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与电动机器的壳体连接的引导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220140发布日期:2019-07-19 22:56阅读:136来源:国知局
用于与电动机器的壳体连接的引导环的制作方法

存在已知的引导环,这些引导环容纳汇流条并且连接至电动机器的壳体,其中,壳体形成了具有比引导环的质量大的固定结构。另一种已知的实践是借助于可膨胀垫将这种引导环连接至电动机器的内端绕组,其中,汇流条放置在塑料槽中,然后封装。因此,此方法的特征为:具有随后封装的组装过程。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引导环,该引导环容纳汇流条并且该引导环以减振的方式附接到电动机器的壳体上,从而能够避免汇流条的断裂。

该目的通过独立权利要求的主题来实现。从属权利要求、以下描述以及附图涉及有利的实施例。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用于与电动机器的壳体连接的引导环。该引导环包括具有环形元件的主体、多个汇流条、以及多个压力元件,其中,该主体包覆模制这些汇流条,并且其中,这些压力元件从该主体的圆周外表面突出,并且被设计成用于将该引导环摩擦地连接至该电动机器的壳体的内接纳表面。

在这种安排中,该主体包覆模制这些汇流条,该主体至少大体上由塑料构成,其中,可以尤其通过简单的工具来实施对应的包覆模制工艺,而无需额外的侧向滑动件。在这种情况下,可以取消组装过程和随后的封装。由此可以实现零件较少。因此,具有汇流条的引导环的生产可以在单个工艺步骤中进行。特别地,此处可以消除由组装过程产生的公差。

此处,电动机器的壳体的内接纳表面的径向尺寸对应于压力元件的相应径向外部尺寸。特别地,壳体的内接纳表面可以是环形圆周内表面。在组装好的状态下,根据此状态,引导环被摩擦地连接至电动机器的壳体的圆周内表面,压力元件在电动机器的壳体的圆周内表面上施加法向力,从而产生引导环与圆周内表面之间的摩擦接合,这样防止了引导环相对于圆周内表面进行移动。借助于摩擦接合,包覆模制的汇流条的振动被衰减到可以避免汇流条断裂的程度。

根据第一实施例,设想这些压力元件各自包括弯曲带,每个弯曲带在某一区域或某些区域中径向围绕该主体。这些弯曲带各自紧固在该主体的圆周外表面上,其中,在该主体与每个弯曲带之间在各自情况下安排有楔形件,并且其中,这些楔形件被设计成用于径向向外按压这些弯曲带,从而确保这些弯曲带摩擦地连接至该电动机器的壳体的内接纳表面。

在这种安排中,弯曲带的两端可以在主体的圆周外表面上彼此周向间隔地紧固。作为替代方案,弯曲带也可以仅在一端或仅通过其一端紧固在主体的圆周外表面上。优选采取的措施是通过在联合注塑模制过程中将引导环与弯曲带一起生产而使弯曲带的两端的每一端与引导环一体地连接。这增加了弯曲带的稳定性并且有利于生产过程。弯曲带和楔形件的组合允许引导环与电机的壳体之间的特别牢固的摩擦接合,确保包覆模制的汇流条的振动可以衰减特别大的程度,从而以特别可靠的方式避免汇流条的断裂。

这些弯曲带可以各自形成两个接触表面,以用于与该电动机器的壳体的内接纳表面接触,其中,这些楔形件各自在圆周方向上在这些接触表面之间居中地安排。换言之,楔形件在引导环的主体与相应的弯曲带之间、在两个接触表面之间的中心处被引入或驱入。楔形件与两个接触表面之间的间距产生两个夹紧长度,每个夹紧长度产生预加载(弹簧效应)。由此避免了由于沉降现象导致的与壳体的摩擦接合的损失。

此外,该楔形件可以通过至少一个薄膜铰链、例如在圆周方向上彼此相邻地安排的两个相同的薄膜铰链一体地连接至该主体。换言之,楔形件可以经由这个或这些薄膜铰链直接模制到引导环上。结果是,楔形件可以在单个工作过程中与引导环的其他部件一起模制,这对制造费用具有积极作用。另外,楔形件已经通过与主体的连接而预先安装,从而能够更容易地在电动机器的壳体上安装或使用引导环,并且此外能够避免楔形件的丢失。

根据另一个实施例,设想这些楔形件中的至少一个、优选每个楔形件具有第一外齿部,该主体、尤其是其环形元件的第一舌部能够闩锁到该第一外齿部中,以便将该楔形件固定在该主体、尤其是其环形元件与该弯曲带之间的轴向相对位置中。由此可以确保楔形件稳定在其预期的最终位置,并且可以避免楔形件的松脱(可能通过振动)。作为替代方案或另外地,这些楔形件中的至少一个、优选每个楔形件可以具有第二外齿部,该弯曲带的第二舌部能够闩锁到该第二外齿部中,以便将该楔形件固定在该主体与该弯曲带之间的轴向相对位置中。

此外可以有利地采取措施:在这些弯曲带中的至少一个上、优选在这些弯曲带中的每一个上安排有至少一个固持元件、例如固持突出部或两个相邻安排的相同的固持突出部,其中,该固持元件从该弯曲带径向向外突出,并且被设计成引入到该电动机器的壳体的内接纳表面的对应凹部、尤其凹槽中,从而确保该引导环和该电动机器的壳体额外地彼此强制性地相连接、尤其是在轴向方向上。因此,如果至少一个固持元件接合在电动机器的壳体的内接纳表面的凹部中,则在引导环与电机壳体之间形成强制接合、尤其是轴向的且优选无游隙的强制接合。根据此实施例,引导环与电机壳体摩擦地且强制性地相连接,从而使得包覆模制的汇流条的振动能够衰减特别大的程度,因此能够以特别可靠的方式避免汇流条的断裂。

该固持元件可以在其下侧是斜切的。换言之,在至少一个固持元件的下面、尤其是在至少一个固持突出部的下面设置斜面,从而使得可以实现与电动机器的壳体的内接纳表面的凹部、尤其是与壳体凹槽的平滑径向线性接触。此外,可以在安装楔形件期间在早期阶段吸收轴向指向下的力分量。

根据另一个实施例,设想这些压力元件各自包括弹簧元件,其中,这些弹簧元件至少在某一区域或某些区域中从该主体的环形元件沿径向方向突出。此外,这些弹簧元件被紧固在该主体的圆周外表面上,并且此外被设计成用于将该引导环摩擦地连接至该电动机器的壳体的内接纳表面。

在组装好的状态下,根据此状态,引导环被摩擦地连接至电动机器的壳体的内接纳表面,弹簧元件在电动机器的壳体的内接纳表面上施加法向力,从而产生引导环与内接纳表面之间的摩擦接合,这样防止了引导环相对于内接纳表面进行移动。借助于摩擦接合,包覆模制的汇流条的振动被衰减到可以避免汇流条断裂的程度。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电动机器,该电动机器具有壳体和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的引导环。电动机器可以是用于车辆的异步电机或同步电机,例如,尤其是用于驱动所述车辆的电机(通过辅助或单独)。该电动机器的壳体具有内接纳表面,该内接纳表面用于连接该引导环,其中,该内接纳表面径向地围绕该引导环,并且该引导环的压力元件将该引导环摩擦地连接至该电动机器的壳体的内接纳表面。关于电动机器的作用、优点和实施例,为了避免重复,关注与根据本发明的引导环有关的以上陈述。

下面将基于示意性附图更详细地讨论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在附图中:

图1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引导环的说明性实施例的透视图,

图2示出了图1所示的引导环的一部分的透视图,其中,引导环连接至电动机器的壳体,其中的一部分被示出,

图3示出了穿过图1所示的引导环的一部分的纵截面,

图4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引导环的另一个说明性实施例的透视图,并且

图5示出了图4所示的引导环的平面图。

图1至图3示出了引导环1,图1中单独展示了该引导环本身,并且在图2中,该引导环被连接至电动机器3的壳体2。引导环1包括主体4,该主体具有环形元件5并且具有多个固持元件6,在这些固持元件中容纳有相应的汇流条7。在所示的说明性实施例中,主体4的所有元件彼此一体地连接,其中,主体4在注塑模制过程中一体地生产。

引导环1或其环形元件5具有总共三个相同的弯曲带8形式的压力元件,在图1中可以看到其中两个弯曲带8。第三个弯曲带位于环形元件5的外部后侧,在图1中不可见。三个弯曲带在环形元件5的圆周方向上相对于彼此具有间距地安排。在所示的说明性实施例中,在各自情况下,弯曲带8的两端在环形元件5的圆周外表面9上彼此周向间隔地紧固。

在所示的说明性实施例中,弯曲带8的两端均与环形元件5一体地连接。弯曲带8沿径向方向延伸,在各自情况下与环形元件5的圆周外表面9相距一定距离,其中,弯曲带8在径向方向上被安排得比主体4的环形元件5更向外。换言之,单独的弯曲带8各自在某一区域或某些区域中在径向方向上围绕主体4的环形元件5。

在弯曲带8与环形元件5之间,这在各自情况下产生间隙,在每个间隙中安排有楔形件10,其中,楔形件10的楔形表面分别接触对应弯曲带8和环形元件5。楔形件10可以在环形元件5与弯曲带8之间被驱动,其方式为使得弯曲带8被径向向外按压。以这种方式(如图2所示),弯曲带8可以摩擦地或非强制性地连接至电动机器3的壳体2,其中,弯曲带8在电动机器3的壳体2的内侧表面11上施加法向力,防止引导环1能够相对于电动机器3的壳体2的内侧表面11在轴向方向上移动。以这种方式,可以衰减包覆模制的汇流条7的振动,其方式为可以可靠地避免汇流条7的断裂。

在图1至图3所示的说明性实施例中,弯曲带8各自形成第一接触表面12和第二接触表面13。接触表面12、13各自在径向方向上被安排得最向外并且接触电动机器3的壳体2的内侧表面11(参见图2)。相比之下,在径向方向上位于更向内的其余区域不接触电动机器3的壳体2的内侧表面11。在这种安排中,楔形件10各自在圆周方向上在两个接触表面12、13之间居中地安排。相应的楔形件10与两个接触表面12、13之间的这种相等间距产生两个相等的夹紧长度14,每个夹紧长度产生预加载(弹簧效应),从而能够避免由于沉降现象导致的与壳体2的摩擦接合的损失。楔形件10各自通过两个相同的薄膜铰链15一体地连接至弯曲带8之一,这两个相同的薄膜铰链在圆周方向上彼此相邻地安排,其中,薄膜铰链15被模制到相应的弯曲带8上。

此外,每个楔形件10具有第一外齿部16和第二外齿部17。外齿部16、17各自被安排在楔形件10的楔形表面上。在这种安排中,第一外齿部16面向环形元件5,并且第二外齿部17在各自情况下面向对应弯曲带8。针对每个楔形件10,环形元件5形成相应的第一舌部18,并且弯曲带8各自形成第二舌部19。第一舌部18和第二舌部19在轴向方向上被安排在同一水平处,其中,第一舌部18从环形元件5沿径向方向突出,并且第二舌部19从相应的弯曲带8沿径向方向突出。因此,在径向方向上,第一舌部18之一沿第二舌部19之一的方向定向,反之亦然,在各自情况下处于同一轴向水平。此处,第一外齿部16的截面在各自情况下对应于相关第一舌部18的截面,并且相应第二外齿部17的截面在各自情况下对应于相关第二舌部19的截面。

从图2和3图中可以特别清楚地看出,第一舌部18和第二舌部19分别接合在第一外齿部16和第二外齿部17中,从而将楔形件10固定在楔形元件的在环形元件5与相关弯曲带8之间的相应设想的轴向相对位置中。这确保了楔形件10稳定在其预期的最终位置,并且可以避免楔形件10的松脱(可能通过振动)。纯粹为了更清楚起见,图3没有示出尤其是薄膜铰链15、接触表面12、13、以及固持突出部20(下面描述),尽管这些元件是引导环1的一部分。

此外,在各自情况下,在每个弯曲带8上安排有两个固持突出部20形式的固持元件,这些固持突出部在薄膜铰链15的区域中在圆周方向上彼此相邻地安排,其中,相应的固持突出部20从相关弯曲带8径向向外突出,并且可以被引入到电动机器3的壳体2的内接纳表面11的对应凹槽21(图2)中,从而确保引导环1和电动机器3的壳体2在轴向方向上无游隙地强制性地彼此连接。因此,引导环1与电动机器3的壳体2既摩擦地或非强制性地又强制性地彼此连接,从而使得包覆模制的汇流条7的振动能够被衰减至特别大的程度,因此能够以特别可靠的方式避免汇流条7的断裂。

从图2可以看出,固持突出部20在其下侧是斜切的,或者斜面22设置在固持突出部20的下面,从而使得可以实现与电动机器3的壳体2的内侧表面11的凹槽21的平滑径向线性接触,并且可以在安装楔形件10期间在早期阶段吸收轴向指向下的力分量。

图4和图5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引导环1的替代性说明性实施例。引导环1包括主体4,该主体具有环形元件5并且具有多个固持元件6,在这些固持元件中容纳有相应的汇流条7。在所示的说明性实施例中,主体4的所有元件彼此一体地连接,其中,主体4在注塑模制过程中一体地生产。

图4和图5所示的引导环与图1至图3所示的说明性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尤其在于,代替用于与电动机器3的壳体2的内接纳表面11摩擦连接的弯曲带8和楔形件10(以与图2所示的方式类似的方式),提供三个弹簧元件形式的压力元件,在所示的说明性实施例中,三个波纹状弹簧元件23在圆周方向上间隔开地安排。

波纹状弹簧元件23各自在某一区域或某些区域中从主体4的环形元件5沿径向方向突出。在这种情况下,波纹状弹簧元件23紧固在主体4的环形元件5的圆周外表面9上,其中,环形元件5在对应紧固区域中在各自情况下具有相同的外径。波纹状弹簧元件23可以与电动机器3的壳体2的内侧表面11产生足够努力的弹簧接触(法向力),从而产生导向环1与电动机器3的壳体2之间的摩擦接合或非强制性接合。摩擦接合防止引导环1相对于内接纳表面11在轴向方向上移动。借助于摩擦接合,包覆模制的汇流条7的振动因此可以被衰减到可以避免汇流条7断裂的程度。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