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自主降温电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351936发布日期:2018-09-04 23:26阅读:249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机,具体涉及一种自主降温电机。



背景技术:

由于绝缘技术的不断发展,设备要求电机既要增加出力又要减小体积,这就使得电机的热容量较小,过负荷能力较弱。而且设备的生产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导致电机需要在启动、制动、正反转以及变负荷等多种工作形式下进行频繁转换,使得电机常常过热运行,影响电机使用寿命。

在这种现实基础上,设备对电机保护装置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电机保护装置以热继电器为主,但热继电器灵敏度低、误差大、稳定性差,保护不可靠。

申请号为CN201310558038.6的中国发明专利申请公开了一种电机降温装置,该降温装置包括电机主体仓,风扇,所述电机主体仓外部设置有降温箱,所述降温箱包括底板、顶板和侧板,所述底板上设置有过滤尘板,所述顶板上设置有散热口,所述降温箱内部底部还设置有电机支架,所述降温箱内部底部设置有降温风扇,所述降温风扇数个设置在降温箱底部,所述电机主体仓外侧设置有风扇控制器,所述降温风扇数个并联和风扇控制器连接在一起;所述侧板为无孔板,所述底板和顶板上均设置有散热孔。

该降温装置通过简单的风扇和散热孔对电机进行散热,降温效果不理想。



技术实现要素: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降温效果好的自主降温电机。

一种自主降温电机,包括壳体、前端盖和后端盖,转子轴处于壳体内,前端盖和后端盖分别套设在转子轴两端,在转子轴与壳体内壁之间的腔室内,所述前端盖上安装有定子;在所述定子与后端盖之间,所述转子轴上套装有增压涡扇,所述后端盖上设有朝向所述增压涡扇的热风风道,所述前端盖上设有朝向所述定子的冷风风道,所述增压涡扇用于驱使腔室内的热风从热风风道流出并驱使壳体外的冷风从冷风风道进入腔室。

本实用新型利用增压涡扇在驱使热风流出电机的同时也驱使冷风进行电机,加快电机壳体内外的空气流动速度,有效降低壳体内温度,避免电机在高温环境下持续运行,延长电机的使用寿命。

作为优选,所述冷风风道包括绕转子轴均匀分布的多个,所有冷风风道的位置与所述定子上绕组线圈之间间隙的位置相对。

作为优选,所述热风风道包括绕转子轴均匀分布的多个。

作为优选,所述冷风风道和热风风道成对设置,在同属一对的热风风道和冷风风道之间均连接有外循环风管,所述壳体外设有用于所述外循环风管内的空气进行降温的冷却装置。

作为优选,所述冷却装置为带有进水管和出水管的冷却水箱,所述外循环风管穿过所述冷却水箱且两者之间密封配合。

作为进一步优选,所述外循环风管的热风流出端与所述冷却水箱的进水端位置相适应。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

本实用新型利用增压涡扇在驱使热风流出电机的同时也驱使冷风进行电机,加快电机壳体内外的空气流动速度,有效降低壳体内温度,避免电机在高温环境下持续运行,延长电机的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自主降温电机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种自主降温电机在另一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中A-A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详细说明。

实施例1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施例一种自主降温电机,壳体1、前端盖11和后端盖12,转子轴2处于壳体1内,前端盖11和后端盖12分别套设在转子轴2 两端,在转子轴2与壳体1内壁之间的第一腔室13内,前端盖11上安装有定子3。并且,前端盖11上设有多个冷风风道14,所有冷风风道14的位置与定子3上绕组线圈41之间间隙的位置相对,从而从冷风风道14进入的冷风可以从绕组线圈41之间的间隙进入第一腔室13内。

如图1和图3所示,在转子轴2与壳体1内壁之间的第二腔室15内,转子轴2上套装有增压涡扇5,并且壳体1上设有连通第一腔室13和第二腔室15的多个腔室风道16。同时,后端盖12上设有朝向增压涡扇5的多个热风风道17,该热风风道17与冷风风道14是成对设置的,在同属一对的热风风道17和冷风风道14之间均连接有外循环风管6。

如图2所示,为了不影响转子轴2正常运行,本实施例设置了五对热风风道17与冷风风道14,从而壳体1外设置有五根外循环风管6。

增压涡扇5能够驱使第一腔室13内的热空气经腔室风道16进入第二腔室 15内,并从热风风道17进入外循环风管6;热空气在外循环风管6中降温后变成冷风从冷风风道14进入第一腔室13,形成空气环流。

本实施例采用带有进水管71和出水管72的冷却水箱7对外循环风管6中的热风进行降温,各外循环风管6穿过冷却水箱7且两者之间密封配合。并且,各外循环风管6的热风流出端均与冷却水箱7的进水端位置相适应。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