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避震式防尘配电柜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021727阅读:221来源:国知局
一种避震式防尘配电柜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配电柜,具体是一种避震式防尘配电柜。



背景技术:

配电柜(箱)分动力配电柜(箱)和照明配电柜(箱)、计量柜(箱),是配电系统的末级设备。配电柜是电动机控制中心的统称。配电柜使用在负荷比较分散、回路较少的场合;电动机控制中心用于负荷集中、回路较多的场合。它们把上一级配电设备某一电路的电能分配给就近的负荷。这级设备应对负荷提供保护、监视和控制。

现有的装置中,对于防震方面效果较差,在振动较强的情况下,设备中的部件容易松动甚至脱落,这样会造成安全隐患;现有的配电柜中容易进入大量灰尘,这样会影响到设备的运行,降低设备的使用寿命,甚至造成安全隐患。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避震式防尘配电柜,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避震式防尘配电柜,包括壳体、上隔绝框架、除尘叶板、下隔绝框架、减振弹簧片、伸缩平衡杆和压缩弹簧,所述壳体左壁中部镶嵌设置有换气扇,所述壳体右壁镶嵌设置有换气百叶,所述壳体内上壁中部连接设置有螺纹杆,所述螺纹杆外围位于所述壳体内连接设置有转盘,所述螺纹杆外围位于所述转盘下方连接设置有固定螺母,所述转盘下端外圈连接设置有上隔绝框架,所述上隔绝框架外围垂直方向连接设置有除尘叶板,所述上隔绝框架下端内圈焊接设置有活动框,所述活动框中活动设置有下隔绝框架,所述下隔绝框架上端内壁位于所述活动框上方焊接设置有定位凸起,所述壳体下壁中部焊接设置有支撑架,所述支撑架上方连接设置有安置板,所述安置板表面均匀分布有贯穿的透气孔,所述壳体下端中部连接设置有固定卡和减振弹簧片,所述减振弹簧片下端两侧对称设置有滚轮,所述壳体下端两侧连接设置有伸缩平衡杆,所述伸缩平衡杆下端连接设置有底板,所述壳体和所述底板之间位于所述伸缩平衡杆外围连接设置有压缩弹簧。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方案:所述换气扇的控制线路与固定电路相连接,所述换气扇的作用方向为从所述壳体内向外。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方案:所述转盘与所述螺纹杆连接处镶嵌有滚珠轴承,所述螺纹杆和所述转盘通过滚珠轴承连接且能够相对转动。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方案:所述上隔绝框架为金属条组成的圆柱形框架,所述上隔绝框架侧边包覆有滤布。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方案:所述除尘叶板为中部连接滤布的框架结构,所述除尘叶板在所述上隔绝框架外围等角度分布有十二个。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方案:所述下隔绝框架的结构和所述上隔绝框架相同,所述下隔绝框架和所述上隔绝框架高度相同。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减振弹簧片为一组三个同心的长度依次增加的且相互契合的钢板,所述减振弹簧片中部通过所述固定卡连接且焊接固定在所述壳体底部。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方案:所述伸缩平衡杆由焊接固定在所述壳体底部的金属杆以及能够在金属杆外围上下移动的金属套筒组成。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底板上端两侧和所述伸缩平衡杆的金属套筒下端焊接固定,所述底板上端中部和所述滚轮下端相贴合。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在装置使用过程中,位于安置板上方安置的电力设备工作中产生热量,同时在运行过程中不断会有灰尘进入壳体内,启动换气扇后壳体内的空气通过换气扇排出,不断有新的气流通过换气百叶进入,在气流带动下,上隔绝框架和下隔绝框架能够通过转盘在壳体内转动,这样能够通过上隔绝框架、除尘叶板和下隔绝框架吸附空气中的灰尘,在转动中也能够带走壳体内的热量;在使用中,能够抬起下隔绝框架对设备进行维护,也能够取下螺纹杆将转盘、上隔绝框架、除尘叶板和下隔绝框架进行清洗更换,这样灵活配置便于保证装置使用的可靠性;在设备运行时,外界产生振动会对设备部件产生不利影响,此时减振弹簧片能够通过弹性延展缓冲振动,同时配合伸缩平衡杆与压缩弹簧能够在振动中维持装置的稳定性,提高了装置的抗震能力,提高了装置的适应能力。

附图说明

图1为一种避震式防尘配电柜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一种避震式防尘配电柜中上隔绝框架和除尘叶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壳体,2-换气扇,3-换气百叶,4-螺纹杆,5-转盘,6-固定螺母,7-上隔绝框架,8-除尘叶板,9-活动框,10-下隔绝框架,11-定位凸起,12-支撑架,13-安置板,14-固定卡,15-减振弹簧片,16-滚轮,17-伸缩平衡杆,18-压缩弹簧,19-底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2,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一种避震式防尘配电柜,包括壳体1、上隔绝框架7、除尘叶板8、下隔绝框架10、减振弹簧片15、伸缩平衡杆17和压缩弹簧18,所述壳体1左壁中部镶嵌设置有换气扇2,所述换气扇2的控制线路与固定电路相连接,所述换气扇2的作用方向为从所述壳体1内向外,所述换气扇2启动后能够将所述壳体1内空气排出,所述壳体1右壁镶嵌设置有换气百叶3,所述换气百叶3能够用于换气,所述壳体1内上壁中部连接设置有螺纹杆4,所述螺纹杆4通过螺纹配合与所述壳体1上端连接固定,所述螺纹杆4外围位于所述壳体1内连接设置有转盘5,所述转盘5与所述螺纹杆4连接处镶嵌有滚珠轴承,所述螺纹杆4和所述转盘5通过滚珠轴承连接且能够相对转动,所述螺纹杆4外围位于所述转盘5下方连接设置有固定螺母6,所述固定螺母6能够用于支撑固定所述转盘5,避免发生脱落等问题,所述转盘5下端外圈连接设置有上隔绝框架7,所述上隔绝框架7为金属条组成的圆柱形框架,所述上隔绝框架7侧边包覆有滤布,所述上隔绝框架7外围垂直方向连接设置有除尘叶板8,所述除尘叶板8为中部连接滤布的框架结构,所述除尘叶板8在所述上隔绝框架7外围等角度分布有十二个,所述转盘5在所述螺纹杆4上转动时带动所述上隔绝框架7和所述除尘叶板8转动,能够吸附空气中的灰尘杂质,同时能够便于带动空气流动,利于散热,所述上隔绝框架7下端内圈焊接设置有活动框9,所述活动框9中活动设置有下隔绝框架10,所述下隔绝框架10的结构和所述上隔绝框架7相同,所述下隔绝框架10和所述上隔绝框架7高度相同,所述下隔绝框架10能够在所述活动框9中上下活动,所述下隔绝框架10能够向上抬起,这样便于在所述下隔绝框架10和所述上隔绝框架7的内圈空间中安置设备,所述下隔绝框架10上端内壁位于所述活动框9上方焊接设置有定位凸起11,所述定位凸起11能够支撑所述下隔绝框架10在所述活动框9上,所述壳体1下壁中部焊接设置有支撑架12,所述支撑架12上方连接设置有安置板13,所述安置板13表面均匀分布有贯穿的透气孔,所述壳体1下端中部连接设置有固定卡14和减振弹簧片15,所述减振弹簧片15为一组三个同心的长度依次增加的且相互契合的钢板,所述减振弹簧片15中部通过所述固定卡14连接且焊接固定在所述壳体1底部,所述减振弹簧片15下端两侧对称设置有滚轮16,所述滚轮16能够在所述减振弹簧片15两端滚动,所述壳体1下端两侧连接设置有伸缩平衡杆17,所述伸缩平衡杆17由焊接固定在所述壳体1底部的金属杆以及能够在金属杆外围上下移动的金属套筒组成,所述伸缩平衡杆17下端连接设置有底板19,所述底板19上端两侧和所述伸缩平衡杆17的金属套筒下端焊接固定,所述底板19上端中部和所述滚轮16下端相贴合,所述壳体1和所述底板19之间位于所述伸缩平衡杆17外围连接设置有压缩弹簧18,所述伸缩平衡杆17和所述压缩弹簧18配合能够保持装置的稳定,避免振动中产生倾斜等问题,保证了所述壳体1内设备的安全。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是:在装置使用过程中,位于安置板13上方安置的电力设备工作中产生热量,同时在运行过程中不断会有灰尘进入壳体1内,启动换气扇2后壳体1内的空气通过换气扇2排出,不断有新的气流通过换气百叶3进入,在气流带动下,上隔绝框架7和下隔绝框架10能够通过转盘5在壳体1内转动,这样能够通过上隔绝框架7、除尘叶板8和下隔绝框架10吸附空气中的灰尘,在转动中也能够带走壳体1内的热量;在使用中,能够抬起下隔绝框架10对设备进行维护,也能够取下螺纹杆4将转盘5、上隔绝框架7、除尘叶板8和下隔绝框架10进行清洗更换,这样灵活配置便于保证装置使用的可靠性;在设备运行时,外界产生振动会对设备部件产生不利影响,此时减振弹簧片15能够通过弹性延展缓冲振动,同时配合伸缩平衡杆17与压缩弹簧18能够在振动中维持装置的稳定性,提高了装置的抗震能力,提高了装置的适应能力。

本实用新型使用到的标准零件均可以从市场上购买,异形件根据说明书的和附图的记载均可以进行订制,各个零件的具体连接方式均采用现有技术中成熟的螺栓、铆钉、焊接等常规手段,机械、零件和设备均采用现有技术中,常规的型号,加上电路连接采用现有技术中常规的连接方式,在此不再详述。

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然本实用新型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实施例的细节,而且在不背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基本特征的情况下,能够以其他的具体形式实现本实用新型。因此,无论从哪一点来看,均应将实施例看作是示范性的,而且是非限制性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而不是上述说明限定,因此旨在将落在权利要求的等同要件的含义和范围内的所有变化囊括在本实用新型内。不应将权利要求中的任何附图标记视为限制所涉及的权利要求。

此外,应当理解,虽然本说明书按照实施方式加以描述,但并非每个实施方式仅包含一个独立的技术方案,说明书的这种叙述方式仅仅是为清楚起见,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将说明书作为一个整体,各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也可以经适当组合,形成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其他实施方式。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