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于DC-DC变换器的高压使能电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566187发布日期:2018-09-29 03:23阅读:207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电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应用于dc-dc变换器的高压使能电路。



背景技术:

随着半导体工艺以及微电子技术的快速发展,dc-dc变换器以其高效率、宽负载以及快速响应能力的特点,广泛应用于消费电子、通信设备、工业应用和航空航天等领域。

按照应用环境的不同,芯片的供电电源范围也越来越宽,典型值从最初的3.3v、5v和12v,扩展到现在的18v,甚至24v。

为了便于电子系统对芯片进行控制,dc-dc变换器通常外置使能引脚,用于控制芯片的工作与关断,因此芯片内部需设计使能电路。

通常应用中,使能引脚(en引脚)连接电源代表芯片工作,连接地代表芯片关断。随着应用中电源电压的逐渐升高,对使能引脚的电压承受能力要求也随之升高。

图1为一种现有降压型高压dc-dc变换器的系统架构图。其中,虚线框内为典型的芯片10内部结构。虚线框外的矩形表示负载电路20。

从图1中可以看到,芯片10通常包括有使能引脚en、输入电源引脚vin、偏置引脚bs、开关引脚sw、反馈引脚fb和接地引脚gnd。

使能引脚en连接芯片10内部的使能模块11,而使能模块11分别连接电压基准模块vref和内部稳压器vreg5。芯片10的内部稳压器vreg5连接至输入电源引脚vin和芯片10的其它电路结构,为简化,芯片的其它大部分电路结构采用阴影覆盖。

偏置引脚bs、开关引脚sw和反馈引脚fb分别连接负载电路20的相应连接端。芯片10的内部电路和负载电路20同时还连接至芯片内的接地端g。芯片10内部的功率开关管(未示出),可以由多个mosfet并联组成,实现较小的导通电阻。

其中,使能引脚en连接使能模块11,是用于控制芯片10内部稳压器vreg5(内部稳压器vreg5通常产生5v电压,为芯片10中的各电路结构提供电源),进而控制整个芯片10的工作与关断。

输入电源引脚vin有时需要连接12v-24v的高电压。而常见的半导体cdmos(complementaryanddoublediffusionmos,互补型mos和双扩散型mos集成的简称)工艺为薄栅氧工艺,提供的mosfet漏源电压可承受24v,但栅源电压仅能承受5v。

为满足栅源电压不超过5v限制,通常设计偏置引脚bs与开关引脚sw用于驱动及高低电平转换。

总之,目前市场上高压dc-dc变换器的使能引脚有两种连接方式:

1、考虑到薄栅氧cdmos栅源电压的限制,很多芯片只好限制使能引脚电压不能超过5v——但这种连接方式使芯片无法直接连接高压电源使用。

2、改用厚栅氧工艺,提高器件的栅源电压耐压能力,使能引脚可以直接连接高压电源使用——但这种方式的工艺特殊,成本相对较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解决的问题是提供一种应用于dc-dc变换器的高压使能电路,以使相应的芯片既能够直接连接高压电源使用,又不必采用特殊工艺,降低工艺成本。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应用于dc-dc变换器的高压使能电路,包括:内部电源产生单元,所述内部电源产生单元具有第一高压电源输入端、第一低压电源输出端和第二低压电源输出端;电压检测单元,所述电压检测单元具有第一检测输入端、第二检测输入端和第一检测输出端;所述第一检测输入端连接使能引脚,所述第二检测输入端连接所述第一低压电源输出端;比较判断单元,所述比较判断单元具有第一比较输入端、第二比较输入端和第一比较输出端;所述第一比较输入端连接所述第一检测输出端;所述第二比较输入端连接所述第二低压电源输出端,所述第一比较输出端连接模拟模块。

可选的,所述电压检测单元包括检测电阻、检测nmos管和检测电容;所述检测电阻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一检测输入端,所述检测电阻的另一端连接所述检测nmos管的漏极,所述检测nmos管的栅极连接所述第二检测输入端,所述检测nmos管的源极连接所述第一检测输出端;所述检测电容一端连接在所述检测nmos管的源极和所述第一检测输出端之间,另一端接地。

可选的,所述检测nmos管的漏源电压承受范围为0v~24v。

可选的,所述内部电源产生单元包括第一电阻,第一nmos管至第十nmos管,第一pmos管至第八pmos管;所述第一电阻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一高压电源输入端,另一端连接所述第一nmos管的漏极、所述第一nmos管的栅极、所述第二nmos管的栅极和所述第三nmos管的栅极;所述第一pmos管的源极、所述第二pmos管的源极、所述第三pmos管的源极和所述第四nmos管的漏极连接所述第一高压电源输入端;所述第一nmos管的源极连接所述第六nmos管的漏极、所述第六nmos管的栅极、所述第七nmos管的栅极、所述第八nmos管的栅极、所述第九nmos管的栅极和所述第十nmos管的栅极;所述第二nmos管的源极连接所述第七nmos管的漏极;所述第二nmos管的漏极连接所述第四pmos管的漏极、所述第四pmos管的栅极和所述第五pmos管的栅极;所述第三nmos管的源极连接所述第八nmos管的漏极;所述第三nmos管的漏极连接所述第二pmos管的漏极、所述第二pmos管的栅极和所述第三pmos管的栅极;所述第三pmos管的漏极连接所述第五pmos管的源极;所述第四nmos管的源极连接所述第九nmos管的漏极;所述第一pmos管的栅极连接自身的漏极和所述第四pmos管的源极;所述第五pmos管的漏极连接所述第四nmos管的栅极与所述第六pmos管的源极;所述第六pmos管的栅极连接自身的漏极与所述第七pmos管的源极;所述第七pmos管的栅极连接自身的漏极与所述第八pmos管的源极;所述第八pmos管的栅极连接自身的漏极与所述第五pmos管的栅极和漏极;所述第五nmos管的源极、所述第六nmos管的源极、所述第七nmos管的源极、所述第八nmos管的源极、所述第九nmos管的源极和所述第十nmos管的源极接地。

可选的,所述第四pmos管和所述第五pmos管的漏源电压承受范围为0v~24v;所述第二nmos管、所述第三nmos管和所述第四nmos管的漏源电压承受范围为0v~24v。

可选的,所述内部电源产生单元包括第一电阻,第一nmos管至第八nmos管,第一pmos管至第三pmos管;所述第一电阻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一高压电源输入端,另一端连接所述第一nmos管的漏极、所述第一nmos管的栅极和所述第二nmos管的栅极;所述第一pmos管的源极、所述第二pmos管的源极和所述第四nmos管的漏极连接所述第一高压电源输入端;所述第一nmos管的源极连接所述第五nmos管的漏极、所述第五nmos管的栅极、所述第六nmos管的栅极、所述第七nmos管的栅极和所述第八nmos管的栅极;所述第二nmos管的源极连接所述第六nmos管的漏极;所述第二nmos管的漏极连接所述第二pmos管的漏极和所述第二pmos管的栅极;所述第四nmos管的源极连接所述第七nmos管的漏极;所述第一pmos管的漏极连接所述第三pmos管的源极;所述第三pmos管的漏极连接自身的栅极和所述第五pmos管的源极;所述第五pmos管的栅极连接自身的漏极与所述第三nmos管的漏极和栅极;所述第三nmos管的源极、所述第五nmos管的源极、所述第六nmos管的源极、所述第七nmos管的源极和所述第八nmos管的源极接地。

可选的,所述第一pmos管和所述第二pmos管的漏源电压承受范围为0v~24v;所述第二nmos管和所述第四nmos管的漏源电压承受范围为0v~24v。

可选的,所述比较判断单元包括第一比较pmos管、第二比较pmos管、第一比较nmos管、第二比较nmos管、第三比较nmos管、施密特触发器和反相器;所述第一比较pmos管的源极和第二比较pmos管的源极连接所述第二低压电源输出端;所述第一比较pmos管的栅极、所述第二比较pmos管的栅极和所述第二比较pmos管的漏极连接偏置电流端;所述第一比较pmos管的漏极连接所述第一比较nmos管的漏极、所述第二比较nmos管的漏极和所述施密特触发器的输入端;所述第一比较nmos管的栅极和所述第二比较nmos管的栅极连接所述第一检测输出端;所述第一比较nmos管的源极和所述第三比较nmos管的源极接地;所述第二比较nmos管的源极连接所述第三比较nmos管的漏极;所述第三比较nmos管的栅极连接在所述施密特触发器的输出和所述反相器的输入之间。

可选的,所述高压使能电路还包括电平转换单元,所述电平转换单元连接在所述比较判断单元和所述模拟模块之间。

可选的,所述高压使能电路中全部mos管的栅源电压承受范围在5v以下。

本发明技术方案的其中一个方面中,通过内部电源产生单元、电压检测单元和比较判断单元的各自功能与连配合,形成了适用于普通薄栅氧cdmos工艺的使能电路(所有器件栅源电压均未超过5v),工艺适用性强,既实现了芯片使能功能,又解决了使能引脚无法外接高压电源的问题,同时,相应电路结构简单,工艺成本低。

进一步的,通过电压检测单元中检测nmos管漏极对使能引脚的电压进行检测,并设计内部电压进行栅极驱动,同时通过迟滞比较器进行比较判断,使芯片性能更加稳定可靠。

附图说明

图1是现有芯片与负载电路连接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应用于dc-dc变换器的高压使能电路图;

图3是一种内部电源产生单元电路图;

图4是另一种内部电源产生单元电路图;

图5是一种比较判断单元电路图。

具体实施方式

现有应用于dc-dc变换器的高压使能电路使芯片无法直接连接高压电源使用,或者工艺特殊导致成本高。

为此,本发明提供一种新的应用于dc-dc变换器的高压使能电路,以解决上述存在的不足。

为更加清楚的表示,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做详细的说明。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应用于dc-dc变换器的高压使能电路,请结合参考图2至图5。

如图2所示,应用于dc-dc变换器的高压使能电路包括内部电源产生单元110、电压检测单元120和比较判断单元130。

内部电源产生单元110,内部电源产生单元110具有第一高压电源输入端(未标注)、第一低压电源输出端(未标注)和第二低压电源输出端(未标注)。也就是说,本实施例中,内部电源产生单元110的所述第一高压电源输入端接入高压电源vin,转换成第一低压电源v1和第二低压电源v2,第一低压电源v1用于电压检测单元120内部检测晶体管(请参考后续内容)的驱动,第二低压电源v2用于比较判断单元130的供电。

电压检测单元120,电压检测单元120具有第一检测输入端(未标注)、第二检测输入端(未标注)和第一检测输出端(未标注)。所述第一检测输入端连接使能引脚en,所述第二检测输入端连接所述第一低压电源输出端。所述第一检测输出端连接比较判断单元130的第一比较输入端(请参考后续内容)。

电压检测单元120的设置,能够使得使能引脚en可以直接外接的高电压(本发明中的高电压或高压,是指大小在12v~24v的电压,因为12v~24v的电压对于通常cdmos工艺制作的mos管而言是高电压或高压),并将相应高电压转换为5v以内的低电压(本说明书中的低电压或低压,是指大小在5v以下电压),使能引脚en的电压变化可以在电压检测单元120的所述第一检测输出端体现出来,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检测输出端输出的为电压v0。

比较判断单元130,比较判断单元130具有第一比较输入端(未标注)、第二比较输入端(未标注)和第一比较输出端(未标注)。如前所述,所述第一比较输入端连接所述第一检测输出端(即所述第一比较输入端连入电压v0,可结合参考图2和图5)。所述第二比较输入端连接所述第二低压电源输出端,所述第一比较输出端连接模拟模块(未示出)。

比较判断单元130作用类似比较器。如前所述,比较判断单元130的所述第一比较输入端连接电压检测单元120的所述第一检测输出端。比较判断单元130的电源由内部电源产生单元110产生的第二低压电源v2提供,比较判断单元130用于实现比较判断功能,所述第一比较输出端输出的为使能数字信号。比较判断单元130输出的数字信号可以对内部电路进行使能控制。比较判断单元130的高电位可以为第二低压电源v2(第二低压电源v2通常为5v),而比较判断单元130的低电位可以为0v(零伏特)。

电压检测单元120包括检测电阻r0、检测nmos管mn0和检测电容c0。检测电阻r0的一端连接第一检测输入端,检测电阻r0的另一端连接检测nmos管mn0的漏极,检测nmos管mn0的栅极连接第二检测输入端,检测nmos管mn0的源极连接第一检测输出端。检测电容c0一端连接在检测nmos管mn0的源极和第一检测输出端之间,检测电容c0另一端接地。检测nmos管mn0源极的输出电压信号,在通过检测电容c0滤波后,完成电压检测,并可以将完成检测后的电压v0输入至比较判断单元130。

本实施例中,控制检测nmos管mn0的漏源电压承受范围为0v~24v。也就是说,检测nmos管mn0的漏源电压可以达到24v。

如前所述,比较判断单元130的所述第一检测输入端连接所述检测nmos管mn0的源极,检测nmos管mn0源极输出的电压与比较判断单元130中相应nmos管(参考后续图5相应内容)的阈值电压进行比较判断,实现使能数字信号输出。同时,根据后续图5相应内容可知,本实施例的比较判断单元130可以带有迟滞功能,避免噪声引起输出抖动。

本实施例的应用于dc-dc变换器的高压使能电路还包括电平转换单元140,电平转换单元140连接在比较判断单元130和模拟模块(未示出)之间。

由于芯片内可能有多组电源,因此可以利用电平转换单元140对该信号进行电平转换,将高电平切换为所需电源后进行使能控制。也就是说,电平转换单元140的设置,实现使能数字信号的电压转换,能够将电压v2切换为内部电源,为各个所述模拟模块提供使能信号。例如图2中,未经过电平转换单元140进行电压转换之前,比较判断单元130能够产生一个第一输出out1,而当经过电平转换单元140之后,电平转换单元140能够产生一个第二输出out2。

请参考图3,内部电源产生单元110包括第一电阻r1,第一nmos管mn1至第十nmos管mn10,第一pmos管mp1至第八pmos管mp8。

第一电阻r1的一端连接第一高压电源输入端,另一端连接第一nmos管mn1的漏极、第一nmos管mn1的栅极、第二nmos管mn2的栅极和第三nmos管mn3的栅极。

第一pmos管mp1的源极、第二pmos管mp2的源极、第三pmos管mp3的源极和第四nmos管mn4的漏极连接第一高压电源输入端。

第一nmos管mn1的源极连接第六nmos管mn6的漏极、第六nmos管mn6的栅极、第七nmos管mn7的栅极、第八nmos管mn8的栅极、第九nmos管mn9的栅极和第十nmos管mn10的栅极。

第二nmos管mn2的源极连接第七nmos管mn7的漏极。第二nmos管mn2的漏极连接第四pmos管mp4的漏极、第四pmos管mp4的栅极和第五pmos管mp5的栅极。

第三nmos管mn3的源极连接第八nmos管mn8的漏极。第三nmos管mn3的漏极连接第二pmos管mp2的漏极、第二pmos管mp2的栅极和第三pmos管mp3的栅极。第三pmos管mp3的漏极连接第五pmos管mp5的源极。

第四nmos管mn4的源极连接第九nmos管mn9的漏极。

第一pmos管mp1的栅极连接自身的漏极和第四pmos管mp4的源极。

第五pmos管mp5的漏极连接第四nmos管mn4的栅极与第六pmos管mp6的源极。

第六pmos管mp6的栅极连接自身的漏极与第七pmos管mp7的源极。

第七pmos管mp7的栅极连接自身的漏极与第八pmos管mp8的源极。

第八pmos管mp8的栅极连接自身的漏极与第五pmos管mp5的栅极和漏极。

第五nmos管mn5的源极接地(未标注)。

第六nmos管mn6的源极、第七nmos管mn7的源极、第八nmos管mn8的源极、第九nmos管mn9的源极和第十nmos管mn10的源极接地g1。

本实施例中,第四pmos管mp4和第五pmos管mp5的漏源电压承受范围为0v~24v,第二nmos管mn2、第三nmos管mn3和第四nmos管mn4的漏源电压承受范围为0v~24v,而第四pmos管mp4和第五pmos管mp5的栅源电压承受范围也在5v以下,第二nmos管mn2、第三nmos管mn3和第四nmos管mn4的栅源电压承受范围也在5v以下。除此之外,其它mos管的栅源电压和漏源电压承受范围均在5v以下。可见,图3中,全部pmos管的栅源电压承受范围均在5v以下。也就是说,图3中,仅需要五个mos管能够承受较大范围的漏源电压即可。

图3所示内部电源产生单元110的电路工作原理如下:

第一电阻r1、第一nmos管mn1和第六nmos管mn6形成从第一高压电源输入端(相应电压为vin)到地g1的通路,形成电流i0,电流i0的计算公式如下:

第一nmos管mn1、第二nmos管mn2和第三nmos管mn3构成电流镜(电流i0的电流镜)。

第六nmos管mn6、第七nmos管mn7、第八nmos管mn8、第九nmos管mn9和第十nmos管mn10构成电流镜。

第二nmos管mn2、第三nmos管mn3、第七nmos管mn7和第八nmos管mn8构成共源共栅电流镜,保证镜像精度,减小接地噪声对电流的影响。

第二pmos管mp2和第三pmos管mp3构成电流镜,为第六pmos管mp6、第七pmos管mp7、第八pmos管mp8和第五nmos管mn5提供偏置电流。

第一pmos管mp1与第四pmos管mp4为第五pmos管mp5提供偏置电压,第三pmos管mp3与第五pmos管mp5构成共源共栅电流镜,保证镜像精度,减小vin噪声对电流的影响。

流过第三pmos管mp3的电流i1和流过第九nmos管mn9的电流i2可分别表示为:

其中,(w/l)是各个晶体管沟道的宽长比,左下标即为相应晶体管的标注。

二极管连接方式构成的第六pmos管mp6、第七pmos管mp7、第八pmos管mp8以及第五nmos管mn5共同产生第四nmos管mn4的栅极电压v1(即前述第一低压电源v1,从此处开始简称电压v1),电压v1计算公式如下:

公式(4)中利用了mosfet工作在饱和区时的漏极电流公式(即代入了mos管在饱和区电流下的电流电压关系式),其中,μp为空穴的迁移速率,μn为电子的迁移速率,co为单位面积栅氧化层电容。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公式(4)中,取(w/l)mp6=(w/l)mp7=(w/l)mp8,也就是说,此时:

第九nmos管mn9为第四nmos管mn4提供偏置电流,第十nmos管mn10为比较判断单元130电路提供偏置电流iblas。

由于mn4的源极电压v2(即前述第二低压电源v2,从此处开始简称电压v2)为比较判断单元130提供电源,因此,取比较判断单元130的电流为icomp,电压v1减去栅源电压后,得到第四nmos管mn4的源极电压v2,其计算公式如下:

结合公式(1)至(5)可见,通过调整第一电阻r1的大小,可以调整整个模块(比较判断单元130)的电流与电压v1和电压v2的大小(第一电阻r1影响电流i0,进而影响电流i1和电流i2,最终影响电压v1和电压v2)。特别是在各个mos管的宽长比已经定下来的情况下,第一电阻r1成为电压v1和电压v2的主要影响因素。

由于考虑到低功耗设计,芯片的关断电流应该尽可能小,第一电阻r1的取值一般可以在几兆欧姆。

其它实施例中,通过调整第五nmos管mn5、第六pmos管mp6和第四nmos管mn4的尺寸也可以调节电压v1和电压v2的大小。

前面已经提到,电压v2用于给后续图5中的电路模块供电(即图2中的比较判断单元130)。由于通用mos器件的栅源电压都不能超过5v,因此电压v1和电压v2的通常控制在5v以内。电压v1由电流i1流过二极管连接的mos管实现,图3所示实施例中,采用了3个二极管连接的pmos管(第六pmos管mp6、第七pmos管mp7、第八pmos管mp8)和1个二极管连接的nmos(第五nmos管mn5)来实现。

当然,由于工艺参数的不同,二极管连接的mos管数目以及尺寸都可以进行灵活调整。电压v2等于电压v1减去第四nmos管mn4的栅源电压,因此第四nmos管mn4的尺寸也可以对电压v2进行微调。

需要说明的是,在其它情况下,如果实际应用中对噪声特性不敏感,在内部电源产生单元110中,也可以不采用共源共栅结构,而省略图3中的相应共源共栅结构。此时,通常需要将另外一些晶体管(例如图3中的第二pmos管mp2和第二pmos管mp2)改用为“栅源电压承受范围为5v以下而漏源电压承受范围为0v~24v”的mos管。为此,本实施例中,还提供图4所示的另外一种内部电源产生单元110的电路结构。

图4所示另一种内部电源产生单元110包括第一电阻r1,第一nmos管mn1至第八nmos管mn8,第一pmos管mp1至第三pmos管mp3。第一电阻r1的一端连接第一高压电源输入端,另一端连接第一nmos管mn1的漏极、第一nmos管mn1的栅极和第二nmos管mn2的栅极。第一pmos管mp1的源极、第二pmos管mp2的源极和第四nmos管mn4的漏极连接第一高压电源输入端。第一nmos管mn1的源极连接第五nmos管mn5的漏极、第五nmos管mn5的栅极、第六nmos管mn6的栅极、第七nmos管mn7的栅极和第八nmos管mn8的栅极。第二nmos管mn2的源极连接第六nmos管mn6的漏极。第二nmos管mn2的漏极连接第二pmos管mp2的漏极和第二pmos管mp2的栅极。第四nmos管mn4的源极连接第七nmos管mn7的漏极。第一pmos管mp1的漏极连接第三pmos管mp3的源极。第三pmos管mp3的漏极连接自身的栅极和第五pmos管mp5的源极。第五pmos管mp5的栅极连接自身的漏极与第三nmos管mn3的漏极和栅极。第三nmos管mn3的源极接地(未标注),第五nmos管mn5的源极、第六nmos管mn6的源极、第七nmos管mn7的源极和第八nmos管mn8的源极接地g1。第一pmos管mp1和第二pmos管mp2的漏源电压承受范围为0v~24v。第二nmos管mn2和第四nmos管mn4的漏源电压承受范围为0v~24v。

图4所提供的内部电源产生单元110同样能够将vin分为v1和v2,具体分析过程可以参考和类比前面的公式(1)至公式(5)的推导过程。可见,实现内部电源产生单元110的电路可以为多种,本发明对此不作限定。

请参考图5,比较判断单元130包括第一比较pmos管mp1、第二比较pmos管mp2、第一比较nmos管mn1、第二比较nmos管mn2、第三比较nmos管mn3、施密特触发器smit和反相器(非门,未标注),所述反相器的输出为第一输出out1。

第一比较pmos管mp1的源极和第二比较pmos管mp2的源极连接第二低压电源输出端。

第一比较pmos管mp1的栅极、第二比较pmos管mp2的栅极和第二比较pmos管mp2的漏极连接偏置电流端(用于连接偏置电流iblas)。

第一比较pmos管mp1的漏极连接第一比较nmos管mn1的漏极、第二比较nmos管mn2的漏极和施密特触发器smit的输入端。

第一比较nmos管mn1的栅极和第二比较nmos管mn2的栅极连接第一检测输出端。

第一比较nmos管mn1的源极和第三比较nmos管mn3的源极接地。

第二比较nmos管mn2的源极连接第三比较nmos管mn3的漏极。

第三比较nmos管mn3的栅极连接在施密特触发器smit的输出和所述反相器的输入之间。

图5中所示的所有mos管的栅源电压和漏源电压承受范围均可以为5v以下。

第二比较pmos管mp2的栅极以及第二比较pmos管mp2的漏极接至偏置电流ibias。比较判断单元130电路的工作原理如下:

使能引脚en电压的变化可以体现在电压检测单元120的输出上;

当使能引脚en外接的使能电压较低时,第一比较nmos管mn1截止,施密特触发器smit的输入端被第一比较pmos管mp1的电流拉高,此时第三比较nmos管mn3截止,第一输出out1输出高电平,关闭芯片内的所述模拟模块,芯片关断;

当使能引脚en外接的使能电压升高时,第一比较nmos管mn1栅极电压随之上升,超过nmos的阈值电压后,第一比较nmos管mn1导通,施密特触发器smit的输入端被拉低,out1变为低电平打开芯片内的模拟模块,芯片使能,此时,第三比较nmos管mn3导通,第二比较nmos管mn2接入电路开始工作,第一比较nmos管mn1与第二比较nmos管mn2并联,调整使能引脚en相应电压下降时对应的使能门限。

可见,第二比较nmos管mn2与第三比较nmos管mn3的存在引入了迟滞功能,避免了使能电压抖动可能引起的误翻转。通过调整第一比较nmos管mn1与第二比较nmos管mn2的尺寸可以调整迟滞量的大小。同时,施密特触发器smit本身也带有迟滞作用,也起到引入迟滞,防止误翻转的作用。

根据以上内容可知,本实施例中,高压使能电路中全部mos管的栅源电压承受范围均可以在5v以下。

本实施例提供的dc-dc变换器的高压使能电路,通过内部电源产生单元110、电压检测单元120和比较判断单元130三者的各自功能与连配合,形成了适用于普通薄栅氧cdmos工艺的使能电路(所有器件栅源电压均未超过5v),工艺适用性强,既实现了芯片使能功能,又解决了使能引脚en无法外接高压电源的问题,同时,相应电路结构简单,工艺成本低。

进一步的,通过电压检测单元120中检测nmos管mn0漏极对使能引脚en的电压进行检测,并设计内部电压进行栅极驱动,同时通过迟滞比较器进行比较判断,使芯片性能更加稳定可靠。

虽然本发明披露如上,但本发明并非限定于此。任何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内,均可作各种更动与修改,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当以权利要求所限定的范围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