户内三芯电缆终端安装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476672阅读:293来源:国知局
户内三芯电缆终端安装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属于电气安装辅助装置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适用于10kv和35kv的户内三芯电缆终端安装装置。



背景技术:

电力电缆的两端与其它电气设备连接时,需要有一个能满足一定绝缘与密封要求的连接装置,即电缆终端。根据使用场合的不同,电缆终端分为户内终端和户外终端;用于三芯电缆的终端叫做三芯电缆终端。制作三芯电缆终端,就是将三芯电缆的外护套、刚铠屏蔽、内护套、填充层、铜屏蔽、外半导体、主绝缘、内半导体以及导体进行一系列加工,制作成三相电缆,最终分别在三相电缆的终端压接线鼻或设备线夹,将三相电缆接于设备上。户内三芯电缆终端安装时,是将制作好的三相电缆终端与开关柜内的接线桩固定连接;接入过程中,不可随意变更接线桩与线鼻或设备线夹之间的角度,同时还要将电缆调整至规定的角度;传统方式中,作业人员需要手动作业将电缆接入开关柜内的接线桩,同时用人力弯折电缆,调整电缆角度;一方面,为了考虑电网稳定运行的安全,需增大电缆的载流量,意味着电缆的导体截面积增大,因此作业人员在调整电缆角度时,难度增大,耗时长,效率低;另一方面,由于开关柜内空间狭小,作业人员手动接入电缆时,需要整个人钻进开关柜内进行作业,狭小的空间也造成电缆接入耗时较长,效率较低。因此,亟需一种户内三芯电缆终端安装装置,以解决现有技术中户内三芯电缆终端安装难度大、耗时长、效率低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现有技术中户内三芯电缆终端安装难度大、耗时长、效率低的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户内三芯电缆终端安装装置,以降低户内三芯电缆终端的安装难度、缩短安装用时、提高安装效率。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的户内三芯电缆终端安装装置,包括:

支撑架、横向调节机构、调节底座、电缆座及控制机构;

支撑架,包括:第一横梁、第二横梁及纵梁,均呈长方条状;第一横梁与纵梁呈t型固定连接;第二横梁,与第一横梁长度一致,中心部位与纵梁垂直固定连接,并与第一横梁平行设置;使用时,支撑架用于对安装装置整体进行支撑,第一横梁和第二横梁的两端支撑在开关柜电缆室的左右侧面,用于横向支撑,纵梁底端支撑在开关柜电缆室的底面,用于纵向支撑。借助支撑架,作业时作业人员不需要整个人钻进狭小的开关柜中,降低了作业难度,使作业更加方便。另外,第一横梁靠近开关柜内电缆室的a、b、c三相电缆桩,第二横梁靠近整根电缆线被分为a、b、c三相电缆线的分割点处。

横向调节机构,包括:第一横向调节机构及第二横向调节机构;

其中,第一横向调节机构,包括:第一导轨,固定设置在第一横梁前侧面的左半边;第一导轨上设置第一滑块;第一导轨一端固定设置相匹配的第一电机;第一滑块通过第一电机的带动能够在第一导轨上横向移动;

第二横向调节机构,包括:第二导轨,固定设置在第一横梁前侧面的右半边;第二导轨上设置第二滑块;第二导轨一端固定设置相匹配的第二电机;第二滑块通过第二电机的带动能够在第二导轨上横向移动;第一电机和电机均为步进电机;

第一横向调节机构中,第一导轨,两侧分别设置支撑杆,中间设置运动螺杆;第一滑块与支撑杆和运动螺杆匹配设置,第一电机带动运动螺杆旋转,进而带动第一滑块横向移动;第二横向调节机构设置与第二横向调节机构设置相同。

调节底座,包括:第一调节底座,固定设置在第一滑块上;第二调节底座,固定设置在第二滑块上;第三调节底座及第四调节底座,对称设置在第二横梁前侧面的左半边中心部位和右半边中心部位;第一调节底座,在第一滑块的带动下能够横向移动;第二调节底座,在第二滑块的带动下能够横向移动;

第一调节底座、第二调节底座、第三调节底座及第四调节底座,均包括:固定底座及旋转底座,均呈板状;固定底座和旋转底座之间设置滚动轴承,滚动轴承使旋转底座能够相对于固定底座进行旋转;

电缆座,包括:第一电缆座,固定设置在第一调节底座上;第二电缆座,固定设置在第二调节底座上;第三电缆座,固定设置在第三调节底座上;第四电缆座,固定设置在第四调节底座上;第五电缆座、第六电缆座,分别固定设置在纵梁与第一横梁、第二横梁的交叉部位;所有电缆座位于同一水平面上;第一电缆座,在第一调节底座带动下能够横向移动;第二电缆座,在第二调节底座带动下能够横向移动。使用时,第一电缆座、第三电缆座用于固定最左侧的a相或者c相电缆(a相或者c相的确定,依据电缆室的情况决定),第五电缆座、第六电缆座用于固定中间的b相电缆,第二电缆座、第四电缆座用于固定最右侧的c相或者a相电缆。

控制机构,输入端与外界电源连接,输出端分别与第一电机和第二电机电连接。

较佳地,所述支撑架,还包括:第一横向支撑爪和第二横向支撑爪,通过第一调节杆和第二调节杆对称设置在第一横梁的两端;第三横向支撑爪和第四横向支撑爪,通过第三调节杆和第四调节杆对称设置在第二横梁的两端;第一支脚及第二支脚,均呈l型,对称设置在纵梁左、右两侧面的底部。第一横向支撑爪、第二横向支撑爪、第三横向支撑爪、第四横向支撑爪的设置,以及第一调节杆、第二调节杆、第三调节杆及第四调节杆的设置,使得支撑架在横向的尺寸可以调节,能够适应于不同尺寸的开关柜电缆室;第一支脚与第二支脚的设置,使支撑架的在纵向的支撑更加稳固。

较佳地,所述第一电缆座、第二电缆座、第三电缆座、第四电缆座、第五电缆座、第六电缆座,均包括:电缆底座及电缆盖;所述电缆底座呈方块状,其上开口,开口呈半圆柱状;所述电缆盖,形状与电缆底座相匹配,中心呈半圆柱状,两端盖在电缆底座上,两端与电缆底座螺纹连接。第一电缆座的电缆底座与第一调节底座的旋转底座固定连接;第二电缆座的电缆底座与第二调节底座的旋转底座固定连接;第三电缆座的电缆底座与第三调节底座的旋转底座固定连接;第四电缆座的电缆底座与第四调节底座的旋转底座固定连接;第五电缆座的电缆底座与纵梁固定连接;第六电缆座的电缆底座与纵梁固定连接。

较佳地,所述第二横梁前侧面左半边开设凸型槽口,所述槽口内设置相匹配的第三滑块,第三滑块上开设螺纹孔,所述第三调节底座的固定底座通过螺杆和第三滑块螺纹连接;第三滑块的设置,使第三调节底座能够在第二横梁上横向移动,以适应于不同的开关柜电缆室;

所述第二横梁前侧面右半边开设凸型槽口,所述槽口内设置相匹配的第四滑块,第四滑块内开设螺纹孔,所述第四调节底座的固定底座通过螺杆和第四滑块螺纹连接。第四滑块的设置,使第四调节底座能够在第二横梁上横向移动,以适应于不同的开关柜电缆室。

较佳地,所述控制机构,包括:转换开关、步进电机驱动器、电压转换器,依次电连接;转换开关分别与第一电机及第二电机电连接;电压转换器与外界电源连接。转换开关的设置,当转换开关连通第一电机时,步进电机驱动器驱动第一电机工作,第一电机带动第一电缆座横向移动;当转换开关连通第二电机时,步进电机驱动器驱动第二电机工作,第二电机带动第二电缆座横向移动,步进电机驱动器驱动第二电机工作。

较佳地,所述第一横向支撑爪、第二横向支撑爪、第三横向支撑爪、第四横向支撑爪,均包括:本体,呈柱状,本体外侧面沿轴向开设非通孔型圆孔,圆孔内卡接橡胶体,所述橡胶体呈圆柱状,且外沿延伸出本体;本体内侧面沿轴向开设螺纹孔,本体通过螺纹孔与调节杆一端螺纹连接;所述非通孔型圆孔直径大于所述螺纹孔直径。橡胶体具有弹性,且耐挤压能力强,不易发生形变,使支撑架在横向的支撑更加牢固。

较佳地,所述支撑架,还包括:第一支撑腿、第二支撑腿,均呈长方条状,对称固定设置在所述纵梁左右两侧面底部;第一支撑腿内侧面顶部与纵梁左侧面底部固定连接,外侧面底部与第一支脚固定连接;第二支撑腿内侧面顶部与纵梁右侧面底部固定连接,外侧面底部与第二支脚固定连接。第一支撑腿与第二支撑腿的设置,使支撑架在纵向的支撑更加稳固。

较佳地,所述橡胶体中心沿轴向开设通孔,所述通孔与本体内侧开设的螺纹孔尺寸匹配且连通。橡胶体中心开设通孔,使与支撑爪螺纹连接的调节杆调节余度更大。

较佳地,所述第一支撑腿外侧面开设凸型槽口,所述槽口内设置相匹配的第五滑块,第五滑块上开设螺纹孔,第五滑块通过螺杆和第一支脚连接;所述第二支撑腿外侧面开设凸型槽口,所述槽口内设置相匹配的第六滑块,第六滑块上开设螺纹孔,第六滑块通过螺杆和第二支脚连接。第一支撑腿与第一支脚以可调节的连接方式进行设置,同时第二支撑腿与第二支脚以可调节的连接方式进行设置,使支撑架在纵向可以适应不同尺寸的开关柜电缆室。

较佳地,所述支撑架采用铝合金材质,铝合金质轻,便于携带。

本发明有益效果包括:

与现有技术中采用人力弯折电缆、安装户内三芯电缆的方式相比,本发明提供的户内三芯电缆终端安装装置,能够降低安装难度、缩短安装用时、提高安装效率。

附图说明

在附图中:

图1为本发明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a处的第三电缆座与第三调节底座的顶视图;

图3为图2中b-b向的剖面图。

附图标记说明:10第一横梁;11第二横梁;12纵梁;13第一横向支撑爪;130本体;131橡胶体;132第一调节杆;14第二横向支撑爪;140第二调节杆;15第三横向支撑爪;150第三调节杆;16第四横向支撑爪;160第四调节杆;17第一支脚;170第一支撑腿;18第二支脚;180第二支撑腿;20第二导轨;21第二滑块;22第二电机;23第一电机;24第一滑块;25第一导轨;30第二调节底座;31第一调节底座;32第三调节底座;320固定底座;321旋转底座;322滚动轴承;33第四调节底座;40第二电缆座;41第一电缆座;42第三电缆座;420电缆底座;421电缆盖;43第四电缆座;44第五电缆座;45第六电缆座;5控制机构。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用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详细描述。

参阅图1、图2和图3所示,本发明提供的户内三芯电缆终端安装装置,包括:支撑架、横向调节机构、调节底座、电缆座及控制机构5;

支撑架,包括:第一横梁10、第二横梁11及纵梁12,均呈长方条状;第一横梁10与纵梁12呈t型固定连接;第二横梁11,与第一横梁10长度一致,中心部位与纵梁12垂直固定连接,并与第一横梁10平行设置;

使用时,支撑架用于对安装装置整体进行支撑,第一横梁10和第二横梁11的两端支撑在开关柜电缆室的左右侧面,用于横向支撑,纵梁12底端支撑在开关柜电缆室的底面,用于纵向支撑。借助支撑架,作业时作业人员不需要整个人钻进狭小的开关柜中,降低了作业难度,使作业更加方便。另外,第一横梁10靠近开关柜内电缆室的a、b、c三相电缆桩,第二横梁11靠近整根电缆线被分为a、b、c三相电缆线的分割点处。

横向调节机构,包括:第一横向调节机构及第二横向调节机构;

其中,第一横向调节机构,包括:第一导轨25,固定设置在第一横梁10前侧面的左半边;第一导轨25上设置第一滑块24;第一导轨25一端固定设置相匹配的第一电机23;第一滑块24通过第一电机23的带动能够在第一导轨25上横向移动;

第二横向调节机构,包括:第二导轨20,固定设置在第一横梁10前侧面的右半边;第二导轨20上设置第二滑块21;第二导轨20一端固定设置相匹配的第二电机22;第二滑块21通过第二电机22的带动能够在第二导轨20上横向移动;第一电机23与第二电机22均为步进电机;

第一横向调节机构中,第一导轨25,两侧分别设置支撑杆,中间设置运动螺杆;第一滑块24与支撑杆和运动螺杆匹配设置,第一电机23带动运动螺杆旋转,进而带动第一滑块24横向移动;第二横向调节机构设置与第二横向调节机构设置相同。

调节底座,包括:第一调节底座31,固定设置在第一滑块24上;第二调节底座30,固定设置在第二滑块21上;第三调节底座32及第四调节底座33,对称设置在第二横梁11前侧面的左半边中心部位和右半边中心部位;第一调节底座31,在第一滑块24的带动下能够横向移动;第二调节底座30,在第二滑块21的带动下能够横向移动;

第一调节底座31、第二调节底座30、第三调节底座32及第四调节底座33,均包括:固定底座320及旋转底座321,均呈板状;固定底座320和旋转底座321之间设置滚动轴承322,滚动轴承322使旋转底座321能够相对于固定底座320进行旋转;

电缆座,包括:第一电缆座41,固定设置在第一调节底座31上;第二电缆座40,固定设置在第二调节底座30上;第三电缆座42,固定设置在第三调节底座32上;第四电缆座43,固定设置在第四调节底座33上;第五电缆座44、第六电缆座45,分别固定设置在纵梁12与第一横梁10、第二横梁11的交叉部位;所有电缆座位于同一水平面上;

第一电缆座41,在第一调节底座31带动下能够横向移动;第二电缆座40,在第二调节底座30带动下能够横向移动。使用时,第一电缆座41、第三电缆座42用于固定最左侧的a相或者c相电缆(a相或者c相的确定,依据电缆室的情况决定),第五电缆座44、第六电缆座45用于固定中间的b相电缆,第二电缆座40、第四电缆座43用于固定最右侧的c相或者a相电缆。第一滑块24在横向移动过程中,带动其上的第一调节底座31及第一电缆座41同时横向移动,使第一电缆座41上固定的电缆线发生弯折,弯折的过程中,第一调节底座31的旋转底座相对第一调节底座31的固定底座发生旋转,一方面配合调整电缆弧度,另一方面使电缆终端头与电缆接线桩保持安装接触吻合;第二滑块21在横向移动过程中,带动其上的第二调节底座30及第二电缆座40同时横向移动,使第二电缆座40上固定的电缆线发生弯折,弯折的过程中,第二调节底座30的旋转底座相对第二调节底座30的固定底座发生旋转,一方面配合调整电缆弧度,另一方面使电缆终端头与电缆接线桩保持安装接触吻合。

控制机构5,输入端与外界电源连接,输出端分别与第一电机和第二电机电连接。

较佳地,参阅图1所示,支撑架,还包括:第一横向支撑爪13和第二横向支撑爪14,分别通过第一调节杆132和第二调节杆140对称设置在第一横梁10的两端;第三横向支撑爪15和第四横向支撑爪16,分别通过第三调节杆150和第四调节杆160对称设置在第二横梁11的两端;第一支脚17及第二支脚18,均呈l型,对称设置在纵梁12左、右两侧面的底部。第一横向支撑爪13、第二横向支撑爪14、第三横向支撑爪15、第四横向支撑爪16的设置,以及第一调节杆132、第二调节杆140、第三调节杆150及第四调节杆160的设置,使得支撑架在横向的尺寸可以调节,能够适应于不同尺寸的开关柜电缆室;第一支脚17与第二支脚18的设置,使支撑架的在纵向的支撑更加稳固。

较佳地,参阅图1、图2和图3所示,第一电缆座41、第二电缆座40、第三电缆座42、第四电缆座43、第五电缆座44、第六电缆座45,均包括:电缆底座420及电缆盖421;电缆底座420呈方块状,其上开口,开口呈半圆柱状;电缆盖421,形状与电缆底座420相匹配,中心呈半圆柱状,两端盖在电缆底座420上,两端与电缆底座420螺纹连接。第一电缆座41的电缆底座420与第一调节底座31的旋转底座321固定连接;第二电缆座40的电缆底座420与第二调节底座30的旋转底座321固定连接;第三电缆座42的电缆底座420与第三调节底座32的旋转底座321固定连接;第四电缆座43的电缆底座420与第四调节底座33的旋转底座321固定连接;第五电缆座44的电缆底座420与纵梁12固定连接;第六电缆座45的电缆底座420与纵梁12固定连接。

较佳地,参阅图1所示,第二横梁11前侧面左半边开设凸型槽口,槽口内设置相匹配的第三滑块(图中未示出),第三滑块上开设螺纹孔,第三调节底座32的固定底座320通过螺杆和第三滑块螺纹连接;第三滑块的设置,使第三调节底座32能够在第二横梁11上横向移动,以适应于不同的开关柜电缆室;

第二横梁11前侧面右半边开设凸型槽口,槽口内设置相匹配的第四滑块(图中未示出),第四滑块内开设螺纹孔,第四调节底座33的固定底座通过螺杆和第四滑块螺纹连接。第四滑块的设置,使第四调节底座33能够在第二横梁11上横向移动,以适应于不同的开关柜电缆室。

较佳地,控制机构5,包括:转换开关、步进电机驱动器、电压转换器,依次电连接;转换开关分别与第一电机及第二电机电连接;电压转换器与外界电源连接。转换开关的设置,当转换开关连通第一电机时,步进电机驱动器驱动第一电机工作,第一电机带动第一电缆座横向移动;当转换开关连通第二电机时,步进电机驱动器驱动第二电机工作,第二电机带动第二电缆座横向移动,步进电机驱动器驱动第二电机工作。

较佳地,参阅图1所示,第一横向支撑爪13、第二横向支撑爪14、第三横向支撑爪15、第四横向支撑爪16,均包括:本体130,呈柱状,本体130外侧面沿轴向开设非通孔型圆孔,圆孔内卡接橡胶体131,橡胶体131呈圆柱状,且外沿延伸出本体;本体130内侧面沿轴向开设螺纹孔,本体130通过螺纹孔与相对应的调节杆,包括第一调节杆132、第二调节杆140、第三调节杆150、第四调节杆160一端螺纹连接;非通孔型圆孔直径大于所述螺纹孔直径。橡胶体131具有弹性,且耐挤压能力强,不易发生形变,使支撑架在横向的支撑更加牢固。

较佳地,参阅图1所示,支撑架,还包括:第一支撑腿170、第二支撑腿180,均呈长方条状,对称固定设置在所述纵梁12左右两侧面底部;第一支撑腿170内侧面顶部与纵梁12左侧面底部固定连接,外侧面底部与第一支脚17固定连接;第二支撑腿180内侧面顶部与纵梁12右侧面底部固定连接,外侧面底部与第二支脚18固定连接。第一支撑腿170与第二支撑腿180的设置,使支撑架在纵向的支撑更加稳固。

较佳地,参阅图1所示,橡胶体131中心沿轴向开设通孔,通孔与本体130内侧开设的螺纹孔尺寸匹配且连通。橡胶体131中心开设通孔,使与支撑爪螺纹连接的调节杆调节余度更大。

较佳地,参阅图1所示,第一支撑腿170外侧面开设凸型槽口,槽口内设置相匹配的第五滑块(图中未示出),第五滑块上开设螺纹孔,第五滑块通过螺杆和第一支脚17连接;第二支撑腿180外侧面开设凸型槽口,槽口内设置相匹配的第六滑块(图中未示出),第六滑块上开设螺纹孔,第六滑块通过螺杆和第二支脚18连接。第一支撑腿170与第一支脚17以可调节的连接方式进行设置,同时第二支撑腿180与第二支脚18以可调节的连接方式进行设置,使支撑架在纵向可以适应不同尺寸的开关柜电缆室。

较佳地,支撑架采用铝合金材质。铝合金质轻,便于携带。

装置使用过程如下:

首先,在开关柜的电缆室内,放置好安装装置,并根据开关柜的尺寸调节横向支撑的第一支撑爪、第二支撑爪、第三支撑爪及第四支撑爪;以及纵向支撑的第一支脚、第二支脚,使装置适应电缆室的尺寸;

其次,分别打开第一电缆座、第二电缆座、第三电缆座、第四电缆座、第五电缆座、第六电缆座的电缆盖,使最左侧的电缆线(a相或者c相)放置在第一电缆座的电缆底座、第三电缆座的电缆底座上,中间的电缆线(b相)放置在第五电缆座的电缆底座、第六电缆座的电缆底座上,最右侧的电缆线(c相或者a相)放置在第二电缆座、第四电缆座的电缆底座上,然后固定每一个电缆座的电缆盖,将a、b、c三相的电缆线固定好;

最后,将各相电缆线的端头压在相对应的接线桩上,使用第一横向调节机构调节第一电缆座在第一横梁上的位置,第一调节底座配合其旋转运动;使用第二横向调节机构调节第二电缆座在第二横梁上的位置,第二调节底座配合其旋转运动,使a相、c相电缆的弧度符合国家电缆安装的标准;然后将各相电缆线的端头固定在接线桩上即可。

综上所述,与现有技术中采用人力弯折电缆、安装户内三芯电缆的方式相比,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方案,能够降低安装难度、缩短安装用时、提高安装效率。

显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本发明进行各种改动和变型而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这样,倘若本发明的这些修改和变型属于本发明权利要求及其等同技术的范围之内,则本发明也意图包含这些改动和变型在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