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机限位电路和电机运行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175497发布日期:2018-08-14 18:23阅读:222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机限位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电机限位电路和电机运行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电机在工业制造和日常生活的应用范围的不断扩展,电机技术得到了广泛地关注。其中,电机在一些应用领域中会有一些转动位置的限定,例如,电动推杆。因此,需要对电机进行限位设置,以保护电机的运行。发明人经研究发现,现有的电机限位技术中因采用行程开关而存在的电路结构复杂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机限位电路和电机运行系统,以改善现有电机限位技术中存在的电路结构复杂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电机限位电路,包括:

整流单元,该整流单元的第一输入端与交流电源的第一输出端连接、第二输入端与交流电源的第二输出端连接、负输出端接地;

继电器,该继电器包括线圈和触头,所述线圈的第一端与所述整流单元的正输出端连接,所述触头的第一端与交流电源的第一输出端连接、第二端通过直流电机与交流电源的第二输出端连接;

正转限位控制单元,该正转限位控制单元的第一输入端与交流电源的第一输出端连接、第二输入端与交流电源的第二输出端连接、第一输出端与所述线圈的第二端连接、第二输出端接地,在交流电源的第一输出端的电压为正、第二输出端的电压为负时,所述交流电源通过正转限位控制单元的第一输入端和第二输入端控制第一输出端和第二输出端导通,以使所述线圈得电并控制所述触头吸合,以使交流电源驱动直流电机正转;

反转限位控制单元,该反转限位控制单元的第一输入端与交流电源的第二输出端连接、第二输入端与交流电源的第一输出端连接、第一输出端与所述线圈的第二端连接、第二输出端接地,在交流电源的第一输出端的电压为负、第二输出端的电压为正时,所述交流电源通过反转限位控制单元的第一输入端和第二输入端控制第一输出端和第二输出端导通,以使所述线圈得电并控制所述触头吸合,以使交流电源驱动直流电机反转;

其中,在直流电机正转至限位位置时,所述正转限位控制单元的第一输出端和第二输出端关断,以使所述线圈失电并控制所述触头断开,以使交流电源停止向直流电机供电,在直流电机反转至限位位置时,所述反转限位控制单元的第一输出端和第二输出端关断,以使所述线圈失电并控制所述触头断开,以使交流电源停止向直流电机供电。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较佳的选择中,在上述电机限位电路中,所述正转限位控制单元包括第一光电耦合器,所述第一光电耦合器包括第一发光二极管和第一三极管;

其中,所述第一发光二极管的阳极作为所述正转限位控制单元的第一输入端、阴极作为所述正转限位控制单元的第二输入端,所述第一三极管的集电极作为所述正转限位控制单元的第一输出端、发射极作为所述正转限位控制单元的第二输出端。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较佳的选择中,在上述电机限位电路中,所述正转限位控制单元还包括第一保护电阻;

其中,所述第一保护电阻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发光二极管的阴极连接、第二端作为所述正转限位控制单元的第二输入端。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较佳的选择中,在上述电机限位电路中,所述正转限位控制单元还包括第一保护二极管;

其中,所述第一保护二极管的阴极与所述第一发光二极管的阳极连接、阳极与所述第一发光二极管的阴极连接。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较佳的选择中,在上述电机限位电路中,所述反转限位控制单元包括第二光电耦合器,所述第二光电耦合器包括第二发光二极管和第二三极管;

其中,所述第二发光二极管的阳极作为所述反转限位控制单元的第一输入端、阴极作为所述反转限位控制单元的第二输入端,所述第二三极管的集电极作为所述反转限位控制单元的第一输出端、发射极作为所述反转限位控制单元的第二输出端。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较佳的选择中,在上述电机限位电路中,所述反转限位控制单元还包括第二保护电阻;

其中,所述第二保护电阻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二发光二极管的阴极连接、第二端作为所述反转限位控制单元的第二输入端。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较佳的选择中,在上述电机限位电路中,所述反转限位控制单元还包括第二保护二极管;

其中,所述第二保护二极管的阴极与所述第二发光二极管的阳极连接、阳极与所述第二发光二极管的阴极连接。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较佳的选择中,在上述电机限位电路中,所述整流单元包括第一整流二极管、第二整流二极管、第三整流二极管和第四整流二极管;

所述第一整流二极管的阳极与所述第二整流二极管的阴极连接后作为所述整流单元的第一输入端,所述第三整流二极管的阳极与所述第四整流二极管的阴极连接后作为所述整流单元的第二输入端,所述第一整流二极管的阴极与所述第三整流二极管的阴极连接后作为所述整流单元的正输出端,所述第二整流二极管的阳极与所述第四整流二极管的阳极连接后作为所述整流单元的负输出端。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较佳的选择中,在上述电机限位电路中,还包括:

第三保护二极管,该第三保护二极管的阴极与所述线圈的第一端连接、阳极与所述线圈的第二端连接。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电机运行系统,包括直流电机、交流电源和电机限位电路,所述电机限位电路包括:

整流单元,该整流单元的第一输入端与交流电源的第一输出端连接、第二输入端与交流电源的第二输出端连接、负输出端接地;

继电器,该继电器包括线圈和触头,所述线圈的第一端与所述整流单元的正输出端连接,所述触头的第一端与交流电源的第一输出端连接、第二端通过直流电机与交流电源的第二输出端连接;

正转限位控制单元,该正转限位控制单元的第一输入端与交流电源的第一输出端连接、第二输入端与交流电源的第二输出端连接、第一输出端与所述线圈的第二端连接、第二输出端接地,在交流电源的第一输出端的电压为正、第二输出端的电压为负时,所述交流电源通过正转限位控制单元的第一输入端和第二输入端控制第一输出端和第二输出端导通,以使所述线圈得电并控制所述触头吸合,以使交流电源驱动直流电机正转;

反转限位控制单元,该反转限位控制单元的第一输入端与交流电源的第二输出端连接、第二输入端与交流电源的第一输出端连接、第一输出端与所述线圈的第二端连接、第二输出端接地,在交流电源的第一输出端的电压为负、第二输出端的电压为正时,所述交流电源通过反转限位控制单元的第一输入端和第二输入端控制第一输出端和第二输出端导通,以使所述线圈得电并控制所述触头吸合,以使交流电源驱动直流电机反转;

其中,在直流电机正转至限位位置时,所述正转限位控制单元的第一输出端和第二输出端关断,以使所述线圈失电并控制所述触头断开,以使交流电源停止向直流电机供电,在直流电机反转至限位位置时,所述反转限位控制单元的第一输出端和第二输出端关断,以使所述线圈失电并控制所述触头断开,以使交流电源停止向直流电机供电。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电机限位电路和电机运行系统,通过继电器、正转限位控制单元和反转限位控制单元的配合设置,可以简单方便地对电机正反转限位进行控制,以改善现有的电机限位技术中因采用行程开关而存在的电路结构复杂的问题,极大地提高了电机限位电路和电机运行系统制造与使用的便利性。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较佳实施例,并配合所附附图,作详细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电机运行系统的结构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电机限位电路的结构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电机限位电路的电路原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正转限位控制电路的电路原理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反转限位控制电路的电路原理图。

图标:10-电机运行系统;100-电机限位电路;110-整流单元;D11-第一整流二极管;D12-第二整流二极管;D13-第三整流二极管;D14-第四整流二极管;130-继电器;L-线圈;K-触头;150-正转限位控制单元;U1-第一光电耦合器;D21-第一发光二极管;D22-第一保护二极管;Q1-第一三极管;R1-第一保护电阻;170-反转限位控制单元;U2-第二光电耦合器;D31-第二发光二极管;D32-第二保护二极管;Q2-第二三极管;R2-第二保护电阻;D41-第三保护二极管;200-交流电源;300-直流电机。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

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实用新型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

在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一侧”、“另一侧”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实用新型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机运行系统10,包括交流电源200、直流电机300和电机限位电路100。

其中,所述电机限位电路100分别与所述交流电源200和所述直流电机300连接,以控制所述交流电源200是否能够向所述直流电机300供电,使得所述直流电机300在运转至限制位置时能够切断供电以停止。

结合图2和图3,本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可应用于上述电机运行系统10的电机限位电路100。其中,所述电机限位电路100包括整流单元110、继电器130、正转限位控制单元150以及反转限位控制单元170。

进一步地,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整流单元110的第一输入端与交流电源200的第一输出端连接、第二输入端与交流电源200的第二输出端连接、负输出端接地。所述继电器130包括线圈L和触头K,所述线圈L的第一端与所述整流单元110的正输出端连接,所述触头K的第一端与交流电源200的第一输出端连接、第二端通过直流电机300与交流电源200的第二输出端连接。所述正转限位控制单元150的第一输入端与交流电源200的第一输出端连接、第二输入端与交流电源200的第二输出端连接、第一输出端与所述线圈L的第二端连接、第二输出端接地。所述反转限位控制单元170的第一输入端与交流电源200的第二输出端连接、第二输入端与交流电源200的第一输出端连接、第一输出端与所述线圈L的第二端连接、第二输出端接地。

其中,在交流电源200的第一输出端的电压为正、第二输出端的电压为负时,所述交流电源200通过正转限位控制单元150的第一输入端和第二输入端控制第一输出端和第二输出端导通,以使所述线圈L得电并控制所述触头K吸合,以使交流电源200驱动直流电机300正转。在交流电源200的第一输出端的电压为负、第二输出端的电压为正时,所述交流电源200通过反转限位控制单元170的第一输入端和第二输入端控制第一输出端和第二输出端导通,以使所述线圈L得电并控制所述触头K吸合,以使交流电源200驱动直流电机300反转。

通过上述设置,可以实现对直流电机300的正反转的控制。为实现对直流电机300的限位保护,在本实施例中,在直流电机300正转至限位位置时,所述正转限位控制单元150的第一输出端和第二输出端关断,以使所述线圈L失电并控制所述触头K断开,以使交流电源200停止向直流电机300供电。在直流电机300反转至限位位置时,所述反转限位控制单元170的第一输出端和第二输出端关断,以使所述线圈L失电并控制所述触头K断开,以使交流电源200停止向直流电机300供电。

可选地,所述整流单元110包括的电气元件不受限制,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进行设置,例如,可以是半桥整流,也可以是全桥整流。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整流单元110可以包括第一整流二极管D11、第二整流二极管D12、第三整流二极管D13以及第四整流二极管D14。

其中,所述第一整流二极管D11的阳极与所述第二整流二极管D12的阴极连接后作为所述整流单元110的第一输入端,与交流电源200的第一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三整流二极管D13的阳极与所述第四整流二极管D14的阴极连接后作为所述整流单元110的第二输入端,与交流电源200的第二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一整流二极管D11的阴极与所述第三整流二极管D13的阴极连接后作为所述整流单元110的正输出端,与所述线圈L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二整流二极管D12的阳极与所述第四整流二极管D14的阳极连接后作为所述整流单元110的负输出端,以接地。

可选地,所述正转限位控制单元150包括的电气元件不受限制,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进行设置,例如,是否需求进行电压或电流保护。在本实施例中,结合图4,所述正转限位控制单元150可以包括第一光电耦合器U1。所述第一光电耦合器U1可以包括第一发光二极管D21管和第一三极管Q1,且第一发光二极管D21发出的光传送至所述第一三极管Q1时,所述第一三极管Q1的集电极与发射极之间导通。并且,所述直流电机300转动至正转限位位置时,可以带动设置的光阻挡件转动至所述第一发光二极管D21和所述第一三极管Q1之间,以使阻止所述第一发光二极管D21发出的光传送至所述第一三极管Q1,进而使所述第一三极管Q1的集电极与发射极之间关断。

其中,所述第一发光二极管D21的阳极作为所述正转限位控制单元150的第一输入端,与交流电源200的第一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一发光二极管D21的阴极作为所述正转限位控制单元150的第二输入端,与交流电源200的第二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一三极管Q1的集电极作为所述正转限位控制单元150的第一输出端,与所述线圈L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一三极管Q1的发射极作为所述正转限位控制单元150的第二输出端,以接地。

进一步地,为避免所述第一发光二极管D21导通时,通过的电流较大而造成损坏的问题,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正转限位控制单元150还可以包括第一保护电阻R1。

其中,所述第一保护电阻R1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发光二极管D21的阴极连接、第二端作为所述正转限位控制单元150的第二输入端,以对所述第一发光二极管D21进行限流保护。

进一步地,为避免所述第一发光二极管D21被反向电压击穿而损坏的问题,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正转限位控制单元150还可以包括第一保护二极管D22。

其中,所述第一保护二极管D22的阴极与所述第一发光二极管D21的阳极连接、阳极与所述第一发光二极管D21的阴极连接,以在所述交流电源200对所述第一发光二极管D21施加反向电压时,通过所述第一保护二极管D22形成回路以使第一保护二极管D22两端的电压差为零或为第一保护二极管D22的正向导通压降(低于第一发光二极管D21的击穿电压),进而实现电压保护。

可选地,所述反转限位控制单元170包括的电气元件不受限制,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进行设置,例如,是否需求进行电压或电流保护。在本实施例中,结合图5,所述反转限位控制单元170可以包括第二光电耦合器U2。所述第二光电耦合器U2可以包括第二发光二极管D31和第二三极管Q2,且第二发光二极管D31发出的光传送至所述第二三极管Q2时,所述第二三极管Q2的集电极与发射极之间导通。并且,所述直流电机300转动至反转限位位置时,可以带动设置的光阻挡件转动至所述第二发光二极管D31和所述第二三极管Q2之间,以使阻止所述第二发光二极管D31发出的光传送至所述第二三极管Q2,进而使所述第二三极管Q2的集电极与发射极之间关断。

其中,所述第二发光二极管D31的阳极作为所述反转限位控制单元170的第一输入端,与交流电源200的第二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二发光二极管D31的阴极作为所述反转限位控制单元170的第二输入端,与交流电源200的第一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二三极管Q2的集电极作为所述反转限位控制单元170的第一输出端,与所述线圈L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二三极管Q2的发射极作为所述反转限位控制单元170的第二输出端,以接地。

进一步地,为避免所述第二发光二极管D31导通时,通过的电流较大而造成损坏的问题,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反转限位控制单元170还可以包括第二保护电阻R2。

其中,所述第二保护电阻R2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二发光二极管D31的阴极连接、第二端作为所述反转限位控制单元170的第二输入端,以对所述第二发光二极管D31进行限流保护。

进一步地,为避免所述第二发光二极管D31被反向电压击穿而损坏的问题,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反转限位控制单元170还可以包括第二保护二极管D32。

其中,所述第二保护二极管D32的阴极与所述第二发光二极管D31的阳极连接、阳极与所述第二发光二极管D31的阴极连接,以在所述交流电源200对所述第二发光二极管D31施加反向电压时,通过所述第二保护二极管D32形成回路以使第二保护二极管D32两端的电压差为零或为第二保护二极管D32的正向导通压降(低于第二发光二极管D31的击穿电压),进而实现电压保护。

进一步地,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电机限位电路100还可以包括第三保护二极管D41。其中,所述第三保护二极管D41的阴极与所述线圈L的第一端连接、阳极与所述线圈L的第二端连接。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电机限位电路100和电机运行系统10,通过继电器130、正转限位控制单元150和反转限位控制单元170的配合设置,可以简单方便地对电机正反转限位进行控制,以改善现有的电机限位技术中因采用行程开关而存在的电路结构复杂的问题,极大地提高了电机限位电路100和电机运行系统10制造与使用的便利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设置”、“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