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网融合技术的楼宇智能化设备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8699741阅读:308来源:国知局
四网融合技术的楼宇智能化设备的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四网融合智能电网技术,尤其涉及一种四网融合技术的楼宇智能化设备。
【背景技术】
[0002]现阶段能源与信息的传输还停留在纵横交错的电缆网络和种类繁多的终端,造成管理混乱、投资重复等问题。
[0003]四网融合技术能实现互联网、电视网、电信网与电力网的四网合一,避免了重复建设的资源浪费、管理混乱;而新兴通信技术也给现代楼宇智能化提供方便。
【实用新型内容】
[000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提供一种四网融合技术的楼宇智能化设备,实现了能源与信息的全光纤保护传输,解决FTTH物理传输媒介智能化组网模式,实现互联网、电视网、电信网、电力网的能源与信息融合。
[0005]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
[0006]一种四网融合技术的楼宇智能化设备,包括双向智能关口表、楼宇电系统、配电室、OLT前置端、光分路器、配电盘、电通道、冷接子、电池系统及大电网系统;所述的双向智能关口表的一端与所述的大电网系统双向连接,所述的双向智能关口表的另一端与所述的楼宇电系统双向连接,所述的楼宇电系统与所述的配电室双向连接,所述的电池系统与所述的双向智能关口表电连接;所述的OLT前置端及大电网系统分别与所述的光分路器的一端连接,所述的光分路器的另一端与所述的配电盘的一端连接,所述的配电盘的另一端与所述的电通道连接,所述的冷接子连接在所述的配电盘与所述的电通道之间。
[0007]上述的四网融合技术的楼宇智能化设备,其中,所述的楼宇电系统包括楼宇风能设备、楼宇光伏能设备、楼宇沼气能设备、楼宇柴发能设备及楼宇电池能设备,以双向关口计量表实现电网与分布式能源的双向供电。
[0008]上述的四网融合技术的楼宇智能化设备,其中,所述的电通道包括WIFI插座、载波设备、GF/ZIGBEE及集中器,所述的WIFI插座、载波设备及GF/ZIGBEE与所述的配电盘连接,所述的集中器通过所述的冷接子与所述的配电盘连接。
[0009]上述的四网融合技术的楼宇智能化设备,其中,所述的OLT前置端及大电网系统分别通过0PPC/0PGW复合光纤与所述的光分路器的一端连接,所述的光分路器的另一端通过光纤复合低压电缆与所述的配电盘连接。
[0010]上述的四网融合技术的楼宇智能化设备,其中,所述的OLT前置端与所述的光分路器嵌套配置,形成EPON全光纤保护结构,且所述的OLT前置端与临近的所述的光分路器之间都设有工作通道。
[0011 ] 本实用新型通过EPON全光纤保护,各节点OBD与前置端OLT相互配合,互为备用,实现主站能随时调用与控制信息与能源的传输,为传输提供多条路由通道;楼宇混合光电组网系统,实现光线入户提供便捷载体,光纤的多功能用途使得四网融合技术得以发展;现代通信技术与分布式能源技术,能实现智能电网技术发展。
【附图说明】
[0012]图1是本实用新型四网融合技术的楼宇智能化设备的连接框图。
[0013]图2是本实用新型四网融合技术的楼宇智能化设备的EPON全光纤保护结构的连接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4]以下结合附图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
[0015]请参见附图1所示,一种四网融合技术的楼宇智能化设备,包括双向智能关口表1、楼宇电系统2、配电室3、OLT前置端4、光分路器5、配电盘6、电通道7、冷接子8、电池系统9及大电网系统10 ;所述的双向智能关口表I的一端与所述的大电网系统10双向连接,所述的双向智能关口表I的另一端与所述的楼宇电系统2双向连接,所述的楼宇电系统2与所述的配电室3双向连接,所述的电池系统9与所述的双向智能关口表I电连接;所述的OLT前置端4及大电网系统10分别与所述的光分路器5的一端连接,所述的光分路器5的另一端与所述的配电盘6的一端连接,所述的配电盘6的另一端与所述的电通道7连接,所述的冷接子8连接在所述的配电盘6与所述的电通道7之间。
[0016]所述的楼宇电系统2包括楼宇风能设备、楼宇光伏能设备、楼宇沼气能设备、楼宇柴发能设备及楼宇电池能设备等分布式能源系统,以双向关口计量表实现电网与分布式能源的双向供电。风能、光伏能通过楼宇的阳台或者屋顶安装设备获取,沼气能通过垃圾集中地的获取,在用电空闲期,多余的电能可以通过蓄电池得以储能,而柴发能是备用能源。
[0017]所述的电通道7包括WIFI插座、载波设备、GF/ZIGBEE及集中器等,所述的WIFI插座、载波设备及GF/ZIGBEE与所述的配电盘6连接,所述的集中器通过所述的冷接子8与所述的配电盘6连接。光纤电缆分离的光纤束管接入光分路器5,在分网连接处以冷接子8实现端口对接。光纤电缆分离的电部分接入配电盘6,室内以wifi插座实现用电设备的连接,以手机/PC客户端控制用电设备的开断;室内燃气泄露、火灾报警、烟雾探测等传感器以载波设备接入点实现电连接;室内水、煤气计量等实现RF/Zigbee通信。
[0018]所述的OLT前置端4及大电网系统10分别通过0PPC/0PGW复合光纤11与所述的光分路器5的一端连接,所述的光分路器5的另一端通过光纤复合低压电缆12与所述的配电盘6连接。高电压传输以OPGW或OPPC复合光纤实现能源与信息的传输,低电压传输以OPLC光纤复合低压电缆实现能源与信息的传输。
[0019]请参见附图2所示,所述的OLT前置端4与所述的光分路器5嵌套配置,形成EPON全光纤保护结构,且所述的OLT前置端4与临近的所述的光分路器5之间都设有工作通道,控制器选择一条最优路径实现信息传输,在光分路器5环节出现故障,能及时切换到其他通道。
[0020]OLT前置端4为各电厂、高压变电站、省调、地调前置光端机,光分路器5为低压变电站、区域降压变电所或配电室分光器。ONU上行选择OLT前置端4通道,当OLT前置端4失效,ONU倒换到备用OLT前置端4:在ONU与OLT前置端4、ONU与ONU之间实现拉手备用切换,整体上形成OLT前置端4与OLT前置端4能源与信息的传输。矩阵网格路径搜寻,实现最优路径寻优:控制器控制最优接点的能源与信息传输。
[0021]通过变压器降压为楼宇用电等级,电通道完成双向关口表下端的电获取与电供应,其中包括发电系统、wifi插座下端用电设备以及载波,RF/Zigbee接入点需要的电能通道;通信通道完成分光器下端的电视、宽带、电话业务;在电通道与通信通道信息传输包括电能量采集信息通过以太网连接集中器实现、RF/Zigbee标签采集信息通过以太网连接光网络实现。载波技术、RF/Zigbee技术及wifi技术都采用现有技术。
[0022]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通过EPON全光纤保护,各节点OBD与前置端OLT相互配合,互为备用,实现主站能随时调用与控制信息与能源的传输,为传输提供多条路由通道;楼宇混合光电组网系统,实现光线入户提供便捷载体,光纤的多功能用途使得四网融合技术得以发展;现代通信技术与分布式能源技术,能实现智能电网技术发展。
[0023]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附属在其他相关产品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主权项】
1.一种四网融合技术的楼宇智能化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双向智能关口表、楼宇电系统、配电室、OLT前置端、光分路器、配电盘、电通道、冷接子、电池系统及大电网系统;所述的双向智能关口表的一端与所述的大电网系统双向连接,所述的双向智能关口表的另一端与所述的楼宇电系统双向连接,所述的楼宇电系统与所述的配电室双向连接,所述的电池系统与所述的双向智能关口表电连接;所述的OLT前置端及大电网系统分别与所述的光分路器的一端连接,所述的光分路器的另一端与所述的配电盘的一端连接,所述的配电盘的另一端与所述的电通道连接,所述的冷接子连接在所述的配电盘与所述的电通道之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四网融合技术的楼宇智能化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楼宇电系统包括楼宇风能设备、楼宇光伏能设备、楼宇沼气能设备、楼宇柴发能设备及楼宇电池能设备,以双向关口计量表实现电网与分布式能源的双向供电。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四网融合技术的楼宇智能化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电通道包括WIFI插座、载波设备、GF/ZIGBEE及集中器,所述的WIFI插座、载波设备及GF/ZIGBEE与所述的配电盘连接,所述的集中器通过所述的冷接子与所述的配电盘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四网融合技术的楼宇智能化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的OLT前置端及大电网系统分别通过0PPC/0PGW复合光纤与所述的光分路器的一端连接,所述的光分路器的另一端通过光纤复合低压电缆与所述的配电盘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四网融合技术的楼宇智能化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的OLT前置端与所述的光分路器嵌套配置,形成EPON全光纤保护结构,且所述的OLT前置端与临近的所述的光分路器之间都设有工作通道。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四网融合技术的楼宇智能化设备,包括双向智能关口表、楼宇电系统、配电室、OLT前置端、光分路器、配电盘、电通道、冷接子、电池系统及大电网系统;双向智能关口表的一端与大电网系统双向连接,双向智能关口表的另一端与楼宇电系统双向连接,楼宇电系统与配电室双向连接,电池系统与双向智能关口表电连接;OLT前置端及大电网系统分别与光分路器的一端连接,光分路器的另一端与配电盘的一端连接,配电盘的另一端与电通道连接,冷接子连接在配电盘与电通道之间。本实用新型通过EPON全光纤保护,实现主站能随时调用与控制信息与能源的传输,为传输提供多条路由通道;楼宇混合光电组网系统,实现光线入户提供便捷载体。
【IPC分类】H02J3-00, H02J13-00
【公开号】CN204407891
【申请号】CN201520165310
【发明人】殷顺, 张晓津, 梅玉峰, 张炜玮, 崔军海, 卫文灿, 孙超, 杨宜, 王建文, 吴晓波
【申请人】余汉华
【公开日】2015年6月17日
【申请日】2015年3月24日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