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碳纤维发热线缆剥线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855391发布日期:2019-06-11 22:31阅读:201来源:国知局
一种碳纤维发热线缆剥线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碳纤维发热电缆技术领域,具体是一种碳纤维发热线缆剥线装置。



背景技术:

发热电缆辐射供暖系统目前在国内常见有两种:一种是金属发热材料的电缆,另一种是以远红外碳纤维为发热材料的电缆,以金属发热为发热材料的电缆,供热原理是:金属导线通电后,由于自身的电阻而发热,再将热量以热传导形式散出。

现在的碳纤维发热线缆用剥线装置大多只是将碳纤维发热线缆剥开,不能直接将碳纤维发热线缆的外皮与碳纤维发热线缆的内芯分离,还需要工作人员手动将碳纤维发热线缆的内芯和外皮进行分离,并且剥开后不能自动对碳纤维发热线缆的外皮与内芯进行分开收集,还需要工作人员手动对碳纤维发热线缆的内芯和外皮进行收集,从而给工作人员的工作带来不便,降低了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碳纤维发热线缆剥线装置,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碳纤维发热线缆剥线装置,包括机座,所述机座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两个第一固定板,两个第一固定板的相对面均开设置有第一凹槽,第一凹槽的形状设置为弧形,第一凹槽内壁的正面开设有第二凹槽,第二凹槽内壁的正面固定连接有伸缩装置,机座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两个第二固定板,两个第二固定板的相对面均开设有第一滑槽,第一滑槽内滑动连接有第一滑块,第一滑块的背面与连接板的正面固定连接,连接板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第一顶板,第一顶板的下表面通过两个第一电动推杆与两个第二固定板的上表面固定连接,两个连接板的相对面分别与第一转动装置的前端和后端固定连接,第一转动装置的表面卡接有切割刀片,第一转动装置的表面卡接有从动轮,从动轮的表面通过皮带穿过通孔与驱动装置的表面传动连接,通孔开设在第二顶板的上表面,驱动装置的下表面与第二顶板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所述机座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两个卡板,两个卡板的相对面分别与滚轮的前端和后端固定连接;所述机座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两个第三固定板,两个第三固定板的相对面均开设有第二滑槽,两个第二滑槽内均滑动连接有第二滑块,两个第二滑块的相对面分别与位于上方挡块的正面和背面固定连接,位于上方的挡块与位于下方挡块的位置相对应,两个挡块的左侧面均固定连接有挡刀,两个挡块的左侧面均开设有引导槽,位于上方挡块的上表面卡接有第二转动装置,第二转动装置的顶端与螺纹装置的底端固定连接,螺纹装置卡接在第二顶板的上表面,位于下方挡块的下表面通过两个连接杆与机座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机座的上表面与储物壳的下表面搭接;所述机座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两个第四固定板,两个第四固定板的相对面均卡接有第三转动装置,第三转动装置的后端与第二电机的输出轴固定连接,第二电机的下表面通过固定杆与机座的上表面固定连接,第三转动装置的表面卡接有收线筒,收线筒的上表面开设有第三滑槽,第三滑槽内滑动连接有第三滑块,第三滑块的左侧面通过第二电动推杆与第三滑槽内壁的左侧面固定连接,第三滑块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固线块。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方案:所述伸缩装置包括伸缩杆,伸缩杆的表面套接有弹簧,伸缩杆和弹簧的两端分别与第二凹槽内壁的左侧面和固定块的左侧面固定连接,固定块的形状设置为弧形,固定块位于第一凹槽内。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再进一步方案:所述驱动装置包括第一电机,所述第一电机的输出轴固定连接有主动轮,主动轮的表面通过皮带与从动轮传动连接,第一电机的下表面与第一顶板的上表面固定连接。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再进一步方案:所述螺纹装置包括螺纹帽,螺纹帽卡接在第二顶板的上表面,螺纹帽的内表面螺纹连接有螺纹柱,螺纹柱的两端分别与把手的下表面和第二转动装置的顶端固定连接。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再进一步方案:所述第一滑块的形状设置为T形,第二滑块的形状设置为T形,第三滑块的形状设置为T形,第一滑槽的形状设置为T形,第二滑槽的形状设置为T形,第三滑槽的形状设置为T形。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使用方便,本实用新型在使用的过程中,使得工作人员将碳纤维发热线缆的一端固定在固线块上,工作人员再将碳纤维发热线缆放置在位于下方的挡块的上,使得工作人员将碳纤维发热线缆放置在滚轮上,再使得工作人员将碳纤维发热线缆放置在两个第一凹槽之间,使得两个伸缩杆和两个弹簧分别利用自身的拉力带动两个固定块相互靠近运动并将碳纤维发热线缆固定,再使得工作人员拧动把手,使得把手带动螺纹柱进行转动,使得螺纹柱与螺纹帽发生螺纹运动并向下移动,螺纹柱通过第二转动装置带动位于上方的挡块向下移动,使得位于上的挡块和位于下方的挡块相接触,再使得第二电机工作,使得第二电机带动第三转动装置进行转动,使得第三转动装置带动收线筒进行转动,使得收线筒收取碳纤维发热线缆,使得碳纤维发热线缆向右移动,再使得第一电机工作,使得第一电机带动主动轮进行转动,使得主动轮通过皮带带动从动轮进行转动,使得从动轮带动第二转动装置进行转动,使得第二转动装置带动切割刀片进行转动,再使得两个第一电动推杆缩短,使得两个第一电动推杆带动第一顶板向下移动,使得第一顶板通过连接板和第二转动装置带动切割刀片向下移动并与碳纤维发热线缆进行接触,使得切割刀片对碳纤维发热线缆进行切割,使得切割后的碳纤维发热线缆向右移动,使得挡刀将碳纤维发热线缆的外皮剔除并通过引导槽落入储物壳内,使得碳纤维发热线缆的内芯被收线筒收取,从而不需要工作人员手动对碳纤维发热线缆的外皮与内芯进行分离,并且本实用新型能够自动对碳纤维发热线缆的外皮和内芯进行收集,从而方便了工作人员的工作,提高了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使用方便,本实用新型在使用的过程中,当收线筒将碳纤维发热线缆对碳纤维发热线缆的内芯进行收取时,当出现碳纤维发热线缆的内芯盘踞在收线筒同一个位置时,启动第二电动推杆,使得第二电动推杆带动第三滑块进行移动,使得第三滑块带动固线块进行移动,使得固线块带动碳纤维发热线缆的内芯进行移动,从而使得收线筒能够均匀的对碳纤维发热线缆的内芯进行收取,避免了出现碳纤维发热线缆的内芯盘踞在收线筒表面同一个位置的情况。

附图说明

图1为一种碳纤维发热线缆剥线装置的正视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2为一种碳纤维发热线缆剥线装置中第一固定板右视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3为一种碳纤维发热线缆剥线装置中第二固定板右视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4为一种碳纤维发热线缆剥线装置中第三固定板右视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5为一种碳纤维发热线缆剥线装置中收线筒右视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6为一种碳纤维发热线缆剥线装置中挡块右视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7为一种碳纤维发热线缆剥线装置中第一滑槽俯视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中:1、机座;2、第一固定板;3、第一凹槽;4、第二凹槽;5、伸缩装置;51、伸缩杆;52、弹簧;53、固定块;6、第二固定板;7、第一滑槽;8、第一滑块;9、连接板;10、第一电动推杆;11、第一顶板;12、第一转动装置;13、切割刀片;14、驱动装置;141、第一电机;142、主动轮;15、皮带;16、通孔;17、从动轮;18、卡板;19、滚轮;20、第三固定板;21、第二滑槽;22、第二滑块;23、第二顶板;24、螺纹装置;241、螺纹帽;242、螺纹柱;243、把手;25、第二转动装置;26、挡块;27、引导槽;28、挡刀;29、连接杆;30、储物壳;31、第四固定板;32、第三转动装置;33、收线筒;34、第二电机;35、固定杆;36、第三滑槽;37、第二电动推杆;38、第三滑块;39、固线块。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对本专利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详细地说明。

请参阅图1-7,一种碳纤维发热线缆剥线装置,包括机座1,所述机座1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两个第一固定板2,两个第一固定板2的相对面均开设置有第一凹槽3,第一凹槽3的形状设置为弧形,第一凹槽3内壁的正面开设有第二凹槽4,第二凹槽4内壁的正面固定连接有伸缩装置5;所述伸缩装置5包括伸缩杆51,伸缩杆51的表面套接有弹簧52,伸缩杆51和弹簧52的两端分别与第二凹槽4内壁的左侧面和固定块53的左侧面固定连接,固定块53的形状设置为弧形,固定块53位于第一凹槽3内,机座1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两个第二固定板6,两个第二固定板6的相对面均开设有第一滑槽7;所述第一滑块8的形状设置为T形,通过设置第一滑块8和第一滑槽7,使得第一滑块8在第一滑槽7内上下移动时更加平稳,从而使得连接板9通过第一滑块8上下移动时更加平稳,第二滑块22的形状设置为T形,第三滑块38的形状设置为T形,第一滑槽7的形状设置为T形,第二滑槽21的形状设置为T形,第三滑槽36的形状设置为T形,第一滑槽7内滑动连接有第一滑块8,第一滑块8的背面与连接板9的正面固定连接,连接板9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第一顶板11,第一顶板11的下表面通过两个第一电动推杆10与两个第二固定板6的上表面固定连接,两个连接板9的相对面分别与第一转动装置12的前端和后端固定连接,第一转动装置12的表面卡接有切割刀片13,第一转动装置12的表面卡接有从动轮17,从动轮17的表面通过皮带15穿过通孔16与驱动装置14的表面传动连接;所述驱动装置14包括第一电机141;所述第一电机141的输出轴固定连接有主动轮142,主动轮142的表面通过皮带15与从动轮17传动连接,第一电机141的下表面与第一顶板11的上表面固定连接,通孔16开设在第二顶板23的上表面,驱动装置14的下表面与第二顶板23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所述机座1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两个卡板18,两个卡板18的相对面分别与滚轮19的前端和后端固定连接;所述机座1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两个第三固定板20,两个第三固定板20的相对面均开设有第二滑槽21,两个第二滑槽21内均滑动连接有第二滑块22,通过设置第二滑块22和第二滑槽21,使得第二滑块22在第二滑槽21内上下移动时更加平稳,从而使得位于上方的挡块26通过第二滑块22上下移动时更加平稳,两个第二滑块22的相对面分别与位于上方挡块26的正面和背面固定连接,位于上方的挡块26与位于下方挡块26的位置相对应,两个挡块26的左侧面均固定连接有挡刀28,通过设置挡刀28,使得本实用新型能够更加快速和方便的对碳纤维发热线缆的内芯和外皮进行分离,两个挡块26的左侧面均开设有引导槽27,通过设置引导槽27,使得碳纤维发热线缆的外皮能够更加方便的落入储物壳30内,位于上方挡块26的上表面卡接有第二转动装置25,第二转动装置25的顶端与螺纹装置24的底端固定连接,螺纹装置24卡接在第二顶板23的上表面;所述螺纹装置24包括螺纹帽241,螺纹帽241卡接在第二顶板23的上表面,螺纹帽241的内表面螺纹连接有螺纹柱242,螺纹柱242的两端分别与把手243的下表面和第二转动装置25的顶端固定连接,位于下方挡块26的下表面通过两个连接杆29与机座1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机座1的上表面与储物壳30的下表面搭接;所述机座1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两个第四固定板31,两个第四固定板31的相对面均卡接有第三转动装置32,第三转动装置32的后端与第二电机34的输出轴固定连接,第二电机34的下表面通过固定杆35与机座1的上表面固定连接,通过设置固定杆35,使得第二电机34的固定更加稳固,从而使得第二电机34在工作时不易发生晃动,第三转动装置32的表面卡接有收线筒33,收线筒33的上表面开设有第三滑槽36,第三滑槽36内滑动连接有第三滑块38,通过设置第三滑槽36和第三滑块38,使得第三滑块38在第三滑槽36内前后移动时更加平稳,从而使得固线块39通过第三滑块38在第三滑槽36内前后移动时更加平稳,第三滑块38的左侧面通过第二电动推杆37与第三滑槽36内壁的左侧面固定连接,通过设置第二电动推杆37,当收线筒33将碳纤维发热线缆对碳纤维发热线缆的内芯进行收取时,当出现碳纤维发热线缆的内芯盘踞在收线筒33同一个位置时,启动第二电动推杆37,使得第二电动推杆37带动第三滑块38进行移动,使得第三滑块38带动固线块39进行移动,使得固线块39带动碳纤维发热线缆的内芯进行移动,从而使得收线筒33能够均匀的对碳纤维发热线缆的内芯进行收取,避免了出现碳纤维发热线缆的内芯盘踞在收线筒33表面同一个位置的情况,第三滑块38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固线块39。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是:使得工作人员将碳纤维发热线缆的一端固定在固线块39上,工作人员再将碳纤维发热线缆放置在位于下方的挡块26的上,再使得工作人员将碳纤维发热线缆放置在滚轮19上,再使得工作人员将碳纤维发热线缆放置在两个第一凹槽3之间,使得两个伸缩杆51和两个弹簧52分别利用自身的拉力带动两个固定块53相互靠近运动并将碳纤维发热线缆固定,再使得工作人员拧动把手243,使得把手243带动螺纹柱242进行转动,使得螺纹柱242与螺纹帽241发生螺纹运动并向下移动,使得螺纹柱242通过第二转动装置25带动位于上方的挡块26向下移动,使得位于上的挡块26和位于下方的挡块26相接触,启动第二电机34,使得第二电机34带动第三转动装置32进行转动,使得第三转动装置32带动收线筒33进行转动,使得收线筒33收取碳纤维发热线缆,使得碳纤维发热线缆向右移动,启动第一电机141,使得第一电机141带动主动轮142进行转动,使得主动轮142通过皮带15带动从动轮17进行转动,使得从动轮17带动第二转动装置25进行转动,使得第二转动装置25带动切割刀片13进行转动,启动两个第一电动推杆10,使得两个第一电动推杆10带动第一顶板11向下移动,使得第一顶板11通过连接板9和第二转动装置25带动切割刀片13向下移动并与碳纤维发热线缆进行接触,使得切割刀片13对碳纤维发热线缆进行切割,使得切割后的碳纤维发热线缆向右移动,使得挡刀28将碳纤维发热线缆的外皮剔除并通过引导槽27落入储物壳30内,当收线筒33将碳纤维发热线缆对碳纤维发热线缆的内芯进行收取时,当出现碳纤维发热线缆的内芯盘踞在收线筒33同一个位置时,启动第二电动推杆37,使得第二电动推杆37带动第三滑块38进行移动,使得第三滑块38带动固线块39进行移动,使得固线块39带动碳纤维发热线缆的内芯进行移动。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通过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上面对本专利的较佳实施方式作了详细说明,但是本专利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在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所具备的知识范围内,还可以在不脱离本专利宗旨的前提下作出各种变化。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