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用导线接线盒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335531阅读:567来源:国知局
建筑用导线接线盒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接线盒,具体说是一种建筑用导线接线盒。



背景技术:

在建筑装修中,接线盒是电工辅料之一,因为装修用的电线是穿过电线管的,而在电线的接头部位,比如线路比较长,或者电线管要转角,就采用接线盒做为过渡用,电线管与接线盒连接,线管里面的电线在接线盒中连起来,起到保护电线和连接电线的作用。目前市场上的接线盒种类较多,大多数只适合接较细的导线,对于较粗的导线难以进行连接,而且其内部的密封性能较差,对电线的接头部位保护不够充分,容易进水,存在短路的安全隐患。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建筑用导线接线盒。

本实用新型为实现上述目的,建筑用导线接线盒,包括盒盖和盒体,盒盖的一端通过合页与盒体连接,盒盖的另一端设置有锁扣,盒体内盒盖的外沿上设置有一圈密封圈,盒体两侧分别设置有导线穿出孔,盒体内两侧的导线穿出孔上分别通过固定套环设置有锥形橡胶密封套,锥形橡胶密封套的相对一端且靠近内端用于捆绑扎带,固定套环通过六角螺栓固定在盒体侧壁上,且在六角螺栓的螺栓头与固定套环之间套有顶紧弹簧,在六角螺栓外端的螺柱上拧有紧固螺母,在顶紧弹簧两端以及紧固螺母与盒体侧壁之间分别垫有橡胶垫片,盒盖上表面固定有与盒体内部连通的充气管,充气管为S形,抽取端则设置充气口,充气管上压紧有两个U形管卡,每个U形管卡的两端分别通过螺钉固定在盒盖上,且U形管卡与充气管之间还垫有橡胶垫片,密封阀门设置在两个U形管卡之间的充气管上,密封阀门的法兰两端内部凹槽内分别通过转轴贯穿有可转动的转动手柄。

本实用新型建筑用导线接线盒,更适合较粗导线的连接,特别是直径在1CM以上的电缆线,使用时将两条截面为圆形的导线插入盒体内,接头在盒体内,设置的密封元件如密封圈、锥形橡胶密封套、密封阀门等,使盒体能够保持较好的密封状态,防止外部水、尘土等杂物的进入,而且通过充气管可向密闭的盒体内充入一定量的压缩空气,由于导线的导电部分绝大多数与导线外皮没有空隙,导线本身不能通气,使盒体内部的压力大于外部的压力,这样对各个密封件,特别是锥形橡胶密封套一个挤压力,使其更牢固的贴合在导线外皮上,大大提高了整体的密封效果,因此防水效果更好。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用于电线接线的使用状态示意图。

图中:1盒盖 2盒体 3合页 4锁扣 5密封圈 6导线穿出孔 7固定套环 8锥形橡胶密封套 9六角螺栓 10顶紧弹簧 11紧固螺母 12橡胶垫片 13充气管 14充气口 15 U形管卡 16螺钉 17密封阀门 18法兰 19转轴 20转动手柄 21充气管保护壳 22保护壳上盖。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建筑用导线接线盒,包括盒盖1和盒体2,盒盖1和盒体2最好采用较坚硬的塑料制成,而且侧壁厚度要达到要求,防止盒体1内部充入空气时,使盒体1破裂,盒体1、盒盖等密封元件使内部至少能够达到0.1MPa,盒盖1的一端通过合页3与盒体2连接,盒盖1的另一端设置有锁扣4,锁扣4可用插销等将盒盖1锁死,盒体2内盒盖1的外沿上设置有一圈密封圈5,盒体2两侧分别设置有导线穿出孔6,盒体2内两侧的导线穿出孔6上分别通过固定套环7设置有锥形橡胶密封套8,锥形橡胶密封套8的相对一端且靠近内端用于捆绑扎带,固定套环7通过六角螺栓9固定在盒体2侧壁上,且在六角螺栓9的螺栓头与固定套环7之间套有顶紧弹簧10,在六角螺栓9外端的螺柱上拧有紧固螺母11,在顶紧弹簧10两端以及紧固螺母11与盒体2侧壁之间分别垫有橡胶垫片12,顶紧弹簧10压紧固定套环7,这样形成一种弹性压紧,防止六角螺栓9和紧固螺母11夹紧力过大损坏锥形橡胶密封套8,盒盖1上表面固定有与盒体2内部连通的充气管13,充气管13为S形,抽取端则设置充气口14,通过充气口14外接高压气瓶,可以向合上并密封的盒体2内部充气,充气管13上压紧有两个U形管卡15,每个U形管卡15的两端分别通过螺钉16固定在盒盖1上,且U形管卡15与充气管13之间还垫有橡胶垫片12,密封阀门17设置在两个U形管卡15之间的充气管13上,充入适量压缩空气后再关闭密封阀门17,密封阀门17的法兰18两端内部凹槽内分别通过转轴19贯穿有可转动的转动手柄20,将转动手柄20旋转至与法兰18面垂直,便于转动法兰18。

为了保护充气管13,所述充气管13上罩有底部与盒盖1固定连接在一起的充气管保护壳21,充气管保护壳21上方的开口内覆盖有保护壳上盖22。

如图2,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使用时将两条截面为圆形的导线插入盒体1内,接头接好,分别用扎带将锥形橡胶密封套8扎紧,盖上盒盖1,通过充气口14外接高压气瓶,向盒体2内部充气,充入适量压缩空气后再关闭密封阀门17,并盖上保护壳上盖22完成接线。

当然,上述说明并非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实用新型也并不限于上述举例,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实质范围内,作出的变化、改变、添加或替换,都应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