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功能插座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8787694阅读:178来源:国知局
智慧功能插座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智慧功能插座。
【背景技术】
[0002]目前市面上电源转换的使用,大多为从市电的交流电源输入交流电压作转换成直流电压输出,供接收直流电压的电器使用,例如手机的充电器、笔记型计算机的变压器等。随着生活便利的发展,现在已有一直流电压储存的行动电源,可直接供给接收直流电压的电器使用,然而,大部分的家电都是接收交流电压,就无法使用所述行动电源而方便带到户外使用,造成生活上的不便。
【实用新型内容】
[0003]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可将直流电压转换成交流电压输出的智慧功能插座。
[0004]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所述智慧功能插座包含:
[0005]一接收插头,用以接收直流电压;
[0006]N个直流交流转换单元,每一直流交流转换单元电连接所述接收插头,将接收到的所述直流电压转换成一交流电压,LN为正整数;及
[0007]N个交流输出插孔,每一交流输出插孔电连接所对应的所述直流交流转换单元以将来自所述直流交流转换单元的交流电压输出。
[0008]进一步的,所述智慧功能插座还包含:
[0009]M个直流升压转换单元,每一直流升压转换单元电连接所述接收插头并将接收的所述直流电压进行升压,来产生一升压电压,M 3 1,且M为正整数;及
[0010]M个直流升压插孔,每一直流升压插孔电连接所对应的所述直流升压转换单元以将来自所述直流升压转换单元的升压电压输出。
[0011]进一步的,所述智慧功能插座还还包含:
[0012]P个直流降压转换单元,每一直流降压转换单元电连接所述接收插头并将接收的所述直流电压进行降压,来产生一降压电压,P 3 1,且P为正整数;及
[0013]P个直流降压插孔,每一直流降压插孔电连接所对应的所述直流降压转换单元以将来自所述直流降压转换单元的降压电压输出。
[0014]进一步的,所述接收插头是用于插入到供应所述直流电压的直流电源的一直流输出插孔。
[0015]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可藉由所述接收插头接收直流电源装置供应的所述直流电压,且经由每一个所述直流交流转换单元将所述直流电压转换成交流电压,并由与每一个所述直流交流转换单元对应的每一个所述交流输出插孔输出所述交流电压,而可供接收交流电压的家电使用,让生活更加便利。
【附图说明】
[0016]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17]图2是本实用新型直流交流转换单元的电路图;
[0018]图3是本实用新型直流交流转换芯片的电路图;
[0019]图4是本实用新型直流升压单元的电路图;
[0020]图5是本实用新型直流降压单元的电路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1]如图1、图2、图3、图4、图5所示,本实用新型智慧功能插座适用电连接包含直流输出插孔11的直流电源装置1,所述直流电源装置I可为便携式行动电源或太阳能直流电源,所述智慧功能插座用以将从所述直流电源装置I接收的直流电压VIN转换成交流电压V0UT1、或进行升压、降压动作,所述智慧功能插座包含一接收插头2、N个直流交流转换单元3、N个交流输出插孔31、M个直流升压转换单元5、M个直流升压插孔51、P个直流降压转换单元6及P个直流降压插孔61,其中,N ^ UM ^ UP ^ 1,且皆为正整数,在图1中为方便说明只各自画出一个,但不限于此。
[0022]所述接收插头2是用于插入到所述直流电源装置I的直流输出插孔11,用以接收储存在所述直流电源装置I内的所述直流电压。
[0023]所述直流交流转换单元3电连接所述接收插头2,将接收到的所述直流电压VIN转换成所述交流电压V0UT1,如图2所示,所述直流交流转换单元3包括一直流交流转换芯片4、第一至第十五电阻321?335、第一至第五电容341?345、第一至第五二极管351?355、第一至第六晶体管361?366、电感371、一次侧绕组372、第一二次侧绕组373、第二二次侧绕组374及开关375。
[0024]所述直流交流转换芯片4具有第一至第十六接脚401?416、第一至第六放大器421?426、电流源427、第一二极管431、第二二极管432、第一电容441、第二电容442、振荡器461、或逻辑闸462、正反器463、第一及逻辑闸464、第二及逻辑闸465、第一反或逻辑闸466、第二反或逻辑闸467、基准电压源468、第一晶体管471及一第二晶体管472。
[0025]所述第一放大器421具有一电连接所述直流交流转换芯片4的第一接脚401的正端、一电连接所述直流交流转换芯片4的第二接脚402的负端及一输出端。所述第二放大器422具有一电连接所述直流交流转换芯片4的第十六接脚416的正端、一电连接所述直流交流转换芯片4的第十五接脚415的负端及一输出端。所述第三放大器423具有一电连接所述直流交流转换芯片4的第三接脚403的正端、一负端及一输出端。所述第四放大器424具有一正端、一电连接所述直流交流转换芯片4的第五接脚405的负端及一输出端。所述第五放大器425具有一接地的正端、一电连接所述直流交流转换芯片4的第十二接脚412以接收一偏压VCC的负端及一输出端。所述第六放大器426具有一接地的正端、一电连接所述直流交流转换芯片4的第十四接脚414的负端及一输出端。
[0026]所述电流源427串接所述第三放大器423的正端与地电源之间,所述第一二极管431具有一电连接所述第一放大器421的输出端的第一端及一电连接所述直流交流转换芯片4的第三接脚403的第二端,所述第一二极管431的第一端为阳极、第二端为阴极。所述第二二极管432具有一电连接所述第二放大器422的输出端的第一端及一电连接所述直流交流转换芯片4的第三接脚403的第二端,所述第二二极管422的第一端为阳极、第二端为阴极。
[0027]所述第一电容441串接于所述第三放大器423的负端与所述第四放大器424的负端之间。所述第二电容442串接于所述第四放大器424的正端与所述直流交流转换芯片4的第四接脚404之间。
[0028]所述振荡器461具有一电连接所述第五接角405的第一端及一电连接所述第六接角406的第二端。
[0029]所述或逻辑闸462具有一电连接所述第三放大器423之输出端的第一输入端、一电连接所述第四放大器424之输出端的第二输入端、一电连接所述第五放大器425之输出端的第三输入端、一电连接所述第六放大器426之输出端的第四输入端及一输出端。
[0030]所述正反器463具有一电连接所述或逻辑闸462之输出端的时钟端、一资料端、一电连接其资料端的输出端及一电连接其资料端的反相输出端。
[0031]所述第一及逻辑闸464具有一电连接所述直流交流转换芯片4之第十三接脚413的第一输入端、一电连接所述正反器463之输出端的第二输入端及一输出端。所述第二及逻辑闸465具有一电连接所述直流交流转换芯片4之第十三接脚413的第一输入端、一电连接所述正反器之反相输出端的第二输入端及一输出端。
[0032]所述第一反或逻辑闸466具有一电连接所述第一及逻辑闸464之输出端的第一输入端、一电连接所述或逻辑闸462之输出端的第二输入端及一输出端。所述第二反或逻辑闸467具有一电连接所述第二及逻辑闸465之输出端的第一输入端、一电连接所述第一反或逻辑闸466之第二输入端的第二输入端及一输出端。
[0033]所述基准电压源468具有一电连接所述第六放大器426之负端的第一端、一电连接所述第五放大器425之负端的第二端及一接地且电连接所述直流交流转换芯片4之第七接脚407的第三端。
[0034]所述第一晶体管471具有一电连接所述直流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