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配电箱安装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707150发布日期:2020-01-15 00:59阅读:246来源:国知局
一种配电箱安装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建设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配电箱安装结构。



背景技术:

配电箱一般定义为:将开关设备、测量仪表、保护电器和辅助设备组装在封闭或半封闭金属柜中或屏幅上,即构成配电箱。现有的配电箱多见于住宅楼以及商业楼的楼道以及电气间内,其一般通过多个螺栓与墙壁固定,需要在配电箱体靠近墙壁的表面钻孔,安装过程复杂,不利于配电箱安装工程的快速进行。

为此,亟需一种配电箱安装结构,该安装结构使得配电箱的安装过程简单,安装效率高,缩短了配电箱的安装工期。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配电箱安装结构,该安装结构使得配电箱的安装过程简单,安装效率高,缩短了配电箱的安装工期。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

一种配电箱安装结构,包括固定于配电箱上的安装套以及固定于建筑墙壁上的固定柱;所述安装套内固定有对称设置的弹性弧片,所述固定柱远离建筑墙壁一端固定有卡接球,所述卡接球设置于所述安装套内并与所述弹性弧片相抵;所述安装套以及所述固定柱至少设有两组。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安装配电箱时,施工人员将配电箱上的安装套对准固定柱,然后将配电箱靠近建筑墙壁,使得固定柱端部上的卡接球进入安装套内与弹性弧片卡紧,从而使得安装套与固定柱固定,此外安装套与固定柱至少设有两组,实现了配电箱与建筑墙壁的安装固定,该安装过程简单高效,缩短了配电箱的安装工期。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安装套上套设有加强盖,所述加强盖与所述安装套外壁螺纹连接,且所述固定柱穿过所述加强盖并与之滑动连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加强盖套设于安装套上并与之螺纹连接,使得加强盖与安装套可拆卸连接固定,而固定柱穿过加强盖并与之滑动连接,故而使得固定柱与安装套的连接稳定。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加强盖远离所述安装套的侧壁上固定有加强短管,所述加强短管套设于所述固定柱上并与之滑动连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加强短管的设置,增大了加强盖与固定柱的滑动连接接触面积,使得固定柱与加强盖的滑动连接稳定。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安装套内还设有用于稳定所述卡接球的稳定装置,所述稳定装置包括固定于所述安装套远离安装套开口外的内侧壁上的伸缩套、滑动安装于伸缩套上的伸缩柱、固定于所述伸缩柱靠近所述安装套开口外的一端上的稳定箍以及设置于所述伸缩套内的抵紧弹簧;所述抵紧弹簧一端与所述伸缩柱远离所述稳定箍的一端固定,另一端与所述伸缩套远离所述伸缩柱的内侧壁固定;所述稳定箍远离所述伸缩柱的弧形表面与所述卡接球表面贴合并相抵。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卡接球嵌入安装套内时,卡接球与稳定箍远离伸缩柱的弧形表面贴合并相抵,此时,抵紧弹簧伸张,使得伸缩柱朝向伸缩套外滑动,从而使得稳定箍与卡接球抵紧,限制了卡接球的移动,使得固定柱与安装套连接稳固。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稳定装置还包括开设于所述安装套内壁上并与安装套外连通的驱动槽、一端与所述伸缩柱固定通过所述驱动槽穿出安装套的驱动条以及套设于所述安装套外壁上的驱动圈;所述驱动槽的长度方向与所述伸缩柱的滑动方向一致;所述驱动圈设置于所述驱动条远离所述安装套开口的一侧并与所述驱动条穿出安装套的一端相抵。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驱动圈转动时,其沿安装套的轴线朝向安装套开口处移动,直至驱动圈与驱动条抵紧,从而使得伸缩柱带动稳定箍与卡接球抵紧,进一步加强了安装套与固定柱连接的稳固性。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驱动圈外壁上固定有环绕驱动圈轴线分布的多个防滑条。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防滑条的设置,增大了施工人员手部与驱动圈的摩擦,防止施工人员转动驱动圈时打滑。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驱动圈靠近所述驱动条的表面固定有弹性圈片。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弹性圈片的设置,使得驱动圈与驱动条为弹性接触,有效减少了驱动圈与驱动条之间的磨损。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弹性弧片靠近所述卡接球的弧形表面开设有与所述卡接球表面贴合并相抵的卡接槽。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卡接槽的设置,增大了卡接球与弹性弧片的接触面积,使得卡接球于安装套内卡接稳固。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技术效果为:

1.当安装配电箱时,施工人员将配电箱上的安装套对准固定柱,然后将配电箱靠近建筑墙壁,使得固定柱端部上的卡接球进入安装套内与弹性弧片卡紧,从而使得安装套与固定柱固定,此外安装套与固定柱至少设有两组,实现了配电箱与建筑墙壁的安装固定,该安装过程简单高效,缩短了配电箱的安装工期;

2.当卡接球嵌入安装套内时,卡接球与稳定箍远离伸缩柱的弧形表面贴合并相抵,此时,抵紧弹簧伸张,使得伸缩柱朝向伸缩套外滑动,从而使得稳定箍与卡接球抵紧,限制了卡接球的移动,使得固定柱与安装套连接稳固;

3.当驱动圈转动时,其沿安装套的轴线朝向安装套开口处移动,直至驱动圈与驱动条抵紧,从而使得伸缩柱带动稳定箍与卡接球抵紧,进一步加强了安装套与固定柱连接的稳固性。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实施例的安装位置示意图。

图中:1、安装套;2、固定柱;21、卡接球;3、弹性弧片;31、卡接槽;4、加强盖;41、加强短管;5、稳定装置;51、伸缩套;52、伸缩柱;53、稳定箍;54、抵紧弹簧;55、驱动槽;56、驱动条;57、驱动圈;571、弹性圈片;572、防滑条。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如图1所示,一种配电箱安装结构,包括安装套1、固定柱2、弹性弧片3、加强盖4以及稳定装置5。安装套1为圆柱体结构,其一端端面开设截面呈方形的开口,且安装套1封闭的一端端面与配电箱靠近建筑墙壁的侧壁固定。结合图2所示,安装套1共设有四个,四个安装套1分别设置于配电箱侧壁四角处。固定柱2为圆柱体结构,其一端穿入建筑墙壁内并与建筑墙壁固定,且固定柱2共设有四根,四根固定柱2呈矩形阵列分布并与配电箱上的四根安装套1对齐。

如图1所示,弹性弧片3为截面呈圆弧形的片状结构,由铜片制成,且弹性弧片3共设有两个,两个弹性弧片3的端部分别与安装套1的内顶壁以及内底壁固定,使得两个弹性弧片3于安装套1内上下对称设置。此外,弹性弧片3靠近安装套1轴线的弧形表面上开设有卡接槽31,卡接槽31呈弧形,且卡接槽31设置于弹性弧片3靠近安装套1内的一侧。固定柱2远离建筑墙壁的一端固定有卡接球21,卡接球21呈球形,当安装配电箱时,配电箱靠近建筑墙壁,使得安装套1套设于固定柱2上,从而使得卡接球21挤压弹性弧片3并进入到安装套1内,此时,卡接球21的表面与卡接槽31的弧形内壁贴合并相抵。加强盖4为圆形盖状结构,其开口朝向安装套1的开口,且加强盖4套设于安装套1上并与安装套1外壁螺纹连接。此外,固定柱2远离建筑墙壁的一端穿过加强盖4的端面并与加强盖4滑动连接。加强盖4上设有加强短管41,加强短管41的轴线与加强盖4的轴线重合,其一端与加强盖4远离安装套1的端面固定,且加强短管41套设于固定柱2上并与固定柱2滑动连接。

如图1所示,稳定装置5包括伸缩套51、伸缩柱52、稳定箍53、抵紧弹簧54、驱动槽55、驱动条56以及驱动圈57。伸缩套51为圆管状结构,其一端封闭,另一端开放,且伸缩套51封闭的一端与安装套1远离安装套1开口外的内侧壁固定。伸缩柱52为圆柱体结构,其设置于伸缩套51内并与伸缩套51内壁滑动连接,且伸缩柱52一端穿出伸缩套51外。稳定箍53为圆弧形板状结构,其面积较大的弧形表面中部与伸缩柱52穿出伸缩套51的一端固定,且当卡接球21嵌入安装套1内时,稳定箍53面积较小的弧形表面与卡接球21的球面贴合并相抵。抵紧弹簧54设置于伸缩套51内,其轴线与伸缩套51的轴线重合,且抵紧弹簧54一端与伸缩套51远离伸缩柱52的内侧壁固定,另一端与伸缩柱52设置于伸缩套51内的一端端面固定,使得当抵紧弹簧54伸张时,伸缩柱52带动稳定箍53与卡接球21抵紧。驱动槽55开设于安装套1的内顶壁以及内底壁上并与安装套1外连通,驱动槽55的开口呈矩形,且驱动槽55的长度方向与安装套1的轴线方向一致。驱动条56为截面呈矩形的长条状,其长度方向竖直,且驱动条56一端与伸缩柱52靠近稳定箍53的一端弧形表面固定,另一端通过驱动槽55穿出安装套1。驱动圈57为圆圈状结构,其边框截面呈矩形,驱动圈57套设于安装套1上,且驱动圈57内壁与安装套1外壁螺纹连接。驱动圈57设置于驱动条56远离安装套1开口的一侧,且驱动圈57靠近驱动条56的圆环形表面上固定有弹性圈片571,弹性圈片571套设于安装套1上,且弹性圈片571由橡胶材料制成,使得当驱动圈57转动时,驱动圈57朝向安装套1开口方向移动,从而使得弹性圈片571与驱动条56穿出驱动槽55的一端抵紧,使得伸缩柱52带动稳定箍53与卡接球21抵紧。此外,驱动圈57的外壁上还固定有防滑条572,防滑条572为截面呈半圆形的条状结构,其长度方向与驱动圈57的轴线方向一致,且防滑条572设有多条,多条防滑条572环绕驱动圈57的轴线均匀分布。

本实施例在使用时,施工人员将配电箱上的安装套1对准固定柱2,然后将配电箱靠近建筑墙壁,使得固定柱2端部上的卡接球21进入安装套1内与弹性弧片3卡紧,且稳定箍53与卡接球21抵紧,从而使得安装套1与固定柱2固定牢固,此外安装套1与固定柱2设有四组,实现了配电箱与建筑墙壁的安装固定,该安装过程简单高效,缩短了配电箱的安装工期。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仅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凡属于本实用新型思路下的技术方案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前提下的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