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充电器用栅格内置式通风防水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763212发布日期:2019-01-29 17:50阅读:187来源:国知局
一种基于充电器用栅格内置式通风防水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动车充电设备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基于充电器用栅格内置式通风防水装置。



背景技术:

电动车充电器由于功率较大,通常采用风扇排风散热的方式,一端为排风口,一端为进风口,充电器外部的冷空气从充电器进风口进入充电器内部再到排风口,实现充电器内部散热的效果,在实际使用过程中,用户有时将电动车放置在室外进行充电,当遇到阴雨天时,随空气进入充电器进风口的水分(滴)会到达充电器内部中的电子器件,从而容易造成充电器损坏,造成用户使用成本增加的问题,同时在充电过程中,水分(滴)的溅入会导致充电短路,更甚者会引起火灾的不良后果,现有技术中虽然也有充电器相关的防水装置,通常是在充电器的外壳通风口处增加栅格,由于在面积有限的通风口上加有防护栅格条,减少了通风口的有效面积,通风效果下降,不能够防止异物或者蚊虫进入充电器壳体内部,因此亟待本领域技术人员解决此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基于充电器用栅格内置式通风防水装置,其目的在于解决现有技术中,通风效果与防水效果较差的问题,该设计方案结构设计构思巧妙、紧凑,能够有效的将水分(滴)隔离在壳体内电路板外,保护了里面的充电器,避免线路发生短路、同时能够防止异物或者蚊虫进入充电器壳体内,保护充电器不受到损坏。

为了达到以上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基于充电器用栅格内置式通风防水装置,包括壳体,所述壳体包括互相配合的上壳体和下壳体,所述上壳体内设置有上固定柱,所述下壳体内设有下固定套,所述上固定柱与所述下固定套互相配合用于实现所述上壳体与所述下壳体的固定连接,所述上壳体内布置有上通风防水组件,所述下壳体内设有下通风防水组件;

所述上通风防水组件包括在上壳体的左右两侧开设的上进风口和上出风口以及固定在上壳体内部的上隔离板,所述上隔离板与上壳体之间形成上风道,所述上隔离板中,其部分板体的高度低于上隔离板的整体高度,并充当将水隔离在上风道内的上挡水条,所述上挡水条的板体上安装有若干依次排列的上栅格条;

所述下通风防水组件包括在下壳体的左右两侧开设的下进风口和下出风口以及固定在下壳体内部的下隔离板,所述下隔离板与下壳体之间形成下风道,所述下隔离板中,其部分板体的高度低于下隔离板的整体高度,并充当将水隔离在下风道内的下挡水条,所述下挡水条的板体上安装有若干依次排列的下栅格条。该设计结构简单清晰,各组件之间紧密联系又不相互影响,所需部件更换方便,易于日后产品在使用过程中的维修保养,通过在壳体内分别设置上通风组件和下通风组件,实现了将水分(滴)隔离在上栅格条和下栅格条外部的效果,同时将栅格条设计为内置的方式,起到了防止异物或昆虫进入充电器内部的效果,以及符合国家安全标准,在上、下壳体上的进出风口不设置任何栅格条,其有效进出风面积为100%,而通常充电器的进出风口由于有栅格条有效面积在50~70%,有效的增大了通风的面积,提高了在使用过程中充电器的散热效果,避免由于温度过高损坏充电器或者由于进水导致电路板短路的问题;上下壳体之间通过固定柱与固定套连接实现紧固的效果,装配方式便捷,具备实用性。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改进,所述上进风口与上出风口分别设置在上壳体前后两端的上风道内,所述下进风口与下出风口分别设置在下壳体前后两端的下风道内。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改进,所述上栅格条和所述下栅格条均设计为与所述上挡水条与所述下挡水条分别垂直的竖向栅格条。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改进,所述上壳体内,靠近所述上出风口的上隔离板一侧设置上风扇固定组件,所述上风扇固定组件包括左右两侧固定板。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改进,所述下壳体内,靠近所述下出风口的下隔离板的一侧设置下风扇固定组件,所述下风扇固定组件包括左右两侧固定板。

相对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优点:

1)该设计结构简单清晰,各组件之间紧密联系又不相互影响,所需部件更换方便,易于日后产品在使用过程中的维修保养,通过在壳体内分别设置上通风组件和下通风组件,实现了将水分(滴)隔离在上栅格条和下栅格条外部的效果,同时将栅格条设计为内置的方式,起到了防止异物或昆虫进入充电器内部的效果,以及符合国家安全标准,在上、下壳体上的进出风口不设置任何栅格条,其有效进出风面积为100%,而通常充电器的进出风口由于有栅格条有效面积在50~70%,有效的增大了通风的面积,提高了在使用过程中充电器的散热效果,避免由于温度过高导致充电器损坏或者进水导致电路板短路的问题;上下壳体之间通过固定柱与固定套连接实现紧固的效果,装配方式便捷,具备实用性;

2)该设计方案设计成本较低,便于市场的推广与使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基于充电器用栅格内置式通风防水装置的上壳体以及上通风组件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基于充电器用栅格内置式通风防水装置的下壳体以及下通风组件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基于充电器用栅格内置式通风防水装置组合状态示意图;

附图标记列表:1、壳体;101、上壳体;102、下壳体;2、上固定柱;3、下固定套;4、上通风防水组件;401、上进风口;402、上出风口;403、上隔离板;404、上风道;405、上挡水条;406、上栅格条;5、下通风防水组件;501、下进风口;502、下出风口;503、下隔离板;504、下风道;505、下挡水条;506、下栅格条;6、上风扇固定组件;7、下风扇固定组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间接在该另一个元件上。当一个元件被称为是“连接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间接连接至该另一个元件上。

需要理解的是,术语“长度”、“宽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实施例1:参见图1、图2和图3,现对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基于充电器用栅格内置式通风防水装置进行说明,包括壳体1,所述壳体1包括互相配合的上壳体101和下壳体102,所述上壳体101内设置有上固定柱2,所述下壳体102内设有下固定套3,所述上固定柱2与所述下固定套3互相配合用于实现所述上壳体101与所述下壳体102的固定连接,所述上壳体101内布置有上通风防水组件4,所述下壳体102内设有下通风防水组件5;

所述上通风防水组件4包括在上壳体101的左右两侧开设的上进风口401和上出风口402以及固定在上壳体101内部的上隔离板403,所述上隔离板403与上壳体101之间形成上风道404,所述上隔离板403中,其部分板体的高度低于上隔离板403的整体高度,并充当将水隔离在上风道404内的上挡水条405,所述上挡水条405的板体上安装有若干依次排列的上栅格条406;

所述下通风防水组件5包括在下壳体102的左右两侧开设的下进风口501和下出风口502以及固定在下壳体102内部的下隔离板503,所述下隔离板503与下壳体102之间形成下风道504,所述下隔离板503中,其部分板体的高度低于下隔离板503的整体高度,并充当将水隔离在下风道504内的下挡水条505,所述下挡水条505的板体上安装有若干依次排列的下栅格条506。该设计结构简单清晰,各组件之间紧密联系又不相互影响,所需部件更换方便,易于日后产品在使用过程中的维修保养,通过在壳体内分别设置上通风组件和下通风组件,实现了将水分(滴)隔离在上栅格条和下栅格条外部的效果,同时将栅格条设计为内置的方式,起到了防止异物或昆虫进入充电器内部的效果,以及符合国家安全标准,在上、下壳体上的进出风口不设置任何栅格条,其有效进出风面积为100%,而通常充电器的进出风口由于有栅格条有效面积在50~70%,有效的增大了通风的面积,提高了在使用过程中充电器的散热效果,避免由于温度过高损坏充电器或者由于进水导致电路板短路的问题。

实施例2:参见图1和图2,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改进,所述上进风口401与上出风口402分别设置在上壳体101前后两端的上风道404内,所述下进风口501与下出风口502分别设置在下壳体102前后两端的下风道504内。

实施例3:参见图1和图2,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改进,所述上栅格条406和所述下栅格条506均设计为与所述上挡水条405与所述下挡水条505分别垂直的竖向栅格条。

实施例4:参见图1和图2,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改进,所述上壳体101内,靠近所述上出风口401的上隔离板403一侧设置上风扇固定组件6,所述上风扇固定组件6包括左右两侧固定板。

实施例5:参见图1和图2,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改进,所述下壳体102内,靠近所述下出风口402的下隔离板503的一侧设置下风扇固定组件7,所述下风扇固定组件7包括左右两侧固定板。

工作原理:参见图1、图2和图3,一种基于充电器用栅格内置式通风防水装置,当充电器内排风扇工作时,由于风扇作用,空气从上、下进风口进入上、下风道,由于进风口无各种形状的栅格条,当水分(滴)从进风口进入风道并且转90度通过竖向栅格条之间的空间进入充电器壳体中间(电器部分)时,由于水分的惯性和重量比空气大,会在这过程中掉落在由壳体、进风口、出风口、隔离板、挡水条、风扇固定组件形成的风道兼防水区域,并通过进、出风口形成的风道兼防水区域中将风和水进行排出,实现了通风散热以及防水的目的。

本实用新型还可以将实施例2、3、4、5所述技术特征中的至少一个与实施例1组合形成新的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方案所公开的技术手段不仅限于上述实施方式所公开的技术手段,还包括由以上技术特征任意组合所组成的技术方案。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