出端Vout连接,另一端与三端稳压集成电路W的接地端连接GND,三端稳压集成电路W的电源输入端Vin与第二滤波电容C2的一端连接,三端稳压集成电路W的接地端GND与第二滤波电容C2的另一端连接。

本实用新型电磁感应线圈L的主要特征是:电磁线圈骨架,作用是绕制线圈胎架;绝缘漆包导线,作用是绕制电磁感应线圈L,产生电磁感应电流。

本实用新型谐振电容的主要特征是:采用CBB电容与电磁感应线圈L构成并联谐振电路,作用是使其工作在50Hz的谐振点,使电磁感应线圈L可输出的能量最大。

本实用新型整流滤波电路的主要特征是:包含压敏电阻Y,作用是吸收尖峰能量,保护整流滤波电路;整流桥Z,作用是将电磁感应线圈L的交流输出整流为脉动直流;滤波电容C1,C2,作用是将脉动直流滤波成平滑直流。

本实用新型稳压电路的主要特征是:包含三端稳压集成电路W,作用是将电磁感应线圈L输出的电压经整流滤波和稳压为数据转发站提供稳定的供电电源,稳压二极管D,作用是保护三端稳压集成电路W,第一滤波电容C1、第二滤波电容C2,作用是减小稳压输出的纹波电压。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方案,解决现有电力接地故障数据转发站的辅助供电问题,增加了数据转发站的供电能力,在线路中负荷电流大于 30A时所取得的电能可使数据转发站无需其他供电方式供电,充分利用了线路周围的电磁场能量,具有较好的经济性和实用性;减小了后备电源体积、减小太阳能电池板面积,使得数据转发站更加小巧轻便,不受日昼、阴晴的影响,提高了工作寿命和可靠性。

显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各种改动和变型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这样,倘若本实用新型的这些修改和变型属于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及其等同技术的范围之内,则本实用新型也意图包含这些改动和变型在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