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无线充电座和移动终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660172发布日期:2018-10-13 00:33阅读:171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涉及移动终端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无线充电座及移动终端。



背景技术:

伴随着厂商及用户对移动终端良好握持感的追捧,移动终端的结构有了长足的发展,目前的移动终端通过设置的充电接口充电。图1示出了一种移动终端及充电座的结构示意图,移动终端1包括屏幕组件11和充电接口12,移动终端1通过充电接口12与充电座2电性连接,对该移动终端充电。

充电的过程中,充电座通过充电接口连接在移动终端上。如图2示出了,充电过程中使用移动终端时,人手握持移动终端的示意图,充电时使用移动终端1,人手3可能需要同时握持移动终端1和充电座2。

然而,申请人却在实际应用中发现,在移动终端上设置充电接口,该充电接口影响握持感,在充电接口上连接充电座给移动终端充电,当用户在充电的情况下使用移动终端时,充电座的位置会严重影响到人手的握持感,进而导致用户握持体验差。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移动终端及无线充电座,主要解决现有技术中在移动终端的侧面设置充电接口,该充电接口影响握持感,在充电接口上连接充电座给移动终端充电,当用户在充电的情况下使用移动终端时,充电座的位置会严重影响到人手的握持感,进而导致用户握持体验差的问题。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无线充电座,所述无线充电座包括充电线和充电座本体,所述充电座本体内部设置有第一磁吸层和第一无线充电线圈;所述第一磁吸层和所述第一无线充电线圈的布设方向相同;

所述第一无线充电线圈与所述充电线连接,用于为所述无线充电座供电;

所述第一磁吸层用于与第二磁吸层通过磁力相吸,以使所述充电座本体吸附在移动终端的终端壳体上,所述第二磁吸层设置在所述移动终端中;

所述第一无线充电线圈用于与所述移动终端的第二无线充电线圈耦合,为所述移动终端充电。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移动终端,所述移动终端包括:

第二无线充电线圈、第二磁吸层、终端壳体;

所述第二无线充电线圈和所述第二磁吸层设置在所述终端壳体靠近内部元件一侧;

所述第二磁吸层与所述第二无线充电线圈的布设方向相同;所述第二磁吸层的面积至少大于所述第二无线充电线圈的面积;

所述第二磁吸层用于与无线充电座的第一磁吸层通过磁力相吸,以使所述无线充电座吸附在所述移动终端的终端壳体上;

所述第二无线充电线圈用于与所述无线充电座的第一无线充电线圈耦合,为所述移动终端充电。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至少具有以下优点: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无线充电座,通过第一磁吸层与移动终端的第二磁吸层的磁力吸附作用吸附在移动终端上,通过第一无线充电线圈与移动终端的第二无线充电线圈耦合为该移动终端充电,首先不需要在移动终端上设置充电接口,提升了用户握持感,同时充电时,通过将第二磁吸层的位置设置在移动终端的壳体上,使得无线充电座也吸附于移动终端的壳体上,不会影响人手握持,提升了用户握持体验。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背景技术的一种移动终端及充电座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背景技术中充电过程中使用移动终端时,人手握持移动终端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一种无线充电座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图3所示无线充电座为移动终端充电过程中的纵向切面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图3所示无线充电座吸附在移动终端壳体上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图3所示无线充电座为移动终端充电过程中手持移动终端的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又一种无线充电座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又一种无线充电座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无线充电座位于移动终端的壳体的第一位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无线充电座转动至移动终端的壳体的第二位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1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又一种无线充电座的结构示意图;

图1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一种移动终端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移动终端,移动终端可以为智能手机、电脑、多媒体播放器、电子阅读器、可穿戴式设备等。

下面通过列举具体的实施例详细介绍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无线充电座及移动终端。

实施例一

参照图3,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种无线充电座,无线充电座4包括充电线41和充电座本体42,充电座本体42内部设置有第一磁吸层4221和第一无线充电线圈4231;第一磁吸层4221和第一无线充电线圈4231的布设方向相同;

第一无线充电线圈4231与充电线41连接,用于为所述无线充电座供电;

参照图4,示出了该无线充电座为移动终端充电过程中的纵向剖视图,第一磁吸层4221与移动终端1的第二磁吸层15通过磁力相吸,以使该充电座本体42吸附在移动终端1的终端壳体16上,该第二磁吸层15设置在该移动终端1中;第一无线充电线圈4231用于与移动终端1的第二无线充电线圈14耦合,为该移动终端1充电。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为了便于无线充电座吸附在移动终端上,可以将第二磁性层15的表面积设置的足够大,最大可以为布满移动终端1的壳体16的内侧。

具体而言,参照图3,无线充电座主要由充电线41和充电座本体42组成,第一磁吸层4221和第一无线充电线圈4231的布设方向相同;第一磁吸层4221和第一无线充电线圈4231外侧还包裹了无线充电线座壳体411,该第一无线充电线圈4231可以为柔性电路板,该柔性电路板的外侧通常设置有胶层,该胶层可以起到绝缘作用。充电线41为适用于为充电目标充电的充电线路,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对充电线41不作具体限定。

参照图3,充电座本体42内部设置有第一磁吸层4221和第一无线充电线圈4231。该第一磁吸层4221可以为磁铁,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对该第一磁吸层的材料不作具体限定。

参照图4,对移动终充电时,第一磁吸层4221与移动终端上的第二磁吸层15吸附,将无线充电座吸附在移动终端的壳体16上,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对第一磁吸层4221的形状和材料不作具体限定。第一无线充电线圈4231与充电线41连接,充电线41为无线充电座4提供电能,第一无线充电线圈4231采用电磁波感应及交流感应技术,产生并发送感应的交流信号,移动终端上与该第一无线充电线圈4231耦合的第二无线充电线圈14接收该交流信号,进而实现对移动终端进行充电。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没有对移动终端设置充电接口,用户握持体验好。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该第一磁吸层4221和第一无线充电线圈4231的相对于移动终端的位置可以为:第一磁吸层4221为靠近移动终端的一侧,第一无线充电线圈4231为远离移动终端的一侧,还可以为:第一无线充电线圈4231为靠近移动终端的一侧,第一磁吸层4221为远离移动终端的一侧,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第一磁吸层4221和第一无线充电线圈4231的相对于移动终端位置不作具体限定。参照图4为,第一磁吸层4221为靠近移动终端的一侧,第一无线充电线圈4231为远离移动终端的一侧的情形。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充电过程中,无线充电座的第一磁吸层4221通过磁力与移动终端的第二磁吸层15进行吸附,将无线充电座吸附在移动终端的壳体16上,该无线充电座可以吸附在移动终端的壳体16上设置有第二磁吸层15的任意位置。当将第二磁吸层15设置在整个壳体16的内侧上时,无线充电座可以吸附在该移动终端的壳体16的任意位置。参照图5为移动终端充电过程中,无线充电座与移动终端的结构示意图,无线充电座4可以随着其第一磁吸层4221位置变化,在移动终端的壳体16上进行位置变化,如可以由图中实线位置移动至图中51标示的位置,也可以移动至图中61标示的位置,方便了用户对移动终端的操作。

参照图6,示出了充电过程中,人手握持移动终端的示意图。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充电过程中,无线充电座4吸附与移动终端的壳体上,为了观看屏幕组件11上的内容,人手3通常握持在移动终端的侧部,握持移动终端的背部部分较少,此时,提升了人手握持移动终端的握持感,用户体验好。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无线充电座,通过第一磁吸层吸附在移动终端上,通过第一无线充电线圈与移动终端的第二无线充电线圈耦合为该移动终端充电,首先不需要在移动终端上设置充电接口,提升了用户握持感,同时充电时,通过将第二磁吸层的位置设置在移动终端的壳体上,使得无线充电座也吸附于移动终端的壳体上,不会影响人手握持,提升了用户握持体验。

可选的,参照图7,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种无线充充电座,该无线充电座本体42包括底座423、转轴422和转盘421,转盘壳体4111,底座壳体4112;底座423与转盘421通过转轴422连接,在该第一磁吸层4221与所述第二磁吸层15通过磁力相吸时,该转盘421吸附在该移动终端1的终端壳体16上。第一无线充电线圈4231设置在底座423内部,第一磁吸层4221可以设置在转盘421内部,参照图8所述,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另一种无线充电座,该无线充电座包括底座壳体4112,该第一磁吸层4221也可以设置在底座423内部,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对第一磁吸层4221设置在充电座本体的具体那个位置不作具体限定。

可选的,参照图9示出了该无线充电座4位于移动终端的壳体16的第一位置处充电的结构示意图,参照图10示出了该无线充电座的转轴422带动转盘421和底座423转动,从第一位置处转移至移动终端壳体16的第二位置处充电的结构示意图,通过该转轴带动转盘和底座的转动,进而使得无线充电座本体及充电线能够适应人手对移动终端的位移操作,方便用户操作,提升了用户使用体验。

可选的,参照图7,示出了无线充电座的结构示意图,转盘设置有转盘壳体4111,底座设置有底座壳体4112,第一无线充电线圈4231设置于底座423中,第一磁吸层4221设置于转盘421中;参照图8,示出了另一种无线充电座的结构示意图,底座设置有底座壳体4112,第一无线充电线圈4231和第一磁吸层4221都可以设置于底座中。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对第一磁吸层4221设置在充电座本体的具体那个位置不作具体限定。

可选的,参照图11,示出了另一种无线充电座的结构示意图,转盘设置有转盘壳体4111,底座设置有底座壳体4112,转盘421远离底座423的一面设置有软胶层4211,在该第一磁吸层4221与第二磁吸层15通过磁力相吸时,该软胶层4211与移动终端1的终端壳体16接触。在充电时,该软胶层4211与移动终端的壳体接触,增大无线充电座与壳体之间的摩擦力,使得无线充电座在移动终端的壳体上不易滑动。

可选的,第一磁吸层4221可以为磁铁,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对第一磁吸层的材料不作具体限定。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无线充电座,通过第一磁吸层吸附在移动终端上,通过第一无线充电线圈与移动终端的第二无线充电线圈耦合为该移动终端充电,首先不需要在移动终端上设置充电接口,提升了用户握持感,同时充电时,通过在通过将第二磁吸层的位置设置在移动终端的壳体上,使得无线充电座也吸附于移动终端的壳体上,不会影响人手握持,提升了用户握持体验;与移动终端的壳体接触的位置设置软胶层,增大无线充电座与壳体之间的摩擦力,使得无线充电座在移动终端的壳体上不易滑动;无线充电座通过转轴带动该转盘和底座的转动,进而适应人手对移动终端的位移操作,方便用户操作,提升了用户使用体验。

实施例二

参照图12,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种移动终端,移动终端包括:第二无线充电线圈14、第二磁吸层15、终端壳体16;

第二无线充电线圈14和第二磁吸层15设置在终端壳体16靠近内部元件一侧;

第二磁吸层15与第二无线充电线圈14的布设方向相同;

第二磁吸层15的面积至少大于第二无线充电线圈14的面积;

第二磁吸层15用于与无线充电座的第一磁吸层通过磁力相吸,以使上述无线充电座吸附在移动终端的终端壳体16上;

第二无线充电线圈14用于与无线充电座的第一无线充电线圈耦合,为该移动终端充电。

具体的,参照图12所示,第二磁吸层15与第二无线充电线圈14的布设方向相同;为了保证无线充电座吸附的地方有第二无线充电线圈14与无线充电座的第一无线充电线圈进行耦合,需要保证第二磁吸层15的面积至少大于第二无线充电线圈14的面积;同时为了方便用户使用,可以将该第二磁吸层15设置在该移动终端的整个壳体16的内侧。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第二磁吸层15与无线充电座的第一磁吸层通过磁力相吸,第二无线充电线圈14与无线充电座的第一无线充电线圈耦合可以参照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中,对图4的相关描述,此处不再赘述。需要说明的是,可以将第二无线充电线圈和第二磁吸层布满整个移动终端的壳体内侧,该第二磁吸层的表面积应大于等于该第二无线充电线圈的表面积,可以保证无线充电座在移动终端壳体的任意位置都能充电,增大了无线充电座的活动自由度。也可以将有效的充电区域设置移动终端壳体表面积的60%以上。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移动终端,不需要在移动终端上设置充电接口,提升了用户握持感,通过第二磁吸层将无线充电座吸附在移动终端上,通过第二无线充电线圈与无线充电座的第一无线充电线圈耦合为该移动终端充电,使得无线充电座吸附于移动终端的壳体上,不会影响人手握持,提升了用户握持体验。

可选的,参照图12所示,第二磁吸层15设置于终端壳体16与第二无线充电线圈14之间。通过在终端壳体16与第二无线充电线圈14之间设置第二磁吸层不仅实现了移动终端与无线充电座的吸附,还可以起到强化壳体的功能。

可选的,第二磁吸层15为钢网或包含有金属的涂层,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对该第二磁吸层的材料不作具体限定。需要说明的是,可以在满足吸附功能的基础上,将该第二磁吸层设置的尽量薄,例如,采用0.1mm-0.2mm厚度钢网或者0.1mm厚度以下含金属涂层,可以减小该移动终端的厚度。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可以采用非永磁性的材料,例如钢网或者含金属涂层作为第二磁吸层,在保证了和无线充电座的第一磁吸层的吸附作用的前提下,减小了永磁性磁铁对该移动终端信号的干扰,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对该第二磁吸层的材料不作具体限定。

可选的,参照图12所示,终端壳体16的材料可以为非导电材料,例如,玻璃,塑胶等,通过使用非导电材料作为该移动终端的壳体,减少或完全避免了壳体对第一无线充电线圈信号的屏蔽,提高了充电效率。

可选的,参照图12所示,第二无线充电线圈为柔性电路板形式。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可以在保证移动终端良好充电的前提下,尽可能的减少第二无线充电线圈的厚度,例如,可以采用厚度不超过0.2mm的柔性电路板,可以减小该移动终端的厚度。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移动终端,不需要在移动终端上设置充电接口,提升了用户握持感,通过第二磁吸层将无线充电座吸附在移动终端上,通过第二无线充电线圈与无线充电座的第一无线充电线圈耦合为该移动终端充电,使得无线充电座吸附于移动终端的壳体上,不会影响人手握持,提升了用户握持体验;在终端壳体与第二无线充电线圈之间设置第二磁吸层不仅实现了移动终端与无线充电座的吸附,还可以起到强化壳体的功能;通过使用非导电材料作为该移动终端的壳体,减少或完全避免了壳体对第一无线充电线圈和第二无线充电线圈信号的屏蔽,提高了充电效率。

最后,还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终端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终端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终端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