齿轮马达以及指针式显示装置的制造方法_2

文档序号:10213133阅读:来源:国知局

91..限制用抵接部、92..限制用被抵接部、100..齿轮马达、200..指针式显示装置、227..圆筒部、281..支承体侧凸部的端部、481..齿轮侧凸部的端部、CCW..逆时针、CW..顺时针、L..输出部件的旋转中心轴线、L11..假想线、L5..驱动侧齿轮的旋转中心轴线、Θ1..第一角度范围、Θ2..第二角度范围
【具体实施方式】
[0027]以下参照附图对应用了本实用新型的齿轮马达以及指针式显示装置进行说明。另夕卜,在以下说明中,将输出部件10的旋转中心轴线L的延伸方向中的输出部件10所突出的一侧作为输出侧L1,将与输出部件10所突出的一侧相反的一侧(另一侧)作为输出相反侧L2。并且,将马达部1的转子5的轴线作为旋转中心轴线L0,将齿轮组4的驱动侧齿轮41的轴线作为旋转中心轴线L5。并且,为了方便,将旋转中心轴线L0、L5的一侧也作为输出侧L1,将旋转中心轴线L0、L5的另一侧也作为输出相反侧L2来进行说明。
[0028](指针式显示装置的整体结构)
[0029]图1(a)、图1(b)是应用了本实用新型的齿轮马达100的说明图,图1(a)是从输出侧L1观察到的齿轮马达100的立体图,图1(b)是从输出相反侧L2观察到的齿轮马达100的立体图。图2是将应用了本实用新型的齿轮马达100在穿过齿轮组4的位置剖切时的剖视图。图3(a)、图3(b)是从输出侧L1观察到的应用了本实用新型的齿轮马达100的分解立体图,图3
(a)是将第二壳体部件22从第一壳体部件21分离的状态的分解立体图,图3(b)是将齿轮组4等从第一壳体部件21拆卸下的状态的分解立体图。图4(a)、图4(b)是从输出相反侧L2观察到的应用了本实用新型的齿轮马达100的分解立体图,图4(a)是将第一壳体部件21从第二壳体部件22分离的状态的分解立体图,图4(b)是将齿轮组4等从第二壳体部件22拆卸下的状态的分解立体图。
[0030]图1(a)、图1(b)至图4(a)、图4(b)所示的齿轮马达100具有轴状的输出部件10从壳体2朝向旋转中心轴线L方向的输出侧L1突出的结构。本实施方式的齿轮马达100用于指针式显示装置200,如图1(a)所示,在输出部件10连接有指针11。
[0031]壳体2具有:从旋转中心轴线L方向观察时呈大致圆形的第一壳体部件21;以及从旋转中心轴线L方向观察时呈大致圆形的第二壳体部件22,第二壳体部件22从输出侧L1与第一壳体部件21重叠。该壳体2是支承以下说明的马达部1、齿轮组4以及输出部件10的支承部件。
[0032]第一壳体部件21具有:端板部210;以及从端板部210的外缘朝向输出侧L1突出的筒状的侧板部211,在侧板部211的外周面的周向的多处形成有钩部219。第二壳体部件22具有:端板部220;以及从端板部220的外缘朝向输出相反侧L2突出的筒状的侧板部221,在侧板部221的周向的多处形成有卡合凸部229。因此,只要通过钩部219与卡合凸部229卡合来使第一壳体部件21与第二壳体部件22结合,就能够构成壳体2。在第一壳体部件21中,用于齿轮马达100的固定等的凸部212从端板部210朝向输出相反侧L2突出。并且,在第二壳体部件22中,用于齿轮马达100的固定等的凸部222从端板部220朝向输出侧L1突出。
[0033](马达部1的结构)
[0034]齿轮马达100在壳体2的内部具有马达部1,马达部1是输出部件10用的驱动源。马达部1是具有转子5以及配置于转子5周围的定子6的步进马达。转子5被支轴51支承为能够旋转。支轴51的输出相反侧L2的端部保持于形成在第一壳体部件21的端板部210的轴孔213a中,支轴51的输出侧L1的端部保持于形成在第二壳体部件22的端板部220的轴孔223a中。
[0035]转子5具有:设置于旋转中心轴线L0方向的输出相反侧L2的端部的小齿轮58;以及圆筒状的磁铁50,在磁铁50的外周面,S极和N极交替等角度间隔地形成。在本实施方式中,磁铁50与树脂制的小齿轮58通过嵌件成型而一体化。定子6具有定子铁芯60,所述定子铁芯60具有与磁铁50的外周面隔着间隙相向的多个突极,在多个突极中的两个突极(主极)隔着绕线架7卷绕有线圈8。定子铁芯60是板状,并通过层叠多张冲裁为规定的形状的磁性板构成。在定子铁芯60形成有供后述驱动侧齿轮41的支轴410贯通的孔68。在绕线架7保持有缠绕并连接了线圈8的端部的多根端子销70,端子销70的端部通过形成于第二壳体部件22的端板部220的孔223d朝向输出侧L1突出。
[0036]齿轮马达100具有将转子5的旋转减速传递至输出部件10的齿轮组4。在本实施方式中,齿轮组4具有:小齿轮58;与小齿轮58啮合的驱动侧齿轮41 (本实用新型中的第二齿轮);以及与驱动侧齿轮41啮合的从动侧齿轮42(本实用新型中的第一齿轮)。驱动侧齿轮41具有:与转子5的小齿轮58啮合的大径齿轮411;以及与大径齿轮411同轴状地形成的小径齿轮412。该驱动侧齿轮41被支轴410支承为能够旋转。支轴410的输出相反侧L2的端部保持于形成在第一壳体部件21的端板部210的轴孔213b中,支轴410的输出侧L1的端部保持于形成在圆柱部226的轴孔223b中,所述圆柱部226形成于第二壳体部件22的端板部220。从动侧齿轮42具有圆板状的板状部43,所述圆板状的板状部43在外周面形成有与小径齿轮412啮合的外齿431。
[0037](从动侧齿轮42的结构)
[0038]图5(a)、图5(b)、图5(c)是用于应用了本实用新型的齿轮马达100的从动侧齿轮42的说明图,图5(a)是从输出侧L1的倾斜方向观察到的从动侧齿轮42的立体图,图5(b)是从输出相反侧L2的倾斜方向观察到的从动侧齿轮42的平面图,图5 (c)是从动侧齿轮42的侧视图。
[0039]从动侧齿轮42是将旋转传递至输出部件10并与输出部件10—体旋转的末级齿轮,具有以下说明的结构。
[0040]在图5(a)、图5 (b)、图5 (c)中,从动侧齿轮42具有:从板状部43的中央朝向输出侧L1突出的轴状的主体部44;以及从板状部43的中央朝向输出相反侧L2突出的圆形凸部45。在主体部44以及圆形凸部45构成有由供输出部件10嵌入的贯通孔构成的轴孔440,从动侧齿轮42与输出部件10—体旋转。
[0041 ]在板状部43形成有在旋转中心轴线L方向上贯通板状部43的槽47。槽47绕旋转中心轴线L向一侧延伸后,呈U字状弯折并朝向周向的另一侧延伸。其结果是,板状部43中的被槽47所包围的部分成为周向的一端与板状部43连接的板状弹簧46。在板状弹簧46的末端侧形成有朝向输出侧L1突出的凸部461。在本实施方式中,板状弹簧46以在周向上的等角度间隔的两处朝向相同方向延伸的方式形成,且两个板状弹簧46的角度间距是180°。
[0042]在板状部43的周向上的被两个板状弹簧46所夹着的角度位置形成有朝向输出侧L1以及径向外侧突出的齿轮侧凸部48,齿轮侧凸部48构成通过与后述支承体侧凸部28抵接,来限制从动侧齿轮42朝向逆时针CCW(周向的一侧)旋转时的可动范围的限制机构9。
[0043](从动侧齿轮42以及输出部件10用的支承结构)
[0044]如图3(a)、图3(b)以及图4(a)、图4(b)所示,在第一壳体部件21的端板部210形成有朝向输出侧L1突出的圆筒部215以及朝向输出相反侧L2突出的圆筒部216,在圆筒部215、216形成有将输出部件10的输出相反侧端部支承为能够旋转的轴孔215a、216a。
[0045]与此相对,在第二壳体部件22的端板部220形成有朝向输出侧L1突出的圆筒部225,在圆筒部225形成有将输出部件10的输出侧部分支承为能够旋转的轴孔225a。
[0046]并且,在第二壳体部件22的端板部220的输出相反侧L2的面形成有:供从动侧齿轮42的主体部44进入内侧的圆筒部2
当前第2页1 2 3 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