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射装置、接收装置及充电组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201213发布日期:2020-03-27 20:39阅读:154来源:国知局
发射装置、接收装置及充电组件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无线充电设备
技术领域
,特别涉及一种发射装置、接收装置及充电组件。
背景技术
:无线电能传输技术作为一种新型充电方式,因其充电方式的便捷性和安全性在智能电子设备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而智能电子设备复杂的堆叠结构,会对无线电能传输过程产生不利影响,例如智能电子设备中的电路板、磁铁、电池等含有大量金属的零件会产生涡流,从而降低充电效率,同时使充电过程的的生热大大增加。上述仅用于辅助理解本申请的技术方案,并不代表承认为现有技术。技术实现要素:本发明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发射装置、接收装置及充电组件,旨在降低发射装置和接收装置配合充电时产地的涡流,提高充电效率,降低生热。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出的充电组件包括:发射装置,用于与充电组件的接收装置配合,所述发射装置包括:壳体,设有容置槽和过孔;第一线圈模组,设于所述容置槽内;及第一导磁部,设于所述过孔内,并与所述第一线圈模组连接,所述第一导磁部用于引导所述第一线圈模组的磁感线至所述接收装置。在一实施例中,所述过孔对应所述第一线圈模组的内侧边缘设置,所述第一导磁部与所述第一线圈模组的内侧边缘连接。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线圈模组包括层叠设置的第一线圈和第一屏蔽件,所述第一线圈设于所述第一屏蔽件和所述容置槽的底壁之间,所述第一导磁部设于所述过孔内,并与所述第一屏蔽件的内侧边缘连接。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导磁部与所述第一屏蔽件为一体成型结构;且/或,所述第一导磁部与所述第一屏蔽件的横截面呈l型;且/或,所述第一导磁部穿过所述过孔的一端与所述壳体背向所述容置槽的表面齐平;且/或,所述第一导磁部为磁条、铁氧体、纳米晶或非晶;且/或,所述第一导磁部的材质为磁导率高且电导率小的材料。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导磁部呈环状设置,所述过孔呈环形过孔;或,所述第一导磁部包括多个弧形段,所述过孔包括多个弧形孔,每一所述弧形段设于一所述弧形孔内,并与所述第一线圈模组连接。本发明还提出一种接收装置,用于与充电组件的发射装置配合,所述接收装置包括:外壳,设有安装槽和通孔;第二线圈模组,设于所述安装槽内;及第二导磁部,设于所述通孔内,并与所述第二线圈模组连接,所述第二导磁部用于引导所述发射装置的磁感线至所述第二线圈模组。在一实施例中,所述通孔对应所述第二线圈模组的内侧边缘设置,所述第二导磁部与所述第二线圈模组的内侧边缘连接。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二线圈模组包括层叠设置的第二线圈和第二屏蔽件,所述第二线圈设于所述第二屏蔽件和所述安装槽的底壁之间,所述第二导磁部设于所述通孔内,并与所述第二屏蔽件的内缘连接。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导磁部与所述第二屏蔽件为一体成型结构;且/或,所述第二导磁部与所述第二屏蔽件的横截面呈l型;且/或,所述第二导磁部穿过所述通孔的一端与所述外壳背向所述安装槽的表面齐平;且/或,所述第二导磁部为磁条、铁氧体、纳米晶或非晶;且/或,所述接收挡件的材质为磁导率高且电导率小的材料。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导磁部呈环状设置,所述通孔呈环形通孔;或,所述第二导磁部包括多个弧形段,所述通孔包括多个弧形孔,每一所述弧形段设于一所述弧形孔内,并与所述第二线圈模组连接。本发明还提出一种充电组件,包括发射装置和与所述发射装置相配合的接收装置;所述发射装置包括壳体、第一线圈模组及第一导磁部,所述壳体设有容置槽和过孔,所述第一线圈模组设于所述容置槽内;所述第一导磁部设于所述过孔内,并与所述第一线圈模组连接;所述接收装置包括外壳、第二线圈模组及第二导磁部,所述外壳设有安装槽和通孔,所述通孔与所述过孔对应设置;所述第二线圈模组设于所述安装槽内;所述第二导磁部设于所述通孔内,并与所述第二线圈模组连接;所述发射装置与所述接收装置配合时,所述壳体与所述外壳抵接,且所述第一导磁部与所述第二导磁部抵接。本发明技术方案的发射装置通过在壳体上设置过孔,将第一导磁部设于过孔内,并与第一线圈模组连接,使得发射装置与接收装置配合充电时,利用第一导磁部有效降低或避免第一线圈模组与发射装置内的金属零件产生涡流,从而提高充电效率,降低生热。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发明充电组件一实施例的剖面示意图;图2为图1中a处的放大示意图;图3为本发明接收装置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图3中沿b-b的剖面示意图;图5为本发明发射装置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6为图5中沿c-c的剖面示意图;图7为本发明一实施例中第一线圈模组与第一导磁部或第二线圈模组与第二导磁部的结构示意图;图8为本发明一实施例中第一线圈模组和第一导磁部与第二线圈模组和第二导磁部的连接结构示意图;图9为本发明一实施例中原理示意图;图10为现有充电组件的截面磁场分布图;图11为本发明一实施例中充电组件的截面磁场分布图。附图标号说明:标号名称标号名称100充电组件2接收装置1发射装置21外壳11壳体211安装槽111容置槽212通孔112过孔22第二线圈模组12第一线圈模组222第二线圈122第一线圈223第二屏蔽件123第一屏蔽件23第二导磁部13第一导磁部本发明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需要说明,本发明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同时,全文中出现的“和/或”或“且/或”的含义为,包括三个方案,以“a和/或b”为例,包括a方案,或b方案,或a和b同时满足的方案。另外,在本发明中如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发明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本发明提出一种发射装置1,用于与充电组件100的接收装置2配合,从而对充电组件100的接收装置2配和实现无线充电。可以理解的,发射装置1可以是充电桩、充电盘等无线充电装置,用于对智能电子设备实现无线充电,在此不做限定。请结合参照图1、图2、图5、图6、图7、图8和图9所示,在本发明实施例中,该发射装置1包括壳体11、第一线圈模组12及第一导磁部13,其中,壳体11设有容置槽111和过孔112;第一线圈模组12设于容置槽111内;第一导磁部13设于过孔112内,并与第一线圈模组12连接,第一导磁部13用于引导第一线圈模组12的磁感线至接收装置2。可以理解的,发射装置1的壳体11用于安装和保护第一线圈模组12,壳体11具有安装空间,第一线圈模组12装设于该安装空间内。为了便于发射装置1对接收装置2实现良好充电效果,第一线圈模组12设于壳体11的内壁。为了提高第一线圈模组12的安装稳固性,壳体11设有容置槽111,第一线圈模组12容纳并限位于容置槽111内,此时第一线圈模组12与容置槽111的底壁抵接。可以理解的,容置槽111可以由壳体11的安装空间形成,也可以是壳体11的内壁为了更好的定位和安装第一线圈模组12设置。在本实施例中,壳体11还设有过孔112,也即过孔112贯通壳体11,并与壳体11的安装空间连通。可以理解的,过孔112与容置槽111呈间隔设置,此时第一线圈模组12装设于容置槽111内,第一导磁部13的一端与第一线圈模组12连接,另一端穿设于过孔112内,如此可利用第一导磁部13引导第一线圈模组12发出的磁感线,从而避免第一线圈模组12朝向第一导磁部13发射的磁感线与发射装置1内的金属零件产生涡流。如图2和图5所示,过孔112开设于容置槽111的底壁,也即过孔112与容置槽111连通。本发明技术方案的发射装置1通过在壳体11上设置过孔112,将第一导磁部13设于过孔112内,并与第一线圈模组12连接,使得发射装置1与接收装置2配合充电时,利用第一导磁部13有效降低或避免第一线圈模组12与发射装置1内的金属零件产生涡流,从而提高充电效率,降低生热。如图10所示,现有充电组件的发射装置与接收装置配合,在无线充电过程中,第一线圈内孔的法线方向,存在较强的磁场,而在该位置存在大量金属零件,会产生涡流,降低充电效率的同时,生热加剧,对无线充电不利。如图11所示,本发明充电组件100的发射装置1与接收装置2配合,在无线充电过程中,由于发射装置1设置第一导磁部13,使得第一线圈122内孔的法线方向,存在较弱的磁场,而在该位置有效避免了大量金属零件与第一线圈122产生涡流,从而提高了充电效率的同时,降低了生热。在一实施例中,如图1、图2、图5和图6所示,过孔112对应第一线圈模组12的内侧边缘设置,第一导磁部13与第一线圈模组12的内侧边缘连接。可以理解的,第一线圈模组12具有内侧边缘,过孔112对应第一线圈模组12的内侧边缘设置。可选地,第一线圈模组12呈环形设置,环形第一线圈模组12形成有内环,壳体11的容置槽111也呈圆形或环形设置,环形第一线圈模组12设于容置槽111内。为了能够更好的避免第一线圈模组12与发射装置1内的金属零件产生涡流,第一导磁部13连接于第一线圈模组12的内侧边缘。此时,过孔112对应内环的边缘设置。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线圈模组12可设置为方形环、三角环或多边形环状,在此不做限定。可以理解的,第一线圈模组12也可设置为相对设置的两部分组成,此时第一线圈模组12的内侧边缘是指两部分第一线圈模组12相对的侧边缘。在一实施例中,如图1、图2、图5、图6、图7、图8和图9所示,第一线圈模组12包括层叠设置的第一线圈122和第一屏蔽件123,第一线圈122设于第一屏蔽件123和容置槽111的底壁之间,第一导磁部13设于过孔112内,并与第一屏蔽件123的第一线圈模组12的内侧边缘连接。可以理解的,第一线圈122用于给接收装置2发射电磁充电信号等,第一屏蔽件123用于阻断第一线圈122发射的电磁充电信号等。可选地,第一线圈122和第一屏蔽件123呈环形设置。为了在发射装置1与接收装置2配合时,方便第一线圈122给接收装置2发射电磁充电信号等,第一线圈122设于第一屏蔽件123和容置槽111的底壁之间,此时第一屏蔽件123可有利于屏蔽发射装置1内的金属零件对第一线圈122产生干扰影响等。为了使得第一屏蔽件123实现良好的屏蔽效果,如图2、图6和图8所示,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屏蔽件123的尺寸大于第一线圈122的尺寸,也即第一屏蔽件123与第一线圈122抵接面的面积大于第一线圈122第一线圈122第一屏蔽件123抵接面的面积,也即第一屏蔽件123横截面的宽度大于第一线圈122横截面的宽度。在本实施例中,过孔112对应第一屏蔽件123的内侧边缘设置,如此使得第一导磁部13的一端与第一屏蔽件123的内侧边缘连接,另一端穿设于过孔112内,从而利用第一导磁部13和第一屏蔽件123的配合,有效隔绝和屏蔽发射装置1内的金属零件对第一线圈122产生干扰影响等,降低涡流的产生,提高充电效果。在一实施例中,如图1、图2、图7和图9所示,第一导磁部13与第一屏蔽件123为一体成型结构。如此设置一方面有利于提高第一导磁部13与第一屏蔽件123的加工效率,另一方面,有利于避免第一线圈122产生的电磁充电信号从第一导磁部13与第一屏蔽件123的连接处穿过。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导磁部13也可通过胶层与第一屏蔽件123连接,在此不做限定。在一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第一导磁部13与第一屏蔽件123的内侧边缘处连接,如此使得第一导磁部13与第一屏蔽件123的横截面呈横l型结构。为了避免第一导磁部13穿过过孔112后影响发射装置1与接收装置2的配合,从而充电效果。如图1、图2、图5、图6和图9所示,第一导磁部13穿过过孔112的一端与壳体11背向容置槽111的表面齐平。在一实施例中,为了使得第一导磁部13能够有效避免第一线圈模组12与发射装置1内的金属零件产生涡流,第一导磁部13的材质可选为磁导率高且电导率小的材料。可选地,第一导磁部13为磁条、磁环、铁氧体、纳米晶或非晶等,在此不做限定。为了进一步提高第一导磁部13与壳体11的安装稳固性,第一导磁部13嵌入过孔112内。在一实施例中,如图8所示,第一导磁部13呈环状设置,过孔112呈环形过孔。可以理解的,环状第一导磁部13与环形第一屏蔽件123的内侧边缘处连接,如此可实现良好的屏蔽效果。在另一实施例中,为了简化壳体11的结构,如图5和图7所示,壳体11的过孔112包括多个间隔设置的弧形孔,也即相邻两个弧形孔之间通过连接筋实现壳体11的一体连接,从而简化壳体11的结构。此时,第一导磁部13包括多个弧形段,每一弧形段设于一弧形孔内,并与第一线圈模组12连接。本发明还提出一种接收装置2,用于与充电组件100的发射装置1配合,从而使得接收装置2通过充电组件100的发射装置1实现无线充电。可以理解的,接收装置可以是智能电子设备,例如智能手表、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电子设备,在此不做限定。请结合参照图1、图2、图3、图4、图7、图8和图9所示,在本发明实施例中,该接收装置2包括外壳21、第二线圈模组22及第二导磁部23,其中,外壳21设有安装槽211和通孔212;第二线圈模组22设于安装槽211内;第二导磁部23设于通孔212内,并与第二线圈模组22连接,第二导磁部23用于引导发射装置1的磁感线至第二线圈模组22,即第一线圈模组12的磁感线可经由第一导磁部13和第二导磁部23被引导至第二线圈模组22。可以理解的,接收装置2的外壳21用于安装和保护第二线圈模组22,外壳21具有安装空间,第二线圈模组22装设于该安装空间内。为了便于发射装置1对接收装置2实现良好充电效果,第二线圈模组22设于外壳21的内壁或底壁上。为了提高第二线圈模组22的安装稳固性,外壳21设有安装槽211,第二线圈模组22容纳并限位于安装槽211内,此时第二线圈模组22与安装槽211的底壁抵接。可以理解的,安装槽211可以由外壳21的安装空间形成,也可以是外壳21的内壁为了更好的定位和安装第二线圈模组22设置。在本实施例中,外壳21还设有通孔212,也即通孔212贯通外壳21,并与外壳21的安装空间连通。可以理解的,通孔212与安装槽211呈间隔设置,此时第二线圈模组22装设于安装槽211内,第二导磁部23的一端与第二线圈模组22连接,另一端穿设于通孔212内,如此可利用第二导磁部23引导发射装置1的磁感线至第二线圈模组22,从而避免磁感线与接收装置2内的金属零件产生涡流。如图2和图5所示,通孔212开设于安装槽211的底壁,也即通孔212与安装槽211连通。本发明技术方案的接收装置2通过在外壳21上设置通孔212,将第二导磁部23设于通孔212内,并与第二线圈模组22连接,使得发射装置1与接收装置2配合充电时,利用第二导磁部23有效降低或避免第一线圈模组12与接收装置2内的金属零件(例如电路板、电池、钕铁硼磁铁等)产生涡流,从而提高充电效率,降低生热。如图10所示,现有充电组件的发射装置与接收装置配合,在无线充电过程中,第二线圈内孔的法线方向,存在较强的磁场,而在该位置存在大量金属零件,会产生涡流,降低充电效率的同时,生热加剧,对无线充电不利。如图11所示,本发明充电组件100的发射装置1与接收装置2配合,在无线充电过程中,由于接收装置2设置第二导磁部23,使得第二线圈222内孔的法线方向,存在较弱的磁场,而在该位置有效避免了大量金属零件与第一线圈122产生涡流,从而提高了充电效率的同时,降低了生热。在一实施例中,如图1、图2、图3和图4所示,通孔212对应第二线圈模组22的内侧边缘设置,第二导磁部23与第二线圈模组22的内侧边缘连接。可以理解的,第二线圈模组22具有内侧边缘,通孔212对应第二线圈模组22的内侧边缘设置。可选地,第二线圈模组22呈环形设置,环形第二线圈模组22形成有内环,外壳21的安装槽211也呈圆形或环形设置,环形第二线圈模组22设于安装槽211内。为了能够更好的避免第二线圈模组22与接收装置2内的金属零件产生涡流,第二导磁部23连接于第二线圈模组22的内侧边缘。此时,通孔212对应内环的内侧边缘设置。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二线圈模组22可设置为方形环、三角环或多边形环状,在此不做限定。可以理解的,第二线圈模组22也可设置为相对设置的两部分组成,此时第二线圈模组22的内侧边缘是指两部分第二线圈模组22相对的侧边缘。可以理解的,接收装置2的第二线圈模组22与发射装置1的第一线圈模组12呈对应设置,如此在接收装置2与发射装置1配合时提高充电效率和充电效果。在一实施例中,如图1、图2、图3、图4、图7、图8和图9所示,第二线圈模组22包括层叠设置的第二线圈222和第二屏蔽件223,第二线圈222设于第二屏蔽件223和安装槽211的底壁之间,第二导磁部23设于通孔212内,并与第二屏蔽件223的内侧边缘连接。可以理解的,第二线圈222用于接收发射装置1发射的电磁充电信号等,第二屏蔽件223用于阻断接收装置2内的金属零件对第二线圈222产生干扰。可选地,第二线圈222和第二屏蔽件223呈环形设置。为了在发射装置1与接收装置2配合时,方便第二线圈222接收发射装置1发射电磁充电信号等,第二线圈222设于第二屏蔽件223和安装槽211的底壁之间,此时第二屏蔽件223可有利于屏蔽接收装置2内的金属零件对第二线圈222产生干扰影响等。为了使得第二屏蔽件223实现良好的屏蔽效果,如图2、图4和图8所示,在本实施例中,第二屏蔽件223的尺寸大于第二线圈222的尺寸,也即第二屏蔽件223与第二线圈222抵接面的面积大于第二线圈222第二线圈222第二屏蔽件223抵接面的面积,也即第二屏蔽件223横截面的宽度大于第二线圈222横截面的宽度。在本实施例中,通孔212对应第二屏蔽件223的内侧边缘设置,如此使得第二导磁部23的一端与第二屏蔽件223的内侧边缘连接,另一端穿设于通孔212内,从而利用第二导磁部23和第二屏蔽件223的配合,有效隔绝和屏蔽接收装置2内的金属零件对第二线圈222产生干扰影响等,降低涡流的产生,提高充电效果。在一实施例中,如图1、图2、图7和图9所示,第二导磁部23与第二屏蔽件223为一体成型结构。如此设置一方面有利于提高第二导磁部23与第二屏蔽件223的加工效率,另一方面,有利于避免第二线圈222产生的电磁充电信号从第二导磁部23与第二屏蔽件223的连接处穿过。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二导磁部23也可通过胶层与第二屏蔽件223连接,在此不做限定。在一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第二导磁部23与第二屏蔽件223的内侧边缘处连接,如此使得第二导磁部23与第二屏蔽件223的横截面呈横l型结构。为了避免第二导磁部23穿过通孔212后影响发射装置1与接收装置2的配合,从而充电效果。如图1、图2、图3、图4和图9所示,第二导磁部23穿过通孔212的一端与外壳21背向安装槽211的表面齐平。在一实施例中,为了使得第二导磁部23能够有效屏蔽第二线圈模组22与接收装置2内的金属零件产生涡流,第二导磁部23的材质为磁导率高且电导率小的材料。可选地,第二导磁部23为磁条、磁环、铁氧体、纳米晶或非晶,在此不做限定。为了进一步提高第二导磁部23与外壳21的安装稳固性,第二导磁部23嵌入通孔212内。在一实施例中,如图8所示,第二导磁部23呈环状设置,通孔212呈环形通孔。可以理解的,环状第二导磁部23与环形第二屏蔽件223的内侧边缘处连接,如此可实现良好的屏蔽效果。在另一实施例中,为了简化外壳21的结构,外壳21的通孔212包括多个间隔设置的弧形孔,也即相邻两个弧形孔之间通过连接筋实现外壳21的一体连接,从而简化外壳21的结构。此时,如图7所示,第二导磁部23包括多个弧形段,每一弧形段设于一弧形孔内,并与第二线圈模组22连接。本发明还提出一种充电组件100,包括发射装置1和与发射装置1相配合的接收装置2。可以理解的,该发射装置1和接收装置2的具体结构参照上述实施例,由于本充电组件100采用了上述所有实施例的全部技术方案,因此至少具有上述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所带来的所有有益效果,在此不再一一赘述。在一实施例中,如图1、图2和图9所示,发射装置1包括壳体11、第一线圈模组12及第一导磁部13,壳体11设有容置槽111和过孔112,第一线圈模组12设于容置槽111内;第一导磁部13设于过孔112内,并与第一线圈模组12连接。接收装置2包括外壳21、第二线圈模组22及第二导磁部23,外壳21设有安装槽211和通孔212,通孔212与过孔112对应设置;第二线圈模组22设于安装槽211内;第二导磁部23设于通孔212内,并与第二线圈模组22连接。在发射装置1与接收装置2配合时,壳体11与外壳21抵接,且第一导磁部13与第二导磁部23抵接。可以理解的,本发明的发射装置1通过设置过孔112以及第一导磁部13,以及接收装置2通过设置通孔212以及第二导磁部23,利用第一导磁部13和第二导磁部23的导磁特性,改变磁场的传导路径,减少通过发射装置1与接收装置2内金属零件的磁感应强度,进而减小涡流损耗,提高充电效率。同时,提高了第二线圈222和第一线圈122的耦合系数,耦合系数由0.57提高到0.79,进一步提高无线电能传输效率。在本实施例中,发射装置1的第一线圈模组12与接收装置2的第二线圈模组22大小相同,也即第一线圈模组12的第一线圈122和第一屏蔽件123与第二线圈模组22的第二线圈222和第二屏蔽件223的结构轮廓和尺寸相同。当然,发射装置1的第一导磁部13与接收装置2的第二导磁部23的结构轮廓和尺寸相同。如此设置,当发射装置1对接收装置2进行无线充电时,发射装置1的第一导磁部13正好和接收装置2的第二导磁部23对齐接触。如图9和图11所示,第二线圈222内孔磁场明显减弱,说明存在于该位置的金属涡流效应明显减弱,提高传输效率的同时,使生热大大降低。此外,本发明的充电组件100可以使第二线圈222和第一线圈122的耦合系数明显增大,仿真结果显示,增加第一导磁部13和第二导磁部23后,第二线圈222和第一线圈122的耦合系数由0.57提高到0.79,进一步提高无线电能传输效率。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可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发明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发明的发明构思下,利用本发明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
技术领域
均包括在本发明的专利保护范围内。当前第1页1 2 3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