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用多组蓄电池合路自动投切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667121发布日期:2020-10-28 12:16阅读:71来源:国知局
适用多组蓄电池合路自动投切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蓄电池技术领域,具体涉及适用多组蓄电池合路自动投切装置。



背景技术:

直流电源系统作为现代通信网络设备的基础供电设备,起着基石一样的作用,而蓄电池组是直流电源系统后备时间的保障。精准的蓄电池的浮、均充控制,将有效地保持蓄电池容量,延长蓄电池使用寿命;合理的蓄电池下电保护电压设置,是在保障电源系统后备时间前提下,减小系统放电对单体容量损伤。目前,市场上各品牌、各系列、各容量的蓄电池特性均不一致如浮充电压、均充电压、充电限流、放电曲线、使用年限等,当存在大批量、多个品牌的蓄电池组在网运行。因其投产年限、运行工况均不一致,其设备特性差异巨大。再将大批量的蓄电池组替换时,将有大量仍有使用价值的蓄电池,因为单体特性不一致,无法与新电池一并使用,只能报废。基于以上问题,新旧蓄电池组不能并用,会增加公司运营成本,造成巨大浪费;同时处理报废的蓄电池,也将会对环境很大污染。

针对以上问题,使用适合蓄电池组特性的运行方式来控制和使用蓄电池,维持蓄电池容量,延长蓄电池使用年限,进而达到节约成本、减少污染的目的,自动投切装置对电池组进行独立控制,保证任一路蓄电池发生故障时可以准确有效及时地将其切出充放电回路并进行隔离,同时对其他电池组不产生影响,自动投切装置适用多组蓄电池合路,解决蓄电池扩容后不同容量、不同品牌、不同使用年限的蓄电池组并联使用。

在自动投切装置的使用中,需要通过散热孔进行散热,但由于是开放状的结构,机体内部的灰尘、外部的杂质等,均容易进入散热孔,而散热孔一般为开设在机体的表面,一旦出现堵塞,清理起来较为困难。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适用多组蓄电池合路自动投切装置,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适用多组蓄电池合路自动投切装置,包括机体,所述机体的顶部表面均匀开设有散热孔,所述机体的外部设置有与散热孔数量相适配的防护筒,所述防护筒的底端固定有橡胶环,所述防护筒插入散热孔的内侧与机体连接,所述防护筒的外径与散热孔的内径相等。

优选的,每两个相邻的所述防护筒之间连接有连接柱,其中任意一个所述连接柱的表面固定有拉柱,所述橡胶环为弹性材质构件,且所述橡胶环为中空的圆台结构。

优选的,所述机体的表面两侧以及后端两侧分别固定有横截面呈“l”型结构的侧安装板与底连接板,且两者的表面两端对称开设有主螺孔,所述主螺孔的内侧设置有多个呈同心圆状的内螺纹环,处于最内侧的所述内螺纹环外表面向所述主螺孔的内壁处依次固定有多个内连接片。

优选的,所述内连接片与内螺纹环均为金属材质构件,多个所述内螺纹环与主螺孔的内壁均开设有螺纹。

优选的,所述机体的表面安装有操作面板,所述操作面板的表面安装按钮。

优选的,所述机体的表面相对于操作面板的侧边开设有面槽。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通过设计的橡胶环,可以形变插入至散热孔内,在使用中,不仅不会影响正常的散热效率,同时能够将灰尘粘附在橡胶环与防护筒的内壁,便于后期的清理,以及对散热孔的防护;

2.通过设计的内螺纹环,便于在后期使用中,根据不同的安装需求进行相适配的调节,使用起来更加方便,大大的缩小了使用的局限性,避免现有单一大小的螺孔出现无法安装的情况,灵活性得到提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正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俯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防护机构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图1中a区域的放大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采用主功率控制电路与环流控制电路的电路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采用主功率控制电路的电路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采用主功率控制电路、环流控制、独立充电电路的电路图。

图中:1、机体;2、操作面板;3、侧安装板;4、面槽;5、防护筒;6、底连接板;7、拉柱;8、连接柱;9、橡胶环;10、内连接片;11、内螺纹环;12、主螺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实施例1

请参阅图1至图4,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适用多组蓄电池合路自动投切装置,包括机体1,机体1的顶部表面均匀开设有散热孔,机体1的外部设置有与散热孔数量相适配的防护筒5,防护筒5的底端固定有橡胶环9,通过设计的橡胶环9,可以形变插入至散热孔内,在使用中,不仅不会影响正常的散热效率,同时能够将灰尘粘附在橡胶环9与防护筒5的内壁,便于后期的清理,以及对散热孔的防护,防护筒5插入散热孔的内侧与机体1连接,防护筒5的外径与散热孔的内径相等。

本实施例中,优选的,每两个相邻的防护筒5之间连接有连接柱8,其中任意一个连接柱8的表面固定有拉柱7,橡胶环9为弹性材质构件,且橡胶环9为中空的圆台结构。

本实施例中,优选的,机体1的表面两侧以及后端两侧分别固定有横截面呈“l”型结构的侧安装板3与底连接板6,且两者的表面两端对称开设有主螺孔12,主螺孔12的内侧设置有多个呈同心圆状的内螺纹环11,通过设计的内螺纹环11,便于在后期使用中,根据不同的安装需求进行相适配的调节,使用起来更加方便,大大的缩小了使用的局限性,避免现有单一大小的螺孔出现无法安装的情况,灵活性得到提升,处于最内侧的内螺纹环11外表面向主螺孔12的内壁处依次固定有多个内连接片10。

本实施例中,优选的,内连接片10与内螺纹环11均为金属材质构件,多个内螺纹环11与主螺孔12的内壁均开设有螺纹。

本实施例中,优选的,机体1的表面安装有操作面板2,操作面板2的表面安装按钮。

本实施例中,优选的,机体1的表面相对于操作面板2的侧边开设有面槽4。

在本装置进行使用中,采用主功率控制电路+环流控制电路的方式进行使用,其中主功率控制电路为接触器,环流控制电路为继电器+电阻+二极管,其主要功能如下:

利用蓄电池组中点电压采集,来检测各蓄电池组电压;利用直流分流器,来检测直流电源电池投切器运行电流;利用直流接触器来控制各电池组投切、运行;利用放电电阻,来平衡各电池组间压差,并自身施加电能转化成热能,以自然散热的方式消化;利用多个开关电源电池管理功能控制电路、逻辑来分别管理蓄电池组运,同时在使用中,能够实现对电池组的独立控制、多组蓄电池并联功能,且支持不同材质或规格的电池混合使用,实现传统铅酸和新铁锂电池的混用;装置设计简洁、可靠,支持插框安装与壁挂安装,降低新电池替换速度和数量,减少电池的投资;带环流控制电路,投切过程系统无中断现象,无环流现象;为电池回路提供最大400a持续输出电流能力,提供2路电池熔芯,有效提供保护;易于扩充电池容量,延长电池的后备时间;提供1路母排电压采集,a、b各组电池电压采集,1路电池总电流采集,4路电池中点电压采集,智能显示、通讯、告警和保护;提供1路di,2路do,实现告警等相关开关量的输入输出,提供rs232通信接口,在后期的使用中,有效的解决了电池组使用年限和利用率低的重要问题:不同品牌、不同均、浮充电压、不同使用年限的蓄电池组,能够在同一套48v电源系统内进行自动投切,同时充电、放电的运行过程中,具有防止过充、过放功能,不改变各蓄电池组运行状态,不影响各蓄电池组使用寿命,具体电路图见图5;

实施例2

与实施例1中的不同之处在于:请参阅图6:采用主功率控制电路,提供多路电池自动投切控制,支持同时放电和分路放电,支持同时充电和分路充电;在使用中利用mos管的高速开关性能,通过pwm控制,实现脉冲性充放电,抑制环流;每路配置电池熔丝做过流保护,避免mos管失效引发主功率回路过流;不需要环流控制电路,且采用mos管,相对于主功率电路采用接触器控制的方案,成本较低,但mos管故障率会比接触器略高;利用mos管的高频开关特性,可以通过调节mos管导通时间适应不同电池容量、类型的充放电需求,主功率电路采用高频开关,高频下的导通和关断需要进行噪声抑制,避免峰峰值和杂音等;

实施例3

与实施例1以及实施例2中的不同之处在于:请参阅图7:采用主功率控制电路+环流控制+独立充电电路的方式进行操作,其中主功率控制电路为接触器,环流控制为继电器+电阻+二极管,独立充电电路为dc/dc模块,提供多路电池自动投切控制,支持同时放电和分路放电,支持同时充电和分路充电;

带环流控制电路,投切过程系统无中断,无环流;

每路配置电池熔丝做过流保护,避免单组电池失效或故障弓发主功率电路过流的风险;

受电源均浮充状态管理的限制,可以对电池独立均充,保障将每组电池充满;

每路电池充电电流不大于0.15c;

电及放电时的纹波电压满足通信电源标准,即衡重杂音不大于2mv,峰峰杂音(0-20mhz)不大于200mv;

功率电路采用接触器,可靠性高,应用;

支持不同容量、新旧和类型的电池共用;

电池测试功能:

功能描述:通过放电测试来判断当前电池的状况,达到电池故障提醒的目的。

性能要求:

a.通过设定可以进入测试状态对电池状况进行测试,并且能在电池异常时进行告警提示。

b.在达到测试结束条件时可以自动进入浮充状态。

在使用前,将通过连接柱8连接的各个防护筒5底端的橡胶环9插入机体1顶部表面的散热孔内,在插入中,橡胶环9通过形变插入至散热孔内,在使用中,不仅不会影响正常的散热效率,同时能够将灰尘粘附在橡胶环9与防护筒5的内壁,便于后期的清理,以及对散热孔的防护,后期在清理中,将拉柱7向上拉拽,即可通过连接柱8带动所有的防护筒5,随后防护筒5带动橡胶环9从散热孔内拉出,从而完成分离,随后对防护机构进行整体的清理,同时在对机体1的安装中,根据外部的螺孔以及螺栓的直径对主螺孔12的内径进行调节,当处于主螺孔12最内部的内螺纹环11直径小于连接用的螺栓,可以通过尖状的钳子将最内部的内螺纹环11扳断,在扳断中,需要与内连接片10的端部连接,并将内连接片10的端部与相邻的内螺纹环11分离,从而完成拆卸,便于在后期使用中,根据不同的安装需求进行相适配的调节,使用起来更加方便,大大的缩小了使用的局限性,避免现有单一大小的螺孔出现无法安装的情况,灵活性得到提升。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