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太阳能充电电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738329阅读:3156来源:国知局
一种太阳能充电电路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子电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太阳能充电电路。



背景技术:

随着智能手机、阅读器、相机等电子设备的不断地融入人类生活,保证电子设备能长时间持续工作成为越来越重要的课题。特别是在野外或停电等应急场合,因为充电电池容量有限,无法保证长时间的续航。而太阳能作为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不仅能够方便地获取,同时它也是一种清洁、高效和永不衰竭的新能源;且太阳能安全可靠、无噪声、无污染、制约少。因它具备的众多优点,使太阳能非常适合用来转化为电能使用。

但由于受到环境因素的制约,如光照强度、气候、地理位置和海拔高度等自然条件的限制,以及天气因素的影响,到达某一地面的太阳辐照度是间断且极不稳定的,这使太阳能转化为电能应用在电子设备时容易产生电流不稳定的现象。而电子设备,如手机,对电流的稳定性要求较高,在电流过低时甚至会出现“不支持此配件”的情况。所以,现阶段的太阳能的应用还不完善。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目的是解决上述现有无功补偿装置的局限性,提供了一种能够持续稳定供电的太阳能充电电路。

本实用新型包括顺次连接的太阳能采集模块,升降压转换模块和外存储输出模块,所述的太阳能采集模块和所述的升降压转换模块之间设有充电管理控制模块,所述的充电管理控制模块连接锂电池。

采用以上结构后,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太阳能充电电路,可使用在便携包中,使用方便,其主要通过加入充电管理控制模块和蓄电的锂电池,解决了采用太阳能发电供电不稳定的问题。在光照电流不强的时候,可以通过锂电池补充输出稳定的电流;在不需要给电子设备充电时,也可以单独给锂电池充电BATT。

现有的便携包中的同类电路都只单独采用升降压模块,将太阳能采集模块输出的电压通过升降压模块转换成稳定的电压,从而能给手机充电。在这种情况下,输出电流完全由输入电流决定,即由便携包受到的光照情况决定。在光照较弱时,给手机充电容易出现假充,即显示充电但实际电流很低。对于某些电子设备,由于其自带保护,会出现“不支持此配件”的情况。本实用新型在所述的太阳能采集模块和所述的升降压转换模块之间加入了充电管理控制模块,并连接锂电池。可以决定将输入的电能存储到锂电池或者在给手机充电时将锂电池的电能放出保证给手机的充电电流。这种情况下,只要锂电池内有电,就能保证手机的充电电流稳定在一个较大的值。平时可以让便携包在太阳光照下给锂电池充电,手机没电时可以临时给手机快速充电。

作为改进,所述的升降压转换模块包括充电管理控制芯片U1,所述的充电管理控制芯片U1包括IN端、VPCC端、SEL端、PROG1端、PROG2端、PROG3端、/T1端、CE端、GND端、OUT端、VBAT端;所述的太阳能采集模块的输出端与所述的SEL端、PROG2端、/TE端、CE端、IN端连接;所述的VPCC端通过第一电阻R1连接所述的太阳能采集模块的输出端,并通过第五电阻R5接地;所述的GND端接地;所述的PROG1端通过第七电阻R7接地,所述的PROG3端通过第八电阻R8接地;所述的VBAT端连接锂电池BATT的输入端,所述的OUT端连接所述的升降压转换模块的输入端。

作为改进,所述的充电管理控制芯片U1包括/PG端、STAT2端、STAT1/LBO端;所述的太阳能采集模块的输出端分别通过第二电阻R2、第一二极管CHRG1连接所述的STAT1/LBO端,通过第三电阻R3、第二二极管DONE1连接所述的STAT2端,通过第四电阻R4、第三二极管PWR1连接所述的/PG端。

作为改进,所述的充电管理控制芯片U1包括THERM端,所述的THERM端通过第六电阻R6分别连接第一热敏电阻THERM和第二热敏电阻RT1。

作为改进,所述的升降压转换模块包括升降压转换芯片U2,所述的升降压转换芯片U2包括SW端、VBAT端、EN端、LBI端、SYNC端、GND端、NC端、VOUT端、FB端和PGND端;所述的SW端连接电感L1的一端,所述的电感L1的另一端与所述的VBAT端的节点连接所述的充电管理控制模块;所述的SYNC端、GND端,与所述的LBI端之间连接第十八电阻R18;所述的EN端连接第十四电阻R14的一端,所述的第十四电阻R14的另一端与所述的LBI端之间连接第十五电阻R15; 所述的第十四电阻R14与第十五电阻R15的节点与所述的VBAT端相连;所述的VOUT端与所述的FB端之间连接第十一电阻R11,所述的FB端与所述的PGND端之间连接第十六电阻R16;所述的PGND端接地,所述的VOUT端连接所述的外存储输出模块。

作为改进,所述的升降压转换芯片U2包括LBO端,所述的LBO端通过第二十电阻R20连接三极管T1的基极,所述的三极管T1的发射极通过第十九电阻R19与所述的基极相连,所述的T1的集电极接地。

作为改进,所述的集电极通过第四二极管LED2接地。

作为改进,所述的升降压转换模块的输出端通过第五二极管LED1接地。

作为改进,所述的外存储输出模块为USB输出模块。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模块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电路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包括顺次连接的太阳能采集模块,升降压转换模块和外存储输出模块,所述的太阳能采集模块和所述的升降压转换模块之间设有充电管理控制模块,所述的充电管理控制模块连接锂电池BATT。所述的升降压转换模块包括充电管理控制芯片U1,所述的充电管理控制芯片U1包括IN端、VPCC端、SEL端、PROG1端、PROG2端、PROG3端、/T1端、CE端、GND端、OUT端、VBAT端;所述的太阳能采集模块的输出端与所述的SEL端、PROG2端、/TE端、CE端、IN端连接;所述的VPCC端通过第一电阻R1连接所述的太阳能采集模块的输出端,并通过第五电阻R5接地;所述的GND端接地;所述的PROG1端通过第七电阻R7接地,所述的PROG3端通过第八电阻R8接地;所述的VBAT端连接锂电池BATT的输入端,所述的OUT端连接所述的升降压转换模块的输入端。所述的充电管理控制芯片U1包括/PG端、STAT2端、STAT1/LBO端;所述的太阳能采集模块的输出端分别通过第二电阻R2、第一二极管CHRG1连接所述的STAT1/LBO端,通过第三电阻R3、第二二极管DONE1连接所述的STAT2端,通过第四电阻R4、第三二极管PWR1连接所述的/PG端。所述的充电管理控制芯片U1包括THERM端,所述的THERM端通过第六电阻R6分别连接第一热敏电阻THERM和第二热敏电阻RT1。所述的升降压转换模块包括升降压转换芯片U2,所述的升降压转换芯片U2包括SW端、VBAT端、EN端、LBI端、SYNC端、GND端、NC端、VOUT端、FB端和PGND端;所述的SW端连接电感L1的一端,所述的电感L1的另一端与所述的VBAT端的节点连接所述的充电管理控制模块;所述的SYNC端、GND端,与所述的LBI端之间连接第十八电阻R18;所述的EN端连接第十四电阻R14的一端,所述的第十四电阻R14的另一端与所述的LBI端之间连接第十五电阻R15; 所述的第十四电阻R14与第十五电阻R15的节点与所述的VBAT端相连;所述的VOUT端与所述的FB端之间连接第十一电阻R11,所述的FB端与所述的PGND端之间连接第十六电阻R16;所述的PGND端接地,所述的VOUT端连接所述的外存储输出模块。所述的升降压转换芯片U2包括LBO端,所述的LBO端通过第二十电阻R20连接三极管T1的基极,所述的三极管T1的发射极通过第十九电阻R19与所述的基极相连,所述的T1的集电极接地。所述的集电极通过第四二极管LED2接地。所述的升降压转换模块的输出端通过第五二极管LED1接地。所述的外存储输出模块为USB输出模块。

以下通过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地说明,用以解释说明但不仅限制于此一种形式。

作为优选,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的充电管理控制芯片U1选用的型号为MCP73871芯片,所述的升降压转换芯片U2选用的型号为TPS6109X芯片。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的充电管理控制芯片U1的GND端包括三个引脚,均接地;所述的充电管理控制芯片U1的VBAT端包括三个引脚,共同连接锂电池BATT;所述的充电管理控制芯片U1的IN端包括两个引脚,同时连接所述的太阳能采集模块的输出端。

所述的升降压转换芯片U2的PGND端包括三个引脚,均接地;所述的升降压转换芯片U2的VOUT端包括三个引脚;所述的的升降压转换芯片U2的SW端包括两个引脚。

工作原理为,当所述的太阳能采集模块采集到太阳能并转换为电能为所述的充电管理控制模块提供电压。所述的充电管理控制模块包括充电管理控制芯片,本实用新型所选用的充电管理控制芯片可同时为系统供电,并为锂电池BATT充电。为系统供电的部分与所述的升降压转换模块连接。

以上仅就本实用新型的最佳实施例作了说明,但不能理解为是对权利要求的限制。本实用新型不仅限于以上实施例,凡在本实用新型独立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所作的各种变化均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