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线束式理线排线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967681阅读:251来源:国知局
一种线束式理线排线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固定材料端部的装置,尤其是一种线束式理线排线器。



背景技术:

为了使繁杂的线缆排布有序,通常是将相同走向的线缆进行整理,然后捆扎成束,有时也将线束进一步捆扎成大束。而理线排线器就是一种辅助人工捆扎线缆、线束的工具,其广泛应用于电子、汽车等领域的线缆排布中。

将多根线缆捆集成束后再进行理线排线,其所用的理线排线器不同于单根线缆所用的理线排线器,其要求所用的理线排线器具有开阔的线束进入口和大容量的线束容纳腔。例如,由本申请人申请并于2015年3月11日公开的CN104401555 A中国发明专利申请说明书中公开的“理线排线夹紧装置”就公开了这样一种结构,其包括U型夹紧主体,夹紧主体下部设有用来安装在工作台上的连接螺柱,所述U型夹紧主体两立柱中水平安装有可上下移动的推板,立柱内安装有弹簧,所述推板由立柱内的弹簧支撑浮动;所述两立柱上部对称设有向外延伸的挡板支臂,挡板支臂内安装有可水平里外移动的挡板,所述挡板由安装于挡板支臂内挡板弹簧控制移动,挡板弹簧外端设有弹簧压块。所述两个挡板里侧的一端上下分别设有圆滑过渡面,两个挡板在挡板弹簧的作用下里端可以相互接触闭合。上述公开的理线排线夹紧装置虽然结构合理,操作使用方便,能够实现理线、排线和自动夹紧的功能,但是其存在结构复杂、制造成本高的问题。另外,其挡板是在线缆或线束的推动下,克服挡板弹簧的作用力而进行水平方向的移动,其存在线束进行费力的不足。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克服现有的理线排线器存在结构复杂、制造成本高、线束进入费力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结构简单、操作省力、使用效率高、制造成本低的线束式理线排线器。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线束式理线排线器,其包括一夹紧本体,所述的夹紧本体的下部设有连接螺柱,所述的夹紧本体上部设有U型的两立柱,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的两立柱上对称开设有容置腔,在所述的容置腔内分别设有一固定销和两限位销,所述的限位销对称设置在固定销的两侧;在所述的容置腔内分别活动设有阻挡臂,在所述的阻挡臂上分别开设一空腔和两弧形滑槽,所述的弧形滑槽对称设置在空腔的两侧;所述的固定销位于阻挡臂的空腔中,并经一拉伸弹簧与阻挡臂的连接端相连接,所述的两限位销对应插接在弧形滑槽中限制阻挡臂的摆动,所述的阻挡臂的摆动端分别自容置腔内对向伸出。

在所述的阻挡臂的摆动端在拉伸弹簧的作用下相互接触闭合。

在所述的阻挡臂的摆动端上、下两侧分别设有圆滑过渡面。

在对应容置腔的两立柱内侧分别设有凸起,在所述的凸起的上、下两侧分别设有圆滑过渡面。

所述的阻挡臂的摆动端摆动至上、下极限位置时位于容置腔内。

所述的两限位销限制阻挡臂的摆动,其是在阻挡臂的摆动端相互接触闭合状态下,两限位销分别限位于两弧形滑槽的外侧槽端上;在阻挡臂的摆动端摆动至上、下极限位置状态下,两限位销分别限位于两弧形滑槽的两相对槽端上。

本实用新型是在两立柱上对称开设有容置腔,在容置腔内分别设有一固定销和两限位销,阻挡臂设在容置腔内,其摆动端自容置腔内对向伸出,固定销位于阻挡臂的空腔中且经一拉伸弹簧与阻挡臂的连接端相连接,两限位销对应插接在阻挡臂的弧形滑槽内限制阻挡臂的摆动。本实用新型将线束压经阻挡臂的摆动端,促使阻挡臂的摆动端摆动分开而进入U形两立柱内底侧或自U形两立柱内底侧脱出,其操作省力,并且不易擦伤线缆,使用效率高。与现有的理线排线器相比,其结构简单,所用部件少,制造成本低。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的局部放大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在线缆压入时的动作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在线缆脱出时的动作示意图。

图中标记:1.夹紧本体,2.连接螺柱,3.第一立柱,301.第一容置腔,302.第一固定销,303.第一限位销,304.第二限位销,305.第一凸起,3051.第三圆滑过渡面,4.第一阻挡臂,401.第一空腔,402.第一弧形滑槽,403.第二弧形滑槽,404.第一圆滑过渡面,5.第一拉伸弹簧,6.第二立柱,601.第二容置腔,602.第二固定销,603.第三限位销,604.第四限位销,605.第二凸起,6051.第四圆滑过渡面,7.第二阻挡臂,701.第二空腔,702.第三弧形滑槽,703.第四弧形滑槽,704.第二圆滑过渡面,8.第二拉伸弹簧。

具体实施方式

在图1中,一种线束式理线排线器,其包括夹紧本体1。在夹紧本体1的下部设有连接螺柱2,该连接螺柱2可将夹紧本体1螺纹连接在工作台面(图中未示出)上。

如图1所示,在夹紧本体1上部设有第一立柱3和第二立柱6,该第一立柱3与第二立柱6对称设置并制成一U型状。

在图2中,在第一立柱3上开有第一容置腔301,在该第一容置腔301内设有第一固定销302、第一限位销303、第二限位销304,其中,第一限位销303和第二限位销304对称设置在第一固定销302的两侧。

在图2中,在第二立柱6上开有第二容置腔601,该第二容置腔601与第一容置腔301相对称。在第二容置腔601内设有第二固定销602、第三限位销603、第四限位销604,其中,第二固定销602与第一固定销302对应设置,第三限位销603和第四限位销604对称设置在第二固定销602的两侧。

在图2中,在第一容置腔301内活动设置有第一阻挡臂4,该第一阻挡臂4的摆动端自第一容置腔301向第一立柱3的内侧伸出。如图2所示,在该第一阻挡臂4上分别开设第一空腔401、第一弧形滑槽402和第二弧形滑槽403,其中,第一弧形滑槽402、第二弧形滑槽403对称开设在第一空腔401的两侧。

在图2中,第一固定销302位于第一阻挡臂4的第一空腔401中,在第一固定销302与第一阻挡臂4的连接端之间连接有第一拉伸弹簧5。第一限位销303对应插接在第一弧形滑槽402中,第二限位销304对应插接在第二弧形滑槽403中,第一限位销303、第二限位销304分别通过第一弧形滑槽402、第二弧形滑槽403限制第一阻挡臂4的摆动。

在图2中,在第二容置腔601内活动设置有第二阻挡臂7,该第二阻挡臂7的摆动端自第二容置腔601向第二立柱6的内侧伸出。如图2所示,在第二阻挡臂7上分别开设第二空腔701、第三弧形滑槽702和第四弧形滑槽703,其中,第三弧形滑槽702、第四弧形滑槽703对称开设在第二空腔701的两侧。

在图2中,第二固定销602位于第二阻挡臂7的第二空腔701中,在第二固定销602与第二阻挡臂7之间连接有第二拉伸弹簧8。第三限位销603对应插接在第三弧形滑槽702中,第四限位销604对应插接在第四弧形滑槽703中,第三限位销603、第四限位销604分别通过第三弧形滑槽702、第四弧形滑槽703限制第二阻挡臂7的摆动。

如图2所示,在第一拉伸弹簧5、第二拉伸弹簧8的作用下,第一阻挡臂4、第二阻挡臂7的摆动端相互接触闭合。如图3、图4所示,线束进入或脱出第一立柱3与第二立柱6之间时,第一阻挡臂4、第二阻挡臂7发生摆动,第一拉伸弹簧5、第二拉伸弹簧8分别产生形变,其分别牵引对应的第一阻挡臂4、第二阻挡臂7产生复位趋势。

为便于线束推动第一阻挡臂4、第二阻挡臂7的摆动,如图2所示,在第一阻挡臂4的摆动端上、下两侧分别设置第一圆滑过渡面404,第二阻挡臂7的摆动端上、下两侧分别设置第二圆滑过渡面704。

如图2所示,第一立柱3、第二立柱6的内侧分别对应设有第一凸起305、第二凸起605,其中,第一凸起305对应第一容置腔301设置,在第一阻挡臂4的摆动端摆动至上、下极限位置时,第一阻挡臂4可收于第一容置腔301内;第二凸起605对应第二容置腔601设置,在第二阻挡臂7的摆动端摆动至上、下极限位置时,第二阻挡臂7可收于第二容置腔601内。

同样,为了使线束顺利进入或脱出第一阻挡臂4与第二阻挡臂7,第一凸起305的上、下两侧分别对应设有第三圆滑过渡面3051。第二凸起605的上、下两侧分别对应设有第四圆滑过渡面6051。

如图2所示,在第一拉伸弹簧5、第二拉伸弹簧8的作用下,第一阻挡臂4、第二阻挡臂7的摆动端相互接触闭合,此时,第一限位销303、第二限位销304分别限位于第一弧形滑槽402、第二弧形滑槽403的外侧槽端上。

如图3所示,在线束压入第一立柱3与第二立柱6的内底侧时,第一阻挡臂4、第二阻挡臂7的摆动端在线束的作用下向下摆动至下极限位置,此时,第一限位销303、第三限位销603分别限位于第一弧形滑槽402、第三弧形滑槽702的外侧槽端上,第二限位销304、第四限位销604分别限位于第二弧形滑槽403、第四弧形滑槽703的内侧槽端上,第一拉伸弹簧5、第二拉伸弹簧8分别产生形变;直至线束压入后,该第一拉伸弹簧5、第二拉伸弹簧8分别牵引对应的第一阻挡臂4、第二阻挡臂7复位。

如图4所示,在线束压脱出第一立柱3与第二立柱6的内底侧时,第一阻挡臂4、第二阻挡臂7的摆动端在线束的作用下向上摆动至上极限位置,此时,第一限位销303、第三限位销603分别限位于第一弧形滑槽402、第三弧形滑槽702的内侧槽端上,第二限位销304、第四限位销604分别限位于第二弧形滑槽403、第四弧形滑槽703的外侧槽端上,第一拉伸弹簧5、第二拉伸弹簧8分别产生形变;直至线束脱出后,该第一拉伸弹簧5、第二拉伸弹簧8分别牵引对应的第一阻挡臂4、第二阻挡臂7复位。

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操作省力,使用效率高,制造成本低。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