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感温设备充电收纳盒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828732阅读:168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感温设备收纳盒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感温设备充电收纳盒。



背景技术:

感温设备用于测量体温,较玻璃体温计其具有体积小、易携带、安全性高等特点;目前使用的感温设备内部电池大都为完全封装式,无法充电,电池电量使用完后无法继续使用,资源浪费严重。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提供一种感温设备充电收纳盒。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构造一种感温设备充电收纳盒,包括感温设备和收纳壳;其中,所述感温设备上设置有感应体温的感应头、为所述感应头供电的可充电电池和为所述可充电电池充电的金属触点;所述收纳壳包括底壳、安装在所述底壳上的面壳,和罩设在所述面壳表面与所述底壳盖紧的上壳;所述底壳上设置有为所述感温设备充电的电源和充电电路板;所述充电电路板上设置有与所述金属触点对应的充电柱;所述面壳设置有与所述感温设备形状匹配的凹槽,所述凹槽底部设置有与所述充电柱对应的通孔。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感温设备充电收纳盒,其中,所述上壳一端与所述面壳转动连接,另一端埋设有磁性件;所述面壳上设置有与所述磁性件配合吸附的可吸附件。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感温设备充电收纳盒,其中,所述感应设备感应一端裸露在所述感温设备表面;所述凹槽上设置有与所述感应头对应的盲孔。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感温设备充电收纳盒,其中,所述底壳内底部设置有为所述电源安装时限位的多个限位架,内侧表面设置有安装所述充电电路板的多个支撑凸块。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感温设备充电收纳盒,其中,所述底壳底部设置有防滑贴膜。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感温设备充电收纳盒,其中,所述充电电路板上还设置有与外部电源连接的充电接头。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感温设备使用完毕后,打开上壳将感温设备放入凹槽上,金属触点与充电柱电性连接,通过充电电路板和电源对感温设备上的可充电电池进行充电,收纳携带方便,收纳的同时能进行充电,避免了资源浪费。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部分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的感温设备充电收纳盒爆炸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的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的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实施例。基于本发明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的感温设备充电收纳盒如图1所示,包括感温设备 1和收纳壳2;感温设备1上设置有感应体温的感应头(图中未显示)、为感应头(图中未显示)供电的可充电电池(图中未显示)和为可充电电池(图中未显示)充电的金属触点(图中未显示);收纳壳2包括底壳20、安装在底壳20 上的面壳21,和罩设在面壳21表面与底壳20盖紧的上壳22;底壳20上设置有为感温设备1充电的电源200和充电电路板201;充电电路板201上设置有与金属触点(图中未显示)对应的充电柱202;面壳21设置有与感温设备1 形状匹配的凹槽210,凹槽210底部设置有与充电柱202对应的通孔211;感温设备1使用完毕后,打开上壳22将感温设备1放入凹槽210上,金属触点 (图中未显示)与充电柱202电性连接,通过充电电路板201和电源200对感温设备1上的可充电电池(图中未显示)进行充电,收纳携带方便,收纳的同时能进行充电,避免了资源浪费。

如图1所示,上壳22一端与面壳21转动连接,另一端埋设有磁性件220;面壳21上设置有与磁性件220配合吸附的可吸附件212;便于打开和关闭上壳22,且关闭时通过磁性件220和可吸附件212配合固定放松动效果好。

如图1所示,感应头(图中未显示)感应一端裸露在感温设备1表面;凹槽210上设置有与感应头(图中未显示)对应的盲孔213;感应头感应准确度高,且感温设备1放置在凹槽210后不易出现移位情况。

如图1所示,底壳20内底部设置有为电源200安装时限位的多个限位架 203,内侧表面设置有安装充电电路板201的多个支撑凸块204;便于安装固定电源200和充电电路板201,同时使得电源200和充电电路板201之间存在一定的散热空间。

如图1所示,底壳20底部设置有防滑贴膜205,收纳壳2放置时不易因滑动而坠落。

如图1所示,充电电路板201上还设置有与外部电源连接的充电接头206,便于与外部电源连接进行充电。

应当理解的是,对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可以根据上述说明加以改进或变换,而所有这些改进和变换都应属于本实用新型所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