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智能变电站二次设备运行故障报警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660302发布日期:2018-10-13 00:35阅读:180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变电站防护技术领域,具体来说,涉及一种智能变电站二次设备运行故障报警装置。



背景技术:

智能变电站是指变电站内一次电气设备实现数字化通信,数字化一次设备和二次智能装置均按照全站统一的标准平台进行数据建模及通信,并在此平台的基础上实现相互之间的互操作性。电气二次设备是指对一次设备和系统的运行状态进行测量、控制、监视和起保护作用的设备。智能变电站是电力系统输配电的重要环节,承担着接收电能和分配电能的重要任务。同时,智能变电站内设备众多,各种故障时常发生。当有人操作设备时发生故障,若不能准确、及时地停止工作并加以诊断和恢复,将造成设备损坏或者人身伤害,甚至导致其他连锁故障的发生造成大面积停电,严重影响电力系统的正常运行。针对相关技术中的问题,目前尚未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相关技术中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智能变电站二次设备运行故障报警装置,以克服现有相关技术所存在的上述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该种智能变电站二次设备运行故障报警装置,包括本体,其中,所述本体内部两端分别设置有输入连接装置和输出连接装置,输入连接装置一侧连接输入检测装置,所述输入检测装置一侧与系统检测装置连接,所述系统检测装置通过输出检测装置与所述输出连接装置连接,所述系统检测装置外部设置有保护装置,所述保护装置两端分别均设置有连接装置,所述连接装置远离所述保护装置的一端设置有报警装置,所述本体内壁两侧分别设置有无线发送装置和无线接收装置,所述报警装置包括依次连接的电压采集模块、故障判断模块和报警信号输出模块。

进一步,所述电压采集模块包括电阻R1、电阻R2、电阻R3、电阻R4、电阻R5、二极管D1、二极管D2、三极管Q1和负载L,所述电阻R1的一端接地,所述电阻R1分别与所述电阻R3的一端和所述二极管D1的正极连接,所述二极管D1的负极分别与所述三极管Q1的发射极和所述负载L的一端连接,所述负载L的另一端分别与所述电阻R2的一端、所述电阻R3的另一端及所述电阻R4的一端连接,所述电阻R2的另一端与所述三极管Q1的基极连接,所述三极管Q1的集电极分别与所述电阻R5的一端和所述二极管D2的负极连接,所述电阻R5的另一端接地,所述二极管D2的正极与所述电阻R4的另一端连接。

进一步,所述故障判断模块包括运算放大器U、电容C1和二极管D3,所述运算放大器U的同向输入端A1与所述电阻R3的一端连接,所述运算放大器U的反向输入端A2与所述电阻R4的另一端连接,所述运算放大器U的引脚A3分别与所述电容C1的一端和所述二极管D3的负极连接,所述电容C1的另一端和所述二极管D3的正极分别均接地,所述运算放大器U的引脚A4接地;

进一步,所述报警信号输出模块包括电阻R7、电阻R8、电阻R9、电阻R10、三极管Q2、三极管Q3、电容C2、电容C3、二极管D4和二极管D5,所述电阻R7的一端与所述运算放大器U的引脚A5连接,所述电阻R7的另一端分别与所述电容C2的一端、所述电阻R8的一端及所述三极管Q2的基极连接,所述电容C2的另一端和所述电阻R8的另一端及所述三级管Q2的发射极均接地,所述三级管Q2的集电极分别与所述电阻R9的一端、所述三极管Q3的基极及所述电容C3的一端连接,所述电阻R9的另一端与所述二极管D4的负极连接,所述二极管D4的正极与转向灯供电电源TUR连接,所述三极管Q3的发射极和所述电容C3的另一端均接地,所述三极管Q3的集电极通过所述电阻R10与所述二极管D5的负极连接,所述二极管D5的正极与报警信号电平显示器连接;

进一步,所述二极管D1和所述二极管D3均为稳压二极管;

进一步,所述二极管D1的稳压参数为20V;

进一步,所述电容C1、所述电容C2及所述电容C3均为100nF;

进一步,所述电阻R1、所述电阻R3及所述电阻R5的阻值均为20KΩ;

进一步,所述电阻R2和所述电阻R9的阻值均为10KΩ,所述电阻R4的阻值为56KΩ;

进一步,所述电阻R7、所述电阻R8及所述电阻R10的阻值均为1KΩ;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通过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智能变电站二次设备运行故障报警装置结构简单、可靠性强、功能全面,智能变电站二次设备运行故障报警装置的功能是用于区分负载正常工作和负载故障,即负载开路或短路时,智能变电站二次设备运行故障报警装置的输出端显示不同的信号,达到报警效果,进而保证智能变电站正常运行的需求。

本实用新型的其他优点、目标和特征在某种程度上将在随后的说明书中进行阐述,并且在某种程度上,基于对下文的考察研究对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将是显而易见的,或者可以从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中得到教导。本实用新型的目标和其他优点可以通过下面的说明书来实现和获得。

附图说明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其中: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种智能变电站二次设备运行故障报警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种智能变电站二次设备运行故障报警装置的原理框图;

图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种智能变电站二次设备运行故障报警装置的电路原理图。

图中:

1、本体;2、输入连接装置;3、输出连接装置;4、输入检测装置;5、系统检测装置;6、输出检测装置;7、保护装置;8、连接装置;9、报警装置;91、电压采集模块;92、故障判断模块;93、报警信号输出模块;10、无线发送装置;11、无线接收装置;12、报警信号电平显示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详细的描述。应当理解,优选实施例仅为了说明本实用新型,而不是为了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如图1-3所示,本实用新型的智能变电站二次设备运行故障报警装置,包括本体1,其中,所述本体1内部两端分别设置有输入连接装置2和输出连接装置3,所述输入连接装置2一侧连接输入检测装置4,所述输入检测装置4一侧与系统检测装置5连接,所述系统检测装置5通过输出检测装置6与所述输出连接装置3连接,所述系统检测装置5外部设置有保护装置7,所述保护装置7两端分别均设置有连接装置8,所述连接装置8远离所述保护装置7的一端设置有报警装置9,所述本体1内壁两侧分别设置有无线发送装置10和无线接收装置11。

其中,所述报警装置9包括依次连接的电压采集模块91、故障判断模块92和报警信号输出模块93,其中,所述电压采集模块91包括电阻R1、电阻R2、电阻R3、电阻R4、电阻R5、二极管D1、二极管D2、三极管Q1和负载L,所述电阻R1的一端接地,所述电阻R1分别与所述电阻R3的一端和所述二极管D1的正极连接,所述二极管D1的负极分别与所述三极管Q1的发射极和所述负载L的一端连接,所述负载L的另一端分别与所述电阻R2的一端、所述电阻R3的另一端及所述电阻R4的一端连接,所述电阻R2的另一端与所述三极管Q1的基极连接,所述三极管Q1的集电极分别与所述电阻R5的一端和所述二极管D2的负极连接,所述电阻R5的另一端接地,所述二极管D2的正极与所述电阻R4的另一端连接。

其中,所述故障判断模块92包括运算放大器U、电容C1和二极管D3,所述运算放大器U的同向输入端A1与所述电阻R3的一端连接,所述运算放大器U的反向输入端A2与所述电阻R4的另一端连接,所述运算放大器U的引脚A3分别与所述电容C1的一端和所述二极管D3的负极连接,所述电容C1的另一端和所述二极管D3的正极分别均接地,所述运算放大器U的引脚A4接地。

其中,所述报警信号输出模块93包括电阻R7、电阻R8、电阻R9、电阻R10、三极管Q2、三极管Q3、电容C2、电容C3、二极管D4和二极管D5,所述电阻R7的一端与所述运算放大器U的引脚A5连接,所述电阻R7的另一端分别与所述电容C2的一端、所述电阻R8的一端及所述三极管Q2的基极连接,所述电容C2的另一端和所述电阻R8的另一端及所述三级管Q2的发射极均接地,所述三级管Q2的集电极分别与所述电阻R9的一端、所述三极管Q3的基极及所述电容C3的一端连接,所述电阻R9的另一端与所述二极管D4的负极连接,所述二极管D4的正极与转向灯供电电源TUR连接,所述三极管Q3的发射极和所述电容C3的另一端均接地,所述三极管Q3的集电极通过所述电阻R10与所述二极管D5的负极连接,所述二极管D5的正极与报警信号电平显示器12连接。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二极管D1和所述二极管D3均为稳压二极管。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二极管D1的稳压参数为20V。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电容C1、所述电容C2及所述电容C3均为100nF。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电阻R1、所述电阻R3及所述电阻R5的阻值均为20KΩ。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电阻R2和所述电阻R9的阻值均为10KΩ,所述电阻R4的阻值为56KΩ。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电阻R7、所述电阻R8及所述电阻R10的阻值均为1KΩ。

综上所述,借助于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方案,通过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智能变电站二次设备运行故障报警装置结构简单、可靠性强、功能全面,智能变电站二次设备运行故障报警装置的功能是用于区分负载正常工作和负载故障,即负载开路或短路时,智能变电站二次设备运行故障报警装置的输出端显示不同的信号,达到报警效果,进而保证智能变电站正常运行的需求。

最后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技术方案的宗旨和范围,其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当中。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