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汽车锂离子电池组的均温散热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235894阅读:1023来源:国知局
电动汽车锂离子电池组的均温散热装置的制造方法

本发明涉及电动汽车技术领域,尤其涉及到一种电动汽车锂离子电池组的均温散热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锂离子电池广泛应用于电动汽车,但电动汽车锂离子电池组性能与其内部温度分布密切相关,工作时不仅要求电池组温升小,而且要求各单电池之间的温差小。

电动汽车锂离子电池组在过充或快速放电等条件下,会使电池组温度急剧上升,严重时电池组会产生自燃甚至是爆炸现象。因此,有必要对其进行热管理。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针对电动汽车锂离子电池组在工作时其内部会发热,导致电池组内部温度升高,且温度分布不均匀的技术问题,提供了一种电动汽车锂离子电池组的均温散热装置。

本发明解决此技术问题的方案如下。

一种电动汽车锂离子电池组的均温散热装置,包括一体化多流道散热框、铜涂层、铜管、水箱。所述散热框与水箱均为铝材质。

散热框内壁喷有较薄的铜涂层,所用喷涂技术为超音速冷喷涂。方形单电池布置在喷有铜涂层的一体化多流道散热框中,铜涂层内壁经打磨光滑后可与单电池外表面紧密贴合;电池组在工作过程中,各单电池产生的热量传至铜涂层,由于铜的导热系数大,能迅速均温,后传至散热框,经s型流道内冷媒带走。

散热框为一体化多流道结构,制造简单、结构紧凑、牢固,适用于批量生产,制造成本低。

散热框内有多个通孔流道,流道间用裸露在散热框外的u型铜管连接,便于结合风冷散热,冷媒在呈s型流道内流动,可使散热框冷却更为充分,进而降低各单电池表面温度。

本发明提供一种电动汽车锂离子电池组的均温散热装置,利用喷有铜涂层的一体化多流道散热框固定单电池,单电池与经过打磨光滑后的铜涂层紧密贴合,由于铜的导热系数大,能迅速均温。流道布置在方形电池的两侧(电池在这两个侧面的面积最大),流道间使用裸露在散热框外的u型铜管相连,便于结合风冷散热。冷媒在s型流道内流动,可使散热框冷却更为充分。可见该发明不仅能使各单电池表面温度分布更为均匀,而且还可以降低电池组在工作过程中的温升,有望大幅度地提高电池组的使用性能,并延长其寿命。

附图说明

图1为散热框的示意图;

图2为单电池的示意图;

图3为喷有铜涂层的一体化多流道散热框的示意图;

图4为图3的右剖视图;

图5为u型铜管示意图;

图6为s型铜管示意图;

图7为喷有铜涂层的散热框与单体电池的装配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电动汽车锂离子电池组的均温散热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9为图8的前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说明。

本发明提供的电动汽车锂离子电池组的均温散热装置,如图8所示,包括一体化多流道散热框1、u型铜管2、s型铜管3、箱体4、单电池5、铜涂层6、直铜管7,其中,单电池5是方形锂离子电池。

如图1所示,散热框1为一体化多流道结构,其内有若干方框,每个方框对应一个单电池5。散热框1中的冷媒流道布置在对应方框内表面面积最大的两侧壁面内,可充分利用散热面积。如图3所示,在散热框1的方框内壁,喷涂一层薄的铜涂层6,所用喷涂技术为超音速冷喷涂。如图7所示,将单电池5插入一体化多流道散热框1中喷有铜涂层6的方框内,所述铜涂层6内表面打磨光滑,单电池5外表面与铜涂层6内表面紧密贴合。

如图4、9所示,冷媒从箱体4a的入口a流进,依次流经直铜管7a、流道1a、u型铜管2a、流道1b、u型铜管2b、流道1c、s型铜管3a,最后由箱体4b的出口a流出,这样冷媒在s型流道内流动,且上下两s型流道为对称结构,冷却效果良好,电池组工作温度均匀。如图4所示,两侧流道内冷媒只有一面吸收电池产生的热量,而中间流道两侧都有电池,故两侧流道冷媒流量为中间流道冷媒的一半,两侧的流道直径比中间的小。如图9所示,两箱体4a、4b位置等高,确保各流道内冷媒流量配置均匀,提高电池温度分布均匀性。

单电池5在工作过程中产生的热量传至铜涂层6,铜的导热系数大,迅速均温后传至散热框1,后经散热框1中s型流道内的冷媒带走。冷媒经过u型铜管2时,与风冷结合散热。

以上详细说明是针对本发明实施的具体说明,该实施并非用以限制本发明的专利范围,凡未脱离本发明的等效实施或变更,均应包含于本专利范围内。



技术特征:

技术总结
本发明提供了电动汽车锂离子电池组的均温散热装置,包括一体化多流道散热框、铜涂层、铜管和水箱。散热框内壁喷有铜涂层,铜涂层与各单电池紧密贴合。散热框中的流道用铜管相连,便于结合风冷散热。电池组在工作过程中产生的热量传至铜涂层,迅速均温后传至散热框,后经散热框中S型流道内的冷媒带走。本发明具有明显的均温散热功能,有望在改善电池组的使用性能和延长其寿命等方面贡献力量。

技术研发人员:曾建邦;廖连生;邵瀚青;王广君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华东交通大学
技术研发日:2016.03.03
技术公布日:2017.09.1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