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适配智能终端的无线充电接收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928286发布日期:2020-02-14 17:28阅读:119来源:国知局
一种适配智能终端的无线充电接收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无线充电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适配智能终端的无线充电接收装置。



背景技术:

作为一种现代化的通信工具,手机早已经进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当中且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然而目前的手机主要采用有线充电(或称传导充电)方式,这种充电方式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充电器与手机之间连接有充电导线,严重影响着环境的整洁性和美观性;(2)各型号手机的充电接口不统一,导致充电器的通用性较差。手机无线充电技术作为上述问题的一个有效解决方案,目前已经成为了一个热门的研究方向,然而目前市面上已有的手机型号不具有无线充电功能的手机占据市场上较大的比重,因此不具有无线充电功能的手机的消费者将无法体验无线充电功能。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有效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适配智能终端的无线充电接收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具体技术方案如下:一种适配智能终端的无线充电接收装置,所述无线充电接收装置包括一个内壳体、及一个环绕在所述内壳体外侧面的外环体;

在所述内壳体的外周侧任意位置与所述外环体的内边侧任意位置相互铰接;

在所述内壳体内集成有接收线圈、功率转换模块,所述接收线圈连接在所述功率转换模块上,所述功率转换模块通过一个对外输出直流电能的引线连接一个引线接头,所述引线接头与所述智能终端的充电口相互适配。

进一步地,所述内壳体的一侧面外侧设置有粘接层,所述无线充电装置通过粘接层粘结在所述智能终端的背侧;

所述内壳体内部相反于设置有所述粘接层的一侧设置所述接收线圈。

进一步地,所述外环体为一个封闭的环状结构;

所述外环体的环状结构任意部分上为一个转轴;

在所述内壳体与所述外环体铰接的位置上,所述内壳体具有一个环扣所述转轴的结构,所述转轴与所述环扣转轴的结构构成所述内壳体与所述外环体的铰接。

进一步地,所述环扣转轴的结构包括圆筒、或并行排列数量至少为两个的圆形扣、或并行排列数量至少为两个的具有开口结构的圆形扣、或能够实现夹持并环套所述转轴的夹持结构。

进一步地,所述外环体为一个非封闭的环状结构;

所述外环体具有一个开口;

所述内壳体的外周侧上具有一个转动基体,对应所述开口处的所述外环体的两端可转动的连接在所述转动基体上。

进一步地,所述转动基体为圆柱体、长方体、正方体或异形体。

进一步地,在所述内壳体上设置有一个直流输入接口,所述直流输入接口连接在所述功率转换模块上。

进一步地,在所述外环体上设置有一个直流输入接口,所述直流输入接口通过导线连接在所述功率转换模块上。

进一步地,所述外环体内部具有容置并允许导线通过凹槽。

进一步地,所述外环体采用绝缘材料制作。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本实用新型能够实现不具有无线充电功能的手机使用无线充电技术进行充电,同时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个便于消费者使用的外环体,并该外环体能够提供支撑智能终端。

附图说明

图1a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一种适配智能终端的无线充电接收装置的第一实施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b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一种适配智能终端的无线充电接收装置的第一实施例的另一视角立体示意图;

图2a为本实用新型所述提供的第一实施例的正视图;

图2b为本实用新型所述提供的第一实施例的侧面剖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第二实施例的正面剖视图;

图4a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第三实施例的正面剖视图;

图4b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第三实施例的侧面剖视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第四实施例的正面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并不限定本实用新型的应用范围,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可以根据这些附图将本实用新型应用于其他类似场景;

如本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中所示,除非上下文明确提示例外情形“一”、“一个”、“一种”和/或“该”等词语并非特指单数,也可以包括复数。一般来说,术语“包括”或“包含”仅提示包括已明确标识的步骤和元素,而这些步骤和元素不构成一个排它性的罗列,方法或者设备也可能包含其它的步骤或元素。术语“基于”是“至少部分地基于”。术语“一个实施例”表示“至少一个实施例”;术语“另一实施例”表示“至少一个另外的实施例”。

如图1a、1b所示,分别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一种适配智能终端的无线充电接收装置的第一实施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及另一视角立体示意图,所述无线充电接收装置包括一个内壳体1、及一个外环体2;

在所述内壳体1的外周侧任意位置与所述外环体2的内边侧任意位置相互铰接,可实现所述内壳体1所处的平面与所述外环体2所处的平面产生相对角度;

在本实施例的附图中采用的所述内壳体1为圆盘状结构,并内部为中空结构,所述外环体2为圆环状结构;

因本实用新型所要实现的技术效果为所述内壳体1所处的平面与所述外环体2所处的平面产生相对角度,并在转动过程相互之间不产生影响,因此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内壳体1可以为非圆形结构,所述内壳体1可内置于于所述外环体2内部即可,所述外环体2亦然可以为非圆形结构,或圆形非闭合结构,并该非闭合位置并不是铰接位置处;

为了实现方便消费者的使用,优选为所述外环体2为圆环状结构,在使用过程中,可将所述外环体2进行转动,并所述手指可插入所述外环体2内,便于握持所述智能终端;

如图2a、2b所示,分别为本实用新型所述提供的第一实施例的正视图及剖视图,在所述内壳体1内集成有接收线圈11、功率转换模块12,所述接收线圈11设置在所述内壳体1内部,并与所述内壳体1的一侧面相互平行,并紧贴于该侧面上,所述功率转换模块12为pcb板,并在所述pcb板上集成有元器件,所述pcb板与所述接收线圈11相互平行;

所述接收线圈11连接在所述功率转换模块12上,所述功率转换模块12通过一个对外输出直流电能的引线13连接一个引线接头14,所述引线接头14与所述智能终端的充电口相互适配;

所述引线13部分置于所述内壳体1内,另一部分延伸出所述内壳体1外,所述引线接头14置于所述内壳体1外部;

所述内壳体1面向固定在智能终端一侧的外侧面设置有粘接层15,并设置有所述粘接层15的一侧为所述内壳体1相反于设置所述接收线圈11的一侧,所述无线充电装置通过粘接层15粘结在所述智能终端的背侧;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外环体2为一个非封闭的环状结构,所述外环体2具有一个开口20;

所述内壳体1的外周侧上具有一个转动基体10,对应所述开口20处的所述外环体2的两端可转动的连接在所述转动基体10上;

所述的连接方式为在所述外环体2对应开口20的两端上设置有转动凸起,在所述转动基体10对应所述转动凸起的位置上设置有转动凹槽,所述转动凸起置于所述转动凹槽内,两个所述转动凹槽相互对应设置,并在同一直线上,可实现所述外环体2沿着所述转动凹槽的直线进行转动,其中所述转动凸起与所述转动凹槽可以为现有技术中任意可实现相对转动的连接方式,因此并不做具体限定也毋须在附图中进行示出;

所述转动基体10为圆柱体、长方体、正方体或异形体;

所述内壳体1与所述外环体2通过转动基体10及相应的转动结构实现转动,并在转动后,可实现对智能终端进行支撑;

并在所述内壳体1与所述外环体2平行后,可实现将所述内壳体体1对准无线充电的发射线圈,实现无线充电,通过引线13及引线接口14将电能传输至智能终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可实现方便携带,提供支撑结构并能够对不具有无线充电功能的智能终端应用无线充电技术对手机进行供电;

如图3所示,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第二实施例的正面剖视图,本实施例与上述实施例内容部分相同,在此将不再赘述,唯不同之处在于,所述外环体2为一个封闭的环状结构;

所述外环体2的环状结构任意部分上为一个转轴21;

在所述内壳体1与所述外环体2铰接的位置上,所述内壳体1具有一个环扣所述转轴的环扣结构100,所述环扣结构100也可以理解为第一实施例中的所述转动基体10,所述转轴21与所述环扣结构100构成所述内壳体1与所述外环体2的铰接;

所述环扣结构100包括圆筒、或并行排列数量至少为两个的圆形扣、或并行排列数量至少为两个的具有开口结构的圆形扣、或能够实现夹持并环套所述转轴21的夹持结构;

如图4a、b所示,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第三实施例的正面剖视图及侧面剖视图,本实施例与上述实施例内容部分相同,在此将不再赘述,唯不同之处在于,在所述内壳体1上设置有一个直流输入接口16,所述直流输入接口16固定在所述功率转换模块12上,并所述直流输入接口16可实现接收直流电,并通过所述功率转换模块12、引线13及引线接口14传输至智能终端;

所述直流输入接口16包括但不限于tyepc接口、苹果手机数据线接口、或安卓机充电接口;

在本实施例中,同时实现了无线充电功能及有线充电功能,能够适配更多的使用场景;

如图5所示,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第四实施例的正面剖视图及侧面剖视图,本实施例与上述实施例内容部分相同,在此将不再赘述,唯不同之处在于,在所述外环体2上设置有一个直流输入接口16,所述直流输入接口16通过导线22连接在所述功率转换模块12上;

所述外环体2内部具有容置并允许导线22通过凹槽,所述凹槽并未在附图中进行示出,通过所述导线22通过所述转动基体10、或所述环扣结构100;

所述外环体2采用绝缘材料制作。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