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高效散热无机绝缘密集型母线槽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936681发布日期:2020-02-14 22:39阅读:422来源:国知局
一种高效散热无机绝缘密集型母线槽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具体涉及一种高效散热无机绝缘密集型母线槽。



背景技术:

随着现代化工程设施和装备的涌现,各行各业的用电量迅增,尤其是众多的大型厂房车间和高层建筑的出现,作为输电导线的传统电缆已经不能满足大电流输送系统的要求,多路电缆的并联使用给现场安装施工连接带来了诸多不便,母线槽的出现解决了这个问题。母线槽是由铜、铝母线柱构成的一种封闭的金属装置,用来为分散系统各个元件分配较大功率。

空气式母线槽是母线槽中一类,空气式母线槽是将母线用绝缘衬垫支撑在壳体内,靠空气介质绝缘,现有的空气式母线槽工作过程中普遍存在以下缺点:一是采用dmc材料垫块连接,无弹性,导体放入后会因间隙产生震动,噪音大;二是母线工作中产生大量热,母线槽散热性能差,且存在“烟囱效应”的顽疾,从而导致母线槽温升过高,不同的安装方式(水平、垂直、竖直),须降容处理,存在安全隐患。同时其防护等级较低,导致其电气安全性能较低。

密集型母线槽是母线槽中的另一大类,性能较一般空气型高,但由于母线导体的密集放置而导致母线槽整体温升较高,较高的温度容易对母线自身的电阻产生影响;且一般密集型母线槽的耐火攻能依赖耐火材料,没有隔绝外部火焰的结构。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解决以上现有技术的不足,提出了一种高效散热无机绝缘密集型母线槽,包括由两盖板和两导热板围设而成的母线容纳槽,所述的母线容纳槽内设有沿垂直方向堆叠的母线导体,母线容纳槽的两导热板外侧均设有耐火板,所述的耐火板与导热板之间设有若干主动散热模块;

所述的主动散热模块包括主压缩气缸和副冷指,所述主压缩气缸设于耐火板上,所述主压缩气缸内设有主压缩活塞,所述主压缩活塞的前方为压缩腔,所述的压缩腔与耐火板内设置的气管相连通,所述的气管与若干副冷指相连通,所述副冷指包括冷指壁和设于冷指壁内的副推移活塞,所述冷指壁一端与气管相连通,另一端与导热板的外表面相连接并密封处理,所述副推移活塞的前端与导热板表面之间形成的空腔为冷腔,副推移活塞的后端连接有调节弹簧;

为了更好地实现母线槽的散热与绝缘功能,优选地,所述导热板与耐火板之间通过密封板连接并形成密封空腔。

优选地,所述的密封空腔内抽成真空。

优选地,所述的一个主动散热模块包括一个主压缩气缸和4个副冷指。

优选地,所述的盖板和导热板的内侧壁均设有云母板耐火绝缘层。

优选地,所述的母线均采用云母带缠绕绝缘。

优选地,所述的耐火板表面连接有散热片。

运行原理:主压缩气缸与若干副冷指共同形成斯特林主动散热循环,主压缩活塞压缩高纯氦气工质,驱动副推移活塞往复运动,形成两个理想的等温压缩、膨胀过程和两个等容吸热、防热过程,往复循环并产生冷量,对导热板内的母线主动散热。

有益效果:本发明中通过在导热板外侧设置耐火板提高耐火性能,通过导热板与耐火板之间的空腔在物理层面上隔绝火焰;通过斯特林主动散热循环对母线槽内部不断进行散热降温,避免母线导体的温升过高导致电阻变化影响电路正常运行。

附图说明

图1是一种高效散热无机绝缘密集型母线槽的立体示意图;

图2是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2中a部分的局部放大图;

图中:1、盖板,2、导热板,3、母线导体,4、耐火板,5、主压缩气缸,6、副冷指,7、主压缩活塞,8、压缩腔,9、气管,10、冷指壁,11、副推移活塞,12、冷腔,13、调节弹簧,14、密封空腔。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加深对本发明的理解,下面将结合实施例和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述,该实施例仅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构成对本发明保护范围的限定。

如图1-3所示,一种高效散热无机绝缘密集型母线槽,包括由两盖板1和两导热板2围设而成的母线容纳槽,所述的母线容纳槽内设有沿垂直方向堆叠的母线导体3,母线容纳槽的两导热板外侧均设有耐火板4,所述的耐火板4与导热板2之间均设有两主动散热模块;

所述的主动散热模块包括主压缩气缸5和副冷指6,所述主压缩气缸5设于耐火板4上,所述主压缩气缸5内设有主压缩活塞7,所述主压缩活塞7的前方为压缩腔8,所述的压缩腔8与耐火板4内设置的气管9相连通,所述的气管9与四个副冷指6相连通,所述副冷指6包括冷指壁10和设于冷指壁10内的副推移活塞11,所述冷指壁10一端与气管相连通,另一端与导热板2的外表面相连接并密封处理,所述副推移活塞的前端与导热板表面之间形成的空腔为冷腔12,副推移活塞的后端连接有调节弹簧13;

所述导热板与耐火板之间通过密封板连接并形成密封空腔14;所述的密封空腔14内抽成真空;所述的盖板和导热板的内侧壁均设有云母板耐火绝缘层;所述的母线均采用云母带缠绕绝缘;所述的耐火板表面连接有散热片。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