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在路基上布设电缆槽的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8896715发布日期:2019-10-18 21:22阅读:495来源:国知局
一种在路基上布设电缆槽的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铁路路基电缆槽技术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在路基上布设电缆槽的方法。



背景技术:

近年来,我国的铁路技术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尤其是高速铁路。在高速铁路的运营过程中,为了方便高速铁路的养护与维修,同时保证运营安全,各类线缆通常采用电缆槽的方式进行布设。电缆槽作为一项重要基础设施,其肩负着维护线路正常供电、通信的任务,是高速铁路的动脉。

目前,我国高速铁路路基电缆槽通常采用通信信号共槽、电力分槽的形式,电缆槽及盖板采用钢筋混凝土材料预制而成。现有的电缆槽通常设置在路基基床表层,且通过护肩固定而与路基基床形成一体。

然而,现有的电缆槽在服役期间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例如,雨水通过电缆槽与内侧基床表层间的缝隙入渗基床,进而导致电缆槽积水,基床被浸泡,甚至导致路基边坡失稳等问题。同时,电缆槽的存在会影响路基基床排水而形成阻水效应,这导致了基床内含水量的增大,从而引发路基冻胀等问题。并且,由于路基电缆槽通常设置在路基基床表层,交叉项目较多,在施工过程中需对已填筑好的路基基床的路肩部分进行切割,这样容易造成相邻的未切割级配碎石部分松动,从而影响路基基床的质量。在一些特殊工况路段,电缆槽铺设施工困难,且电缆槽的铺设结构不稳定。另外,电缆槽排水孔常遇到施工质量不良等问题,从而导致路基基床排水不畅,从而浸泡基床,进而会导致路基翻浆、路基冻胀等病害的发生,严重影响了路基基床的质量。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至少一些如上所述的技术问题,本发明旨在提出一种在路基上布设电缆槽的方法。该方法能够使电缆槽脱离路基基床进行布设,从而能够有效避免产生电缆槽积水、浸泡基床以及路基排水不畅等问题。此外,该方法能够保证施工质量及路基稳定性,改善了线缆的服役环境,从而保障线缆的使用寿命及铁路运营安全。

为此,根据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在路基上布设电缆槽的方法,包括步骤:提供电缆槽;在路基的过渡工况路段处采用过渡连接方式布设所述电缆槽,其中,所述过渡连接方式包括采用过渡接头,或采用电缆井,或采用下沉槽进行过渡铺设。

在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所述电缆槽在上下路基段采用三向或四向接头进行过渡铺设。

在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所述电缆槽在线缆过轨处采用电缆井进行过渡铺设,在路桥、路隧段采用在桥头或隧道进出口处设电缆井进行过渡铺设。

在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所述电缆槽在路堤检查踏步路段采用电缆井或下沉槽进行过渡铺设。

在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相邻的所述电缆槽之间通过固定垫板形成连接,并采用锚栓固定在路肩的上表面。

在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所述电缆槽通过支撑架布设在路肩的斜坡面上,且所述支撑架设置在相邻的电缆槽的连接处。

在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所述支撑架包括呈锐角连接的固定板和支撑板,以及用于连接所述支撑板和所述固定板的连接板,所述固定板用于与路肩的斜坡面固定连接,所述支撑板与水平面平行且用于安装所述电缆槽。

在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所述电缆槽采用支墩布设在路肩的斜坡面上。

在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所述电缆槽采用支墩布设在路肩外的坡脚处,且根据排水沟的实际位置布设在所述排水沟的内侧或外侧。

在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所述支墩为预制套管,且在所述支墩的端部固定有托架,相邻的所述电缆槽的连接处安装在所述托架上。

附图说明

下面将参照附图对本发明进行说明。

图1是根据本发明的在路基上布设电缆槽的实施例一的示意图。

图2是根据本发明的在路基上布设电缆槽的实施例二的示意图。

图3是根据本发明的在路基上布设电缆槽的实施例三的示意图。

图4是根据本发明的在路基上布设电缆槽的实施例四的示意图。

图5显示了在线缆过轨处的电缆槽的布设结构。

图6和7显示了在上下路基段的电缆槽的布设结构。

图8显示了在路基与桥梁连接处的电缆槽的布设结构。

图9显示了在路基与隧道连接处的电缆槽的布设结构。

图10显示了在路堤段检查踏步处电缆槽在一个实施例中的布设结构。

图11显示了在路堤段检查踏步处电缆槽在另一个实施例中的布设结构。

在本申请中,所有附图均为示意性的附图,仅用于说明本发明的原理,并且未按实际比例绘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附图来对本发明进行介绍。

在本申请中,需要说明的是,将电缆槽的沿路基线路布设的延伸方向定义为纵向,将远离路基线路的方向定义为横向。

根据本发明,电缆槽脱离基床结构进行布设,从而彻底避免产生电缆槽积水、浸泡基床以及路基排水不畅等问题,显著减小了电缆槽对路基排水及稳定造成的不良影响。

图1示意性地显示了根据本发明的方法在路基上布设电缆槽的一个实施例的结构。

根据本发明,在电缆槽布设施工前,首先进行地基处理。对路基基床进行填筑至基床底层顶部,预压土卸载后观测沉降直至路基基床符合电缆槽的布设施工要求,待路基基床满足施工条件后提供电缆槽,并进行电缆槽的布设施工。下面根据不同的实施例,对电缆槽的布设方法进行详细介绍。

实施例一:

在本实施例中,在路肩100上沿线路延伸方向布设电缆槽110。

根据本发明,相邻的子电缆槽通过管节形成连接,且在管节连接处通过固定垫板120与路肩100形成固定连接。固定垫板120通过锚栓固定安装在路肩100上。固定垫板120设有第一卡槽,电缆槽管节卡入第一卡槽内进行固定安装。

在电缆槽铺设施工过程中,先在设定位置安装固定垫板120,固定垫板120通过锚固方式与基床的路肩100固定,之后,将电缆槽110固定安装在固定垫板120的第一卡槽内。为了提高电缆槽110的铺设的稳定性,在固定垫板120的第一卡槽与电缆槽管节之间设有防水结构胶,防水结构胶能够对电缆槽110进行有效地加固。电缆槽110的这种布设形式能够避免与基床结构交叉,有效保证了基床结构排水通畅,且该布设形式施工简单,避免了对基床填料的影响。此外,固定垫板120能够有效固定电缆槽110,并且能够保证路基表面的雨水顺利从电缆槽110下方通过,有效避免产生电缆槽积水、浸泡基床以及路基排水不畅等问题,显著减小了路基表面积水对路基的影响。

实施例二:

在本实施例中,在路肩200的外侧沿线路延伸方向布设电缆槽210。

根据本发明,电缆槽210通过支撑架220布设在路肩200的斜坡面上。如图2所示,支撑架220固定在路肩200的斜坡面上。支撑架220包括呈锐角连接的固定板221和支撑板222,在固定板221和支撑板222之间设有用于连接固定板221和支撑板222的连接板223。由此,支撑架220形成稳定的三角支撑结构,能够有效保证支撑架220对电缆槽的支撑的稳定性。固定板221和支撑板222之间的锐角根据路肩的斜坡面的倾斜角设定,设置成与斜坡面的倾斜角相等,以使支撑板222与水平面平行。固定板221用于与路肩200的斜坡面固定连接。在一个实施例中,在固定板221上设有安装孔,在安装孔中安装锚栓固定件,从而使支撑架220通过锚固方式固定在路肩200的斜坡面上。电缆槽210的这种布设方法施工方便,且对路肩施工没有要求,且具有良好的固定强度,能够有效保证电缆槽的稳定性。此外,该方法能够使电缆槽210脱离基床进行布设,从而能够有效避免产生电缆槽积水、浸泡基床以及路基排水不畅等问题,显著改善了线缆的服役环境,从而保障线缆的使用寿命及铁路运营安全。

在本实施例中,支撑板222上设有第二卡槽。相邻的子电缆槽通过管节形成连接,且管节连接处安装在支撑架220上,并且卡入支撑板222上的第二卡槽内以形成固定连接。为了提高电缆槽210的铺设的稳定性,在支撑板222的第二卡槽与电缆槽管节之间设有防水结构胶,防水结构胶能够对电缆槽210进行有效地加固。在一个实施例中,在路肩200的斜坡面上沿线路延伸方向每隔两米固定安装一个支撑架220。

在一个实施例中,支撑架220采用铝或复合材料制成。支撑架220具有良好的支撑强度,并能够保证电缆槽210的稳定性。

此外,为了保证电缆槽210在运营过程中的安全,电缆槽210铺设安装时,将电缆槽210的顶面设置成与路肩平面平齐。这样,能够有效避免电缆槽210因受列车、风等外力影响而冲上线路,避免威胁行车安全。并且,电缆槽顶面设置与路肩平面平齐能够扩大电缆槽210的排水空间。当然可以理解,电缆槽210的顶面也可以设置成低于路肩平面。

实施例三:

在本实施例中,在路肩300的外侧沿线路延伸方向布设电缆槽310。

根据本发明,电缆槽310通过支墩320布设在路肩300的斜坡面上。如图3所示,支墩320固定设置在路肩300的斜坡面上,且沿纵向均匀间隔开分布。在一个实施例中,支墩320采用预制的钢套管,优选地采用无缝钢管。根据本本发明,钢套管与路肩混凝土一起预制施工。在浇筑路肩施工前,将钢套管沿纵向间隔开两米放置,之后,浇筑在路肩的斜坡内,从而形成支墩320。电缆槽310通过支墩320铺设在路肩300的外侧且处于路肩300的斜坡面的上方。电缆槽310的这种布设方法能够使电缆槽310脱离基床进行布设,从而能够有效避免产生电缆槽积水、浸泡基床以及路基排水不畅等问题,显著改善了线缆的服役环境,从而保障线缆的使用寿命及铁路运营安全。

在本实施例中,支墩320垂直于水平面浇筑在路肩的斜坡内,且支墩320埋设在路肩300内的深度不小于0.5米,支墩320的支撑强度大于200kg。这样,不仅能够有效保证支墩的支撑性能,而且能够保证电缆槽310的稳固性。

根据本发明,在支墩320与电缆槽310之间设有托架322,托架322包括第三卡槽。相邻的子电缆槽通过管节形成连接,并且管节连接处安装在托架322的第三卡槽内以形成固定连接。在一个实施例中,托架322通过焊接方式固定在支墩320的顶端。托架322在施工前焊接在支墩320的一端,且在浇筑施工时通过托架322上的平面进行找平。

在一个实施例中,支墩320采用铝或复合材料制成。采用支墩320铺设电缆槽进一步增强了支墩的支撑强度和电缆槽的固定强度,有效保证了电缆槽310的稳固性。

实施例四:

在本实施例中,在路肩400的外侧沿线路延伸方向布设电缆槽410。

如图4所示,电缆槽410还可以通过支墩420布设在路基的坡脚侧。根据铁路线路的实际工况,电缆槽410可以布设在路堤或路堑的坡脚处,并且根据排水沟440的位置可布设在排水沟440的内侧或外侧。电缆槽410的这种布设方式降低了基础设施的施工难度,且电缆槽的布设和施做空间大,方变了电缆槽的布设施工。此外,电缆槽410布设在坡脚处距离轨道线路较远,避免了对列车运营的安全造成影响,并且不会影响路基结构。

在本实施例中,支墩420的施工流程和施工方式与实施例三中的支墩320的施工流程和施工方式相同。

根据本发明,电缆槽在过渡工况路段采用过渡连接进行布设。例如,在线缆过轨处,具有坡度的上、下路基段,以及路桥、路隧段等过渡段采用过渡连接进行布设施工。下面针对具体的过渡路段进行介绍。

在路基线缆需要过轨的线缆过轨路段,电缆槽可通过电缆井形成过渡连接。如图5所示,在线缆过轨处的路堑段或路基段的路肩100上设置电缆井140,电缆井140设置在铁路线路的横向两侧。电缆槽110通过电缆井140过渡连接,并且使线缆横向铺设在铁路线路下方。由此,完成电缆槽110的过渡铺设,从而实现线缆过轨铺设。

在路基线缆需要上、下路基的上下路基段,电缆槽可采用三向接头或四向接头形成过渡连接。如图6所示,电缆槽110铺设在路肩100的斜坡面上。当路基线缆需要沿路基100向下铺设时,电缆槽110采用三向接头150过渡连接以延伸出一段沿路基向下铺设的电缆槽。由此,完成电缆槽110沿路基100向下过渡的铺设施工。

如图7所示,电缆槽110铺设在路基100的坡脚侧。当路基线缆需要沿路基100向上铺设时,电缆槽110采用四向接头160过渡连接以延伸出一段沿路基向上铺设的电缆槽。由此,完成电缆槽110沿路基100向上过渡的铺设施工。

此外,由于对路基段和隧道或桥梁所采用的电缆槽的尺寸有所不同,在电缆槽铺设施工中,针对实际工况,可以通过电缆井进行过渡铺设。如图8所示,在路基段500与桥梁530的进出口处设置电缆井540,路基段电缆槽510和桥梁电缆槽511通过电缆井540形成过渡连接。由此,完成路基段电缆槽510与桥梁电缆槽511的过渡铺设施工。

同样地,如图9所示,在路基段600和隧道630的进出口处设置电缆井640,路基段电缆槽610和隧道电缆槽611通过电缆井640形成过渡连接。由此,完成路基段电缆槽610与隧道电缆槽611的过渡铺设施工。

此外,针对路堤段检查踏步与电缆槽的交叉位置处,可通过设置电缆井或下沉槽进行电缆槽的过渡铺设。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0所示,在路堤段检查踏步750的纵向两侧的设置两个电缆井740,两个电缆井740下部联通,且位于路堤段检查踏步750的下方,纵向电缆可从电缆井740下部通过实现连通。电缆槽710可以通过两个电缆井740实现过渡而形成连续铺设。在另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1所示,在路堤段检查踏步850的纵向两侧设置电缆井840,并在路堤段检查踏步850的下方设置下沉槽860,下沉槽860沿纵向延伸。在路堤段检查踏步850处,电缆槽810可以通过电缆井840和下沉槽860实现过渡而形成连续铺设。由此,在遇到路堤段检查踏步处,通过电缆井或下沉槽进行电缆槽铺设,从而完成电缆槽的过渡铺设施工。

电缆槽在过渡工况路段采用过渡连接进行布设,能够有效适应实际路段的实际工况,降低了一些特殊工况的电缆槽的铺设难度,以及铺设的稳定性,提高了电缆槽铺设的连续性,并且有效避免了线缆在特殊工况位置处交叉缠绕,大大方便了线缆的布设,从而提高了线缆的安全性。此外,该铺设施工方式简单方便,施工效率高。

根据本发明的在路基上布设电缆槽的方法能够使电缆槽脱离基床进行布设,从而能够有效避免产生电缆槽积水、浸泡基床以及路基排水不畅等问题。此外,该方法能够通过支撑架或支墩保证电缆槽铺设施工质量以及固定强度,并且能够保证路基稳定性。同时,电缆槽在过渡工况路段采用过渡连接进行布设施工,能够保证电缆槽的整体性,并且能够适应爬坡、转角、不同路段过渡等特殊工况的铺设,其适用性强,且大大减小了过渡路段的电缆槽铺设的难度,提高了电缆槽铺设施工的效率,增强了线缆的安全性,改善了线缆的服役环境,保障了线缆的使用寿命及铁路运营安全。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案而已,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任何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方案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但是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依然可以对前述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