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散热结构的预装式变电站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147496发布日期:2020-03-24 15:49阅读:149来源:国知局
带散热结构的预装式变电站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预装式变电站,特别涉及一种带散热结构的预装式变电站。



背景技术:

预装式变电站是一种高压开关设备、配电变压器和低压配电装置,按一定接线方案排成一体的工厂预制户内、户外紧凑式配电设备,即将变压器降压、低压配电等功能有机地组合在一起,特别适用于城网建设与改造,是继土建变电站之后崛起的一种崭新的变电站。变电站在工作时会产生大量的热气,使得变电站内的工作温度大幅升高,如果不进行散热降温处理,容易使得变电站过热损坏,目前大多数的变电站多数只是设置一些散热槽、散热孔之类的结构,散热效果不佳。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之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带散热结构的预装式变电站,它能够更加全面地加快变电站内部气体流通,将变电站工作产生的热量排出,降低工作温度,保证变电站稳定运行。

为达到上述之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带散热结构的预装式变电站,包括底座、外壳和顶盖,所述外壳安装在底座顶面,所述顶盖装配在外壳顶面,所述顶盖设有第一通道,所述第一通道分布有贯通顶盖底面的通孔,所述底座顶面分布有卡槽,各卡槽与各通孔分别位于同一垂直线上,各卡槽与各通孔之间装配有导管,所述导管分布有散热孔,所述顶盖分布有第二通道,所述第二通道位于第一通道上方两侧,所述第一通道与第二通道外侧之间设有通槽,所述顶盖顶面分布有连接孔,两连接孔与第二通道相贯通,所述连接孔旋接有连接头,两连接头之间安装有散热片。

进一步地,所述顶盖顶面分布有装配槽,所述装配槽槽底设有贯穿槽,所述贯穿槽与第二通道相贯通,所述第二通道底面设有限位槽,所述限位槽与贯穿槽之间安装有直流风扇,所述装配槽设有密封板,并且所述密封板底面与直流风扇相抵。

进一步地,所述密封板底面环绕有第一密封圈,所述装配槽槽底设有与第一密封圈适配的第一密封槽,所述密封板顶面设有第一螺孔,第一螺孔位于第一密封圈外侧,所述装配槽槽底设有第二螺孔,所述第一螺孔与第二螺孔旋接有螺丝。

进一步地,所述连接头底面设有第二密封圈,所述连接孔孔底设有与第二密封圈适配的第二密封槽。

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能够更加全面并且有针对性的对内部元件进行散热降温,更好地降低工作温度,大大延长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一种带散热结构的预装式变电站,包括底座1、外壳2和顶盖3,所述外壳2安装在底座1顶面,所述顶盖3装配在外壳2顶面,所述顶盖3设有第一通道31,所述第一通道31分布有贯通顶盖3底面的通孔32,所述底座1顶面分布有卡槽11,各卡槽11与各通孔32分别位于同一垂直线上,各卡槽11与各通孔32之间装配有导管4,所述导管4分布有散热孔41,各导管4伸入变电站内腔,能够更加全面并且有针对性的对内部元件进行散热降温,更好地降低工作温度,大大延长使用寿命。

所述顶盖3分布有第二通道33,所述第二通道33位于第一通道31上方两侧,所述第一通道31与第二通道33外侧之间设有通槽34,所述顶盖3顶面分布有连接孔35,两连接孔35与第二通道33相贯通,所述连接孔35旋接有连接头5,两连接头5之间安装有散热片51,所述连接头5底面设有第二密封圈32,所述连接孔35孔底设有与第二密封圈32适配的第二密封槽36,所述顶盖3一侧的第二通道33能够将变电站工作产生的热量导入散热片51进行散热处理,然后降低温度后的气体进入顶盖3另一侧的第二通道33中,接着再沿第一通道31进入导管4对变电站进行降温;同时也能便捷的拆装散热片51,便于后期维护维修。

所述顶盖3顶面分布有装配槽37,所述装配槽37槽底设有贯穿槽38,所述贯穿槽38与第二通道33相贯通,所述第二通道33底面设有限位槽39,所述限位槽39与贯穿槽38之间安装有直流风扇6,所述装配槽37设有密封板7,并且所述密封板7底面与直流风扇6相抵,所述密封板7底面环绕有第一密封圈71,所述装配槽37槽底设有与第一密封圈71适配的第一密封槽371,所述密封板7顶面设有第一螺孔72,第一螺孔72位于第一密封圈71外侧,所述装配槽37槽底设有第二螺孔372,所述第一螺孔72与第二螺孔372旋接有螺丝73,所述直流风扇6能够大大加快引导气体的流通,更快地对变电站内部气流流通加快,能快速的进行气体置换,快速进行降温,同时后期拆装便捷,便于直流风扇6的维护维修。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其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当中。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