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工具式建筑电气穿线用辅助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821616发布日期:2019-02-10 22:50阅读:242来源:国知局
一种工具式建筑电气穿线用辅助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穿线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工具式建筑电气穿线用辅助装置。



背景技术:

建筑安装施工中,电气线管通常采用预埋的方式设置在墙体内。建筑物主体完工后再向电气线管中穿装线缆。电气线管中的线缆一般情况下分为三根不同颜色的线缆,分别为火线、零线和接地线。在进行电气线管的穿线施工时,一般需要人工在同一管道中同时穿入三根线缆,而三盘线缆需要放置在同一处。因此,在进行电气线管的穿线的过程中会导致三盘线缆的线头互相缠绕,降低施工效率。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上述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工具式建筑电气穿线用辅助装置,其结构简单,不仅解决了多根线缆在电气线管穿线施工过程中线头相互缠绕的问题,同时具有使用方便且不易损坏的优点,能提高工作效率,适用范围广泛。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工具式建筑电气穿线用辅助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底座、转动安装在底座上供线缆缠绕的绕线机构、以及设置在绕线机构一侧的分线机构,所述底座的一侧对称设置有两个供所述绕线机构安装的第一立柱,所述底座的另一侧对称设置有两个供所述分线机构安装的第二立柱,所述绕线机构包括通过转轴安装在两个所述第一立柱之间的滚筒和两个分别固定在滚筒两端的挡线板,所述滚筒固定安装在所述转轴的中部,所述第一立柱上设置有供所述转轴安装的转动座,所述转轴的两端分别转动安装在两个所述转动座上,所述分线机构包括设置在两个所述第二立柱之间的水平架体和多个设置在水平架体上供线缆穿过的穿线环,所述穿线环通过导向座滑动安装在水平架体上。

上述的一种工具式建筑电气穿线用辅助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的下部设置有多个万向轮。

上述的一种工具式建筑电气穿线用辅助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挡线板的中部开设有供所述转轴穿过的通孔,两个所述挡线板均卡装在所述转轴上。

上述的一种工具式建筑电气穿线用辅助装置,其特征在于:两个所述挡线板通过多个对拉螺栓紧固连接为一体,所述对拉螺栓的一端固定在一个所述挡线板上,所述对拉螺栓的另一端穿过滚筒后固定在另一个所述挡线板上。

上述的一种工具式建筑电气穿线用辅助装置,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对拉螺栓以所述转轴为圆心均匀布设在同一圆周上。

上述的一种工具式建筑电气穿线用辅助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水平架体包括上部架体和下部架体,所述上部架体和下部架体均为焊接在两个所述第二立柱之间且相互平行的钢管。

上述的一种工具式建筑电气穿线用辅助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向座包括滑动安装在上部架体上的上部导向座和滑动安装在下部架体上的下部导向座,所述穿线环连接在上部导向座与下部导向座之间。

上述的一种工具式建筑电气穿线用辅助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上部导向座和下部导向座均为圆柱形套筒。

上述的一种工具式建筑电气穿线用辅助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穿线环的数量为三个。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

1、本实用新型通过在底座的两侧分别设置绕线机构和分线机构,可将缠绕在绕线机构上的多根线缆通过分线机构进行分隔,避免在施工过程中多根线缆的线头互相缠绕,有效提高了施工效率。

2、本实用新型通过将穿线环滑动安装在水平架体上组成分线机构对多根线缆进行分隔,可适用于不同尺寸管道中的电气线管穿线施工,在进行电气线管的穿线施工过程中,穿线环可随着线缆在水平架体上进行左右移动,避免线缆在施工过程中,线缆与穿线环相互作用而造成线缆的损坏。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不仅解决了多根线缆在电气线管穿线施工过程中线头相互缠绕的问题,同时具有使用方便且不易损坏的优点,能提高工作效率,适用范围广泛。

下面通过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右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底座; 2-1—滚筒; 2-2—挡线板;

3—穿线环; 4—第一立柱; 4-1—转动座;

5—第二立柱; 6—万向轮; 7—对拉螺栓;

8—水平架体; 8-1—上部架体; 8-2—下部架体;

9-1—上部导向座; 9-2—下部导向座。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包括底座1、转动安装在底座1上供线缆缠绕的绕线机构、以及设置在绕线机构一侧的分线机构,所述底座1的一侧对称设置有两个供所述绕线机构安装的第一立柱4,所述底座1的另一侧对称设置有两个供所述分线机构安装的第二立柱5,所述绕线机构包括通过转轴安装在两个所述第一立柱4之间的滚筒2-1和两个分别固定在滚筒2-1两端的挡线板2-2,所述滚筒2-1固定安装在所述转轴的中部,所述第一立柱4上设置有供所述转轴安装的转动座4-1,所述转轴的两端分别转动安装在两个所述转动座4-1上,所述分线机构包括设置在两个所述第二立柱5之间的水平架体8和多个设置在水平架体8上供线缆穿过的穿线环3,所述穿线环3通过导向座滑动安装在水平架体8上。

实际使用时,通过在所述水平架体8上设置多个穿线环3,在同一管道中需要同时穿入多根线缆时,可将多盘线缆从左至右依次缠绕在滚筒2-1上,并使多根线缆的线头依次穿过多个所述穿线环3后再穿入至管道中进行穿线施工,避免在施工过程中多根线缆的线头互相缠绕,有效提高了施工效率。

特别的,在管道中进行电气线管穿线时,随着线缆的拉出,滚筒2-1发生反转使线缆从滚筒2-1上逐渐松开,线缆在松开的过程中线缆会发生左右晃动,通过将穿线环3滑动安装在水平架体8上,可使穿线环3随着线缆在水平架体8上进行左右移动,避免线缆在拉扯时与穿线环3相互作用,进而导致线缆损坏。

所述滚筒2-1为PVC管,所述PVC管的管径为φ110mm,长度为250mm,所述转轴为圆形钢管,所述钢管的管径为φ25mm,所述转动座4-1为焊接在第一立柱4上的钢管段,所述钢管段呈水平布设,所述钢管段的上部开口。

所述底座1为矩形且其采用四根型号为∠40mm×40mm×4mm的角钢焊接而成,所述底座1的长度为600mm,所述底座1的宽度为370mm。通过采用四根首尾相接的角钢焊接形成所述底座1,可以有效减轻底座1的重量,增加该装置的灵活度,便于移动,节省材料。

所述第一立柱4为角钢且其高度为300mm,所述第二立柱5为角钢且其高度为200mm。两个所述第一立柱4分别焊接在底座1的两个长边的一侧,两个所述第二立柱5分别焊接在底座1的两个长边的另一侧,所述第一立柱4与所述矩形框体的一个短边之间的垂直距离为100mm,所述第二立柱5与所述矩形框体的另一个短边之间的垂直距离为250mm。

本实施例中,所述底座1的下部设置有多个万向轮6。

实际使用时,所述万向轮6的数量为4四个,四个所述万向轮6分别设置在底座1下部的四个顶角位置处。通过在底座1的下部设置万向轮6,在进行电气管线的穿线施工过程中,随着施工的进行,该装置可相对进行移动,操作灵活,有效提高施工效率。

本实施例中,所述挡线板2-2的中部开设有供所述转轴穿过的通孔,两个所述挡线板2-2均卡装在所述转轴上。

本实施例中,两个所述挡线板2-2通过多个对拉螺栓7紧固连接为一体,所述对拉螺栓7的一端固定在一个所述挡线板2-2上,所述对拉螺栓7的另一端穿过滚筒2-1后固定在另一个所述挡线板2-2上。

实际使用时,所述挡线板2-2为圆形木板,所述圆形木板的直径大于所述滚筒2-1的外径,所述对拉螺栓7的数量优选的为四个。所述挡线板2-2的中心位置处开设有供所述转轴安装的圆形通孔,所述挡线板2-2上开设有四个供对拉螺栓7穿过的孔洞,四个所述孔洞均匀布设在所述圆形通孔的四周。

需要说明的是,所述滚筒2-1的一端与挡线板2-2之间设置有圆盘,所述圆盘的直径与所述滚筒2-1的外径相等,所述圆盘的中心开设有供所述转轴穿过的通孔,所述通孔的周围均匀布设有四个供对拉螺栓7穿过的孔洞。远离所述圆盘的一个所述挡线板2-2通过四个对拉螺栓7与所述圆盘紧固连接为一体,所述对拉螺栓7伸出至所述圆盘外部的部分卡装在靠近所述圆盘的一个挡线板2-2上开设的孔洞内。

本实施例中,多个所述对拉螺栓7以所述转轴为圆心均匀布设在同一圆周上。

实际使用时,通过将多个所述对拉螺栓7以所述转轴为圆心均匀布设在同一圆周上,可以增加挡线板2-2的连接紧密度,使挡线板2-2受力平衡,提高该装置的稳定性。

本实施例中,所述水平架体8包括上部架体8-1和下部架体8-2,所述上部架体8-1和下部架体8-2均为焊接在两个所述第二立柱5之间且相互平行的钢管。

实际使用时,通过设置上部架体8-1和下部架体8-2对穿线环3进行安装,可以使穿线环3在能够起到分线穿线的作用外,还可以避免穿线环3发生歪斜。

本实施例中,所述导向座包括滑动安装在上部架体8-1上的上部导向座9-1和滑动安装在下部架体8-2上的下部导向座9-2,所述穿线环3连接在上部导向座9-1与下部导向座9-2之间。

本实施例中,所述上部导向座9-1和下部导向座9-2均为圆柱形套筒。

实际使用时,所述上部导向座9-1和下部导向座9-2的结构及尺寸均相同,所述穿线环3焊接在上部导向座9-1与下部导向座9-2之间,所述上部导向座9-1和下部导向座9-2分别套装在上部架体8-1和下部架体8-2上且能够进行左右滑动。

本实施例中,所述穿线环3的数量为三个。

实际使用时,一般情况下,在进行电气线管穿线时,需要在管道内穿入三根不同颜色的线缆,分别为火线、零线和接地线。因此,所述穿线环3的数量选为三个,分别将三根不同颜色的线缆穿过三个所述穿线环3后,再进行电气线管的穿线施工,能有效防止三根线缆之间发生缠绕。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非对本实用新型作任何限制,凡是根据本实用新型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变更以及等效结构变化,均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