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源模块以及电源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424003发布日期:2018-12-28 19:32阅读:149来源:国知局
电源模块以及电源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源模块以及电源装置,属于电子电路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互联网数据中心(Internet Data Center,IDC),指的是电信部门利用已有的互联网通信线路、带宽资源,建立标准化的电信专业级机房环境,为企业、政府提供服务器托管、租用以及相关增值等方面的全方位服务。一般来讲,为了保证系统运行的安全性,在IDC内会使用大量的电源,这些电源中最重要的就是高压直流模块。随着通信行业的高速发展,数据业务出现了快速的增长,从而需要更高效率和更低成本的高压直流模块来满足用户的需求。但是,现有的高压直流模块的多路并联电路的布局如图1所示,每路电路的磁性器件一般设置在开关器件以及散热器的左侧或者右侧。从图1中可以看出,上方散热器的左侧设置并排设置有两个磁性器件,下方散热器则在其右侧并排设置有两个磁性器件,这样无论时从左侧进风还是从右侧进风,总会有一个散热器由于磁性器件的遮挡而使得冷却风不容易吹到该散热器上,影响散热。基于上述可知,现有的高压直流模块,其散热效果本身已经不佳,如果于高压直流模块中再增加更多的电路,则会导致吹到其中一个散热器上的冷却风更少,导致散热效果进一步降低。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电源模块以及电源装置,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或者其他潜在问题。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种电源模块,包括:基板、两个散热器以及并联连接的多路电路,所述电路包括磁性元件、开关元件和电解电容。多路所述电路的多个所述电解电容沿所述基板的长度方向排列。多路所述电路的多个所述磁性元件沿所述基板的长度方向排列成两行、且两行所述磁性元件沿所述基板的宽度方向分别设置在所述电解电容的两侧。多路所述电路的开关元件分别贴靠两个所述散热器设置,且两个所述散热器沿所述基板的宽度方向分别设置在所述电解电容的两侧。位于所述电解电容同一侧的所述散热器与排列成行的所述磁性元件之间沿着所述基板的宽度方向分隔开。同一路所述电路的所述磁性元件和开关元件位于所述电解电容的同一侧。

如上所述的电源模块,其中,多路所述电路相互交错并联。

如上所述的电源模块,其中,所述电路的数量大于或者等于四个。

如上所述的电源模块,其中,所述排列成两行的多路所述电路的每一行所包括的电路的数量相同或者不同。

如上所述的电源模块,其中,至少有一个所述散热器位于与其同侧的排列成行的磁性元件朝向所述电解电容的一侧。

如上所述的电源模块,其中,两个所述散热器均位于与其同侧的排列成行的磁性元件朝向所述电解电容的一侧。

如上所述的电源模块,其中,其中一个所述散热器位于与其同侧的排列成行的磁性元件朝向所述电解电容的一侧;另外一个所述散热器位于与其同侧的排列成行的磁性元件背离所述电解电容的一侧。

如上所述的电源模块,其中,两个所述散热器均位于与其同侧的排列成行的磁性元件背离所述电解电容的一侧。

如上所述的电源模块,其中,所述电解电容安装在单独的电路板上,所述电路板安装于所述基板上。

如上所述的电源模块,其中,所述散热器包括多个子散热器,所述多个子散热器沿着所述基板的长度方向排列成行。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二方面,提供一种电源装置,包括串联在一起的第一级变换器和第二级变换器,所述第一级变换器和第二级变换器中至少有一个包括有如上所述的电源模块。

如上所述的电源装置,其中,所述第一级变换器的基板电气连接于所述第二级变换器的基板。

如上所述的电源装置,其中,所述第一级变换器和第二级变换器的电路类型不相同。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三方面,提供一种电源装置,包括串联在一起的第一级变换器和第二级变换器。所述第一级变换器包括第一散热器和多个并联连接的第一电路,所述第二级变换器包括第二散热器和多个并联连接的第二电路。所述第一电路和所述第二电路均包括磁性元件、开关元件和电解电容。所述第一级变换器和第二级变换器共用一个基板。多个所述第一电路的多个所述磁性元件沿所述基板的长度方向排列成一行,多个所述第二电路的多个所述磁性元件沿所述基板的长度方向排列成另一行,且两行所述磁性元件沿所述基板的宽度方向分别设置在所述电解电容的两侧。多个所述第一电路的开关元件贴靠所述第一散热器设置,多个所述第二电路的开关元件贴靠所述第二散热器设置,且两个所述散热器沿所述基板的宽度方向分别设置在所述电解电容的两侧、且所述第一散热器或第二散热器与排列成行的所述磁性元件之间沿着所述基板的宽度方向分隔开。同一路所述第一电路的所述磁性元件和开关元件位于所述电解电容的同一侧。同一路所述第一电路的所述磁性元件和开关元件位于所述电解电容的同一侧。

如上所述的电源装置,其中,所述第一电路的数量与所述第二电路的数量相同或者不同。

如上所述的电源装置,其中,所述第一散热器位于与其同侧的排列成行的磁性元件朝向所述电解电容的一侧。

如上所述的电源装置,其中,所述第二散热器位于与其同侧的排列成行的磁性元件朝向所述电解电容的一侧。

如上所述的电源装置,其中,所述第二散热器位于与其同侧的排列成行的磁性元件背离所述电解电容的一侧。

如上所述的电源装置,其中,所述第一散热器和所述第二散热器均位于与其同侧的排列成行的磁性元件背离所述电解电容的一侧。

如上所述的电源装置,其中,所述电解电容安装在单独的电路板上,所述电路板沿安装于所述基板上。

如上所述的电源装置,其中,所述第一级变换器和第二级变换器的电路类型不相同。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通过将电解电容沿着基板的长度方向布置在基板的中间,并将一部分并联电路和一个散热器沿着基板的宽度方向布置在电解电容的一侧,然后将另一部分并联电路和另一个散热器沿着宽度方向布置在电解电容相对的另一侧,并且每一侧的磁性部件均沿着基板的长度方向排列成一行且与同侧的散热器沿着宽度方向间隔开,从而冷却风可以从三者的中间流畅的吹过,进而提高了散热效率。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的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通过参照附图的以下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上述和其他目的、特征和优点将变得更容易理解。在附图中,将以示例以及非限制性的方式对本实用新型的多个实施例进行说明,其中:

图1为现有技术中电源模块的俯视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电源模块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的俯视示意图;

图4为图2中电源模块的电路连接示意图;

图5和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提供的两种电源模块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提供的电源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8位图3中电源装置的电路连接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四提供的电源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

101、基板; 1021、电解电容;

1022、开关元件; 1023、磁性元件;

103、散热器; 104、端子;

105、电路板; 11、第一级变换器;

13、第二级变换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左”、“右”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通过网络传输的数据量越来越大,对IDC数据中心的稳定性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例如需要使用功率更大的电源模块。但是,随着电源模块的功率变得越来越大,其磁性元件和散热器的体积也会变得越来越大,这样就造成了模块内部散热出现了困难。本实施例基于此,提出了一种改进型的电源模块,其包括基板、两个散热器以及并联的多路电路,该电路包括磁性元件、开关元件和电解电容。其中,这多路电路的多个电解电容沿着基板的长度方向进行排列,其中一个散热器以及部分电路的磁性元件和开关元件沿基板的宽度方向布置在电解电容的一侧,另一个散热器以及剩余电路的磁性元件和开关元件则沿基板的宽度方向布置在电解电容的另一侧。具体的,位于电解电容其中一侧的多个磁性元件沿着基板的长度方向排列成一行,且排列成行的磁性元件与同侧的散热器之间沿着基板的宽度方向间隔开;同理的,位于电解电容另外一侧的多个磁性元件沿着基板的长度方向排列成一行,且这一侧排列成行的磁性元件与其同侧的散热器之间同样沿着基板的宽度方向间隔开。上述多路电路的开关元件分别贴靠两个散热器设置,且同一路电路的磁性元件和开关元件位于电解电容的同一侧。

通过将电源模块的所有并联电路的电解电容均设置在内侧、并沿基板的长度方向排列,同时将磁性元件和散热器设置在电解电容的外侧并沿着基板的宽度方向间隔开,而且每一侧的多个磁性元件均沿着基板的长度方向排列成一行,这样,冷却风可以沿着散热器的延伸方向流动,以便将电源模块的热量带走,从而为电源模块降温。而且,由于每一侧的多个磁性元件均是沿着基板的长度方向排列成一行、并与同侧的散热器在基板的宽度方向间隔开,也就使得冷却风在流动过程中不会受到磁性元件的阻挡,从而提高了冷却效率。

图2为本实施例一提供的电源模块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2的俯视示意图;图4为图2中电源模块的电路连接示意图。如图2至图4所示,该电源模块包括:基板101、两个散热器103以及并联的八路Boost电路,该Boost电路包括:磁性元件1023(也即图4中的Mag1至Mag8)、MOS管(也即图4中的MOS1至MOS8)、二极管(也即图4中的D1至D8)和电解电容1021(也即图4中的E-cap1至E-cap8)。

在具体介绍本实施例中各电子元件在基板101上的布置位置之前,需要说明的是虽然本实施例给出了并联的八路Boost电路,但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该Boost电路也可以被全部或者部分替换为其他合适的电路,包括但不限于BUCK电路和桥式电路。

而且,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理解,上述开关元件1022中使用的MOS管和二极管可以全部或者部分被其他合适的电子元件所替换。例如可以使用MOS管或者其他场效应管替换二极管;也可以使用三极管或者其他场效应管替换MOS管。

参考图2和图3,一般来讲,沿着基板101的长度方向在基板101的一端会设置有一个与其他电子元件连接的端子104,冷却风一般也会从端子104一端或者端子104的相对端从基板101上吹过。故在本实施例中,以图2和图3所示出的基板101的形状为例,定义从左方至右方为基板101的长度方向,从上到下则为基板101的宽度方向。可以理解,在另外一些实施方式中,基板101的长度方向也可以是上下方向,而宽度方向为左右方向。

如图2和图3所示,八路并联Boost电路的电解电容1021E-cap1至E-cap8设置在基板101的中心位置,并从左至右排列成一行。当然,本实施例并不限定电解电容1021必须位于中心位置,其可以设置在偏离中心的位置,只需要其上方和下方具有足够的基板101用来布设下述散热器103和Boost电路的其他电子元件即可。此外,在本实施例中,同样也不限于将电解电容1021排列成一行,其也可以在另一些实施方式中,将电解电容1021E-cap1至E-cap8从左至右排列成多行。例如E-cap1至E-cap4排列成一行,E-cap5至E-cap8排列成另一行。而且,本实施例还不限定排列成多行的电解电容1021基板101的长度方向上对称设置还是交错设置,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设置。

继续参考图2和图3,在电解电容1021的上方设置有一个散热器103(下称上散热器103)。在上散热器103的上方设置有四个Boost电路(下称上Boost电路)的磁性元件1023(下称上磁性元件1023)和开关元件1022(下称上开关元件1022)。以图2和图3为例,在上散热器103的上方设置有磁性元件1023Mag1至Mag4,以及MOS管MOS1至MOS4和二极管D1至D4。

具体的,每一路上Boost电路的上开关元件1022均可以贴靠着散热器103进行设置。例如,图2和图3中,每路上Boost电路的MOS管和二极管均贴靠着上散热器103设置。应当理解,在其他一些实施方式中,每一路上Boost电路的MOS管和二极管的位置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设置。

继续参考图2和图3,在贴靠着上散热器103设置的MOS管和二极管的上方设置上磁性元件1023Mag1至Mag4,且Mag1至Mag4沿着左右方向排列成一行,并与上散热器103之间沿上下方向间隔开,以便于冷却风从排列成行的上磁性元件1023和上散热器103之间流动,从而将上磁性元件1023、上开关元件1022以及上散热器103的热量带走。

如图2和图3所示,在电解电容1021的下方设置有一个散热器103(下称下散热器103)。在下散热器103的下方设置有四个Boost电路(下称下Boost电路)的磁性元件1023(下称下磁性元件1023)和开关元件1022(下称下开关元件1022)。以图2和图3为例,在下散热器103的下方设置有磁性元件1023Mag5至Mag8,以及MOS管MOS5至MOS8和二极管D5至D8。

具体的,每一路下Boost电路的下开关元件1022均可以贴靠着下散热器103进行设置。例如,图2和图3中,每路下Boost电路的MOS管和二极管均贴靠着下散热器103设置。应当理解,在其他一些实施方式中,每一路下Boost电路的MOS管和二极管的位置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设置。

继续参考图2和图3,在贴靠着下散热器103设置的MOS管和二极管的下方设置下磁性元件1023Mag5至Mag8,且Mag5至Mag8沿着左右方向排列成一行,并与下散热器103之间沿上下方向间隔开,以便于冷却风从排列成行的下磁性元件1023和下散热器103之间流动,从而将下磁性元件1023、下开关元件1022以及下散热器103的热量带走。

一般来说,在对基板101进行布线以便实现Boost电路的各个电子元件的电连接时,如果每路Boost电路的各个电子元件挨着比较近的话布线会相对简单容易,电子元件之间的连接线也较短,而且也不容易出现线与线之间交叉的现象,从而可以减少电磁信号的影响。因此,上述电源模块的各个Boost电路的电子元件均相邻设置。但是,本实施例并不对每路电子元件沿基板101长度方向的位置进行限定,例如,可以将图2中的Mag1与MOS3、D3以及E-cap2相连。

虽然在图2和图3中仅示出了将多个开关元件1022贴靠着一个散热器103设置的方案,但是,在其他一些实施方式中,也可以散热器103配置成包括多个子散热器103,从而可以将一个开关元件1022对应一个子散热器103,或者也可以将几个开关元件1022对应一个子散热器103。例如,图2中的上散热器103可以配置成包括四个沿基板101的长度方向依次排列的四个子散热器103,MOS1和D1设置在第一个子散热器103上,MOS2和D2设置在第二个子散热器103上,MOS3和D3设置在第三个子散热器103上,MOS4和D4设置在第四个子散热器103上。

本实施例的电源模块在工作时,电流走向可以参见图3中的箭头和粗线条所示,电流从外侧依次流入磁性元件1023Mag n,MOS管MOS n,二极管Dn之后,汇总到电解电容1021E-cap n(其中n的取值从1到8)。具体的,电流从第一路Boost电路的磁性元件1023Mag1流入,再经MOS管MOS1和二极管D1后,流入电解电容1021E-cap1,再流出电源模块。同时,电流还从第二路Boost电路的磁性元件1023Mag2流入,再经MOS管MOS2和二极管D2后,流入电解电容1021E-cap2,再流出电源模块。第三路Boost电路至第八路Boost电路同理,不再赘述,具体可参见上述第一路和第二路Boost电路的电流走向。

应当理解,虽然在上述实施例中电流同时从八路Boost电路流过,但是,在另外一些实施方式中,输入电流也可以交错流过这八路Boost电路,也即,这八路Boost电路交错并联,从而可以控制电流在这八路Boost电路中交错流过。例如,在一个时间段内,电路可以按照第一路Boost电路至第八路Boost电路的先后顺序流过。又如,在同一时间内,电流也可以从八路Boost电路中的一部分流过,在随后的一段时间内,电流再从八路Boost电路中剩下的部分流过。

虽然上述实施例中的Boost电路为八路,但是本实施例并不以此为限,并联的电路数量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设置,例如大于或者等于四个。同时,上述实施例中将八路Boost电路均分成了上方和下方两等分,也即是说,排列成两行的多路Boost电路的每一行的数量均相同。但是,这种均分并联电路的方式也不是对本实施例的具体限制,在其他一些实施方式中,布置在上方的电路数量和布置在下方的电路数量也可以不同,例如位于上方的一行设置两路电路,而位于下方的一行设置四路电路,或者也可以在上方设置四路电路,在下方设置两路电路。可以想到,电路数量较少的一行可以用来布置其他电子元件,例如控制芯片等。

此外,本实施例的电解电容1021可以与散热器103以及磁性元件1023和开关元件1022布置在同一块基板101上,也可以如图2所示的将电解电容1021安装在单独的一块电路板105上,这块电路板105再安装到布置有散热器103、磁性元件1023和开关元件1022的基板101上。通过将电解电容1021安装到单独的电路板105上,可以减少用于连接电解电容1021的引脚的数量,从而简化基板101的布线,降低基板101布线的复杂度,同时还能给主板腾出更多的空间用于布设控制线路或者加粗主功率走线。此外,由于电解电容1021被安装在单独的电路板105上并将电路板105安装到基板101上,也便于将控制芯片和相应的控制线路设置在主板上,从而方便布设连接开关元件1022和控制芯片的通信线,以便通过控制芯片向开关元件1022发送驱动信号来控制开关元件1022的工作状态。

本实施例的电源模块,通过将多路并联电路的电解电容1021(E-cap)全部设置在基板101的中部,然后在电解电容1021的外侧布置散热器103,贴靠散热器103设置开关元件1022(并联的MOS管和二极管),再在开关元件1022的外侧布置成行排列的磁性元件1023(Mag),也即磁性元件1023位于最外侧。通过对电源模块的多路并联电路和散热器103作如上布置,气流可以从排列成行的磁性元件1023与散热器103之间的间隙,以及散热器103与电解电容1021之间的间隙穿过,从而经过所有的电子元件,使得电源模块的电子元件均能够与气流接触进行热交换,提高了电源模块的散热效率,也为进一步增加电源模块的功率提供了可能。

此外,在本实施例中,由于磁性元件1023成行排列在最外侧,开关元件1022(MOS管和二极管)又贴靠着散热器103设置,而电解电容1021又位于两个散热器103之间,故而在基板101上走线相对比较方便和规整,从而降低了走线的复杂度和线路交叉所带来的诸如电磁信号干扰或者其他不良影响,提高了电源模块的质量和稳定性。

图5和图6为本实施例二提供的两种电源模块的结构示意图。如图5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高压电流模块与上述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在于:将电解电容1021两侧的散热器103和同侧的排列成行的磁性元件1023的位置互换。换句话说,图2和图3中两个散热器103均位于电解电容1021和同侧的排列成行的磁性元件1023之间,当散热器103和排列成行的磁性元件1023互换位置之后,则变成两个排列成行的磁性元件1023如图5所示的位于电解电容1021和同侧的散热器103之间。也即是说,图2和图3中的散热器103从位于其同侧的排列成行的磁性元件1023朝向电解电容1021的一侧变换成了图5中的背离电解电容1021的一侧。当然,在其他一些实施方式中,也可以只是将其中一侧的散热器103和同侧的排列成行的磁性元件1023的位置互换,例如图6示出了将右侧的散热器103和排列成行的磁性元件1023互换位置的具体示例。换句话说,图6示出了电源模块的其中一个散热器103位于其同侧的排列成行的磁性元件1023朝向电解电容1021的一侧,另一个散热器103则位于其同侧的排列成行的磁性元件1023背离电解电容1021的一侧。

图7为本实施例三提供的电源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8为图3中电源装置的电路连接示意图。如图7和图8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电源装置,包括串联在一起的第一级变换器11和第二级变换器13,并且第一级变换器11和第二级变换器13中至少有一个包括有上述任一实施例中的电源模块。

具体的,第一级变换器11和第二级变换器13分别设置在两个单独的基板101上,以减少电源装置的长度。这两块基板101可以通过连接件连接在一起。具体来说,图7示出了将第一级变换器11和第二级变换器13扣合在一起的方案。当然,本实施例也不排除使用其他现有的机械连接或者电连接的方式将第一级和第二级变换器13连接而成。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级变换器11和第二级变换器13的电路类型均可以是现有技术中可适用于电源装置中的任意电路类型,包括但不限于是Boost电路、BUCK电路和桥式电路。进一步,在实际应用中,第一级变换器11和第二级变换器13的类型可以是相同的、也可以是不同的,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选择。

此外,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理解,虽然上述实施例中仅示意性的举例说明了包括有两级变换器的电源装置,但是在其他一些可选的实施方式中,电源装置也可以包括两级以上的变换器,这些变换器的连接方式或者布置方式可以参见上述实施例,此处不在赘述。

图9为本实施例四提供的一种电源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如图9所示,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三的区别在于:第一级变换器11和第二级变换器13共用一个基板101,以减少电源装置的宽度。

具体的,第一级变换器11包括第一散热器103和多个并联连接的第一电路,第二级变换器13包括第二散热器103和多个并联连接的第二电路,且第一电路和第二电路均包括有磁性元件1023、开关元件1022和电解电容1021。

下面以基板101的左右方向为其长度方向,上下方向为其宽度方向对上述电源装置中各部件的排布方式进行举例说明,以便本领域技术人员更好的了解本实施例的方案。

第一电路和第二电路的电解电容1021沿基板101的左右方向布置在基板101的中间,其可以沿着左右方向排列成一行或者多行。可以理解,当电解电容1021排列成多行时,其可以上下对称或者也可以上下交错。第一散热器103沿着基板101的上下方向布置在电解电容1021的一侧(例如上侧或者下侧)。多个第一电路的开关元件1022贴靠着第一散热器103。多个第一电路的磁性元件1023沿着左右方向排列成一行,且该排列成行的磁性元件1023与第一散热器103上下间隔开,以便冷却风可以从排列成行的磁性元件1023、第一散热器103以及电解电容1021这三者之间的间隙穿过,从而提高第一级变换器11的冷却效率。

同理的,第二散热器103沿着基板101的上下方向布置在电解电容1021的另一侧(也即相对第一散热器103的下侧或者上侧)。多个第二电路的开关元件1022贴靠着第二散热器103。多个第二电路的磁性元件1023沿着左右方向排列成一行,且该排列成行的磁性元件1023与第二散热器103上下间隔开,以便冷却风可以从排列成行的磁性元件1023、第二散热器103以及电解电容1021这三者之间的间隙穿过,从而提高第二级变换器13的冷却效率。

根据以上对于第一级变换器11和第二级变换器13的描述可知,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级变换器11和第二级变换器13分别位于基板101的上部或者下部,这两级变换器的电解电容1021则位于基板101的中间。也即是说,第一级变换器11的第一电路的磁性元件1023和开关元件1022均位于电解电容1021的同一侧,以便于第一电路各电子元件的布线;同理,第二级变换器13的第二电路的磁性元件1023和开关元件1022也均位于电解电容1021的同一侧,以便于第二电路各电子元件的布线。

可选地,第一级变换器11的第一电路和第二级变换器13的第二电路的数量可以是相同的,也可以是不同的。例如,第一电路为两路,而第二电路为四路或者七路。又如,第一电路为六路,而第二电路为两路或者三路。

又可选地,第一散热器103可以设置在位于其同侧的排列成行的磁性元件1023(也即第一电路的磁性元件1023)靠近电解电容1021的一侧,也可以设置在该排列成行的磁性元件1023背离电解电容1021的一侧。换句话说,在具体设置第一级变换器11时,可以将第一散热器103设置在与其同侧的排列成行的磁性元件1023(也即第一电路的磁性元件1023)和电解电容1021中间,也可以将排列成行的磁性元件1023(也即第一电路的磁性元件1023)设置在与其同侧的第一散热器103和电解电容1021中间。

同理的,第二散热器103与电解电容1021和位于其同侧的排列成行的磁性元件1023(也即第二电路的磁性元件1023)的相对位置关系可以参照上述第一散热器103、电解电容1021和与第一散热器103同侧的排列成行的磁性元件1023(也即第一电路的磁性元件1023)的相对位置关系,不再赘述。

可选地,第一级电路和第二级电路的电解电容1021可以单独设置在一块电路板105上,该电路板105再安装于基板101上。通过将电解电容1021安装到单独的电路板105上,可以减少用于连接电解电容1021的引脚的数量,从而简化基板101的布线,降低基板101布线的复杂度,同时还能给主板腾出更多的空间用于布设控制线路或者加粗主功率走线。此外,由于电解电容1021被安装在单独的电路板105上,并将电路板105插设于基板101上,也便于将控制芯片和相应的控制线路设置在主板上,从而方便布设连接开关元件1022和控制芯片的通信线,以便通过控制芯片向开关元件1022发送驱动信号来控制开关元件1022的工作状态。

从上述描述以及图9可以看出,本实施例的电源装置中第一级变换器11和第二级变换器13在基板101上的布局方式与上述实施例中电源模块中各部件在基板101上的布局基本相同,本领域技术人员在设计电源装置时可以参考上述电源模块,在此不再赘述前面的内容。

此外,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理解,虽然上述实施例中仅示意性的举例说明了包括有两级变换器的电源装置,但是在其他一些可选的实施方式中,电源装置也可以包括两级以上的变换器,这些变换器的连接方式或者布置方式可以参见上述实施例,此处不在赘述。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方式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进行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已经进行了详细的说明,但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实施方式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技术方案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