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线充电器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220594发布日期:2018-08-21 17:24阅读:242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充电器结构,尤其涉及无线充电器结构。



背景技术:

随着电子技术迅速发展,电子产品种类繁多、功能强大,其对电池电量的需求不断增加,这些电子产品由于使用频繁和使用场所的局限,需要经常充电。为了便于外出充电,业界逐渐发展出一种行动电源,其内部包含有蓄电电池。电子产品充电时,直接藉由充电线将电子产品和移动电源的充电插头连接起来,电能从充电插头导入电子产品的电池中储存起来。然而这种移动电源需要充电线才能完成充放电,每次充电都需要将充电线的一端插到电子产品上,等到充电后再拔下来,这样不仅麻烦,而且有时更可能发生断线、界面松动等问题,进而影响充电。

近年来无线充电电子设备不断的更新,逐渐推出一种非接触式的充电电源,及无线充电装置。无线充电装置可以藉由线圈单元的电磁感应对电子设备充电。

如新型专利公告第m556964号所述的复合型感应线圈的无线充电行动电源,其包含有一外框、一电池、一电路板、一感应线圈、一上盖板及一下盖板,其中,该外框、该上盖板及该下盖板形成一容置空间,该电池、该电路板及该感应线圈放置于该容置空间内。然而,所述复合型感应线圈的无线充电行动电源,电路板及感应线圈设置于同一容置空间内且相邻,如此的配置方式具有整体的体积较大之问题,且该电路板及感应线圈比邻设置会使该容置空间散热困难。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充电装置薄型化过程中,往往将电路板改进为集成电路,其所造成的发热问题越趋严重,因高热而启动内部限流保护机制,又进一步的影响充电设备的充电性能,致使充电效率更为低劣。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无线充电器结构,其具有体积小、散热效果佳及确保快速充电效率的优点。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出了一种无线充电器结构,包括:

一充电座,其内部配置一发射线圈;

一电力导线,其一端电性连接该发射线圈;

一电源端插头,其配接在该电力导线的另一端;以及

一控制元件,内部包含有一集成电路板及一散热板,该散热板配置于该集成电路板的一侧且与该集成电路板相靠,该集成电路板连接该电力导线,该集成电路板与该发射线圈电性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充电座具有一连接孔,该电力导线的一端具有一连接器,该连接器用以插入该连接孔。

进一步地,所述控制元件与该连接器结合形成同一元件。

进一步地,所述控制元件与该电源端插头结合形成同一元件。

进一步地,所述控制元件与该充电座结合在一起。

进一步地,所述充电座为矩形体或圆柱体。

进一步地,所述控制元件包含有一外壳,该集成电路板及该散热板配置于该外壳内。

进一步地,所述外壳其由一第一壳体及相对的一第二壳体所组成。

进一步地,所述电力导线其包含一第一电力导线及一第二电力导线,所述第一电力导线的两端分别配接该充电座及该控制元件,所述控制元件具有一连接孔,使得该充电座、该第一电力导线及该控制元件形成一个独立的组件;该第二电力导线一端配接该电源端插头,另一端具有一连接器,使得该第二电力导线、该电源端插头及该连接器形成另一个独立的组件,其中该连接器用以插入该连接孔。

本技术方案的目的及优点,可从下述所选用实施例之详细说明与附图中获得深入了解。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立体图。

图2是本发明该控制元件的分解图。

图3是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使用状态图。

图4是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分解图。

图5是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立体图。

图6是本发明第四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发明第五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发明第六实施例的立体图。

图9是本发明第七实施例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做进一步描述。

请参阅图1,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所提供的无线充电器结构包含有:一充电座1、一控制元件2、一电源端插头3及一电力导线4。

该充电座1的外轮廓呈矩形状,该充电座1内部具有用以提供磁通量变化的一发射线圈10。在本实施例中,该发射线圈10的结构及作用与一般无线充电器中的发射线圈10相同,在此处不详述。该控制元件2可以是条状或块状。

该电力导线4一端配接于该充电座1且与该发射线圈10形成电性连接。该电力导线4的另一端连接与该电源端插头3。在本实施例中,该电源端插头3为usb插头,然而其他类似或等效的插头亦为本发明可选用之插头型式。

请搭配参阅图2,该控制元件2的一外壳28的内部具有一集成电路板20及一散热板22。其中该外壳28可以包含一第一壳体24及相对的一第二壳体26,该集成电路板20与该散热板22的组合被配置在该第一壳体24及该第二壳体26对合所构成的该外壳28内部。上述该第一壳体24及该第二壳体26构成该外壳28的组合形式,仅为本实施例的示例,并不以此为限。

所述控制元件2连接该电力导线4,该电力导线4可使该充电座1、该控制元件2及该电源端插头3为相互电性连接。

请参阅图3,使用者欲使用本发明对一移动智能设备42进行充电时,可将该电源端插头3插入一插座44,再将具有一接收线圈(未显示)的该移动智能设备42放置于该充电座1上,并使该接收线圈相对该充电座1的该发射线圈10。

由于该集成电路板20可用以控制输入该充电座1的电流并改变该发射线圈10的磁场变化,所以该发射线圈10所提供的磁场变化可致使该移动智能设备42内部的接收线圈产生感应电流,进而对该移动智能设备42进行充电。

在此要特别提出说明的是,由于该集成电路板20不与该发射线圈10一同设置于该充电座1内,所以该集成电路板20在运作时所产生热能不会累积在该充电座1内,如此该充电座1不致产生过热的问题。另外将该集成电路板20独立配置于该控制元件2内,特别是该集成电路板电路20的一表面与该散热板22互相靠接,故可以利用该散热板22将该集成电路板20所产生的热量被快速导出,致使该集成电路板20及/或该控制元件2不致产生过热的情形。

此外,因该集成电路板20自该充电座1移出且配置于该控制元件2内,所以可缩小该充电座1的体积,符合该充电座1轻薄化的使用需求外,上述将发射线圈10及集成电路板20分离,两组件避免所产生的热能量交互传导而造成高温蓄积,进一步的引发限流保护而降载,实现对移动智能设备42提供快速充电的性能。

图4显示为本发明第二实施例所提供的无线充电器结构,其包含一充电座50、一电力导线58、一电源端插头56及一控制元件54。上述各部件的主要结构与第一实施例相同,差别在于:该充电座5具有一连接孔501,该连接孔501与该发射线圈52电性连接。该电力导线58一端配接该电源端插头56,该电力导线58的另一端配接一连接器581。其中该连接器581用以插入该连接孔501内,使该充电座50、该控制元件54及该电源端插头56为相互电性连接。本实施例的使用状态可参阅图3所示,在此不予重覆赘述。

图5显示为本发明第三实施例所提供的无线充电器结构,其包含一充电座60、一电力导线68、一电源端插头66及一控制元件64。上述各部件的主要结构与第一实施例相同,差别在于:该控制元件64与一连接器62相接结合,使该控制元件60与该连接器62可以结合形成同一元件。使用时,该连接器62用以插入该充电座60的一连接孔601。

图6显示为本发明第四实施例所提供的无线充电器结构,其与第一实施例的差别在于:一控制元件70其于一电源端插头72的内部并结合形成同一元件。此实施例与其他实施例的使用方式与功能相同,在此容不赘述。

图7显示为本发明第五实施例所提供的无线充电器结构,其与第一实施例的差别在于:一控制元件80与一充电座82相接且形成同一元件。此实施例与其他实施例的使用方式与功能相同,在此容不赘述。

图8显示为本发明第六实施例所提供的无线充电器结构,其与第一实施例的差别在于:一充电座90的外轮廓概成圆形。此实施例的结构、使用方式与功能均与第一实施例相同,在此容不赘述。

所述充电座90的外轮廓可呈不同的几何形状,例如三角形、六边形或八边形。

图9显示为本发明第七实施例,本实施例的电力导线91包含一第一电力导线92及一第二电力导线93。该第一电力导线92的两端分别配接一充电座94及一控制元件95,其中该控制元件95具有一连接孔96。借此使该充电座94、该第一电力导线92及该控制元件95形成一个独立的组件。该第二电力导线93一端配接一电源端插头97,另一端具有一连接器98,借此使该第二电力导线93、该电源端插头97及该连接器98形成另一个独立的组件。使用时,该连接器98用以插入该连接孔96,使得外部电力能够经过该控制元件95进入该充电座94内的该发射线圈940。本实施例实现该充电座94装置可适配一般充电线使用,有利于传统充电提升至无线充电设备而无需淘汰原充电线,符合经济环保之效应。充电方式及作用与其他实施例相同,在此容不赘述。

以上所述是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