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电机定子单相接地保护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499006阅读:276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发电机定子单相接地保护装置。



背景技术:

发电机定子绕组单相接地,是发电机最常见的一种电气故障。定子绕组单相接地的危害性主要是流过故障点的电容电流产生电弧可能烧坏定子铁心,进一步造成匝间短路或相间短路,使发电机遭受更为严重的破坏。因此,拥有一套可靠而灵敏的单相接地保护装置,成为消除这种电气故障的关键。常见的单相接地保护装置包括三次谐波电压型、零序电流型等。由于零序电压型由于其接线简单、维护方便、运行可靠等优点,仍在中小型机组上广泛应用。因此,对零序电压型单相接地保护进行分析和改进,仍有现实意义。零序电压型单相接地保护的基本原理为从机端电压互感器开口三角形侧取得零序电压,接入保护用的过电压继电器。但实际上,发电机在正常运行情况下,其相电压中存在三次谐波电压;另外,在变压器高压侧发生接地短路时,由于变压器高低压绕组之间有电容存在,发电机机端也会产生零序电压。为了保证保护动作的选择性,保护的整定值应躲开上述三次谐波电压与零序电压。根据运行经验,电压值一般整定为15-20V之间。按此值整定后,由于靠近中性点附近发生接地故障时,零序电压低,保护可能不会起动,故此种保护的保护范围约为由机端到中性点绕组的80%左右,保护存在死区。由此可见,现有的发电机定子单相接地保护装置需要进一步改进。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发电机定子单相接地保护装置,以减少保护存在的死区,同时提高保护的灵敏性。

本实用新型为了实现上述目的,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发电机定子单相接地保护装置,包括发电机、变压器、一号三次谐波滤过器、二号三次谐波滤过器、LF滤波器和定子接地继电器;其中,变压器安装于发电机的出口6.3kV侧与发电机的出口35kV侧之间;发电机的出口6.3kV侧与一号三次谐波滤过器的输入端相连,一号三次谐波滤过器的输出端与LF滤波器的输入端相连,LF滤波器的输出端与定子接地继电器的一个输入端连接;发电机的出口35kV侧与二号三次谐波滤过器的输入端相连,二号三次谐波滤过器的输出端与定子接地继电器的另一个输入端相连。

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优点:

本实用新型述及的发电机定子单相接地保护装置,包括发电机、变压器、一号三次谐波滤过器、二号三次谐波滤过器、LF滤波器和定子接地继电器等部件。其中,发电机的出口6.3kV侧零序电压经由一号三次谐波滤过器和LF滤波器后作为起动量输入定子接地继电器中,为了防止变压器高压侧接地时对低压侧的影响,本实用新型还将发电机的出口35kV侧零序电压作为制动量输入到定子接地继电器中,以降低保护的整定值。经过实验,实际运行中电压值可整定在10V以下,可实现对发电机定子绕组95%范围以上单相接地保护。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中发电机定子单相接地保护装置的结构框图;1-发电机,2-变压器,3-一号三次谐波滤过器;4-二号三次谐波滤过器,5-LF滤波器,6-定子接地继电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以及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结合图1所示,发电机定子单相接地保护装置,包括发电机1、变压器2、一号三次谐波滤过器3、二号三次谐波滤过器4、LF滤波器5和定子接地继电器6。

其中,变压器2安装于发电机的出口6.3kV侧与发电机的出口35kV侧之间。

发电机2的出口6.3kV侧与一号三次谐波滤过器3的输入端相连,一号三次谐波滤过器3的输出端与LF滤波器5的输入端相连。

LF滤波器5的输出端与定子接地继电器6的一个输入端连接。发电机的出口6.3kV侧零序电压经由一号三次谐波滤过器和LF滤波器后作为起动量输入定子接地继电器6中。

发电机的出口35kV侧与二号三次谐波滤过器4的输入端相连,二号三次谐波滤过器4的输出端与定子接地继电器6的另一个输入端相连。

通过将上述35kV侧零序电压作为制动量,能够降低保护的整定值。

本实用新型明显减少了保护存在的死区,同时提高发电机定子单相接地保护的灵敏性。

此外,本实用新型中的单相接地保护装置还包括声光报警器。

当有接地的情况下,不会立即跳闸,而是首先进行声光报警,电气人员发现接地后首先进行自查,同时与变电站值班人员联系,断开接地线路,保护发电机不受损坏。

本实用新型保证发电机在短时间内不受6.3kV母线外部接地的故障下跳停,又能够使得发电机定子单相接地保护装置对发电机起到保护作用。

另外,本实用新型中的单相接地保护装置还包括无线传输模块,在电气人员进行自查的同时,可以将该报警信息无线传输至变电站内,提高了信息发送的实时性。

当然,以上说明仅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列举上述实施例,应当说明的是,任何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说明书的教导下,所做出的所有等同替代、明显变形形式,均落在本说明书的实质范围之内,理应受到本实用新型的保护。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