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EMI滤波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388208发布日期:2018-09-08 00:49阅读:276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子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EMI滤波器。



背景技术:

不间断电源(Uninterruptible Power Supply,UPS)、变频器等电力电子产品用于提升电力的质量,在现有技术中,具有由两相交流输入的电力电子产品,例如两相UPS。与传统的单相交流输入、三相交流输入不同,两相交流输入中的输入线包括两根火线加一根零线,形成两路交流输入。

两相电力电子产品设计的困难之一是电磁干扰(Electro Magnetic Interference,EMI)滤波器的设计。业界目前采用的两相EMI滤波器参考单向滤波器设计,在每根火线与零线间进行滤波。图1所示为现有技术中采用的两相EMI滤波器,包括有共模滤波电感Lcm1,Cx1-Cx8共8个差模电容,以及 Cy1-Cy6共6个共模电容,其中,可以将Cx1-Cx4看作一个差模电容组,将 Cx5-Cx8看作另一个差模电容组,将Cy1-Cy3看作一个共模电容组,将Cy4-Cy6 看作另一个共模电容组。

显然,现有的两相EMI滤波器中采用的差模电容较多,导致EMI滤波器的成本较高,且降低了每一相的输入功率因数。并且,通过测试发现,即使采用了图1所示的EMI滤波器,电路中的差模干扰依然比较严重。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EMI滤波器,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EMI滤波器成本较高,且抗干扰效果较差的技术问题。

其中,EMI滤波器的电路中具有第一火线支路L1、第二火线支路L2和零线支路N,所述EMI滤波器包括连接于所述电路中的至少一个共模滤波电感、至少一个差模电容组和至少一个共模电容组,其中:

至少一个差模电容组中的任意差模电容组,包括三个差模电容,其中,第一个差模电容跨接于第一火线支路L1与第二火线支路L2之间,第二个差模电容跨接于第一火线支路L1与零线支路N之间,第三个差模电容跨接于第二火线支路L2与零线支路N之间。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至少一个共模电容组中的一个或多个共模电容组,均包括三个共模电容,其中,第一火线支路L1、零线支路N、第二火线支路L2分别通过三个共模电容中的第一个共模电容、第二个共模电容、第三个共模电容接地;

和/或,

至少一个共模电容组中的一个或多个共模电容组,均包括一个共模电容,其中,零线支路N通过共模电容组包括的共模电容接地。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EMI滤波器还包括连接于所述电路中的至少一个差模滤波电感组,其中:

至少一个差模滤波电感组中的一个或多个差模滤波电感组,均包括两个差模滤波电感,其中,第一个差模滤波电感串联于第一火线支路L1,第二个差模滤波电感串联于第二火线支路L2;

和/或,

至少一个差模滤波电感组中的一个或多个差模滤波电感组,均包括三个差模滤波电感,其中,第一个差模滤波电感串联于第一火线支路L1,第二个差模滤波电感串联于零线支路N,第三个差模滤波电感串联于第二火线支路L2。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EMI滤波器包括连接于所述电路中的第一共模滤波电感Lcm1、第一差模电容组、第二差模电容组、第一共模电容组和第二共模电容组,其中:

第一差模电容组,包括第一差模电容Cx1、第二差模电容Cx2和第三差模电容Cx3;

第二差模电容组,包括第四差模电容Cx4、第五差模电容Cx5和第六差模电容Cx6;

第一共模电容组,包括第一共模电容Cy1、第二共模电容Cy2和第三共模电容Cy3;

第二共模电容组包括第四共模电容Cy4、第五共模电容Cy5和第六共模电容Cy6;或,第二共模电容组包括第五共模电容Cy5;

其中,第一差模电容组、第一共模电容组在所述电路中连接于第一共模滤波电感Lcm1的输入前端,第二差模电容组、第二共模电容组在所述电路中连接于第一共模滤波电感Lcm1的输出后端。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EMI滤波器还包括连接于所述电路中的第二共模滤波电感Lcm2、第三差模电容组和第三共模电容组,其中:

第三差模电容组,包括第七差模电容Cx7、第八差模电容Cx8和第九差模电容Cx9;

第三共模电容组,包括第七共模电容Cy7、第八共模电容Cy8和第九共模电容Cy9;

其中,第二共模滤波电感Lcm2的输入前端在所述电路中连接于第一共模滤波电感Lcm1的输出后端,第三差模电容组、第三共模电容组在所述电路中连接于第二共模滤波电感Lcm2的输出后端。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EMI滤波器包括连接于所述电路中的第一共模滤波电感Lcm1、第一差模滤波电感组、第一差模电容组、第二差模电容组、第一共模电容组和第二共模电容组,其中:

第一差模滤波电感组,包括第一差模滤波电感Ldm1、第二差模滤波电感 Ldm2;

第一差模电容组,包括第一差模电容Cx1、第二差模电容Cx2和第三差模电容Cx3;

第二差模电容组,包括第四差模电容Cx4、第五差模电容Cx5和第六差模电容Cx6;

第一共模电容组,包括第一共模电容Cy1、第二共模电容Cy2和第三共模电容Cy3;

第二共模电容组,包括第四共模电容Cy4、第五共模电容Cy5和第六共模电容Cy6;

其中,第一差模电容组、第一共模电容组在所述电路中连接于第一共模滤波电感Lcm1的输入前端,第一差模滤波电感组的输入前端、第二差模电容组和第二共模电容组和在所述电路中连接于第一共模滤波电感Lcm1的输出后端。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EMI滤波器还包括第三差模电容组,其中:

第三差模电容组,包括第七差模电容Cx7、第八差模电容Cx8和第九差模电容Cx9;

其中,第三差模电容组在所述电路中连接于第一差模滤波电感组的输出后端。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EMI滤波器包括连接于所述电路中的第一共模滤波电感Lcm1、第一差模滤波电感组、第一差模电容组、第二差模电容组、第三差模电容组、第一共模电容组和第二共模电容组,其中:

第一差模滤波电感组,包括第一差模滤波电感Ldm1、第二差模滤波电感 Ldm2和第三差模滤波电感Ldm3;

第一差模电容组,包括第一差模电容Cx1、第二差模电容Cx2和第三差模电容Cx3;

第二差模电容组,包括第四差模电容Cx4、第五差模电容Cx5和第六差模电容Cx6;

第三差模电容组,包括第七差模电容Cx7、第八差模电容Cx8和第九差模电容Cx9;

第一共模电容组,包括第一共模电容Cy1、第二共模电容Cy2和第三共模电容Cy3;

第二共模电容组,包括第四共模电容Cy4、第五共模电容Cy5和第六共模电容Cy6;

其中,第一差模电容组、第一共模电容组在所述电路中连接于第一共模滤波电感Lcm1的输入前端,第一差模滤波电感组的输入前端、第二差模电容组和第二共模电容组和在所述电路中连接于第一共模滤波电感Lcm1的输出后端,第三差模电容组在所述电路中连接于第一差模滤波电感组的输出后端。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EMI滤波器还包括第三共模电容组,其中:

第三共模电容组包括第七共模电容Cy7、第八共模电容Cy8和第九共模电容Cy9;或,第三共模电容组包括第八共模电容Cy8;

其中,第三共模电容组在所述电路中连接于第一差模滤波电感组的输出后端。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EMI滤波器中包括的共模滤波电感、共模滤波电感、差模电容和共模电容中的一个或多个器件为各自的等效器件或等效电路。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EMI滤波器包括连接于所述电路中的至少一个共模滤波电感、至少一个差模电容组和至少一个共模电容组,至少一个差模电容组中的任意差模电容组包括三个差模电容,相较于现有EMI滤波器中的各差模电容组,减少了差模电容的数量,降低了EMI滤波器的成本。

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差模电容组中的第一个差模电容跨接于第一火线支路与第二火线支路之间,第二个差模电容跨接于第一火线支路与零线支路之间,第三个差模电容跨接于第二火线支路与零线支路之间。通过第一个差模电容跨接第一火线支路与第二火线支路,能够有效降低电路中最大的差模干扰(即两根火线间的差模干扰),EMI滤波器能够达到更佳的抗干扰效果。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提供的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现有技术中EMI滤波器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一种EMI滤波器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另一种EMI滤波器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另一种EMI滤波器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另一种EMI滤波器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另一种EMI滤波器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另一种EMI滤波器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另一种EMI滤波器的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另一种EMI滤波器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另外,本文中术语“和/或”,仅仅是一种描述关联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和/或B,可以表示:单独存在A,同时存在A 和B,单独存在B这三种情况。另外,本文中字符“/”,在不做特别说明的情况下,一般表示前后关联对象是一种“或”的关系。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EMI滤波器,该EMI滤波器的电路中具有第一火线支路L1、第二火线支路L2和零线支路N,并且,在器件上,该EMI 滤波器包括连接于所述电路中的至少一个共模滤波电感、至少一个差模电容组和至少一个共模电容组。

其中,至少一个差模电容组中的任意差模电容组可以包括三个差模电容,其中的第一个差模电容可以跨接于第一火线支路L1与第二火线支路L2之间,第二个差模电容可以跨接于第一火线支路L1与零线支路N之间,第三个差模电容可以跨接于第二火线支路L2与零线支路N之间。

如图2所示的EMI滤波器中,IN-L1与Out-L1表示EMI滤波器中第一火线支路的两端,IN-N与Out-N表示EMI滤波器中零线支路的两端,IN-L2与 Out-L2表示EMI滤波器中第二火线支路的两端。并且,图2所示的EMI滤波器中,包括有第一共模滤波电感Lcm1、第一差模电容组11、第二差模电容组 12、第一共模电容组21和第二共模电容组22。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共模滤波电感可以包括有三个绕组,这三个绕组可以分别串联在EMI滤波器中的两跟火线支路和一根零线支路上。例如,其中的第一个绕组可以串联在第一火线支路L1,第二个绕组可以串联在零线支路N,第三个绕组可以串联在第二火线支路L2。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共模电容组可以有多种组合方式,以下以其中两种共模电容组进行举例说明:

第一种共模电容组:包括有三个共模电容,这三个共模电容分别用于第一火线支路L1、零线支路N、第二火线支路L2的接地。例如,第一火线支路L1、零线支路N、第二火线支路L2分别通过这三个共模电容中的第一个共模电容、第二个共模电容、第三个共模电容接地。

第二种共模电容组:仅包括有一个共模电容,零线支路N通过共模电容组包括的这个共模电容接地。

其中,第二种共模电容组抗共模干扰的能力强于第一种共模电容组。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EMI滤波器包括的至少一个共模电容组中,可以全部是第一种共模电容组,也可以全部是第二种共模电容组,还可以部分是第一种共模电容组、部分是第二种共模电容组,等等。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EMI滤波器还可以包括连接于EMI滤波器的电路中的至少一个差模滤波电感组。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差模滤波电感组可以有多种组合方式,以下以其中两种差模滤波电感组进行举例说明:

第一种差模滤波电感组:仅包括有两个差模滤波电感,这两个差模滤波电感可以分别串联在火线上,例如,第一个差模滤波电感可以串联于第一火线支路L1,第二个差模滤波电感可以串联于第二火线支路L2。

第一种差模滤波电感组:包括有三个差模滤波电感,这三个差模滤波电感可以分别串联在EMI滤波器中的两跟火线支路和一根零线支路上。例如,其中的第一个差模滤波电感可以串联于第一火线支路L1,第二个差模滤波电感可以串联于零线支路N,第三个差模滤波电感可以串联于第二火线支路L2。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EMI滤波器可以包括的至少一个差模滤波电感组中,可以全部是第一种差模滤波电感组,也可以全部是第二种差模滤波电感组,还可以部分是第一种差模滤波电感组、部分是第二种差模滤波电感组,等等。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EMI滤波器可能包括的部分具体实施例进行举例说明。

具体实施例1

请参见图2,图2所示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一种可能的EMI滤波器,包括连接于EMI滤波器的电路中的第一共模滤波电感Lcm1、第一差模电容组 11、第二差模电容组12、第一共模电容组21和第二共模电容组22。其中:

第一差模电容组11,包括第一差模电容Cx1、第二差模电容Cx2和第三差模电容Cx3;

第二差模电容组12,包括第四差模电容Cx4、第五差模电容Cx5和第六差模电容Cx6;

第一共模电容组21,包括第一共模电容Cy1、第二共模电容Cy2和第三共模电容Cy3;

第二共模电容组22,包括第四共模电容Cy4、第五共模电容Cy5和第六共模电容Cy6;

其中,第一差模电容组11、第一共模电容组21在电路中连接于第一共模滤波电感Lcm1的输入前端,第二差模电容组12、第二共模电容组22在电路中连接于第一共模滤波电感Lcm1的输出后端。

也就是说,图2所示的EMI滤波器中:

(1)第一共模滤波电感Lcm1中的第一绕组的输入端与第一差模电容Cx1 的输入端、第二差模电容Cx2的输入端、第一共模电容Cy1的输入端相连,相连后的连接端作为EMI滤波器的一个火线输入端IN-L1;第一绕组的输出端与第四差模电容Cx4的输入端、第五差模电容Cx5的输入端相连,相连后的连接端作为EMI滤波器的一个火线输出端Out-L1;

(2)第一共模滤波电感Lcm1中的第二绕组的输入端与第二差模电容Cx2 的输出端、第三差模电容Cx3的输入端、第二共模电容Cy2的输入端相连,相连后的连接端作为EMI滤波器的零线输入端IN-N;第二绕组的输出端与第五差模电容Cx5的输出端、第六差模电容Cx6的输入端、第四共模电容Cy4 的输入端相连,相连后的连接端作为EMI滤波器的零线输出端Out-N;

(3)第一共模滤波电感Lcm1中的第三绕组的输入端与第一差模电容Cx1 的输出端、第三差模电容Cx3的输出端、第三共模电容的输入端Cy3相连,相连后的连接端作为EMI滤波器的另一个火线输入端IN-L2;第三绕组的输出端与第四差模电容Cx4的输出端、第六差模电容Cx6的输出端相连,相连后的连接端作为EMI滤波器的另一个火线输出端Out-L2;

(4)第一共模电容Cy1的输出端与第二共模电容Cy2的输出端、第三共模电容Cy3的输出端相连,相连后的连接端接地;

(5)第四共模电容Cy4的输出端与第五共模电容Cy5的输出端、第六共模电容Cy6的输出端相连,相连后的连接端接地。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两相或三相供电的电力电子产品最大的差模干扰出现在火线之间,对应于图2中即是L1-L2之间的差模干扰最大,因而需要在 L1-L2之间增加差模滤波。图2中所示的Cx1、Cx4能够增大L1-L2之间差模滤波电容,一个Cx1就相当于图1中所示的Cx1-Cx4这四个电容器,一个Cx4 就相当于图1中所示的Cx5-Cx8这四个电容器。

通过测试发现,尽管图2所示的EMI滤波器中采用的差模电容的数量比图1所示的EMI滤波器中的少,但图2所示的EMI滤波器中L1-L2之间的电容值比图1所示的EMI滤波器中L1-L2之间的电容值大1.5倍;并且,图2所示的EMI滤波器在插入损耗方面比图1所示的EMI滤波器优化了6dB以上。

可见,相较于图1所示的EMI滤波器,图2所示的EMI滤波器用了更少的器件实现了更高的插入损耗。

具体实施例2

请参见图3,图3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一种可能的EMI滤波器,在图2所示的EMI滤波器的基础上,该EMI滤波器还包括连接于EMI滤波器的电路中的第二共模滤波电感Lcm2、第三差模电容组13和第三共模电容组23,其中:

第三差模电容组,包括第七差模电容Cx7、第八差模电容Cx8和第九差模电容Cx9;

第三共模电容组,包括第七共模电容Cy7、第八共模电容Cy8和第九共模电容Cy9;

其中,第二共模滤波电感Lcm2的输入前端在电路中连接于第一共模滤波电感Lcm1的输出后端,第三差模电容组13、第三共模电容组23在电路中连接于第二共模滤波电感Lcm2的输出后端。

也就是说,图3所示的EMI滤波器可以是在图2所示的滤波器的基础上增加了一级PI型滤波,形成两级PI型滤波器,以具有更高的插入损耗特性,适合更严酷的电磁干扰限值。

具体实施例3

请参见图4,图4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一种可能的EMI滤波器,包括连接于EMI滤波器的电路中的第一共模滤波电感Lcm1、第一差模滤波电感组31、第一差模电容组11、第二差模电容组12、第一共模电容组21和第二共模电容组22,其中:

第一差模滤波电感组31,包括第一差模滤波电感Ldm1、第二差模滤波电感Ldm2;

第一差模电容组11,包括第一差模电容Cx1、第二差模电容Cx2和第三差模电容Cx3;

第二差模电容组12,包括第四差模电容Cx4、第五差模电容Cx5和第六差模电容Cx6;

第一共模电容组21,包括第一共模电容Cy1、第二共模电容Cy2和第三共模电容Cy3;

第二共模电容组22,包括第四共模电容Cy4、第五共模电容Cy5和第六共模电容Cy6;

其中,第一差模电容组11、第一共模电容组21在所述电路中连接于第一共模滤波电感Lcm1的输入前端,第一差模滤波电感组31的输入前端、第二差模电容组12和第二共模电容组22和在电路中连接于第一共模滤波电感 Lcm1的输出后端。

也就是说,图4所示的EMI滤波器可以是在图2所示的滤波器的基础上,于第一共模滤波电感Lcm1的输出后端,在两根火线上分别增加差模电感Ldm1 和Ldm2,以加强差模滤波效果,提高高频差模插入损耗。

具体实施例4

请参见图5,图5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一种可能的EMI滤波器,在图4所示的EMI滤波器的基础上,该EMI滤波器还包括第三差模电容组13,其中:

第三差模电容组13,包括第七差模电容Cx7、第八差模电容Cx8和第九差模电容Cx9;

其中,第三差模电容组13在EMI滤波器的电路中连接于第一差模滤波电感组31的输出后端。

也就是说,图5所示的EMI滤波器可以是在图4所示的滤波器的基础上,在第一差模滤波电感组31的后端再增加一组差模电容,即增加了第七差模电容Cx7、第八差模电容Cx8、第九差模电容Cx9,以进一步加强差模滤波效果。图5所示的EMI滤波器的差模插入损耗可以到100dB以上。

具体实施例5

请参见图6,图6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一种可能的EMI滤波器,包括连接于EMI滤波器的电路中的第一共模滤波电感Lcm1、第一差模滤波电感组31、第一差模电容组11、第二差模电容组12、第三差模电容组13、第一共模电容组21和第二共模电容组22,其中:

第一差模滤波电感组31,包括第一差模滤波电感Ldm1、第二差模滤波电感Ldm2和第三差模滤波电感Ldm3;

第一差模电容组11,包括第一差模电容Cx1、第二差模电容Cx2和第三差模电容Cx3;

第二差模电容组12,包括第四差模电容Cx4、第五差模电容Cx5和第六差模电容Cx6;

第三差模电容组13,包括第七差模电容Cx7、第八差模电容Cx8和第九差模电容Cx9;

第一共模电容组21,包括第一共模电容Cy1、第二共模电容Cy2和第三共模电容Cy3;

第二共模电容组22,包括第四共模电容Cy4、第五共模电容Cy5和第六共模电容Cy6;

其中,第一差模电容组11、第一共模电容组21在电路中连接于第一共模滤波电感Lcm1的输入前端,第一差模滤波电感组31的输入前端、第二差模电容组12和第二共模电容组22和在电路中连接于第一共模滤波电感Lcm1的输出后端,第三差模电容组13在电路中连接于第一差模滤波电感组31的输出后端。

也就是说,图6所示的EMI滤波器可以是在图5所示的滤波器的基础上,在第一差模滤波电感Ldm1和第二模滤波电感Ldm2之间的N线上增加一个第三差模滤波电感Ldm3。Ldm1-Ldm2-Ldm3能够在进行差模滤波的同时,形成等效共模阻抗(约等于三个差模滤波电感的并联Ldm1//Ldm2//Ldm3),以起到抑制共模干扰的作用。

具体实施例6

请参见图7,图7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一种可能的EMI滤波器,在图6所示的EMI滤波器的基础上,该EMI滤波器还包括第三共模电容组23,其中:

第三共模电容组23包括有第八共模电容Cy8。

并且,第三共模电容组23在EMI滤波器中的电路中连接于第一差模滤波电感组31的输出后端。

也就是说,图7所示的EMI滤波器可以是在图6所示的滤波器的基础上,在输出端N线上增加第八共模电容Cy8,以进一步增强共模滤波效果。

具体实施例7

请参见图8,图8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一种可能的EMI滤波器,在图6所示的EMI滤波器的基础上,该EMI滤波器还包括第三共模电容组23,其中:

第三共模电容组23包括有第七共模电容Cy7、第八共模电容Cy8和第九共模电容Cy9。

并且,第三共模电容组23在EMI滤波器中的电路中连接于第一差模滤波电感组31的输出后端。

也就是说,图8所示的EMI滤波器可以是在图7所示的滤波器的基础上,在输出端L1线、L2线上增加第七共模电容Cy7、第九共模电容Cy9,以继续增强共模滤波效果。

具体实施例8

请参见图9,图9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一种可能的EMI滤波器,包括连接于EMI滤波器的电路中的第一共模滤波电感Lcm1、第一差模电容组11、第二差模电容组12、第一共模电容组21和第二共模电容组22。其中:

第一差模电容组11,包括第一差模电容Cx1、第二差模电容Cx2和第三差模电容Cx3;

第二差模电容组12,包括第四差模电容Cx4、第五差模电容Cx5和第六差模电容Cx6;

第一共模电容组21,包括第一共模电容Cy1、第二共模电容Cy2和第三共模电容Cy3;

第二共模电容组22,包括第五共模电容Cy5。

其中,第一差模电容组11、第一共模电容组21在电路中连接于第一共模滤波电感Lcm1的输入前端,第二差模电容组12、第二共模电容组22在电路中连接于第一共模滤波电感Lcm1的输出后端。

也就是说,图9所示的EMI滤波器可以是在图2所示的滤波器的基础上做了进一步简化,去除了第四共模电容Cy4、第五共模电容Cy5。并且,火线 L1、L2上的共模干扰依然可以通过Cx5、Cx6流向Cy5,同时减小了漏电流。相较于图2所示的EMI滤波器,图9所示的EMI滤波器可以适用于某些共模干扰较小的场合。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差模、共模滤波是可以级联的,并且可以是模块式组合的,除了前述具体实施例中所示出的一级滤波、两级滤波,还可以是其它多级滤波,等等,这种枚举不可穷尽,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制。

并且,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述的EMI滤波器中包括的共模滤波电感、共模滤波电感、差模电容和共模电容等器件中的一个或多个器件可以为各自的等效器件或等效电路。

例如,图1-图9中所示的各差模电容、共模电容不一定是单独器件,还可以是多个器件的串并联。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EMI滤波器包括连接于所述电路中的至少一个共模滤波电感、至少一个差模电容组和至少一个共模电容组,至少一个差模电容组中的任意差模电容组包括三个差模电容,相较于现有的EMI滤波器中的各差模电容组,减少了差模电容的数量,降低了EMI滤波器的成本。

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差模电容组中的第一个差模电容跨接于第一火线支路与第二火线支路之间,第二个差模电容跨接于第一火线支路与零线支路之间,第三个差模电容跨接于第二火线支路与零线支路之间。通过第一个差模电容跨接第一火线支路与第二火线支路,能够有效降低电路中最大的差模干扰(即两根火线间的差模干扰),EMI滤波器能够达到更佳的抗干扰效果。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