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供电能力的主动配电网安全等级划分方法

文档序号:10728706阅读:434来源:国知局
一种基于供电能力的主动配电网安全等级划分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涉及一种基于供电能力的主动配电网安全等级划分方法。本发明方法充分考虑主动配电网的特点,建立了节点多性质的最大供电能力求解模型,考虑分布式电源及储能系统的相关约束和电压约束,将其中的非线性约束转化为旋转锥约束形式,并用锥优化方法进行计算,提高了计算速度和准确性;同时,本发明方法以静态安全分析为基础定义并构建了适用于主动配电网的安全评价指标体系,进而建立了主动配电网的安全等级划分模型,实现对主动配电网安全性的有效评价。
【专利说明】
-种基于供电能力的主动配电网安全等级划分方法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设及一种主动配电网安全性评价方法,尤其是一种基于供电能力与安全等 级划分的安全性评价方法。
【背景技术】
[0002] 随着分布式能源在配电网中的渗透率不断提高,传统配电网的运行控制方式已经 不能适应当今高渗透率分布式能源的接入,由此带来的技术及管理等多方面的问题决定其 有必要向主动配电网演变。由此,2008年在国际大会议配电与分布式发电专委会上,C6.11 项目组在所发表的"主动配电网的运行与发展"研究报告中明确提出了主动配电网W及分 布式能源的概念,并且欧洲已经建立了主动配电网的实际研究示范工程。目前,国内外对主 动配电网的研究主要设及控制方式、分布式电源的规划及优化调度、电压管理、电动汽车的 主动管理、需求侧管理、主动配电网的保护和故障定位等。国内外对主动配电网各方面的研 究已取得了可观的成果,但对安全性评估方面却设及不多。
[0003] 传统配电网一般通过配电网结构重构及较大的负荷裕度来应对系统的不确定性 W保证供电可靠性,而主动配电网的供电安全受间歇性电源及现有资源可利用情况等新特 征的影响,其挑战在与如何通过信息通信系统及高级测量设备综合分布式电源、储能系统 和主动负荷的信息资源的限制情况完成对现有资源的综合利用。对于传统配电网安全性研 究方向主要设及可靠性分析,风险性评估W及供电能力分析等,对主动配电系统安全性评 估研究则增加了新的元素。分布式能源的接入对潮流的影响是主动配电网安全性评价的新 增影响因素之一,必须在满足热稳定及电压约束的前提下,对主动配电网的最大供电能力 及安全性做出评估。
[0004] 综上所述,有必要发明一种主动配电网最大供电能力计算方法W及安全性评价方 法,W完成分布式能源接入对主动配电网安全性的影响程度的评估。

【发明内容】

[0005] 本发明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定性定量评价主动配电网安全性的基于供电能力的 主动配电网安全等级划分方法。
[0006] 为实现上述目的,采用了 W下技术方案:本发明所述方法的具体步骤如下:
[0007] (1)考虑分布式电源出力的波动性及接入电网的容量大小,对主动配电网进行失 负荷分析,判断电网的失负荷情况并计算失负荷率指标;
[000引(2)考虑分布式电源及主动负荷的波动性,分析过负荷即线路越限情况并计算越 限指标;
[0009] (3)建立节点多性质主动配电网最大供电能力模型并转化为锥优化模型进行计 算,结合实际负荷水平,计算主动配电网的供电安全裕度;
[0010] (4)进行主动负荷特性分析,根据主动负荷的可控性及分布均衡性分析定义并计 算主动负荷赌;
[0011] (5)应用一致性主动控制原则分析储能装置的充放电作用为主动配电网带来的灵 活性,定义并计算主动调节率指标;
[0012] (6)对步骤(3)、(4)、(5)中得出的安全裕度指标、主动负荷赌指标及主动调解率指 标进行综合分析定义并计算主动安全度指标,建立主动配电网的安全性评价指标体系; [OOU] (7)根据步骤(1)、(2)、(6)得出的失负荷率指标、娜良指标和主动安全度指标的大 小进行主动配电网安全等级划分。
[0014] 进一步的,在步骤(1)中,所述的主动配电网的失负荷率指标不同于传统配电网或 输电网中的失负荷率,前者是根据分布式电源的渗透率大小及波动性程度进行定义的,而 后者是在进行N-I+1校验或N-I校验的过程中得出的;
[0015] 所述步骤(1)的具体过程如下:
[0016] 当接入分布式电源的容量为电网提供比例较大的用电负荷时,一旦出现分布式电 源出力波动大的情况,如出力突然大幅度下降,将有可能失去一部分负荷,此种情况下的失 负荷率指标(用LLR表示)计算公式为:
[0017]其中,Piioss为节点i的失负荷量,m为失负荷节点数,Pj为节点j的负荷值,M为负荷 节点个数,a功节点i所带负荷的等级因子(0<〇1《1),〇1越大,节点i所带负荷越重要,曰功 节点j所带负荷的等级因子;
[0018] 进一步的,在步骤(2)中,所述的主动配电网的越限指标不同于传统配电网或输电 网中的越限指标,前者是分布式电源渗透率的大小及主动负荷的波动性与随机性带来的影 响,而后者是在进行N-1+1校验或N-I校验的过程中得出的;
[0019] 所述步骤(2)的具体过程如下:
[0020] 当负荷波动很大时,如出现负荷大幅度增加有可能导致线路越限情况的发生,越 限指标(用TC表示)的计算公式为
[0021] 其中,1代表越限支路,e为越限支路条数;Pi%越限支路1的潮流;Piiim为支路1的 极限容量;《1为支路权重。
[0022] 进一步的,在步骤(3)中,所述的节点多性质主动配电网最大供电能力计算模型考 虑了除热稳定约束及电压约束之外的分布式电源及储能系统的相关约束,并定义运算符 "将运些约束嵌入计算模型中;在进行锥模型转换时,同样把分布式电源及储能系统的 相关约束进行了转换;
[0023] 所述步骤(3)的具体过程如下:
[0024] (3-1)建立节点多性质最大供电能力求解模型
[0025] 首先定义主动配电系统的最大供电能力(用ATSC表示)为在当前配电网结构确定 的前提下,满足分布式电源及储能系统约束,热稳定及电压约束的最大负荷供应能力;
[0026] 根据主动配电网最大供电能力的定义,建立了节点多性质主动配电网最大供电能 力求解模型,模型如下;
[0027] 目标函数为:
[0028]其中,Pi为节点i的负荷,M为负荷节点个数;
[00巧]约束条件为:
[0030]
[0031] 其中,定义上式运算符"@ "表示节点i由单纯的负荷节点接入分布式电源或储能 系统后变为带有电源性质的节点,并不是在数值上相加,实际上是增加了电源节点的个数 及约束;上述约束条件中第一、二个公式为系统的潮流约束,第=个公式为运行电压水平约 束,第四个公式为支路电流约束,第五个公式为分布式电源的功率约束,第六个公式为储能 系统充放电功率约巧.笠 A、八个公击为储能系统的補由献杰约巧,
[003^ 其中,
Dij = gijbshij/2;
[003;3 ] Ai j、Bi j、Ci j、Di j为计算节点i与节点j之间线路上流过电流的系数;
[0034] gi j、bi j、bshu分别为节点i与节点j之间线路的电导、电纳和对地电纳;
[00对 611、811、6^、84分别为节点导纳矩阵中的自电导、自电纳、互电导、互导纳;
[0036] 心¥^、01汾别为节点1、滤电压幅值和相角差;
[0037] Pi、化分别为节点i的负荷有功功率和无功功率;
[0038] 是、香分别为节点i的负荷有功功率、无功功率上限;
[0039] 时Ci、Qdc汾别为接入节点i的分布式电源有功出力和无功出力;
[0040] 扣ssi、跑SSi分别为接入节点i的储能装置的有功充放电功率和无功充放电功率;
[OOW Vimax、Vimin分别为节点i电压幅值上下限;
[0042] IuJumax分别为支路ij的电流幅值及其上限;
[0043 ] SDGimax表示分布式电源视在功率的最大值;
[0044] 扣55,*为*时刻的充放电功率,巧造^和巧1^为储能系统充放电功率上下限;
[0045] SOCt为储能系统在t时刻的荷电状态,A t为时间间隔,SOCmax和socmin分别为荷电 状态的上下限;SOC(O)和SOC(T)分别为充放电周期始末的荷电状态;
[0046] (3-2)将最大供电能力求解模型转换为锥优化求解模型
[0047] 将步骤(3-1)中建立的最大供电能力求解模型进行锥模型转换,具体过程为:
[0048] 首先,定义
[0049] 将Xi、Yu、Zu替换原模型中Vi、Vj、0U,则目标函数由非线性变为线性形式:
[0050] 同时,系统潮流约束转化为

[0化1] 运行电压水平约束;
[0052]支路电流约束变为 [0化3] 分布式电源约束条'
[0054] 易知:
[0055] 将上式写成
扩大解的捜索空间且不改变解的最优性;
[0056] W上转化可使Pdgi、Qdgi和电压等决策变量构成旋转锥的笛卡尔乘积形式,满足捜 索空间在凸锥的范围内;由于储能系统充放电功率约束及荷电状态约束均为线性约束,满 足锥优化算法的线性约束形式,因此无需再行转化;
[0057] (3-3)计算主动配电网的供电安全裕度
[005引结合最大供电能力的计算结果,将实时最大供电能力和实际负荷之间的差值与实 际负荷之间的比值作为安全裕度(用SM表示),计算公式为
[0059] 其中,ATSC为主动配电系统的最大供电能力,XPi为各节点实际所带负荷之和。
[0060] 进一步的,在步骤(4)中,所述的主动负荷赌指标不同于输电网中的系统负荷赌指 标,主动负荷赌指标是在主动负荷的可控性分析的基础上考虑主动负荷分布均匀程度提出 的,受需求侧管理中的负荷优化作用影响,而系统负荷赌指标是输电网中固定负荷的分布 情况;
[0061] 所述步骤(4)的具体过程如下:
[0062] 定义各负荷点的有效负载率iii为:
[0063] 其中,Pi为节点i的负荷值,4为节点i 一天内的平均负荷;根据有效负载率的大小 给定常数序列U=化1,化,...,化,...,Un}(每两个相邻常数代表一个负载率区间,本文取U = {0,0.2,...,1},每个区间长度为0.2);
[0064] 用fk表示第k个负载率区间内的负荷个数,概率化得
[0065] 其中,P化)为负载率me (化,化+1]的负荷个数占总负荷的比例;
[0066] 由上两式可得主动负荷赌(用ALE表示)为:

[0067] 进一步的,所述步骤(5)的具体过程如下:
[0068] (5-1)储能系统充放电功率计算
[0069] 所述储能系统的充放电控制采用一致性主动控制原则,使每个储能装置的响应功 率与容量的比例保持一致,储能装置的充放电功率计算公式为:
[0070]
[0071] Pess, t为充放电功 率,当储能装置处于充电状态时取负值,处于放电状态时取正值;H为系统中ESS的个数; Pali, t为t时刻各类负荷之和;Pa, t为固定负荷,Pal, t为可转移负荷,Pil, t为可中断负荷,Imt为 0-1变量,取0表示中断负荷,取1表示使用负荷;X表示可中断客户,X表示制定可中断合约的 客户数;W为Pali,t小于(或大于)运;的个数;巧为第h个ESS的额定容量;
[0072] (5-2)主动调节率的计算
[0073] 主动调节率(用AR表示)是储能系统的可控性为主动配电网带来的可调节能力的 大小,是定量反映主动配电网灵活性的指标,计算公式为:
[0074] 其中,第一项为所有储能装置在t时刻放电时带来的供电能力的提高C 乂:)占 原供电能力(ATSCt)的比例,充电时此项为0;第二项为充电带来的负荷的增加占原总负荷 的比例,放电时此项为0。
[0075] 进一步的,所述步骤(6)的具体过程如下:
[0076] 主动安全度指标(用ASI表示)是指安全裕度和主动调节率之和与负荷分配的均衡 程度的比值,用W定量反映配网的综合安全性,计算公式为:
[0077] ASI由S个因素共同决定,一是SM,主动配电网的安全裕度越大,表明电网越安全; 二是主动配电网的主动调节能力AR, AR越大,说明配网的主动调节能力越大,配网越灵活; =是主动负荷赌ALE,赌值越大,负荷越不均衡,从而会减小电网的安全程度。
[0078] 进一步的,在步骤(7)中,所述的主动配电网安全等级划分不同于输电网的安全等 级划分,主动配电网安全等级划分将安全等级划分方法应用于主动配电网的大背景下,完 成的评价对象与后者不同,所用安全性指标是充分考虑主动配电网的特点后分析得出的;
[0079] 所述步骤(7)的具体过程如下:
[0080] 首先,进行阔值选取时假设负荷分配为最均匀状态;选取ASI值为1(或0.5)时为二 (或S)级阔值,用TV2(或TV3)表示,说明主动配电网自身的灵活性及裕度可W承受当前负荷 1倍(或0.5倍)的波动或增长;
[0081] 由LLR、TC及ASI的大小,将主动配电网的运行状态划分为五个安全等级;
[0082] I级:ASI〉TV2,表明各时刻的负荷增加I倍后仍有裕度,对主动负荷的承受能力及 分布式电源的消纳情况很好,运种情况下主动配网的运行安全性很高;
[0083 ] II级:TV3<AS I <TV2,表明系统可承受当前负荷一半的增长或波动,但承受不了 1倍 的波动,运种情况下主动配网的运行比较安全;
[0084] III级:0<ASKTV3,运种情况下,主动配网能承受的负荷波动较小,可适当调整主 动负荷的大小及分布或适当调整对储能系统的控制W增大主动配电网的灵活性来增大 ASI,避免事故的发生;
[00化]IV级:TOO,且不失负荷,表示主动配电网中有越限风险,TC越大,系统过载风险越 高,可适当调节主动负荷的分布及大小或调节储能系统促进分布式电源出力的消纳来增大 供电能力,防止越限情况的发生;
[0086] V级:LLR〉0,表示系统失负荷情况的严重程度,LLR值越大,失负荷情况越严重;可 通过网络重构或增加主网对配网的供电量减小失负荷的严重程度。
[0087]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如下优点:
[0088] 1、基于锥优化算法计算主动配电网的最大供电能力,能提高计算速度,且考虑到 电压约束和分布式电源及储能系统的相关约束,提高计算结果的精确度;
[0089] 2、建立了一套适用于主动配电网安全性评价的指标体系,可从横向、纵向W及配 网灵活性等多角度评估配电网的安全性;
[0090] 3、根据建立的指标体系,建立了主动配电网的安全等级划分模型,从背景上解决 了分布式电源、储能系统和主动负荷的特点为主动配电网带来的安全性的影响程度评价问 题,为配电网的安全性评价研究增添了新的内容。
【附图说明】
[0091 ]图1是本发明方法的评价指标体系形成过程示意图。
[0092] 图2是本发明方法的储能装置充放电一致性主动控制示意图。
[0093] 图3是本发明方法的安全等级划分总流程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94]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做进一步说明:
[0095] 结合图1、图2和图3,本发明所述计算方法的具体步骤如下:
[0096] (1)考虑分布式电源出力的波动性及接入电网的容量大小,对主动配电网进行失 负荷分析,判断电网的失负荷情况并计算失负荷率;
[0097] 当接入分布式电源的容量为电网提供比例较大的用电负荷时,一旦出现分布式电 源出力波动很大的情况,如出力突然大幅度下降,将有可能失去一部分负荷,此种情况下的 失负荷率指标(用LLR表示)计算公式为:
[0098] 其中,PiiMS为节点i的失负荷量,m为失负荷节点数,Pj为节点j的负荷值,M为负荷 节点个数,a功节点i所带负荷的等级因子(0<〇1《1),〇1越大,节点i所带负荷越重要,曰功 节点j所带负荷的等级因子。
[0099] (2)考虑负荷波动性,分析电网的过负荷即线路越限情况并计算越限指标;
[0100] 当负荷波动很大时,如出现负荷大幅度增加有可能导致线路越限情况的发生,越 限指标(用TC表示)的计算公式为:
[0101] 其中,1代表越限支路,e为越限支路条数;越限支路的潮流;Piiim为支路1的极 限容量;《1为支路权重。
[0102] (3)建立节点多性质主动配电网最大供电能力模型并转化为锥优化模型进行计 算,结合实际负荷水平,计算主动配电网的供电安全裕度;
[0103] (3-1)建立节点多性质最大供电能力求解模型
[0104] 首先定义主动配电系统的最大供电能力(用ATSC表示)为在当前配电网结构确定 的前提下,满足分布式电源及储能系统约束,热稳定及电压约束的最大负荷供应能力。
[0105] 根据主动配电网最大供电能力的定义,建立了节点多性质主动配电网最大供电能 力求解模型,具体模型如下。
[0106] 目标函数为:
[0107] 其中,Pi为节点i的负荷,M为负荷节点个数。
[010引约束条件为:
[0109] '
[0110] 首先,定义上式运算符"受"表示节点i由单纯的负荷节点接入分布式电源或储能 系统后变为带有电源性质的节点,并不是在数值上相加,实际上是增加了电源节点的个数 及约束。上述约束条件中第一、二个公式为系统的潮流约束,第=个公式为运行电压水平约 束,第四个公式为支路电流约束,第五个公式为分布式电源的功率约束,第六个公式为储能 系统充放电功率约束,第屯、八个公式为储能系统的荷电状态约束;
[0111] 其中,
Dij = gijbshij/2;
[011 ^ Ai j、Bi j、Ci j、Di j为计算节点i与节点j之间线路上流过电流的系数;
[011引gi j、bi j、bshi j分别为节点i与节点j之间线路的电导、电纳和对地电纳;
[0114] 611、811、6^、84分别为节点导纳矩阵中的自电导、自电纳、互电导、互导纳;
[011引 Vi、Vj、0i汾别为节点i、j的电压幅值和相角差;
[0116] Pi、化分别为节点i的负荷有功功率和无功功率;
[0117] 写、孩分别为节点i的负荷有功功率、无功功率上限;
[011引时Gi、Qdg汾别为接入节点i的分布式电源有功出力和无功出力;
[0119] 扣ssi、化SSi分别为接入节点i的储能装置的有功充放电功率和无功充放电功率;
[0120] Vimax、Vimin分别为节点i电压幅值上下限;
[0121] IuJumax分别为支路ij的电流幅值及其上限;
[0122] SDGimax表示分布式电源视在功率的最大值;
[0123] 扣SS,t为t时刻的充放电功率,巧Sr和巧晋为储能系统充放电功率上下限;
[0124] SOCt为储能系统在t时刻的荷电状态,A t为时间间隔,SOCmax和socmin分别为荷电 状态的上下限;
[0125] SOC(O)和SOC(T)分别为充放电周期始末的荷电状态。
[0126] (3-2)将最大供电能力求解模型转换为锥优化求解模型
[0127] 锥优化方法能快速准确的求解优化问题,但该方法对优化问题的数学模型有着严 格地要求,因此本文根据锥优化方法的标准形式将上述建立的最大供电能力求解模型进行 了锥模型转换,具体转换过程如下。
[012引首先,定;^
[0129]将Xi、Yu、Zu替换原模型中Vi、Vj、0U,则目标函数由非线性变为线性形式:
化 性。
[0136] W上转化可使Pdgi、Qdgi和电压等决策变量构成旋转锥的笛卡尔乘积形式,满足捜 索空间在凸锥的范围内。由于储能系统充放电功率约束及荷电状态约束均为线性约束,满 足锥优化算法的线性约束形式,因此无需再行转化。
[0137] (3-3)计算主动配电网的供电安全裕度
[0138] 结合最大供电能力的计算结果,将实时最大供电能力和实际负荷之间的差值与实 际负荷之间的比值作为安全裕度(用SM表示),计算公式为:
[0139] 其中,ATSC为主动配电系统的最大供电能力,XPi为各节点实际所带负荷之和。
[0140] (4)进行主动负荷特性分析,根据主动负荷的可控性及分布均衡性分析定义并计 算主动负荷赌;
[0141] 定义各负荷点的有效负载率Wi为:

[0142] 其中,Pi为节点i的负荷值,写为节点i 一天内的平均负荷。根据有效负载率的大小 给定常数序列U=化1,化,...,化,...,Un}(每两个相邻常数代表一个负载率区间,本文取U = {0,0.2,...,1},每个区间长度为0.2)。
[0143] 用fk表示第k个负载率区间内的负荷个数,概率化得:
[0144] 其中,P化)为负载率WiG (化,化+1]的负荷个数占总负荷的比例。
[0145] 由上两式可得主动负荷赌(用ALE表示)为:.
[0146] (5)分析储能装置的充放电作用为主动配电网带来的灵活性,定义并计算主动调 节率指标;
[0147] (5-1)储能系统充放电功率计算
[014引所述储能系统的充放电控制采用一致性主动控制原则,使每个储能装置的响应功率 与容量的比例保持一致,储能装置的充放电功率计算公式为:
[0149] 其中,
,PESS,t为充放电功 率,当储能装置处于充电状态时取负值,处于放电状态时取正值;H为系统中ESS的个数; Pali,t为t时刻各类负荷之和;Pa,t为固定负荷,Pal,t为可转移负荷,Pil,t为可中断负荷,Im,t为 0-1变量,取0表示中断负荷,取1表示使用负荷;X表示可中断客户,X表示制定可中断合约的 客户数;W为Pali,t小于(或大于)?;的个数;巧为第h个ESS的额定容量。
[0150] (5-2)主动调节率的计算
[0151] 主动调节率(用AR表示)是储能系统的可控性为主动配电网带来的可调节能力的 大小,是定量反映主动配电网灵活性的指标,计算公式为:
[0152] 其中,第一项为所有储能装置在t时刻放电时带来的供电能力的提高(^rsc;^)占 原供电能力(ATSCt)的比例,充电时此项为0;第二项为充电带来的负荷的增加占原总负荷 的比例,放电时此项为0。
[0153] (6)对步骤(3)、步骤(4)和步骤(5)中得出的安全裕度指标、主动负荷赌指标及主 动调解率指标进行综合分析定义并计算主动安全度指标;
[0154]主动安全度指标(用ASI表示)是指安全裕度和主动调节率之和与负荷分配的均衡 程度的比值,用W定量反映配网的综合安全性,计算公式为:
[01W] ASI由S个因素共同决定,一是SM,电网的安全裕度越大,表明电网越安全;二是 ADS的主动调节能力AR, AR越大,说明配网的主动调节能力越大,配网越灵活;S是主动负荷 赌,赌值越大,负荷越不均衡,从而会减小电网的安全程度。
[0156] (7)根据步骤(1)、步骤(2)和步骤(6)得出的失负荷率指标、越限指标和主动安全 度指标的大小进行安全等级划分。
[0157] 首先,进行阔值选取时假设负荷分配为最均匀状态。选取ASI值为1(或0.5)时为二 (或S)级阔值,用TV2(或TV3)表示,说明主动配电网自身的灵活性及裕度可W承受当前负荷 1倍(或0.5倍)的波动或增长。
[0158] 由LLR、TC及ASI的大小,将主动配电网的运行状态划分为五个安全等级。
[0159] I级:ASIXTV2,表明各时刻的负荷增加1倍后仍有裕度,对主动负荷的承受能力及 分布式电源的消纳情况很好,运种情况下主动配网的运行安全性很高。
[0160] II级:TV3<ASI <TV2,表明系统可承受当前负荷一半的增长或波动,但承受不了 1倍 的波动,运种情况下主动配网的运行比较安全。
[0161] III级:0<ASKTV3,运种情况下,主动配网能承受的负荷波动较小,可适当调整主 动负荷的大小及分布或适当调整对储能系统的控制W增大主动配电网的灵活性来增大 ASI,避免事故的发生。
[0162] IV级:TOO,且不失负荷,表示主动配电网中有越限风险,TC越大,系统过载风险越 高,可适当调节主动负荷的分布及大小或调节储能系统促进分布式电源出力的消纳来增大 供电能力,防止越限情况的发生。
[01创 V级:LLR〉0,表示系统失负荷情况的严重程度,LLR值越大,失负荷情况越严重。可 通过网络重构或增加主网对配网的供电量减小失负荷的严重程度。
[0164] W上所述的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描述,并非对本发明的范 围进行限定,在不脱离本发明设计精神的前提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对本发明的技术方 案做出的各种变形和改进,均应落入本发明权利要求书确定的保护范围内。
【主权项】
1. 一种基于供电能力的主动配电网安全等级划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的具体 步骤如下: (1) 考虑分布式电源出力的波动性及接入电网的容量大小,对主动配电网进行失负荷 分析,判断电网的失负荷情况并计算失负荷率指标; (2) 考虑分布式电源及主动负荷的波动性,分析过负荷即线路越限情况并计算越限指 标; (3) 建立节点多性质主动配电网最大供电能力模型并转化为锥优化模型进行计算,结 合实际负荷水平,计算主动配电网的供电安全裕度; (4) 进行主动负荷特性分析,根据主动负荷的可控性及分布均衡性分析定义并计算主 动负荷赌; (5) 应用一致性主动控制原则分析储能装置的充放电作用为主动配电网带来的灵活 性,定义并计算主动调节率指标; (6) 对步骤(3)、(4)、(5)中得出的安全裕度指标、主动负荷赌指标及主动调解率指标进 行综合分析定义并计算主动安全度指标,建立主动配电网的安全性评价指标体系; (7) 根据步骤(1)、(2)、(6)得出的失负荷率指标、越限指标和主动安全度指标的大小进 行主动配电网安全等级划分。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供电能力的主动配电网安全等级划分方法,其特征 在于,在步骤(1)中,所述的主动配电网的失负荷率指标不同于传统配电网或输电网中的失 负荷率,前者是根据分布式电源的渗透率大小及波动性程度进行定义的,而后者是在进行 N-1+1校验或N-1校验的过程中得出的; 所述步骤(1)的具体过程如下: 当接入分布式电源的容量为电网提供比例较大的用电负荷时,一旦出现分布式电源出 力波动大的情况,此种情况下的失负荷率指标LLR计算公式为:其中,PiiDss为节点i的失负荷量,m为失负荷节点数,Pj为节点j的负荷值,Μ为负荷节点 个数,α功节点i所带负荷的等级因子(0<〇1《1),〇1越大,节点i所带负荷越重要,α功节点 j所带负荷的等级因子。3.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供电能力的主动配电网安全等级划分方法,其特征 在于,在步骤(2)中,所述的主动配电网的越限指标不同于传统配电网或输电网中的越限指 标,前者是分布式电源渗透率的大小及主动负荷的波动性与随机性带来的影响,而后者是 在进行N-1+1校验或N-1校验的过程中得出的; 所述步骤(2)的具体过程如下: 当负荷波动很大时,如出现负荷大幅度增加有可能导致线路越限情况的发生,越限指 标TC的计算公式为其中,1代表越限支路,β为越限支路条数;Pi%越限支路1的潮流;Piiim为支路1的极限 容量;ω?为支路权重。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供电能力的主动配电网安全等级划分方法,其特征 在于,在步骤(3)中,所述的节点多性质主动配电网最大供电能力计算模型考虑了除热稳定 约束及电压约束之外的分布式电源及储能系统的相关约束,并定义运算符"货"将运些约 束嵌入计算模型中;在进行锥模型转换时,同样把分布式电源及储能系统的相关约束进行 了转换; 所述步骤(3)的具体过程如下: (3-1)建立节点多性质最大供电能力求解模型 首先定义主动配电系统的最大供电能力ATSC为在当前配电网结构确定的前提下,满足 分布式电源及储能系统约束,热稳定及电压约束的最大负荷供应能力; 根据主动配电网最大供电能力的定义,建立了节点多性质主动配电网最大供电能力求 解模型,模型如下; 目标函数呆其中,Pi为节点i的负荷,Μ为负荷节点个数; 约束条件为:其中,定义上式运算符"货"表示节点i由单纯的负荷节点接入分布式电源或储能系统 后变为带有电源性质的节点,并不是在数值上相加,实际上是增加了电源节点的个数及约 束;上述约束条件中第一、二个公式为系统的潮流约束,第Ξ个公式为运行电压水平约束, 第四个公式为支路电流约束,第五个公式为分布式电源的功率约束,第六个公式为储能系 统充放电功率约束,第屯、八个公式为储能系统的荷电状态约束; 其中Ai j、Bi j、Ci j、Du为计算节点i与节点j之间线路上流过电流的系数; g i j、b i j、b S叫分别为节点i与节点j之间线路的电导、电纳和对地电纳; Gii、Bii、Gij、Bu分别为节点导纳矩阵中的自电导、自电纳、互电导、互导纳; Vi、Vj、0u分别为节点i、j的电压幅值和相角差; Pi、化分别为节点i的负荷有功功率和无功功率; ^^分别为节点i的负荷有功功率、无功功率上限; 时Gi、QdG汾别为接入节点i的分布式电源有功出力和无功出力; 扣SSi、化SSi分别为接入节点i的储能装置的有功充放电功率和无功充放电功率; Vimax、Vimin分别为节点i电压幅值上下限; Iij、IUmax分别为支路ij的电流幅值及其上限; SoGimax表示分布式电源视在功率的最大值; 扣SS,t为t时刻的充放电功率,P苗?和巧豈为储能系统充放电功率上下限; SOCt为储能系统在t时刻的荷电状态,Δ t为时间间隔,SOCmax和SOCmin分别为荷电状态的 上下限; SOC(O)和SOC(T)分别为充放电周期始末的荷电状态; (3-2)将最大供电能力求解模型转换为锥优化求解模型 将步骤(3-1)中建立的最大供电能力求解模型进行锥模型转换,具体过程为: 首先,定义将Xi、Yu、Zu替换原模型中Vi、Vj、0。,则目标函数由非线性变为线性形式:易知巧+苟 将上式写成巧+马,扩大解的捜索空间且不改变解的最优性; W上转化可使Pdgi、Qdgi和电压等决策变量构成旋转锥的笛卡尔乘积形式,满足捜索空 间在凸锥的范围内;由于储能系统充放电功率约束及荷电状态约束均为线性约束,满足锥 优化算法的线性约束形式,因此无需再行转化; (3-3)计算主动配电网的供电安全裕度 结合最大供电能力的计算结果,将实时最大供电能力和实际负荷之间的差值与实际负 荷之间的比值作为安全裕度SM),计算公式为:其中,ATSC为主动配电系统的最大供电能力,ΣΡι为各节点实际所带负荷之和。5.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供电能力的主动配电网安全等级划分方法,其特征 在于,在步骤(4)中,所述的主动负荷赌指标不同于输电网中的系统负荷赌指标,主动负荷 赌指标是在主动负荷的可控性分析的基础上考虑主动负荷分布均匀程度提出的,受需求侧 管理中的负荷优化作用影响,而系统负荷赌指标是输电网中固定负荷的分布情况; 所述步骤(4)的具体过程如下: 定义各负荷点的有效负载率化为:八.=/;/巧,i = l,2,...,D 其中,Pi为节点i的负荷值,为节点i一天内的平均负荷;根据有效负载率的大小给定 常数序列U=化1,化,...,化,...,Un},每两个相邻常数代表一个负载率区间; 用fk表示第k个负载率区间内的负荷个数,概率化得其中,P化)为负载率μιΕ (化,化+1]的负荷个数占总负荷的比例; 由上两式可得主动负荷赌ALE为:6.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供电能力的主动配电网安全等级划分方法,其特征 在于,所述步骤(5)的具体过程如下: (5-1)储能系统充放电功率计算 所述储能系统的充放电控制采用一致性主动控制原则,使每个储能装置的响应功率与 容量的比例保持一致,储能装置的充放电功率计算公式为:其中,PESS,t为充放电功率,当 储能装置处于充电状态时取负值,处于放电状态时取正值;Η为系统中ESS的个数;Pall,t为t 时刻各类负荷之和;Pa,t为固定负荷,PAL,t为可转移负荷,PiL,t为可中断负荷,Im,t为0-1变 量,取0表示中断负荷,取1表示使用负荷;X表示可中断客户,X表示制定可中断合约的客户 数;W为Pall, t小于(或大于)思的个数;巧f为第h个ESS的额定容量; (5-2)主动调节率的计算 主动调节率AR)是储能系统的可控性为主动配电网带来的可调节能力的大小,是定量 反映主动配电网灵活性的指标,计算公式为其中,第一项为所有储能装置在t时刻放电时带来的供电能力的提高占原供电 能力(ATSCO的比例,充电时此项为0;第二项为充电带来的负荷的增加占原总负荷的比例, 放电时此项为0。7.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供电能力的主动配电网安全等级划分方法,其特征 在于,所述步骤(6)的具体过程如下: 主动安全度指标ASI是指安全裕度和主动调节率之和与负荷分配的均衡程度的比值, 用W定量反映配网的综合安全性,计算公式为:ASI由Ξ个因素共同决定,一是SM,主动配电网的安全裕度越大,表明电网越安全;二是 主动配电网的主动调节能力AR,AR越大,说明配网的主动调节能力越大,配网越灵活;Ξ是 主动负荷赌ALE,赌值越大,负荷越不均衡,从而会减小电网的安全程度。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供电能力的主动配电网安全等级划分方法,其特征 在于,在步骤(7)中,所述的主动配电网安全等级划分不同于输电网的安全等级划分,主动 配电网安全等级划分将安全等级划分方法应用于主动配电网的大背景下,完成的评价对象 与后者不同,所用安全性指标是充分考虑主动配电网的特点后分析得出的; 所述步骤(7)的具体过程如下: 首先,进行阔值选取时假设负荷分配为最均匀状态;选取ASI值为1(或0.5)时为二(或 Ξ)级阔值,用TV2(或TV3)表示,说明主动配电网自身的灵活性及裕度可W承受当前负荷1倍 (或0.5倍)的波动或增长; 由化R、TC及ASI的大小,将主动配电网的运行状态划分为五个安全等级; I级:ASI〉TV2,表明各时刻的负荷增加1倍后仍有裕度,对主动负荷的承受能力及分布式 电源的消纳情况很好,运种情况下主动配网的运行安全性很高; II级:TV3<ASKTV2,表明系统可承受当前负荷一半的增长或波动,但承受不了 1倍的波 动,运种情况下主动配网的运行比较安全; III级:0<ASKTV3,运种情况下,主动配网能承受的负荷波动较小,可适当调整主动负荷 的大小及分布或适当调整对储能系统的控制W增大主动配电网的灵活性来增大ASI,避免 事故的发生; IV级:TOO,且不失负荷,表示主动配电网中有越限风险,TC越大,系统过载风险越高, 可适当调节主动负荷的分布及大小或调节储能系统促进分布式电源出力的消纳来增大供 电能力,防止越限情况的发生; V级:LLR〉0,表示系统失负荷情况的严重程度,LLR值越大,失负荷情况越严重;可通过 网络重构或增加主网对配网的供电量减小失负荷的严重程度。
【文档编号】H02J3/00GK106099914SQ201610492995
【公开日】2016年11月9日
【申请日】2016年6月29日
【发明人】马丽叶, 闫桂红, 卢志刚, 郭凯
【申请人】燕山大学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