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缘骨架、定子和伺服电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248697阅读:227来源:国知局
绝缘骨架、定子和伺服电机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机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绝缘骨架、定子和伺服电机。



背景技术:

如图1和图2所示,伺服电机定子分块铁芯由绝缘骨架1、绝缘槽纸、定子铁芯2及铜线组成,铜线3排布在绝缘骨架与铁芯所限定的区域内,定子铁芯由具有一定数量的该分块铁芯拼接而成。每个分块铁芯的铜线必须排布在定子铁芯所限定的制定区域内,以免拼接时引起干涉。

然而,由于铜线直接卷绕在骨架表面,骨架的形状对铜线的排线具有较大的影响,传统的骨架结构用来支撑铜线的面为平面,排线时首根铜线需顶头排列,以最大化利用铁芯的槽面积。

由于首根铜线排列的位置也就是进线位置处于骨架排线的最底层,也就是第一层,而进线本身只占整个铁芯绕线环绕圆周的3/4,进线位置的空间对于骨架第一层排线无任何贡献。并且,由于第一圈排线只占铜线环绕圆周的3/4,空余的区域将无法利用,该空余区域还会受到第一层其它铜线的挤压,造成首层排线错乱。

针对伺服电机的绕线排布,如图3所示,铁芯的首层4与第二层5往往是排线数量最多的区域,同时首层4与第二层5也影响着其它层数排线的整齐度,目前骨架的结构造成铁芯进线位置的浪费,影响电机排线与整体槽满率,进而影响电机的整体性能。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绝缘骨架、定子和伺服电机,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绝缘骨架造成铁芯进线位置浪费的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绝缘骨架,包括绕线部和设置在绕线部的进线端的止挡部,止挡部与绕线部形成用于缠绕线体的排线区域,止挡部靠近绕线部的一侧具有避让凹槽,线体的进线段的至少部分位于避让凹槽内,以将线体的绕线起点设置在避让凹槽内并使线体布满绕线部进线端的外周面。

进一步地,避让凹槽的至少部分内壁面与绕线部外周面的至少部分表面位于同一平面内。

进一步地,止挡部包括:止挡板,止挡板与绕线部的进线端连接,以使止挡部通过止挡板与绕线部连接。

进一步地,止挡板为板体,板体与绕线部围成排线区域,避让凹槽设置在板体靠近绕线部一侧的侧壁上。

进一步地,绕线部的外周面为多边形面。

进一步地,多边形面具有第一排线面,第一排线面沿绕线部的延伸方向延伸;第一排线面与避让凹槽的至少部分内壁面位于同一平面上,以使线体从避让凹槽伸出后在第一排线面的一侧绕入绕线部。

进一步地,避让凹槽包括:第一凹面,第一凹面与第一排线面在同一个平面上,位于避让凹槽内的线体的进线段与第一凹面贴合。

进一步地,第一凹面为梯形面,梯形面的下底边与第一排线面靠近止挡部一端的边部位于同一直线上;梯形面的下底边的长度大于第一排线面靠近止挡部一端的边部的长度。

进一步地,避让凹槽还包括:第二凹面,第二凹面垂直于第一凹面,第二凹面与第一凹面的相交线为梯形面的上底边。

进一步地,第二凹面从第一凹面延伸至止挡部的外周面。

进一步地,避让凹槽还包括:第三凹面,第三凹面与第一凹面和第二凹面均相交,第三凹面与第一凹面的相交线为第一凹面的腰边。

进一步地,第三凹面为两个,两个第三凹面分别设置在第一凹面的相对两侧,第一凹面、第二凹面和两个第三凹面围成避让凹槽。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二个方面,提供了一种定子,包括绝缘骨架和线圈,形成线圈的线体缠绕在绝缘骨架上,绝缘骨架为上述的绝缘骨架。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三个方面,提供了一种伺服电机,包括定子,定子为上述的定子。

本实用新型的绝缘骨架通过止挡部与绕线部形成了用于缠绕线体的排线区域,其中,止挡部设置在绕线部的进线端。为了能够充分利用排线区域,使线体布满绕线部,通过在止挡部靠近绕线部的一侧具有避让凹槽,其中,线体的进线段的至少部分位于避让凹槽内,从而能够在绕线过程中将线体的绕线起点设置在避让凹槽内,以此使线体布满绕线部靠近止挡部的进线端的外周面。相比现有的绝缘骨架,由于线体的绕线起点设置在铁芯上,导致进线端的外周面上不能完全缠绕线体造成了进线位置的浪费,从而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的绝缘骨架造成铁芯进线位置浪费的问题。

附图说明

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示出了现有技术中的绝缘骨架缠绕线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2示出了现有技术中的绝缘骨架结构示意图;

图3示出了现有技术中的绝缘骨架排线区域排线示意图;

图4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绝缘骨架缠绕线体的结构示意图;以及

图5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绝缘骨架的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上述附图包括以下附图标记:

1、绝缘骨架;2、铁芯;3、铜线;4、首层;5、第二层;10、绕线部;11、第一排线面;20、止挡部;21、避让凹槽;211、第一凹面;212、第二凹面;213、第三凹面;22、止挡板;30、线体;31、缠绕段;32、进线段;40、排线区域。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绝缘骨架,请参考图4和图5,绝缘骨架包括绕线部10和设置在绕线部10的进线端的止挡部20,止挡部20与绕线部10形成用于缠绕线体30的排线区域40,止挡部20靠近绕线部10的一侧具有避让凹槽21,线体30的进线段32的至少部分位于避让凹槽21内,以将线体30的绕线起点设置在避让凹槽21内并使线体30布满绕线部10进线端的外周面。

本实用新型的绝缘骨架通过止挡部20与绕线部10形成了用于缠绕线体30的排线区域40,其中,止挡部20设置在绕线部10的进线端。为了能够充分利用排线区域40,使线体30布满绕线部10,通过在止挡部20靠近绕线部10的一侧具有避让凹槽21,其中,线体30的进线段32的至少部分位于避让凹槽21内,从而能够在绕线过程中将线体30的绕线起点设置在避让凹槽21内,以此使线体30布满绕线部10靠近止挡部20的进线端的外周面。相比现有的绝缘骨架,由于线体30的绕线起点设置在铁芯上,导致进线端的外周面上不能完全缠绕线体30造成了进线位置的浪费,从而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的绝缘骨架造成铁芯进线位置浪费的问题。

为了能够将线体30的绕线起点设置在避让凹槽21内,避让凹槽21的至少部分内壁面与绕线部10外周面的至少部分表面位于同一平面内。通过将避让凹槽21的至少部分内壁面与绕线部10外周面的至少部分表面位于同一平面内,可以实现线体30的绕线起点设置在避让凹槽21内,以此使线体30布满绕线部10的进线端的外周面。

为了能够使止挡部20与绕线部10实现连接,如图4所示,止挡部20包括:止挡板22,止挡板22与绕线部10的进线端连接,以使止挡部20通过止挡板22与绕线部10连接。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在止挡部20上设置有止挡板22,其中,止挡板22与绕线部10的进线端连接,从而可以使止挡部20通过止挡板22与绕线部10连接。

为了能够使止挡部20靠近绕线部10的一侧设置有避让凹槽21,止挡板22为板体,板体与绕线部10围成排线区域40,避让凹槽21设置在板体靠近绕线部10一侧的侧壁上。通过将止挡板22设置为板体,其中,板体与绕线部10围成用于缠绕线体30的排线区域40,避让凹槽21设置在板体靠近绕线部10一侧的侧壁上,从而使线体30的绕线起点设置在避让凹槽21内。

考虑到绝缘骨架的具体使用情况,优选地,绕线部10的外周面为多边形面。

针对绕线部10的具体结构进行说明,如图4和图5所示,多边形面具有第一排线面11,第一排线面11沿绕线部10的延伸方向延伸;第一排线面11与避让凹槽21的至少部分内壁面位于同一平面上,以使线体30从避让凹槽21伸出后在第一排线面11的一侧绕入绕线部10。

在本实施例中,多边形面具有第一排线面11,其中,第一排线面11沿绕线部10的延伸方向延伸;通过将第一排线面11与避让凹槽21的至少部分内壁面位于同一平面上,可以使线体30从避让凹槽21伸出后在第一排线面11的一侧绕入绕线部10,从而能够使线体30布满绕线部10靠近止挡部20的进线端的外周面。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排线面11为矩形面。

针对避让凹槽21的具体结构进行说明,如图4和图5所示,避让凹槽21包括:第一凹面211,第一凹面211与第一排线面11在同一个平面上,位于避让凹槽21内的线体30的进线段32与第一凹面211贴合。

在本实施例中,避让凹槽21包括第一凹面211,通过将第一凹面211与第一排线面11设置在同一个平面上,从而能够在绕线过程中,使位于避让凹槽21内的线体30的进线段32与第一凹面211贴合,在本实施例中,线体30的绕线起点位于第一凹面211上,从而将线体30的绕线起点设置在避让凹槽21内并使线体30布满绕线部10进线端的外周面

为了能够使位于避让凹槽21内的线体30的进线段32与第一凹面211贴合,第一凹面211为梯形面,梯形面的下底边与第一排线面11靠近止挡部20一端的边部位于同一直线上;梯形面的下底边的长度大于第一排线面11靠近止挡部20一端的边部的长度。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就第一凹面211设置为梯形面,梯形面的下底边与第一排线面11靠近止挡部20一端的边部位于同一直线上,其中,梯形面的下底边的长度大于第一排线面11靠近止挡部20一端的边部的长度,从而能够使线体30的进线段32的至少部分位于避让凹槽21内,以将线体30的绕线起点设置在避让凹槽21内并使线体30布满绕线部10进线端的外周面。

在本实施例中,梯形面的下底边和上底边平行,且下底边的长度大于上底边的长度,梯形面的两个斜边为腰边,通过两侧的腰边连接上底边和下底边。

为了能够将设置在避让凹槽21内的线体30贴合在避让凹槽21的底部,如图4和图5所示,避让凹槽21还包括:第二凹面212,第二凹面212垂直于第一凹面211,第二凹面212与第一凹面211的相交线为梯形面的上底边。

在本实施例中,避让凹槽21还包括第二凹面212,其中,第二凹面212垂直于第一凹面211,第二凹面212与第一凹面211的相交线为梯形面的上底边,从而能够使设置在避让凹槽21内的线体30贴合在避让凹槽21的底部。

考虑到结构的完整性以及加工方便,第二凹面212从第一凹面211延伸至止挡部20的外周面。通过将第二凹面212从第一凹面211延伸至止挡部20的外周面,从而使得避让凹槽21的加工更加方便。

在本实施例中,第二凹面212为矩形面,其中,矩形面从第一凹面211延伸至止挡部20的外周面,矩形面垂直于第一凹面211,矩形面与第一凹面211的相交线为梯形面的上底边,从而能够使设置在避让凹槽21内的线体30贴合在避让凹槽21的底部。

针对避让凹槽21的具体结构,如图4和图5所示,避让凹槽21还包括:第三凹面213,第三凹面213与第一凹面211和第二凹面212均相交,第三凹面213与第一凹面211的相交线为第一凹面211的腰边。

在本实施例中,避让凹槽21还包括第三凹面213,其中,第三凹面213与第一凹面211和第二凹面212均相交,第三凹面213与第一凹面211的相交线为第一凹面211的腰边。

为了能够通过第一凹面211、第二凹面212和第三凹面213围成避让凹槽21,如图4所示,第三凹面213为两个、两个第三凹面213分别设置在第一凹面211的相对两侧,第一凹面211、第二凹面212和两个第三凹面213围成避让凹槽21。通过将第三凹面213设置为两个,通过将两个第三凹面213分别设置在第一凹面211的相对两侧,从而能够通过第一凹面211、第二凹面212和两个第三凹面213围成避让凹槽21。

在本实施例中,第三凹面213从第一凹面211的腰边延伸至止挡部20的外周面上,其中,第三凹面213位矩形面,两个矩形面分别设置在第一凹面211的相对两侧,从而通过第一凹面211、第二凹面212和两个矩形面围成避让凹槽21。

在本实施例中,线体30包括缠绕在绕线部10上的缠绕段31。

针对本实用新型的绝缘骨架的具体结构的长度关系进行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线体30为铜线,第一排线面11靠近避让凹槽21的一边长度为a,第一凹面211的上底边长度为b,第一凹面211的下底边长度为c,其中,铜线的外径尺寸为d,第一凹面211的高度为h,其中,铜线的外径尺寸为d为考虑漆膜厚度情况下的铜线最大外径,针对具体尺寸,其中,c-b>2d,且a<4d,h>d且h<2b。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定子,包括绝缘骨架和线圈,形成线圈的线体缠绕在绝缘骨架上,绝缘骨架为上述的绝缘骨架。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伺服电机,包括定子,定子为上述的定子。

从以上的描述中,可以看出,本实用新型上述的实施例实现了如下技术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绝缘骨架通过止挡部20与绕线部10形成了用于缠绕线体30的排线区域40,其中,止挡部20设置在绕线部10的进线端。为了能够充分利用排线区域40,使线体30布满绕线部10,通过在止挡部20靠近绕线部10的一侧具有避让凹槽21,其中,线体30的进线段32的至少部分位于避让凹槽21内,从而能够在绕线过程中将线体30的绕线起点设置在避让凹槽21内,以此使线体30布满绕线部10靠近止挡部20的进线端的外周面。相比现有的绝缘骨架,由于线体30的绕线起点设置在铁芯上,导致进线端的外周面上不能完全缠绕线体30造成了进线位置的浪费,从而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的绝缘骨架造成铁芯进线位置浪费的问题。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