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线充电组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589125阅读:1717来源:国知局
无线充电组件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移动设备充电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无线充电组件。



背景技术:

目前,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电子设备发展突飞猛进,但电池续航成为目前移动电子设备最大的瓶颈。电子设备的功能越来越大,耗电也越来越多,电池容量成为制约电子设备续航能力的关键因素。与此同时,市面上出现了各式各样的组合充电装置,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电子设备续航的问题,但是充电时不够方便,影响用户的使用体验感。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提供一种无线充电组件。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构造一种无线充电组件,包括用于为电子设备充电的无线充电器和用于容置所述电子设备的保护壳,所述无线充电器上设置有定位磁铁,所述保护壳上设置有与所述定位磁铁磁吸配合的定位铁片,所述保护壳和所述无线充电器之间通过所述定位铁片和所述定位磁铁的相互吸引实现安装连接。

优选地,所述定位铁片呈环状,所述定位铁片粘接在所述保护壳上或者所述定位铁片嵌设在所述保护壳内。

优选地,所述无线充电器包括壳体和设置在所述壳体内的无线充电模块,所述定位磁铁设置在所述壳体朝向所述保护壳的一面上。

优选地,所述无线充电模块包括PCB板、发射线圈以及电源线,所述发射线圈与所述PCB板连接,所述电源线的一端与所述PCB板电连接,所述电源线的另一端与电源连接。

优选地,所述壳体包括相互配合的前壳和后壳,所述定位磁铁设置在所述前壳上。

优选地,所述定位磁铁呈环状;或者,

所述定位磁铁为圆柱状磁铁,所述圆柱状磁铁设有多个,所述多个圆柱状磁铁绕所述前壳的外沿间隔设置。

优选地,所述壳体背离所述保护壳的一面上设置有支座,所述支座底部设置有粘胶或者磁力吸盘。

优选地,所述壳体在与所述定位铁片接触的一面上还设置有防滑硅胶垫。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无线充电组件,包括用于为电子设备充电的无线充电器,所述无线充电器上设置有定位磁铁;还包括与所述定位磁铁磁吸配合的定位铁片,所述定位铁片设置在电子设备的背面或者所述定位铁片设置在用于容置电子设备的保护壳上。

优选地,所述无线充电器包括壳体和设置在所述壳体内的无线充电模块,所述定位磁铁设置在所述壳体朝向所述定位铁片的一面上;

所述壳体在与所述定位铁片接触的一面上还设置有防滑硅胶垫。

实施本实用新型的无线充电组件,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在电子设备的背面设置定位铁片或者在用于容置电子设备的保护壳上设置定位铁片,在无线充电器上设置定位磁铁,通过定位铁片与定位磁铁的磁吸吸合来实现电子设备与无线充电器的固定,进而实现无线充电,即放即充,大大提升了用户体验。

附图说明

下面将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附图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无线充电组件第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无线充电组件第一实施例的分解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无线充电组件第二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无线充电组件第二实施例的分解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无线充电组件第二实施例的结构爆炸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特征、目的和效果有更加清楚的理解,现对照附图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无线充电组件,可用于车载无线充电、桌面无线充电以及其他移动电子设备。

实施例1

参阅图1-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无线充电组件包括用于为电子设备充电的无线充电器2和用于容置电子设备的保护壳1,无线充电器2上设置有定位磁铁,保护壳1上设置有与定位磁铁磁吸配合的定位铁片11,保护壳1和无线充电器2之间通过定位铁片11和定位磁铁的相互吸引实现安装连接。本实用新型通过定位铁片11与定位磁铁的磁吸吸合来实现电子设备与无线充电器2的固定,进而实现无线充电,即放即充,大大提升了用户体验。

保护壳1包括承托电子设备背部的底壳、以及至少一段套设于电子设备周缘的环状边框,环状边框在底壳的周缘形成,并与底壳共同围成一用于放置电子设备的容置腔。环状边框与底壳为二次注塑成型的一体式结构。保护壳上设置有用于连通外界与电子设备外放孔的连通孔,连通孔与电子设备的外放孔一一对应。

定位铁片11粘接在保护壳1上或者定位铁片11嵌设在保护壳1内。例如,定位铁片11可通过双面胶粘接在保护壳1的背面。优选地,定位铁片11呈环状,例如方形环状或者圆环状。

无线充电器2用于为电子设备进行无线充电,包括壳体和设置在壳体内的无线充电模块,定位磁铁设置在壳体朝向保护壳1的一面上。无线充电器2的壳体内内嵌定位磁铁,保护壳1和无线充电器2通过保护壳1上的定位铁片与无线充电器2的壳体内嵌的定位磁铁的吸合实现连接、固定。二者的固定,确保了电子设备和无线充电器2无线充电的完美实现,磁吸结合,即放即充,大大提升了用户体验。

壳体在与定位铁片11接触的一面上还设置有防滑硅胶垫21。防滑硅胶垫21有利于增强保护壳1与无线充电设备之间的固定强度,防止滑落。优选地,防滑硅胶垫21可为防滑硅胶圈或者防滑硅胶片。

壳体呈圆盘状。优选地,壳体包括相互配合的前壳和后壳,定位磁铁设置在前壳上。优选地,定位磁铁31设置在前壳361的内壁面。

定位磁铁呈环状;或者,定位磁铁为圆柱状磁铁,圆柱状磁铁设有多个,多个圆柱状磁铁绕前壳的外沿间隔设置。优选地,多个圆柱状磁铁绕前壳的外沿间隔均匀设置。前壳内设有与定位磁铁的形状、大小、数量相应的容置槽,容置槽用于容置定位磁铁:当定位磁铁呈环状时,容置槽也为环状容置槽;当定位磁铁为圆柱状磁铁时,前壳内设有相应数量的圆柱状容置槽,圆柱状容置槽绕前壳的外沿间隔设置。

优选地,无线充电器2的无线充电模块包括PCB板、发射线圈以及电源线22,发射线圈与PCB板连接,电源线22的一端与PCB板电连接,电源线22的另一端与电源连接。

实施例2

参阅图3-5,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例。在实施例2中,无线充电组件包括用于为电子设备充电的无线充电器3和用于容置电子设备的保护壳1,无线充电器3上设置有定位磁铁31,保护壳1上设置有与定位磁铁31磁吸配合的定位铁片11,保护壳1和所述无线充电器3之间通过定位铁片11和定位磁铁31的相互吸引实现安装连接。本实用新型通过定位铁片11与定位磁铁31的磁吸吸合来实现电子设备与无线充电器3的固定,进而实现无线充电,即放即充,大大提升了用户体验。

保护壳1包括承托电子设备背部的底壳、以及至少一段套设于电子设备周缘的环状边框,环状边框在底壳的周缘形成,并与底壳共同围成一用于放置电子设备的容置腔。环状边框与底壳为二次注塑成型的一体式结构。保护壳1上设置有用于连通外界与电子设备外放孔的连通孔,连通孔与电子设备的外放孔一一对应。

定位铁片11粘接在保护壳1上或者定位铁片11嵌设在保护壳1内。例如,定位铁片11可通过双面胶粘接在保护壳1的背面。优选地,定位铁片11呈环状,例如方形环状或者圆环状。

无线充电器3包括壳体36和设置在壳体36内的无线充电模块,定位磁铁31设置在壳体36朝向保护壳1的一面上。无线充电器3的壳体36内内嵌定位磁铁31,保护壳1和无线充电器3通过保护壳1上的定位铁片11与无线充电器3的壳体内嵌的定位磁铁31的吸合实现连接、固定。二者的固定,确保了电子设备和无线充电器3无线充电的完美实现,磁吸结合,即放即充,大大提升了用户体验。

壳体36在与定位铁片11接触的一面上还设置有防滑硅胶垫35。防滑硅胶垫35有利于增强保护壳1与无线充电设备之间的固定强度,防止滑落。优选地,防滑硅胶垫35可为防滑硅胶圈或者防滑硅胶片。

优选地,壳体36包括相互配合的前壳361和后壳362,定位磁铁31设置在前壳361上。优选地,定位磁铁31设置在前壳361的内壁面。

定位磁铁31呈环状;或者,定位磁铁31为圆柱状磁铁,圆柱状状磁铁设有多个,多个圆柱状磁铁绕前壳的外沿间隔设置。优选地,多个圆柱状磁铁绕前壳的外沿间隔均匀设置。前壳内设有与定位磁铁31的形状、大小、数量相应的容置槽,容置槽用于容置定位磁铁31:当定位磁铁31呈环状时,容置槽也为环状容置槽;当定位磁铁31为圆柱状磁铁时,前壳内设有相应数量的圆柱状容置槽,圆柱状容置槽绕前壳的外沿间隔设置。

优选地,壳体36背离保护壳1的一面上设置有支座37,支座37底部设置有粘胶或者磁力吸盘。本实施例中,该支座37设置在后壳362的背面上。优选地,支座37与后壳362是一体成型的。通过支座37底部的粘胶可以将支座37粘接在物体上,或者通过支座37底部的磁力吸盘壳体将支座37吸附在物体上,例如粘接或吸附在桌面。通过支座37尤其还可以应用于车载无线充电,方便用户使用。

优选地,无线充电器的无线充电模块包括PCB板33、发射线圈34以及电源线32,发射线圈34与PCB板33连接,电源线32的一端与PCB板33电连接,电源线32的另一端与电源连接。

实施例3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无线充电组件,包括用于为电子设备无线充电的无线充电器,无线充电器上设置有定位磁铁;还包括与定位磁铁磁吸配合的定位铁片,定位铁片设置在电子设备的背面或者定位铁片设置在用于容置电子设备的保护壳上。本实用新型通过定位铁片与定位磁铁的磁吸吸合来实现电子设备与无线充电器的固定,进而实现无线充电,即放即充,大大提升了用户体验。

定位铁片可以直接粘接在电子设备的背面,或者粘接在用于容置电子设备的保护壳上,或者嵌设在用于容置电子设备的保护壳内。优选地,无线充电器包括壳体和设置在壳体内的无线充电模块,定位磁铁设置在壳体朝向定位铁片的一面上;壳体在与定位铁片接触的一面上还设置有防滑硅胶垫。

可以理解的,以上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可以对上述技术特点进行自由组合,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凡跟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范围所做的等同变换与修饰,均应属于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涵盖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