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手机背夹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918469发布日期:2018-11-13 22:44阅读:129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子产品配件
技术领域
,特别涉及一种智能手机背夹。
背景技术
:智能手机背夹,也称无线充电移动电源,在为智能手机提供充足的电源同时,还具有保护套功能。目前市场上的智能手机背夹,是通过智能手机背夹上的公头插入智能手机上的母座,使智能手机背夹电池与智能手机的充电接口电连接而实现为智能手机充电。然而,智能手机通常只设计有一个外接接口,该接口具有充电、数据传输、音频输出等功能的通用性。当通过公头插入至智能手机母座为智能手机充电时,会提高智能手机充电口的使用率,增加充电口的使用损耗,导致充电口的使用时间减短。技术实现要素: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智能手机背夹,旨在不占用智能手机的充电口实现无线充电,降低充电口的使用损耗。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的智能手机背夹,用于为智能手机提供无线充电电源。该智能手机背夹包括:壳体,所述壳体设有供智能手机放置的容置槽,所述壳体包括电池本体、且设有用于连接外接电源的充电接口;充电模块,设于所述壳体内部,且电连接所述充电接口与所述电池本体;无线功能模块,设于所述壳体内部,且电连接所述电池本体,所述无线功能模块产生用于能量交换的磁场。可选地,所述壳体设有用于使智能手机充电口外露的让位口。可选地,所述无线功能模块包括感应线圈,所述感应线圈电连接所述电池本体。可选地,所述无线功能模块还包括隔磁片,所述隔磁片装于所述壳体内、紧贴所述感应线圈面向所述容置腔的一面设置并覆盖所述感应线圈。可选地,所述充电模块包括电路板,所述电路板的输入端连接所述充电接口,所述电路板的输出端连接所述电池本体。可选地,所述充电模块还包括电感开关,所述电感开关设于所述电路板上并与所述电路板电连接。可选地,所述充电模块还包括若干个设于所述电路板上的指示灯。可选地,所述壳体背部的外表面上设有支架。可选地,所述支架包括卡槽以及与所述卡槽适配的配合结构,所述卡槽内置于所述壳体背部,所述配合结构与所述壳体铰接。可选地,所述壳体外表面设有防滑结构。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通过采用壳体,使壳体包括电池本体以及充电接口,并在壳体内部设有充电模块和无线功能模块。通过充电模块电连接电池本体和充电接口,使外接电源插入充电接口后,实现对电池本体充电。无线功能模块电连接电池本体,通过电池本体为无线功能模块提供电流,使无线功能模块产生磁场,利用磁场与智能手机接收器产生磁共振并发生磁能交换,实现为智能手机无线充电。避免采用充电公头插入充电母座的充电方式,降低对智能手机充电口的使用率、降低使用损耗,有利于延长智能手机充电口的使用时间。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实用新型智能手机背夹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中智能手机背夹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1中智能手机背夹的内部结构示意图一;图4为图1中智能手机背夹的背面结构示意图;图5为图1中智能手机背夹的内部结构示意图二;附图标号说明:标号名称标号名称1智能手机背夹100壳体110容置槽120电池本体130充电接口140支架141卡槽142加强筋143配合结构150防滑结构200充电模块210电路板220电感开关230指示灯300无线功能模块310感应线圈本实用新型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需要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另外,在本实用新型中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智能手机背夹。参照图1至5,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该智能手机背夹1包括壳体100,以及设置于壳体100内部的充电模块200和无线功能模块300。其中,壳体100设有供智能手机放置的容置槽110,壳体100包括电池本体120、且设有用于连接外接电源的充电接口130;充电模块200电连接充电接口130与电池本体120;无线功能模块300电连接电池本体120,无线功能模块300产生用于能量交换的磁场。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通过采用壳体100,使壳体100包括电池本体120以及充电接口130,并在壳体100内部设有充电模块200和无线功能模块300。通过充电模块200电连接电池本体120和充电接口130,使外接电源插入充电接口130后,实现对电池本体充电。无线功能模块300电连接电池本体120,通过电池本体120为无线功能模块300提供电流,使无线功能模块300产生磁场,利用磁场与智能手机接收器产生磁共振并发生磁能交换,实现为智能手机无线充电。避免采用充电公头插入充电母座的充电方式,降低对智能手机充电口的使用率、降低使用损耗,有利于延长智能手机充电口的使用时间。具体地,壳体100设有容置槽110,使智能手机放置于容置槽110内实现与智能手机背夹1的无线连接。壳体100包括电池本体120、且设有充电接口130,电池本体120用于智能手机背夹1储存电量,在智能手机充电时提供电流。充电接口130用于连接外接电源,当电池本体120不具有存储电量时,可通过充电接口130实现对无线功能模块300的优先供电,进而实现对智能手机的无线充电。充电模块200设于壳体100内部,且电连接电池本体120和充电接口130,充电接口130通过充电模块200与电池本体120连接,使得充电接口130插入外接电源时,电流通过充电模块200流入电池本体120,实现电池本体120充电。无线功能模块300设置于壳体100内部,且电连接电池本体120,通过电池本体120提供电流,电流流入无线功能模块300,使无线功能模块300产生磁场。磁场与智能手机接收器产生磁共振,并通过磁共振进行磁能交换,智能手机接收器通过将所获得磁能转换为电能,实现为智能手机充电。本实施例中,利用了电感耦合原理,通过无线功能模块300为智能手机接收器提供磁信号,摈弃了以往需要在智能手机背夹1设置插入智能手机充电母座的公头,在无需占用智能手机充电母座的情况下,为智能手机充电,降低了对智能手机充电口的使用率,有利于延长充电口的使用时间。进一步地,壳体100设有用于使智能手机充电口外露的让位口(图中未示出)。在壳体100上设置让位口,使智能手机的充电口外露,使得智能手机在无线充电的同时,通过让位口使智能手机的充电口与音频输出设备、或数据交换设备连接,使得智能手机的充电口在充电时可进行正常使用,改善用户的使用体验。如图3所示,无线功能模块300包括感应线圈310,感应线圈310电连接电池本体120。设置感应线圈310,通过电池本体120输出电流至感应线圈310,使得感应线圈310产生磁场,以向智能手机接收器发送磁信号。如图3所示,进一步地,无线功能模块300还包括隔磁片(图中未示出),隔磁片装于壳体100内部、紧贴感应线圈310面向容置腔110的一面设置并覆盖感应线圈310。电流通过感应线圈310后产生磁场,隔磁片的设置,利用其优异的导磁性能可以加大线圈的磁通量,降低线圈的能量损耗。使得磁场的磁感应线能够仅仅围绕在以隔磁片为中心的周围,从而增加磁场的电磁感应强度,提高电磁感应效率,以提高充电过程中的磁能交换效率,提高充电效率。如图3所示,充电模块200包括电路板210,电路板210的输入端连接充电接口130,电路板210的输出端连接电池本体120。通过电路板210连接充电接口130与电池本体120,使外接电源通过转换输出电压输入充电接口130,电流通过电路板210输出至电池本体120,实现电池本体120的电量储存。如图3所示,进一步地,充电模块200还包括电感开关220,电感开关220设于电路板210上并与电路板210电连接。通过电感开关220,对充电接头输出的电压(一般为5V)进行降压,将降压后的电流输出至电池本体120,为电池本体120的充电,防止充电过程中的温度升高。电池本体120向无线功能模块300输出电流时,电感开关220对输出电流进行同步整流,使电压升压至5V或9V,从而提高供电效率。本实施例中,采用电感开关220实现了高效率、低温度、简洁的电源管理系统。如图3所示,进一步地,充电模块200还包括若干个设于电路板210上的指示灯230。通过指示灯230,可直接反应充电模块200中各电路的工作状况。在使用和维护过程中,便于对电路正常工作状态的检测和维修。本实施例中,指示灯230采用LED灯,并设有故障指示灯、电量指示灯、工作指示灯230等。在实际应用中,可根据需要进行响应设置,在此不做具体限定。如图4和图5所示,壳体100背部的外表面上设有支架140。通过支架140,一方面,在使用过程中实现对智能手机背夹1的支撑,减少智能手机背夹1与放置面的接触面积,便于智能手机背夹1与环境的热交换,有利于散热;另一方面,在支架140的支撑条件下对放置的手机进行使用,增加了使用的多功能性。此外,支架140可外部安装于壳体100背部的外表面,也可内嵌设置于壳体100背部并可从壳体100背部拉出。支架140可采用拉环、拉条或其他形状的拉动件。如图5所示,支架140包括卡槽141以及与卡槽141适配的配合结构143,卡槽141内置于壳体100背部,配合结构143与壳体100铰接。使得配合结构143通过适配安装于卡槽141中,嵌入安装于壳体100内部,使得壳体100的结构紧凑,保持了整体结构的简洁。并通过将配合结构143转动拉出至壳体100外,以实现支架140功能。卡槽141可以是具有底面的卡槽141,也可是无底面、使外部连通壳体100内部的卡槽141。本实施例中,卡槽141为条状,并采用与外部和壳体100内部连通的中空结构,可提高壳体100的散热性能。且卡槽141内间隔设有若干条加强筋142,以增加对卡槽141的支撑作用,降低因卡槽141的设置对壳体100机械性能的影响,防止壳体100变形。配合结构143采用与卡槽适配的拉条,拉条铰接安装于壳体100上,通过转动即可将拉条拉出或与卡槽141盖合。如图4所示,壳体100外表面设有防滑结构150。通过设置防滑结构150,增大智能手机背夹1在放置过程中与接触面之间的摩擦力,防止使用中因意外造成的掉落和损坏。本实施例中,防滑结构150为采用硅胶制成的圆形凸起,在其它实施例中,也可设计具备实用性并增加智能手机背夹1美观性的其他结构。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实用新型的发明构思下,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
技术领域
均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当前第1页1 2 3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