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光伏板防水渍边框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310908发布日期:2020-04-07 21:56阅读:418来源:国知局
一种光伏板防水渍边框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光伏板边框,特别涉及一种光伏板防水渍边框。



背景技术:

太阳能光伏发电作为潜力巨大的清洁能源的生产模式,正受到人们的普遍重视,也成为国家重点支持并推广的新能源发展方向,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国家经济的发展。

但在光伏发电生产实践中,也渐渐暴露出一些不足,如光伏板因表面清洁原因而导致发电效率下降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设备寿命问题。光伏板组件暴露于大气环境中,不可避免地会有各种灰尘积聚,为保持稳定的发电效率,应定期对光伏板面进行喷水清洗或进行机械扫除,或在雨天通过雨水将灰尘冲刷去除。常规的光伏板边框一般凸出于光伏板面,在喷水清洗或雨天冲刷时,在光伏板的下部会产生一些积水,不能顺利地流动而离开板面,需经过较长时间蒸发才能去除,此时积水中含有的灰尘,则残留在板面上,形成较严重的水渍。这些水渍会对太阳光线起阻挡作用,有水渍的区域,将严重影响光伏板对太阳光的接收,导致光伏发电效率的下降。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为了弥补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了一种结构简单、利于积水排放、使用寿命长的光伏板防水渍边框。

本实用新型是通过如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光伏板防水渍边框,包括包覆在光伏板本体外围的边框,该边框由边框上片、边框左片、边框下片和边框右片依次连接组成,其特征在于:所述边框下片与光伏板本体采光面的接触区域为下片a面,下片a面为若干个片状结构,且相邻片状结构之间留有排水缝,排水缝的上方设置有连接两相邻片状结构的连接桥。

本实用新型将光伏板外围边框进行改进,在边框下片设置适当数量的排水缝,使光伏板表面的积水通过排水缝自然流出,解决表面水渍问题;为保证边框下片的结构完整性,在排水缝上部设置连接桥,以维持边框原有的功能及性能。

本实用新型的更优技术方案为:

所述连接桥包括两端设置桥脚的桥面梁,桥脚底部设置有桥脚底面连接区,两相邻片状结构的边缘设置有与桥脚底面连接区对应的下片顶面连接区;桥面梁与排水缝之间的空间形成桥拱。

所述下片顶面连接区和桥脚底面连接区焊接或粘结为一体,也可通过其他方式连接为一体。

所述下片a面的两端分别设置有一个排水缝,且下片a面的中部设置有一个或若干个排水缝;其中,所述边框左片和边框右片的底部均设置有与桥脚底面连接区位置对应的顶面连接区。

所述排水缝的宽度为切除长度,实现下片a面的片状断开。

所述边框为截面为u型的凹槽型长条结构,实现对光伏板本体的周边包覆。

太阳能光伏组件的四周,一般都设置固定边框,用于固定、密封太阳能电池组件、增强组件强度,延长使用寿命,便于运输、安装,并对板面进行支撑保护。边框结构具有一定的厚度,使得边框应高出光伏板板面一些。

为了取得最佳的接受阳光的效果,光伏板的安装一般不呈水平状态,而是使板面有一个适当的倾斜角度,以与太阳光的照射角度相适应。这样,在喷水清洗及雨天冲刷时,光伏板面上积聚的水就会沿着板面向下流动。此时,安装常规边框的光伏组件,其边框下片附近的板面的积水就不能保证顺利流出,而只能通过长时间蒸发去除,这样就经常产生水渍。

本实用新型对边框结构进行改进,将连续的边框下片的两个角部及中间的某一个或多个部位设计成非连续结构,即对原来的一个整体的下片进行改进,设计成多个小片,相邻两个小片之间留有一定长度的空隙,作为积水的流出通道,这个空隙叫做排水缝。为保证边框强度及完整的功能,在每一个排水缝的上部,设置一个连接桥,将相邻的两个小片连接成一体。这样,当光伏板面有积水时,积水可顺利地从排水缝中流出,离开光伏板面,从而解决光伏板表面积水问题,减少水渍的产生。

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设计合理,应用灵活,有效解决光伏板表面积水的问题,减少水渍的产生,保证光伏发电效率的稳定性,有利于提高设备寿命适于广泛推广应用。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排水缝及连接桥的平面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排水缝及连接桥的立面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排水缝开口的立体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连接桥的立体示意图。

图中,1连接桥,2排水缝,3桥面梁,4桥拱,5桥脚,6桥脚底面连接区,7下片顶面连接区,8下片a面,9切除长度,10光伏板本体,11边框左片,12边框下片,13边框右片。

具体实施方式

附图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具体实施例。该实施例包括包覆在光伏板本体10外围的边框,该边框由边框上片、边框左片11、边框下片12和边框右片13依次连接组成,边框下片12与光伏板本体10采光面的接触区域为下片a面8,下片a面8为若干个片状结构,且相邻片状结构之间留有排水缝2,排水缝2的上方设置有连接两相邻片状结构的连接桥1。

实施例1:

附图1为边框下片12上排水缝2的平面布置示意图,图1所示为设置三个排水缝2的具体实施例。光伏组件的安装,根据阳光照射情况,基本上为倾斜安装,光伏板平面与水平面呈一定的合适角度。因此,光伏板四周的边框,总有一个边条处于最下端。为方便描述,可将组成矩形边框结构的四个片状边条定义为:上片、下片、左片、右片,边框下片12即光伏板本体10倾斜布置时处于最下端的一片边条,也是阻挡积水顺利流出板面的一片。由于安装误差或使用一定时间后的光伏板、安装件变形等原因,使得边框下片12并不是总呈水平状态,而是有一个角部将成为这块光伏板本体的最低处,这个最低处即为积水排出的主要位置。本实用新型在边框下片12两端所处的两个角部各设置一个排水缝2,这样无论哪个角处于最低点,积水都有条件外排离开板面。同时,根据光伏板本体10的宽度情况,在边框下片12的中部设置一个或若干个排水缝2,这样,在边框下片12水平度较高的情况下,积水也可从中部排出,加快排水速度。

实施例2:

附图2、图3为排水缝2的详细图。在原始的边框下片12的与光伏板采光面接触的区域(图3、图4中的下片a面8),切除一定长度(图2、图3中的切除长度9),使下片处于非连续状态,作为排水缝2的主体宽度尺寸;边框下片12厚度与附图5所示的桥拱4的高度一起构成排水缝2的主体高度尺寸;排水缝2具有一定的高度尺寸,当光伏板本体10上落有较大灰尘颗粒时,也会随着水流从排水缝2中通过,不会造成颗粒沉积。边框下片12上设置排水缝2后已断开的小片边条,在端头处靠近排水缝2的部位,将与连接桥1的桥脚5进行连接,以使小片边条再次成为一个整体;边框下片12上与桥脚5连接部位的上表面定义为下片顶面连接区7。

实施例3:

如附图2、图3所示,在每个排水缝2的上面,设置一个连接桥1。连接桥1的左右两个桥脚5的下底面为桥脚底面连接区6,与排水缝2两侧边条的下片顶面连接区7搭接,通过焊接、粘贴或其他方式结合在一起,使得相邻的两个断开的小片又连接成一体,既构成了合适的排水缝2,又保证了边框的机械强度及完整功能。连接桥1的中部、两个桥脚5之间的横梁为桥面梁3,用于连接两个桥脚5;桥面梁3的下底面,适当高出桥脚底面连接区6的连接面,以增大连接桥1的水流通面积,使积水快速流出。图5为连接桥1立体示意图,该图描述了其各组成:桥面梁3、桥拱4、桥脚5,其中桥面梁3为连接桥1的连接受力主体结构,保证边框的强度、刚性等指标,实现边框原有的功能。

实施例4:

附图4为在边框下片12上设置排水缝2时的开口立体示意图,描述了一个排水缝2开口在边框下片12上的具体设置部位。光伏板四个边框的包括下片在内的每一片,都是截面为u型的凹槽型长条结构,光伏板组件的四个边缘将套在u型槽内,u型槽将有一个边与光伏板的工作面紧贴在一起。本实用新型就是在这个与工作面紧贴的边上进行改进,具体做法是,切断并移除这个边上一定长度的边条,使此处的光伏板边缘不再有边条覆盖接触,以保证板面的积水不受边条阻挡而顺利地从此处流出。在断开区域的的上方,设置连接桥1,连接桥1的两个桥脚5,分别落在断开区域两侧的边条端头,与连接桥1的桥脚底面连接区6搭接结合在一起,此处称为下片顶面连接区7。桥脚底面连接区6和下片顶面连接区7紧密配合,通过焊接、胶接或其他连接方式组成一个整体。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技术效果为:

(1)在呈一定倾角安装的光伏板组件的边框下片12设置排水缝2,使得板面上清洗积水及雨天积水得以快速排出,避免了水渍的产生,提高发电效率;

(2)在边框上因设置排水缝2而断开区域的上方设置连接桥1,使断开的边框下片12又连接在一起,确保边框原有的性能及功能;

(3)优先在光伏板边框下部的两个角部设置排水缝2,适应了由于安装误差或设备组件变形、安装件变形等原因造成的边框下片12不呈水平状态而导致有一个角部所处位置更低时的排水条件;

(4)在边框下片12的中间部位设置排水缝2,可保证在边框下片12水平度较好的情况下,积水可从中部排出,加快排水速度;

(5)在u型槽状的边框上,将与光伏板工作面接触的一个边进行部分切除以形成排水缝2,其他两个边保持原始状态,可使得边框下片12的形状变化及受力状态的变化量保持最小;

(6)排水缝2具有一定的高度尺寸,可使得光伏板面的较大灰尘颗粒随着水流通过排水缝2,而不会产生颗粒沉积。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