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端对端直流输电系统的电压补偿装置和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24537463发布日期:2021-04-02 10:19阅读:来源:国知局

技术特征:

1.一种端对端直流输电系统的电压补偿装置,其特征在于,连接于端对端直流输电系统中送端换流器和受端换流器之间的正极输电线路、金属回线和负极输电线路上;其包括正极补偿模块、金属回线连接模块、负极连接模块、线间连接模块和控制系统;

所述正极补偿模块和负极连接模块分别连接于正极输电线路和负极输电线路上,所述金属回线连接模块连接于金属回线上,所述线间连接模块一端连接正极补偿模块,另一端连接金属回线和负极输电线路;所述控制系统与正极补偿模块、金属回线连接模块、负极连接模块和线间连接模块连接;

所述正极补偿模块用于在控制系统的控制和线间连接模块的协助下实现对正极输电线路上电压降落的补偿;

所述金属回线连接模块用于在控制系统的控制和线间连接模块的协助下实现对金属回线上电压降落的补偿;

所述负极连接模块用于在控制系统的控制和线间连接模块的协助下实现对负极输电线路上电压降落的补偿;

所述线间连接模块用于在控制系统的控制下协助正极补偿模块正极补偿模块、金属回线连接模块和负极补偿模块;

所述控制模块用于检测端对端直流输电系统的运行方式,并基于所述运行方式确定动作信号,之后基于动作信号控制正极补偿模块、金属回线连接模块、负极连接模块和线间连接模块。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端对端直流输电系统的电压补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正极补偿模块包括旁路开关k、第一连接开关s1、第二连接开关s2、第三连接开关s3和补偿换流器;

所述第二连接开关s2一端连接送端换流器的第一送端换流器,其另一端与补偿换流器和第三连接开关s3依次串联后,与旁路开关k和第一连接开关s1均并联,所述第三连接开关s3的另一端连接受端换流器的第一受端换流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端对端直流输电系统的电压补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金属回线连接模块包括第九连接开关s9,所述第九连接开关s9一端连接受端换流器的第一受端换流器和第二受端换流器,另一端接地。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端对端直流输电系统的电压补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负极连接模块包括第六连接开关s6,所述第六连接开关s6两端分别连接送端换流器的第二送端换流器和受端换流器的第二受端换流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端对端直流输电系统的电压补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线间连接模块包括第四连接开关s4、第五连接开关s5、第七连接开关s7和第八连接开关s8;

所述第四连接开关s4和第七连接开关s7各自的一端均连接于第二连接开关s2和补偿换流器之间,所述第四连接开关s4的另一端连接于第六连接开关s6与第二送端换流器之间,所述第七连接开关s7的另一端接地;

所述第五连接开关s5和第八连接开关s8各自的一端均连接于第三连接开关s3和补偿换流器之间,所述第五连接开关s5的另一端连接于第六连接开关s6与第二受端换流器之间,所述第八连接开关s8的另一端连接于第九连接开关s9与第一受端换流器和第二受端换流器之间。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端对端直流输电系统的电压补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系统包括检测模块和控制模块;所述控制模块一端通过检测模块与端对端直流输电系统连接,其另一端与正极补偿模块、金属回线连接模块、负极连接模块和线间连接模块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端对端直流输电系统的电压补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检测模块用于检测端对端直流输电系统的运行方式,并基于所述运行方式产生控制指令,之后将控制指令发送给控制模块;

所述控制模块用于基于所述控制指令发送动作信号给正极补偿模块、金属回线连接模块、负极连接模块和线间连接模块,并发送触发信号触发正极补偿模块中的补偿换流器,使正极补偿模块、金属回线连接模块、负极连接模块和线间连接模块按照动作信号动作,实现对正极输电线路、金属回线和负极输电线路上电压降落的补偿。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端对端直流输电系统的电压补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运行方式包括单极运行和双极运行。

9.一种端对端直流输电系统的电压补偿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控制系统检测端对端直流输电系统的运行方式,并基于所述运行方式产生动作信号;

基于所述端对端直流输电系统的运行方式,所述控制系统基于动作信号控制连接于正极输电线路上的正极补偿模块,通过正极补偿模块在控制系统的控制和线间连接模块的协助下实现对正极输电线路上电压降落的补偿;或

所述控制系统基于动作信号控制连接于金属回线上的金属回线补偿模块,通过金属回线补偿模块在控制系统的控制和线间连接模块的协助下实现对金属回线上电压降落的补偿;或

所述控制系统基于动作信号控制连接于负极输电线路上的负极补偿模块,通过负极补偿模块在控制系统的控制和线间连接模块的协助下实现对负极输电线路上电压降落的补偿。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端对端直流输电系统的电压补偿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系统基于动作信号控制连接于金属回线上的金属回线补偿模块,通过金属回线补偿模块在控制系统的控制和线间连接模块的协助下实现对金属回线上电压降落的补偿,包括:

当端对端直流输电系统由双极运行切换到正极单极运行时,所述控制系统控制正极补偿模块的第一连接开关s1、线间连接模块的第七连接开关s7和第八连接开关s8闭合,并控制正极补偿模块的旁路开关k、第二连接开关s2、第三连接开关s3、线间连接模块的第四连接开关s4、第五连接开关s5、负极连接模块的第六连接开关s6以及金属回线连接模块的第九连接模块s9断开,使正极补偿模块的补偿换流器投入运行,通过补偿换流器输出的直流电压实现金属回线上电压降的补偿。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端对端直流输电系统的电压补偿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系统基于动作信号控制连接于金属回线上的金属回线补偿模块,通过金属回线补偿模块在控制系统的控制和线间连接模块的协助下实现对金属回线上电压降落的补偿,包括:

当端对端直流输电系统由双极运行切换到负极单极运行时,所述控制系统控制第六连接开关s6、第七连接开关s7和第八连接开关s8闭合,并控制旁路开关k、第一连接开关s1、第二连接开关s2、第三连接开关s3、第四连接开关s4、第五连接开关s5和第九连接开关s9断开,使补偿换流器投入运行,通过补偿换流器输出的直流电压实现金属回线上电压降的补偿。

12.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端对端直流输电系统的电压补偿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系统基于动作信号控制连接于正极输电线路上的正极补偿模块,通过正极补偿模块在控制系统的控制和线间连接模块的协助下实现对正极输电线路上电压降落的补偿,包括:

当端对端直流输电系统的运行方式为双极运行且需要对正极输电线路上的电压降进行补偿时,所述控制系统控制第二连接开关s2、第三连接开关s3、第六连接开关s6和第九连接开关s9闭合,并控制旁路开关k、第一连接开关s1、第四连接开关s4、第五连接开关s5、第七连接开关s7和第八连接开关s8断开,使补偿换流器投入运行,实现正极输电线路上电压降的补偿。

13.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端对端直流输电系统的电压补偿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系统基于动作信号控制连接于负极输电线路上的负极补偿模块,通过负极补偿模块在控制系统的控制和线间连接模块的协助下实现对负极输电线路上电压降落的补偿,包括:

当端对端直流输电系统的运行方式为双极运行且需要对负极输电线路上的电压降进行补偿时,所述控制系统控制第一连接开关s1、第四连接开关s4、第五连接开关s5和第九连接开关s9闭合,并控制旁路开关k、第二连接开关s2、第三连接开关s3、第六连接开关s6、第七连接开关s7和第八连接开关s8断开,使补偿换流器投入运行,实现负极输电线路上电压降的补偿。

14.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端对端直流输电系统的电压补偿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系统基于动作信号控制连接于正极输电线路上的正极补偿模块,通过正极补偿模块在控制系统的控制和线间连接模块的协助下实现对正极输电线路上电压降落的补偿,包括:

当端对端直流输电系统的运行方式为负极单极运行且需要对负极输电线路上的电压降进行补偿时,所述控制系统控制第二连接开关s2、第三连接开关s3和第九连接开关s9闭合,并控制旁路开关k、第一连接开关s1、第四连接开关s4、第五连接开关s5、第六连接开关s6、第七连接开关s7和第八连接开关s8断开,使补偿换流器投入运行,实现正极输电线路上电压降的补偿。

15.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端对端直流输电系统的电压补偿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系统基于动作信号控制连接于负极输电线路上的负极补偿模块,通过负极补偿模块在控制系统的控制和线间连接模块的协助下实现对负极输电线路上电压降落的补偿,包括:

当端对端直流输电系统的运行方式为正极单极运行且需要对正极输电线路上的电压降进行补偿时,所述控制系统控制第四连接开关s4、第五连接开关s5和第九连接开关s9闭合,并控制旁路开关k、第一连接开关s1、第二连接开关s2、第三连接开关s3、第六连接开关s6、第七连接开关s7和第八连接开关s8断开,使补偿换流器投入运行,实现负极输电线路上电压降的补偿。


技术总结
本发明提供一种端对端直流输电系统的电压补偿装置和方法,装置包括正极补偿模块、金属回线连接模块、负极连接模块、线间连接模块和控制系统;正极补偿模块和负极连接模块分别连接于正极输电线路和负极输电线路上,金属回线连接模块连接于金属回线上,线间连接模块一端连接正极补偿模块,另一端连接金属回线和负极输电线路;控制系统与各模块分别连接,用于控制各模块,实现电压降落的补偿,减小了系统损耗,降低了换流器的设计要求;另外本发明提供的补偿装置结构简单可靠,操作难度低,可广泛应用于两端双极直流输电系统或多端直流输电系统以及直流电网。

技术研发人员:陆晶晶;刘杉;许韦华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全球能源互联网研究院有限公司;国家电网有限公司;国网辽宁省电力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0.11.24
技术公布日:2021.04.02
当前第2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