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防震的移动电源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0718284发布日期:2022-07-12 23:11阅读:159来源:国知局
一种可防震的移动电源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移动电源技术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可防震的移动电源。


背景技术:

2.目前,大部分移动电源采用塑料外壳对内部的结构进行保护,当移动电源摔落时,很容易摔坏移动电源内部的电路板或者导致线路断路。为解决该问题,部分移动电源在外壳侧面设置硅胶护套,或者在移动电源的内部设置缓冲、防震结构,这种设置虽然对部分移动电源起到缓冲、防震作用,但是对于采用“工字型”的支架的移动电源并不能起到很好的效果。


技术实现要素:

3.为解决背景技术中的不足(缺陷),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可防震的移动电源。该移动电源通过对支架的结构,以及电池和电路板的分布作具体限定,同时在端板的外端面设软胶层,保证了移动电源在摔落时也不会摔坏电路板或者影响内部电路,具有较好的防震、缓冲作用。
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可防震的移动电源的技术方案如下。
5.一种可防震的移动电源,包括外壳以及设于外壳内的支架;所述支架为呈“工字型”的金属支架,其具有两个端板和一个侧板,所述端板相互平行,所述侧板垂直于端板;所述外壳套设于端板的侧面,所述端板的外端面裸露于外侧;所述外壳与端板可拆卸连接,所述侧板两侧分别设置有电池和电路板,所述电池和电路板平行于侧板设置;所述端板的外端面设有软胶层,所述软胶层分散分布
6.进一步地,所述外壳的外侧面设有软胶层。
7.进一步地,所述软胶层分散分布或者包裹外壳的外侧面。
8.进一步地,所述电池的外侧设有电池仓盖,所述电池仓盖与支架形成电池仓。
9.进一步地,所述电池仓盖的外侧面与外壳的内侧面之间具有缓冲空间。
10.进一步地,所述电路板与支架之间设有加强板筋,所述加强板筋与支架可拆卸连接。
11.进一步地,所述外壳的内腔为贯通两个端面的通孔;所述端板的内侧面设有向内收缩的第一台阶结构;另一端板的轮廓与通孔的轮廓相适配,该端板的外侧可拆卸连接有端盖;所述端盖的内侧面设有向内收缩的第二台阶结构,所述第一台阶结构和第二台阶结构与外壳的端面和靠近端面的通孔轮廓相适配。
12.进一步地,所述支架为铝支架,所述外壳的材料为塑胶。
13.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及有效效果为:本实用新型的可防震移动电源的电池和电路板设于侧板上,且与侧板保持平行,当移动电源摔落且外壳侧面受到撞击时,撞击能量沿外壳、端板传递,其对侧板上的电池和电路板的影响较小。当移动电源摔落且外壳端面受到撞击时,撞击能量沿端板、侧板传递,在软胶层的作用下,撞击能量得到衰
减,最终降低了对侧板上电池和电路板的影响。通过对支架的结构,以及电池和电路板的分布作具体限定,同时在端板的外端面设软胶层,保证了移动电源在摔落时也不会摔坏电路板或者影响内部电路,具有较好的防震、缓冲作用。另外,电池和电路板产生的热量通过金属支架将进行散热,将软胶层分散设置在端板的外侧面,既达到了缓冲防震效果,同时也不影响金属支架的散热效果。
附图说明
14.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移动电源的透视图;
15.图2为移动电源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16.图3为支架、加强板筋和电池仓盖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17.1.外壳;2.支架;21.左端板;211.第一台阶结构;22.右端板;23.侧板;231.加强板筋;3.电路板;4.电池仓盖;5.端盖;6.盖板。
具体实施方式
18.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19.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20.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21.下面结合附图1-3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说明。
22.一种可防震的移动电源,如图1所示,由外壳1、支架2、电路板3、电池仓盖4、端盖5和盖板6构成。其中,支架2、电池仓盖4、端盖5和盖板6采用铝材,外壳1采用塑料。外壳1具有内腔结构,该内腔结构为贯通两个端面的通孔。支架2、电路板3和电池仓盖4设于外壳1的内腔中,端盖5连接于支架2端面,盖板6连接于端盖5上。
23.如图2-3所示,支架2呈“工字型”,其由左端板21、右端板22和侧板23构成,左端板21和右端板22相互平行,侧板23垂直于左端板21和右端板22。左端板21的内侧端面设有向内收缩的第一台阶结构211,右端板22的轮廓与外壳1通孔的轮廓相适配,装配时右端板22可穿过通孔。右端板22的外侧端面螺纹连接有端盖5,端盖5的内侧端面设有向内收缩的第二台阶结构。第一台阶结构211和第二台阶结构与外壳1的端面和靠近端面的通孔轮廓相适配。装配时,第一台阶结构211和第二台阶结构卡入外壳1的通孔中,使外壳1、支架2和端盖5形成装配。为保证移动电源的外观,在端盖5的外端面还螺纹连接有盖板6。
24.如图1所示,支架侧板22上侧螺纹连接有电路板3,电路板3与侧板23之间还设有加强板筋231,加强板筋231与侧板23螺纹连接。加强板筋231加强了侧板23的强度,同时也进
一步保护了电路板3,使电路板3不易被摔坏。在侧板23的下方卡接有电池仓盖4,电池仓盖4与支架2形成用于容纳电池的电池仓。电池仓盖的外侧面与外壳1的内侧面之间具有缓冲空间。当移动电源外侧面受到撞击时,缓冲空间能有效缓解冲击,最终使电池得到保护。在本实施例中,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电路板3和电池均平行与侧板设置。在使用过程中,电路板3和电池产生的热量通过铝支架2传递至其端面,端面向外散热,最终实现散热功能。
25.在左端板21的外端面和端盖6的外端面设有软胶层,软胶层在其所处端面上分散分布。当移动电源摔落且外壳1端面受到撞击时,撞击能量沿端板、侧板23传递,在软胶层的作用下,撞击能量得到衰减,最终降低了对侧板上电池和电路板3的影响。另外,电池和电路板3产生的热量通过铝支架2将进行散热,将软胶层分散设置在左端板21和盖板6的外侧端面,既达到了缓冲防震效果,同时也不影响铝支架2的散热效果。
26.在外壳1的外侧面分散设有软胶层。可以理解的是,若软件层包裹外壳1的外侧面,也能够起到缓冲、防震作用,同时也不会影响移动电源的散热效果。当移动电源摔落且外壳1侧面受到撞击时,撞击能量沿外壳1、端板传递,其对侧板上的电池和电路板3的影响较小。
27.上述结构中,通过对支架2的结构,以及电池和电路板3的分布作具体限定,同时左端板21和盖板6的外侧端面设软胶层,保证了移动电源在摔落时也不会摔坏电路板3或者影响内部电路,具有较好的防震、缓冲作用。
28.显然,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所作的举例,而并非是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