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铜柱与风叶的装配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940205阅读:199来源:国知局
一种铜柱与风叶的装配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机零部件装配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铜柱与风叶的装配系统。



背景技术:

电机工作时自身会发热,而电机都有温度保护功能,超过一定的温度后电机便不能继续工作了,等到电机温度降低之后才能继续工作,难以提高工作效率,所以需要通过电机连接风叶并通过风叶对电机进行散热,电机带动风叶转动,风叶转动引起有规律方向的气流对电机起到较好的散热作用。

但是,常见的电机与风叶的连接方式为人工将一铜柱插入风叶的中部而作为风叶的转轴,再将风叶通过铜柱与电机的转轴连接,人为将铜柱插入风叶的工作量较大,且效率较低,不利于批量生产。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铜柱与风叶的装配系统,具有高效的将铜柱与风叶装配在一起的优点。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铜柱与风叶的装配系统,包括:用于传送铜柱的第一传送装置;设于所述第一传送装置一侧的、用于传送风叶的第二传送装置;设于所述第一传送装置与所述第二传送装置之间的、以供所述风叶和所述铜柱装配的承载座;用于将所述铜柱经所述第一传送装置的一端推送至所述承载座上的推送装置;用于将所述风叶经所述第二传送装置转移至所述承载座上以及将所述承载座上的、装配所述铜柱之后的所述风叶转移至下一工位的转移装置;以及,用于推动承载于所述承载座上的铜柱、以使所述铜柱插入所述风叶的推动件。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铜柱经第一传送装置传送至推送装置的一侧,推送装置推动铜柱至承载座上,风叶经第二传送装置传送至转移装置的一侧,转移装置将风叶转移至承载座上且适于装配铜柱的位置,推动件推动铜柱使铜柱插入风叶内,铜柱与风叶的装配方式自动化程度较高,不仅节省人力,而且工作效率较高。

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设置,所述第一传送装置包括:用于承载若干个所述铜柱且依次将所述铜柱导出的第一振动盘;连通于所述第一振动盘的、使导出的所述铜柱依次下落、以供所述推送装置将最下层的所述铜柱推送至所述承载座上的导向管。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振动盘内的铜柱经过振动盘的振动作用依次导出,经过导向管依次下落,最下层的铜柱经推送装置推送至承载座上,用于与风叶装配,振动盘与导向管对铜柱的传送作用使铜柱有序的传送至推送装置的一侧,利于推送装置依次对铜柱进行推送。

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设置,所述第二传送装置包括:用于承载若干个所述风叶且依次将所述风叶导出的第二振动盘;连通于所述第二振动盘的、用于传送所述风叶的传送皮带;用于承载所述传送皮带的支架;带动所述传送皮带转动的转轴;驱动所述转轴转动的转动电机;以及,设于所述支架的、防止所述风叶沿垂直于传送方向偏移的护栏。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二振动盘的振动作用使风叶有序的依次传送至传送皮带上,转动电机驱动转轴转动,转轴带动传送皮带转动,风叶经传送皮带传送至转移装置的一侧,便于转移装置转移风叶而利于后续风叶与铜柱装配,支架对传送皮带的支撑的作用使传送皮带稳定的对风叶进行传送,护栏对风叶的隔挡作用使风叶沿传送皮带移动的过程不会掉落于传送皮带的外侧。

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设置,所述支架上设有对所述风叶起到隔挡作用、以供所述风叶被隔挡于适于所述转移装置转移所述风叶位置的隔挡杆,所述隔挡杆通过一固定螺栓固定于所述支架,所述支架的端面设有供所述固定螺栓螺纹连接的、以便于调节所述隔挡杆位置的、以使所述风叶被隔挡与适于被转移的位置的长腰形滑槽。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隔挡杆对传送皮带所传送的风叶起到隔挡的作用,长腰形滑槽的设置便于调节隔挡杆的位置,使风叶被隔挡于转移装置适于转移风叶的位置,调节位置之后的隔挡杆通过固定螺栓固定于支架。

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设置,所述推送装置包括:用于推动所述导向管内的最下层的所述铜柱的推动气缸;以及,设置于所述推动气缸的活塞杆上的、呈弧状的推动杆。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推动气缸将经导向管下落的最下层铜柱推送至承载座上,用于与风叶装配,呈弧形的推动杆对铜柱的推动过程使铜柱不易出现偏移,而稳定的推送至承载座上。

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设置,所述转移装置包括:呈L形的转动杆;用于驱动所述转动杆转动的转动气缸;分别设于所述转动杆的L形的两条边上的、用于将所述风叶转移至所述承载座上以及将装配所述铜柱之后的所述风叶转移至下一工位的吸盘;用于承载所述转动杆的支撑架;以及,驱动所述支撑架升降的驱动电机。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驱动电机驱动支撑架下降,L形转动杆的一条边上的吸盘吸取传送皮带上的风叶之后,驱动电机驱动支撑架上升,转动气缸驱动转动杆转动,吸盘将吸取的风叶放置于承载座上,用于与铜柱装配,转动气缸驱动转动杆转动,使L形转动杆的一条边上的吸盘再次吸取传送皮带上的风叶,同时L形转动杆的另一条边上的吸盘将装配铜柱的风叶转移至下一工位,L形转动杆的一条边上的吸盘转移风叶至承载座上、另一条边上的吸盘转移装配铜柱之后的风叶至下一工位的方式有效提高了工作效率。

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设置,所述支撑架上设有支撑杆,所述支撑杆上螺纹连接有对所述转动杆的L形边起到限位作用的、以用于调节所述转动杆的最大转动角度的螺纹杆。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螺纹杆对转动杆的L形边的转动角度起到限位的作用,防止转动杆转动角度过大而无法吸取传送皮带上的风叶,通过旋动螺纹杆而调节螺纹杆在支撑架上的位置,使螺纹杆调节至限制吸盘转动至适于吸取风叶的位置。

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设置,所述承载座设有供所述铜柱推入以及卡嵌于供所述推动件推动位置的凹槽。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凹槽供铜柱被推动气缸推入承载座,且凹槽对铜柱的卡嵌作用使铜柱卡嵌于适于被推动件推动的位置,利于铜柱与风叶的装配。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铜柱经第一传送装置传送至推送装置的一侧,推送装置推动铜柱至承载座上,风叶经第二传送装置传送至转移装置的一侧,转移装置将风叶转移至承载座上且适于装配铜柱的位置,推动件推动铜柱使铜柱插入风叶内,铜柱与风叶的装配方式自动化程度较高,不仅节省人力,而且工作效率较高。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中的铜柱与风叶的装配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A处的放大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中推送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中支撑架、转动气缸以及驱动电机的连接关系示意图。

附图标记:1、第一传送装置;11、第一振动盘;12、导向管;2、第二传送装置;21、第二振动盘;22、支架;221、长腰形滑槽;23、转轴;24、转动电机;25、传送皮带;26、护栏;3、承载座;31、凹槽;4、推送装置;41、推动气缸;42、推动杆;5、转移装置;51、转动杆;52、转动气缸;53、吸盘;54、驱动电机;55、支撑架;6、推动件;7、隔挡杆;8、支撑杆;9、螺纹杆;10、固定螺栓。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本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解释,其并不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在阅读完本说明书后可以根据需要对本实施例做出没有创造性贡献的修改,但只要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内都受到专利法的保护。

实施例一:一种铜柱与风叶的装配系统,如图1和图2所示,包括:用于传送铜柱的第一传送装置1,设置于第一传送装置1一侧且用于传送风叶的第二传送装置2,第一传送装置1和第二传送之间设置有装配铜柱与风叶的装配工位,装配工位上装配有供风叶和铜柱连接的承载座3;通过第一传送装置1传送到装配工位一侧的铜柱经推送装置4推送到承载座3上,通过第二传送装置2传送到装配工位一侧的风叶经转移装置5转移到承载座3上,以用于和铜柱装配。

如图1和图2所示,第一传送装置1包括:用于承载若干个铜柱且将铜柱依次导出的第一振动盘11,以及,连通于第一振动盘11的出口且供铜柱依次下落的导向管12;第一振动盘11通过振动而使铜柱有序的排列,并使铜柱依次导出至导向管12内,由于导向管12的管径较小,多个铜柱不能同时下落,而限制铜柱依次经导向管12下落,导向管12的下端开设有供推送装置4推送最下层铜柱的开口,推送装置4将铜柱推送到承载座3上。

如图2和图3所示,推送装置4包括:用于推动导向管12内的最下层的铜柱的推动气缸41,以及,固定于推动气缸41的活塞杆上的推动杆42,推动杆42呈与铜柱的侧面相匹配的弧状,推动气缸41将经铜柱推送至承载座3上,以供与风叶装配,呈弧形的推动杆42对铜柱的推动过程使铜柱不易出现偏移,而稳定的被推送至承载座3上。

如图1和图2所示,第二传送装置2包括:用于承载若干个风叶以及将若干个风叶依次导出的第二振动盘21,连通于第二振动盘21的导出口且用于传送风叶的传送皮带25,对传送皮带25起到支撑作用的支架22,带动传送皮带25转动的转轴23,驱动转轴23转动的转动电机24,以及,固定于所述传送皮带25的两侧的支架22上、防止风叶沿垂直于传送方向偏移的护栏26;第二振动盘21通过振动使若干个风叶有序的排列,经第二振动盘21的导出口转移至传送皮带25上,转动电机24驱动转轴23转动,转轴23带动传送皮带25转动,风叶经传送皮带25传送至转移装置5的一侧,便于转移装置5转移风叶至承载座3上与铜柱装配,护栏26对风叶的隔挡作用使风叶沿传送皮带25移动的过程不会掉落于传送皮带25的外侧。

如图2所示,支架22的上端面固定有对风叶起到隔挡作用的隔挡杆7,隔挡杆7通过固定螺栓10装配于支架22上,支架22的上端面开设有供固定螺栓10螺纹连接的长腰形滑槽221,隔挡杆7对传送皮带25所传送的风叶起到隔挡的作用,长腰形滑槽221的设置便于调节隔挡杆7的位置,使风叶被隔挡于转移装置5适于转移风叶的位置,调节位置之后的隔挡杆7通过固定螺栓10固定于护栏26。

如图1和图2所示,承载座3上开设有供铜柱被推入以及卡嵌的凹槽31,铜柱被推送装置4推送至承载座3的中心位置上,承载座3的中心位置的底部开设有通孔,承载座3的底部装配有向上推动铜柱的推动件6,推动件6为行程气缸,行程气缸的活塞杆穿过承载座3而将铜柱向上推动,转移装置5将风叶转移至承载座3上之后,由于风叶的中部设置有插孔,行程气缸将铜柱向上推动而将铜柱插入风叶的插孔内,转移装置5对风叶起到遮挡的作用,而使铜柱与装配在一起。

如图1和图4所示,转移装置5包括:呈L形的转动杆51,用于驱动转动杆51转动的转动气缸52,装配于转动杆51的L形的两条边上的吸盘53,用于承载转动杆51的支撑架55,以及,驱动支撑架55升降的驱动电机54;驱动电机54驱动支撑架55下降,L形转动杆51的一条边上的吸盘53吸取传送皮带25上的风叶之后,驱动电机54驱动支撑架55上升,转动气缸52驱动转动杆51转动,吸盘53将吸取的风叶放置于承载座3上,用于与铜柱装配,转动气缸52驱动转动杆51转动,使L形转动杆51的一条边上的吸盘53再次吸取传送皮带25上的风叶,同时L形转动杆51的另一条边上的吸盘53将装配铜柱的风叶转移至下一工位,L形转动杆51的一条边上的吸盘53转移风叶至承载座3上、另一条边上的吸盘53转移装配铜柱之后的风叶至下一工位的方式有效提高了工作效率。

如图1所示,支撑架55上固定有支撑杆8,支撑杆8上螺纹连接有对转动杆51的L形边起到限位作用的、以用于调节转动杆51的最大转动角度的螺纹杆9,通过旋动螺纹杆9而调节螺纹杆9在支撑架55上的位置,使螺纹杆9调节至适于吸盘53转移风叶的位置。

工作过程以及原理:铜柱经第一传送装置1传送至推送装置4的一侧,推送装置4推动铜柱至承载座3上,风叶经第二传送装置2传送至转移装置5的一侧,转移装置5将风叶转移至承载座3上且适于装配铜柱的位置,推动件6推动铜柱使铜柱插入风叶内,铜柱与风叶的装配方式自动化程度较高,不仅节省人力,而且工作效率较高。

实施例二:一种铜柱与风叶的装配系统,与实施例1不同的是,转移装置为用于转移风叶的机械手。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