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池包的灭火装置及电动汽车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184853阅读:1413来源:国知局
一种电池包的灭火装置及电动汽车的制造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池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电池包的灭火装置及电动汽车。



背景技术:

目前电动汽车动力电池灭火一般采用外置的灭火系统,在进行灭火时,需要先通过传感器采集起火信号,然后通过控制单元下达指令,最后从电池包外置灭火器向电池内喷射灭火剂,以达到灭火的目的。这种外置的灭火系统结构复杂,成本高,需要占用整车空间布置,且该灭火系统还需要外部供电,否则不能起到监控灭火作用。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外置灭火器占用空间大,结构复杂,需要外部供电才能起到监控灭火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池包的灭火装置及电动汽车。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依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电池包的灭火装置,应用于电动汽车,包括:

壳体,所述壳体具有容置灭火剂的腔体,所述壳体上开设有与所述腔体连通的喷射口和第一开口;

通过所述第一开口插入到所述壳体的腔体中的圆筒,所述圆筒的底部设置有火药爆炸装置;

多条引线,所述引线的第一端与所述火药爆炸装置连接,所述引线的第二端与电池单元的电芯连接。

可选地,所火药爆炸装置包括:火药瓶,存放于所述火药瓶内的火药,以及盖设于所述火药瓶的瓶口处的瓶塞;

所述瓶塞上设有多个通孔,所述引线的第一端穿过所述通孔后插入到所述火药中。

可选地,该灭火装置还包括:

盖设于所述喷射口上的喷射口盖,所述喷射口盖通过胶水粘贴于所述壳体上。

可选地,所述圆筒的筒口设有一弯折的外沿;所述圆筒通过所述外沿与所述第一开口卡接连接。

可选地,该灭火装置还包括:

盖设于所述圆筒的筒口上的防护盖,所述防护盖与所述圆筒的外沿卡接连接;

其中,所述防护盖上设有用于所述引线穿出的第二开口。

可选地,所述壳体的形状为长方体。

可选地,所述喷射口的数量为2个,且所述喷射口关于所述壳体的中心线对称。

可选地,所述壳体上还设有固定所述引线的卡槽;其中,所述卡槽的数量为2个,且所述卡槽关于所述壳体的中心线对称。

依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方面,还提供了一种电动汽车,包括电池包,尤其还包括如上所述的电池包的灭火装置,其中,所述灭火装置设置于所述电池包内,所述灭火装置的壳体与所述电池包内的电池单元间隔设置,引线的第二端与所述壳体相邻的电池单元的电芯连接。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有益效果是: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壳体具有容置灭火剂的腔体,腔体内放置有火药爆炸装置,由于引线的第一端与火药爆炸装置连接,引线的第二端与电池单元的电芯连接。因此,当电池单元的电芯起火时,点燃引线,进而引发火药爆炸装置发生轻微爆炸,给腔体内的灭火剂施加一定压力,灭火剂即可从与腔体连通的喷射口喷出,并淋洒到着火的电芯及其周围,从而达到灭火的效果。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灭火装置与现有技术中常用的外置灭火器相比,无需外部供电,通过引线即可起到监控灭火的效果,另外,该灭火装置结构更加简单,可安装于电池包内,不占用整车的布置空间。

附图说明

图1表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灭火装置的剖面图;

图2表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灭火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3表示本实用新型时候了中灭火装置的爆炸图。

其中图中:1、壳体;101、喷射口;102、第一开口;2、灭火剂;3、圆筒;301、外沿;401、火药瓶;402、火药;403、瓶塞;5、引线;6、喷射口盖;7、防护盖;701、第二开口;8、卡槽。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描述。

依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电池包的灭火装置,该灭火装置应用于电动汽车,如图1所示,该灭火装置包括:

壳体1,壳体1具有容置灭火剂2的腔体,壳体1上开设有与腔体连通的喷射口101和第一开口102;

通过第一开口102插入到壳体1的腔体中的圆筒3,圆筒3的底部设置有火药爆炸装置;

多条引线5,引线5的第一端与火药爆炸装置连接,引线5的第二端与电池单元的电芯连接。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通过将引线5的第一端与火药爆炸装置进行连接,并将引线5的第二端与电池单元的电芯连接。当电池单元的电芯着火时,可点燃引线5,进而引发火药爆炸装置发生轻微爆炸,爆炸过程中,对壳体1的腔体内的灭火剂2产生压力,使得灭火剂2从与腔体相通的喷射口101喷射出,并淋洒到着火的电芯及其周围,从而达到灭火的效果。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灭火装置,通过引线5即可达到监控灭火的效果,在降低系统复杂性的同时,还避免了对电池系统的功率损耗。另外,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灭火装置与现有技术中常用的外置灭火器相比,结构更加简单,并且可直接安装于电池包内,不占用整车的布置空间。

具体地,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火药爆炸装置包括:火药瓶401,存放于火药瓶401内的火药402,以及盖设于火药瓶401的瓶口处的瓶塞403;其中,瓶塞403上设有多个通孔,可用于引线5的第一端穿过,且引线5的第一端穿过通孔后插入到火药402中。由于火药瓶401内部的空间较小,因此当引线5被点燃时,即可引发火药瓶401内的火药402发生轻微爆炸,从而对腔体内的灭火剂2产生一定的冲击力。

由于该火药爆炸装置在发生轻微爆炸时,会产生一定的冲击力,为防止该火药爆炸装置从腔体内部弹出,因此需要对防止该火药爆炸装置的圆筒3进行良好的固定。如图1所示,圆筒3的筒口设有一弯折的外沿301,该外沿301恰好与第一开口102卡接连接,因此,可避免在爆炸过程中,圆筒3受力发生偏移或者从第一开口102弹出。

其中,为进一步避免圆筒3在爆炸过程中弹出,还特意在圆筒3的筒口上盖设一防护盖7,如图1所示,该防护盖7也与圆筒3的外沿301卡接连接。如图3所示,为了避免因在圆筒3的筒口盖设防护盖7而导致引线5无法与火药爆炸装置连接,因此特在防护盖7上开设了用于引线5穿出的第二开口701。其中,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灭火装置的爆炸图,在进行组装时,由各结构依次按照图3中的虚线穿过即可。

具体地,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为避免腔体内的灭火剂2泄漏,特在喷射口101上盖设一喷射口盖6,其中,喷射口盖6通过胶水粘贴于壳体1上。之所以选择胶水作为连接喷射口盖6与壳体1的粘结剂,是因为胶水有良好的粘贴固定效果,以及良好的密封作用。其中,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采用胶水作为粘接剂仅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选取的一种优选方式,当然可以理解的是,对此并不进行具体限定。

具体地,如图2所示,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壳体1的形状为长方体。进一步地,如图1所示,喷射口101的数量为两个,且这两个喷射口101关于壳体1的中心线对称。因此,当火药爆炸装置发生轻微爆炸时,灭火剂2可以从两个喷射口101同时喷出,既提高了灭火速度,又扩大了灭火范围。

进一步,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灭火剂2选用为水基泡沫灭火剂。其中,水基泡沫灭火剂原理为:在可燃物表面形成并扩展一层薄水膜,使可燃物与空气隔离,实现灭火。其中,经喷射口101喷出的灭火剂2可蒸发吸热,迅速降低燃烧区温度,同时降低燃烧区空气中的氧气浓度,防止复燃。其抗复燃性是干冰灭火剂无法比拟的优点。

因此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通过采用多个喷射口101以及采用水基泡沫灭火剂,可有效提高灭火效率和灭火速度,同时还保证了灭火的安全性与可靠性。由于对于电动汽车来说,大大减少了因电池着火而造成的损失。

具体地,如图2所示,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壳体1上还设有固定引线5的卡槽8,其中,卡槽8的数量为2个,且卡槽8关于壳体1的中心线对称。该卡槽8不仅起到了固定引线5的作用,还具有为引线5导向的作用。

其中,可以理解的是,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对壳体1的形状并不进行具体限定,可依据电池包的大小或者电池单元的大小进行相应调整。

依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另一个方面,还提供了一种电动汽车,包括电池包,尤其还包括上述的电池包的灭火装置,其中,该灭火装置设置于电池包内,且该灭火装置的壳体1与电池包内的电池单元间隔设置,引线5的第二端与壳体1相邻的电池单元的电芯连接。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采用的灭火装置,通过将引线5的第一端与火药爆炸装置进行连接,并将引线5的第二端与电池单元的电芯连接。当电池单元的电芯着火时,可点燃引线5,进而引发火药爆炸装置发生轻微爆炸,爆炸过程中,对壳体1的腔体内的灭火剂2产生一压力,使得灭火剂2从与腔体相通的喷射口101喷射出。由于该灭火装置安装于电池包内部,因此喷出的灭火剂2经电池包的上盖反弹后会淋洒到着火的电芯及其周围,从而达到灭火的效果。

具体地,如图2所示,引线5的数量为4条,其中,这4条引线5中的2条朝向壳体1的一侧,另外2条则朝向壳体1的另一侧,并分别与壳体1相邻的电池单元的电芯连接。因此,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灭火装置,通过引线5即可达到监控灭火的效果,在降低系统复杂性的同时,还避免了对电池系统的功率损耗。另外,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灭火装置与现有技术中常用的外置灭火器相比,结构更加简单,可直接安装于电池包内,不占用整车的布置空间。

尽管已经描述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优选实施例,但本领域的技术人员一旦得知了基本的创造概念,则可以对这些实施例作出另外的变更和修改。所以,所附权利要求意欲解释为包括优选实施例以及落入本实用新型范围的所有变更和修改。

以上的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前提下还可以作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