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单手易拔的折叠充电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174884发布日期:2018-08-14 18:19阅读:194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折叠充电器,具体涉及一种单手易拔的折叠充电器。



背景技术:

充电器一直插在插座上不仅会浪费电,还会引起充电器发热,存在爆炸和燃烧的隐患,为了安全与节能,充完电后拔下充电器就尤为重要;由于移动插座具有移动方便的优点,在生活和工作中人们会大量使用移动插座,但是移动插座没有被固定,因此从移动插座上拔出充电器时需要一手固定移动插座一手拔充电器,十分不方便,特别是对于仅能利用单手操作的伤员或残疾人士来说,往往无法将充电器从移动插座上拔出。

而折叠充电器是一种常用的充电器,折叠充电器一般包括底座、安装在底座上的上壳、安装在上壳内的电路板、与电路板相连的充电插口和铰接在底座上的插头,底座上安装有与电路板相连的导电簧片,插头始终与导电簧片保持弹性接触,底座上还设有用于容纳插头的容纳槽,旋转插头能够将插头收纳至容纳槽内,以实现插头的折叠,在使用时将插头从容纳槽中扳出,使插头展开。展开后的插头通过导电簧片与电路板连通,将插头插入插座中便可向与充电插口相连的电子设备充电。虽然折叠充电器具有携带方便的优点,但是在使用时需要从容纳槽中扳出插头,具有操作不便的缺点,甚至会导致操作者的手指受伤。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出一种单手易拔的折叠充电器,以降低拔取折叠充电器的难度,同时能够降低展开插头的难度。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单手易拔的折叠充电器,包括壳体、安装在所述壳体内部的电路板、与所述电路板相连的输出插口、通过铰接结构铰接在所述壳体上的插头以及用于在所述插头和所述电路板之间传输电流的导电件;所述壳体的底面设有用于收容所述插头的容纳槽,所述插头能够绕所述铰接结构的铰接轴线旋转至所述容纳槽内,所述壳体的侧壁上设有按键槽,所述按键槽内设有在上下方向上呈波浪形的伸缩件,所述按键槽上还安装有用于向内挤压所述伸缩件的按键;所述壳体内设有与所述伸缩件下部枢接的推动件,按压所述按键能够驱使所述伸缩件在上下方向上的长度伸长,以驱使所述推动件向下运动,所述推动件上设有在所述推动件向下运动时能够向下伸出于所述壳体的推动部以及在所述推动件向下运动时能够顶开位于所述容纳槽内的所述插头的顶出部。

进一步,所述插头上设有与所述顶出部对应的接触部,所述接触部相对于所述铰接结构的铰接轴线偏心设置;所述推动件向下运动时,所述顶出部向下顶所述接触部以驱动所述插头旋转。

进一步,所述插头包括铰接轴和固定在所述铰接轴上的插脚,所述插脚的根部设有用于与所述导电件电连接的电传导端,所述铰接结构包括所述铰接轴以及设置在所述壳体上且用于与所述铰接轴配合的铰接孔。

进一步,所述伸缩件包括多块自上而下首尾依次枢接的刚性件,相邻两块所述刚性件之间通过枢接轴枢接在一起,所述枢接轴上套装有用于保持相邻两块所述刚性件的夹角的复位扭簧。

进一步,所述按键和所述壳体之间设置有防脱结构。

进一步,所述按键和所述壳体之间设有用于向外顶所述按键的第一弹簧。

进一步,所述推动件和所述壳体之间设有用于向上顶所述推动件的第二弹簧。

进一步,所述推动件和所述壳体之间设有导向方向为上下方向的直线导向结构。

进一步,所述壳体上设有两个所述按键槽,两个所述按键槽相互背向设置,两个所述按键槽内均设有所述伸缩件,所述按键槽上均安装有所述按键,两个所述伸缩件同时与所述推动件枢接。

进一步,所述推动件上设有两个所述推动部,两个所述推动部向下伸出所述壳体后两个所述推动部分别位于所述插头的两侧。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单手易拔的折叠充电器在使用时能够利用单手拔取,同时能够通过按压按键来展开插头,十分方便快捷。

附图说明

图1为单手易拔的折叠充电器的爆炸图;

图2为上壳的结构示意图之一;

图3为上壳的结构示意图之二;

图4为底座的结构示意图之一;

图5为底座的结构示意图之二;

图6为一种插头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另一种插头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按键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伸缩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伸缩件的爆炸图;

图11为顶出部为块状件的推动件的结构示意图之一;

图12为顶出部为块状件的推动件的结构示意图之二;

图13为顶出部为凹槽的上侧壁的推动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4为压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15为单手易拔的折叠充电器的剖视图;

图16为图15的局部剖视图;

图17为推动件向下伸出时的单手易拔的折叠充电器的剖视图;

图18为图17的局部剖视图;

图19为单手易拔的折叠充电器的轴测图;

图20为单手易拔的折叠充电器的局部剖视图之一;

图21为单手易拔的折叠充电器的局部剖视图之二。

图中:1—上壳;2—底座;3—电路板;4—插头;5—按键;6—伸缩件;7—推动件;8—压板;9—导电件;10—第一弹簧;11—第二弹簧;12—螺钉;101—按键槽;102—第一枢接座;103—第一导向孔;104—第一弹簧座;105—第一筋条;106—第一滑孔;107—避让口;108—卡块;109—安装腔;110—卡槽;111—内侧壁;201—容纳槽;202—第二滑孔;203—卡座;204—定位柱;205—第一铰接槽;206—第二导向柱;207—螺钉柱;301—USB插口;401—铰接轴;402—插脚;403—电传导端;404—接触部;501—第一导向柱;502—第二弹簧座;503—防脱卡扣;504—第二筋条;601—刚性件;602—枢接轴;603—复位扭簧;604—滚轮;605—限位凸台;606—盲孔柱;607—通孔柱;608—弧形槽;609—限位条;610—扭簧槽;701—推动部;702—连接部;703—顶出部;704—第二导向孔;705—第二枢接座;706—凹槽;801—第二铰接槽;802—避让孔;803—螺钉孔;804—第二定位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如图1和图19所示的一种单手易拔的折叠充电器,包括壳体、安装在壳体内部的电路板3、与电路板3相连的输出插口、通过铰接结构铰接在壳体上的插头4以及用于在插头4和电路板3之间传输电流的导电件9;壳体的底面设有用于收容插头4的容纳槽201,插头4能够绕铰接结构的铰接轴线旋转至容纳槽201内,壳体的侧壁上设有按键槽101,按键槽101内设有在上下方向上呈波浪形的伸缩件6,按键槽101上还安装有用于向内挤压伸缩件6的按键5;壳体内设有与伸缩件6下部枢接的推动件7,按压按键5能够驱使伸缩件6在上下方向上的长度伸长,以驱使推动件7向下运动,推动件7上设有在推动件7向下运动时能够向下伸出于壳体的推动部701以及在推动件7向下运动时能够顶开位于容纳槽201内的插头4的顶出部703。

采用上述方案,在不使用单手易拔的折叠充电器时,插头4能够隐藏到容纳槽201中,具有节省空间、便于携带的优点。如图15至图18所示,在使用时,通过挤压按键5,使得伸缩件6在上下方向上展开,驱使推动件7向下运动,利用顶出部703将容纳槽201内的插头4顶出来,便可利用插头4将单手易拔的折叠充电器插在插座上;在拔取单手易拔的折叠充电器时,操作者挤压按键5,使得伸缩件6在上下方向上展开,驱使推动件7向下运动,使得推动部701向下伸出于壳体的底面,此时推动部701会顶住插座并使单手易拔的折叠充电器向上逐渐脱离插座,操作者利用单手便可完成上述动作。

如图6和图7所示,在一种具体实施方式中,插头4包括铰接轴401和固定在铰接轴401上的插脚402,插脚402的根部设有用于与导电件9电连接的电传导端403,导电件9与电传导端403一一对应,铰接结构包括铰接轴401以及设置在壳体上且用于与铰接轴401配合的铰接孔。显然折叠充电器在现有技术中十分常见,而该具体实施方式是一种较优的选择,而导电件9一般为导电簧片,如图21所示,导电簧片的一端固定,导电簧片的另一端为悬臂端,电传导端403通过与对应的导电簧片的悬臂端弹性接触以实现电连接。进一步,为了减少插头4在旋转方向的游隙和晃动,将导电簧片的悬臂端设置成弯折状,使得插头4旋转至工作位置或处于折叠位置时,电传导端403与对应的导电簧片的悬臂端始终保持弹性接触,插头4受到导电簧片的弹力压制能够将插头4保持在折叠位置或工作位置,从而减少插头4在旋转方向的游隙和晃动,确保了插头4工作时和折叠时的稳定性。

如图6所示,在一种具体实施方式中,插头4上设有与顶出部703对应的接触部404,接触部404相对于铰接结构的铰接轴线偏心设置;如图15至图18所示,推动件7向下运动时,顶出部703向下顶接触部404以驱动插头4旋转。如图6所示,作为一种优选,接触部404可以设置成偏心轴,该偏心轴位于两个插脚402之间,如图11和图12所示,此时与该接触部404对应的顶出部703为设置在推动件7上且向下凸出的块状件,如图7所示,作为一种实现方式,接触部404也可以为设置在插头4两侧的偏心轴,如图13所示,此时可以在顶出部703的内壁设置从下向上延伸的凹槽706,凹槽706与偏心轴对应设置,且凹槽706的上侧壁即为用于向下顶偏心轴的顶出部703。

如图9和图10所示,在一种具体实施方式中,伸缩件6包括多块自上而下首尾依次枢接的刚性件601,相邻两块刚性件601之间通过枢接轴602枢接在一起,枢接轴602上套装有用于保持相邻两块刚性件601的夹角的复位扭簧603。伸缩件6由多块刚性件601依次枢接而成,并沿上下方向布置,利用波浪形的伸缩件6将按键5在壳体的侧壁的壁厚方向上的行程转换成推动件7的下端在上下方向上的行程。具体为,相邻两个刚性件601构成一个V形结构,挤压V形结构能够将按键5在壳体的侧壁的壁厚方向上的行程转换成推动件7在上下方向上的行程,同时充分利用了单手易拔的折叠充电器的高度,在单手易拔的折叠充电器的高度方向上设置由多个上述V形结构构成的伸缩件6,在按键5按压行程一定的情况成倍的增加了推动件7在上下方向上的行程,使得在按键5按压行程较小的情况下,推动件7在上下方向上也能够获得足够的行程,因此本单手易拔的折叠充电器相对于普通的充电器来说并不会增大过多的厚度;呈波浪形的伸缩件6在受挤压时,具有运动顺畅的优点,同时现有技术中的扭簧即可提供足够大的弹力来实现每个V形结构的复位,相邻两个刚性件601之间均设置有复位扭簧603,使得伸缩件6能够自如的复位;复位扭簧603在其扭转方向上的抗永久变形的能力强,使得伸缩件6在长时间使用后不会变松。在操作者按压按键5时,按键5受到伸缩件6的作用力均匀,因此具有良好的手感。上述的刚性件601可以为板状件、框状件等上下具有枢接边沿并在枢接边沿之间形成刚性连接的零部件。

如图9和图10所示,在一种具体实施方式中,枢接轴602上均套装有能够绕枢接轴602转动的滚轮604,在按键5挤压伸缩件6时,伸缩件6会伸长,相邻两块刚性件601的枢接处会与按键5或按键槽101的槽壁发生摩擦,通过设置滚轮604,能够将一部分滑动摩擦转变成滚动摩擦,减小了伸缩件6伸长或复位过程中所受到的阻力,同时减少了按键5、伸缩件6以及按键槽101的槽壁的磨损。

如图2和图8所示,在一种具体实施方式中,按键槽101的底壁上设有第一筋条105以及按键5的内侧设有第二筋条504,第一筋条105和第二筋条504均沿上下方向延伸,第一筋条105和第二筋条504均设置在相应的滚轮604的滚动路径上;第一筋条105和第二筋条504均与伸缩件6上的滚轮604相应设置,按键5挤压伸缩件6时,伸缩件6上的滚轮604在与该滚轮604相应的第一筋条105和第二筋条504上滚动;设置第一筋条105和第二筋条504能够使得在按键5挤压伸缩件6时,伸缩件6仅通过滚轮604在第一筋条105和第二筋条504上滑动,伸缩件6上的其它移动的部位不会与按键5的内侧以及按键槽101的槽壁发生滑动摩擦,进一步减小了伸缩件6伸长或复位过程中所受到的阻力,进一步减少了按键5、伸缩件6以及按键槽101的槽壁的磨损。显然,每条枢接轴602上可以套装一个滚轮604,也可以套装多个滚轮604,每条枢接轴602上可以装有一个扭簧,也可以装有多个扭簧。

如图9和图10所示,在一种具体实施方式中,刚性件601上设有用于限定相邻两块刚性件601之间的最小夹角的限位凸台605,这个最小夹角即为相邻两块刚性件601之间的初始角度,限位凸台605的存在也使得每一个相邻两个刚性件601构成的V形结构的初始角度保持一至成为可能,初始角度的一致性也保证了按键5的运动顺畅。限位凸台605可以是设置在相邻两块刚性件601中的一块刚性件601上,当相邻两块刚性件601的夹角处于预设值时,一块刚性件601上的限位凸台605与另外一块刚性件601抵触,使得两块刚性件601之间的夹角无法继续变小;显然也可以在两块刚性件601上均设置一个限位凸台605,两个限位凸台605抵触时,两块刚性件601之间的夹角处于预设值。

如图9和图10所示,在一种具体实施方式中,伸缩件6由四块刚性件601构成,相邻两块刚性件601的枢接边沿处均设有孔柱,一个枢接边沿的两端设有盲孔柱606,另一个枢接边沿的中部设有通孔柱607,枢接轴602与盲孔柱606配合且枢接轴602穿过通孔柱607,实现了相邻两块刚性件601之间的枢接,这些孔柱之间留有扭簧和滚轮604的安装空间,上述的限位凸台605设置在枢接边沿处,为了方便装配,盲孔柱606的侧壁上可以设有侧面开口,枢接轴602可通过该侧面开口直接压装进盲孔柱606内。最上方的刚性件601的上边沿处设有通孔柱607,最下方的刚性件601的下边沿处也设有通孔柱607,与最上方的刚性件601的上边沿处的通孔柱607配合的枢接轴602将伸缩件6枢接在壳体上,与最下方的刚性件601的下边沿处的通孔柱607配合的枢接轴602将推动件7枢接在伸缩件6上。

在一种具体实施方式中,伸缩件6包括四块刚性件601,相邻两块刚性件601的枢接边沿处均设有孔柱,一个枢接边沿的一端设有盲孔柱且另一端设有第一通孔柱,另一个枢接边沿的中部设有第二通孔柱,枢接轴602穿过第一通孔柱、第二通孔柱且插入盲孔柱,实现了相邻两块刚性件601之间的枢接,采用上述结构,具有装配方便的优点,能够提升装配效率。为了防止枢接轴602脱落,需要对第一通孔柱的中心孔上背向盲孔柱的端部进行封堵,例如可以利用热熔胶对该端部进行封堵,例如也可以利用铆接冶具在该端部处进行挤压以形成封堵结构。

如图9和图10所示,在一种具体实施方式中,刚性件601上均设有与复位扭簧603的支脚相对应的扭簧槽610,扭簧槽610的尺寸大于复位扭簧603的支脚的尺寸,复位扭簧603的支脚位于相应的扭簧槽610内,扭簧槽610对复位扭簧603的支脚进行限位。

如图9和图10所示,在一种具体实施方式中,在刚性件601的通孔柱607的外壁上设有弧形槽608,在与其相邻的另一块刚性件601的边沿设有与该弧形槽608相互配合的限位条609,限位条609与弧形槽608滑动配合,以防止相邻的两块刚性件601在枢接轴602的轴线方向上发生相对运动,从而避免了复位扭簧603和滚轮604受到挤压。

如图2、图8、图15和图17所示,在一种具体实施方式中,按键5和壳体之间设置有防脱结构。利用防脱结构来防止按键5脱离壳体。防脱结构既要保证按键5能够在向内运动,也要避免按键5向外脱离壳体,因此可以利用卡接的方式来形成防脱结构,即具有安装方便的优点,也能够限定按键5向外的位移。

如图2、图8和图20所示,在一种具体实施方式中,按键5和壳体之间设有导向结构,该导向结构包括第一导向柱501以及与导向柱滑动配合的第一导向孔103。第一导向柱501设置在按键5的内壁上,按键槽101内上形成有与第一导向柱501一一对应的第一导向孔103。设置导向结构能够保证按键5能够做直线运动且能够保证按键5不会发生翻转或卡住的现象,有利于对伸缩件6实现均匀的挤压。

如图2、图8、图15和图17所示,在一种具体实施方式中,上述的防脱结构为设置在第一导向柱501端部的防脱卡扣503,第一导向柱501的端部伸入第一导向孔103时,防脱卡扣503受挤压收缩,当第一导向柱501的端部穿过第一导向孔103时,防脱卡扣503弹开以将第一导向柱501的端部卡在壳体的内侧壁111上,避免第一导向柱501向外脱出按键槽101,避免按键5向外脱离壳体。

如图2、图8和图20所示,在一种具体实施方式中,按键5和壳体之间设有用于向外顶按键5的第一弹簧10。在按键5复位时,第一弹簧10为按键5提供向外移动的助力。按键槽101的底壁设有第一弹簧座104,按键5上设有第二弹簧座502,第一弹簧10的一端连接在第一弹簧座104上,第一弹簧10的另一端连接在第二弹簧座502上。

如图1、图16和图18所示,在一种具体实施方式中,推动件7和壳体之间设有用于向上顶推动件7的第二弹簧11。在复位时,第二弹簧11为推动件7提供向上移动的助力。

如图1、图5、图11、图16和图18所示,在一种具体实施方式中,推动件7和壳体之间设有导向方向为上下方向的直线导向结构。直线导向结构包括设置在壳体上的第二导向柱206和设置在推动件7上的第二导向孔704,第二导向柱206与对应的第二导向孔704滑动配合。进一步,上述的第二弹簧11可由套在第二导向柱206上,以向上顶紧推动件7。

如图1和图2所示,在一种具体实施方式中,壳体上设有两个按键槽101,两个按键槽101相互背向设置,两个按键槽101内均设有伸缩件6,按键槽101上均安装有按键5,两个伸缩件6同时与推动件7枢接。采用上述结构,操作者通过按压两个按键5来实现单手易拔的折叠充电器的拔取和插头4的展开,十分省力,符合人体工程学。

如图2和图20所示,在一种具体实施方式中,按键槽101内设有第一枢接座102,伸缩件6的上边沿枢接在第一枢接座102上,使得在按键5挤压伸缩件6时,伸缩件6直接向下伸长。

如图17所示,在一种具体实施方式中,推动件7上设有两个推动部701,两个推动部701向下伸出壳体后两个推动部701分别位于插头4的两侧。采用上述结构,在两个推动部701顶起单手易拔的折叠充电器时具有受力均匀的优点。

如图11至图13所示,在一种具体实施方式中,推动件7包括两个推动部701,两个推动部701的上部通过连接部702连接在一起,连接部702的中部设有向下延伸的顶出部703,连接部702上设有用于与伸缩件6的下边沿枢接的第二枢接座705。

如图1所示,在一种具体实施方式中,壳体可以由底座2和安装在底座2上的上壳1构成,如图2和图3所示,按键槽101设置在上壳1的侧壁上,上壳1内设置有用于安装电路板3的安装腔109,安装腔109的侧壁上设有用于定位电路板3的卡槽110,上壳1内设有用于安装推动件7的腔体,按键槽101的下侧壁设有供伸缩件6通过的第一滑孔106,该腔体与按键槽101之间通过第一滑孔106联通,如图4和图5所示,底座2的下表面设有容纳槽201,底座2上还设有供推动部701向下穿出底座2的第二滑孔202,底座2上还通过螺钉12安装有一块如图14所示的压板8,导电件9被夹持在压板8和底座2之间,压板8上设有供螺钉12穿过的螺钉孔803,底座2设有与螺钉12配合的螺钉柱207。作为一种优选,导电件9上设有第一定位孔,底座2上设有与第一定位孔一一对应的定位柱204,压板8上设有与第一定位孔一一对应的第二定位孔804,定位柱204同时与第一定位孔和第二定位孔804配合,以对导电件9进行定位。作为一种优选,利用定位柱204、第一定位孔和第二定位孔804配合,将导电件9一端固定,且导电件9的另一端形成与电传导端403保持弹性接触电连接的悬臂端。进一步,底座2上设有第一铰接槽205,压板8上设有第二铰接槽801,第一铰接槽205和第二铰接槽801构成与铰接轴401配合的铰接孔,且压板8上设有用于避让接触部404的避让孔802,以使得顶出部703在壳体内与接触部404接触。进一步,在电路板3上设有USB插口301,在上壳1上设有与USB插口301相对应的避让口107,USB插口301和避让口107构成单手易拔的折叠充电器的输出插口。进一步,上壳1和底座2之间通过卡接结构安装在一起时,在底座2上设置卡座203,在上壳1内设置与卡座203相卡接的卡块108,以将上壳1和底座2卡接在一起。还可以在将上壳1和底座2卡接在一起后进行超声波热熔铆接,将上壳1和底座2紧紧的连接在一起,以承受单手易拔的折叠充电器拔取的拉力。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