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能接收结构及无线电能接收模块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0337528阅读:356来源:国知局
一种电能接收结构及无线电能接收模块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无线充电技术领域,更具体的说,涉及一种电能接收结构及无线电能接收模块。
【背景技术】
[0002]在我们日常生活以及商业活动中,充电和数据传输所需要的电线难免有不便之处,例如无法找到插口或忘记携带充电电线,基于用户的日常需求,无线充电技术由于可以摆脱电线的束缚正快速推向于市场。
[0003]显而易见,无线充电技术需要有无线电能发射平台和电能接收平台,在一些公共场所,如机场、咖啡店或娱乐场等公共场所,已经建立了无线充电的发射平台,例如日前星巴克咖啡店已经提供了磁感应的无线充电服务,其将无线电能发射板固定在桌子平面内,然后将对应的无线电能接收模块放置在无线电能发射板上,无线电能接收模块跟手机接入,就可以实现给手机充电,而当前的技术瓶颈在于,由于磁感应式无线电能传输距离较短,受距离的限制,基于磁感应式的无线电能接收模块必须与发射平台紧密接触,其应用场合非常有限。
【实用新型内容】
[0004]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提出了电能接收结构及无线电能接收模块,电能接收线圈和无线充电主板均为中间镂空结构,且电能接收线圈放置于所述无线充电主板之上,电能接收线圈和无线充电主板相隔一定的间距以放置无线充电器件,本实用新型的电能接收结构和电能发射板以磁共振式方式传输能量,效率高,距离远。
[0005]依据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电能接收结构,用以接收与其隔离的电能发射板传输的能量,所述电能接收结构包括电能接收线圈、无线充电主板和无线充电器件,
[0006]所述电能接收线圈为中间空心的线圈结构,所述电能接收线圈和所述无线充电主板叠加放置,
[0007]所述电能接收线圈和无线充电器电连接至所述无线充电主板上,且所述电能接收线圈和无线充电主板相隔一定的间距以放置所述无线充电器件;
[0008]其中,所述电能接收结构以电磁共振的方式耦合所述电能发射板传输的能量。
[0009]优选的,所述无线充电主板为中间具有一通孔的空心结构,且所述电能接收线圈的中间空心部分和所述无线充电主板的中间通孔重合。
[0010]优选的,所述电能接收线圈和无线充电主板相隔一定的距离具体为:
[0011]当所述无线充电器件的厚度大于等于Imm时,则所述电能接收线圈和无线充电是相隔的距离至少为所述无线充电器件的厚度;
[0012]当所述无线充电器件的厚度小于Imm时,则所述电能接收线圈和无线充电主板相隔的距离至少为1mm。
[0013]进一步的,所述无线充电器件包括谐振电容、整流电路、直流变换电路和滤波电路,
[0014]所述谐振电容和所述电能接收线圈谐振工作以耦合所述电能发射板的空间磁场,以获得对应的交变电压;
[0015]所述整流电路接收所述交变电压以转换为第一直流电压;
[0016]所述直流变换电路接收所述第一直流电压以转换为第二直流电压;
[0017]所述滤波电路接收所述第二直流电压进行滤波处理后产生输出电压以给用电设备充电。
[0018]进一步的,所述无线充电主板的其中一侧上设置有输出接口,所述输出接口用以将电能接收结构输出的电压输出给用电设备。
[0019]依据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无线电能接收模块,用以接收与其隔离的电能发射板传输的能量,并转换为输出电压供给用电设备,所述无线电能接收模块包括电能接收线圈、无线充电主板、无线充电器件和外壳,
[0020]所述电能接收线圈为中间空心的线圈结构,所述电能接收线圈和所述无线充电主板叠加放置,
[0021]所述电能接收线圈和所述无线充电器电连接至所述无线充电主板上,且所述电能接收线圈和无线充电主板相隔一定的间距以放置所述无线充电器件;
[0022]所述外壳以规则的形状包围所述电能接收线圈、无线充电主板和无线充电器件,以形成一个充电整体;
[0023]其中,所述无线电能接收模块以电磁共振的方式耦合所述电能发射板传输的能量。
[0024]优选的,所述无线充电主板为中间具有一通孔的空心结构,且所述电能接收线圈的中间空心部分和所述无线充电主板的中间通孔重合。
[0025]优选的,所述电能接收线圈和无线充电主板相隔一定的距离具体为:
[0026]当所述无线充电器件的厚度大于等于Imm时,则所述电能接收线圈和无线充电是相隔的距离至少为所述无线充电器件的厚度;
[0027]当所述无线充电器件的厚度小于Imm时,则所述电能接收线圈和无线充电主板相隔的距离至少为1mm。
[0028]进一步的,所述无线充电器件包括谐振电容、整流电路、直流变换电路和滤波电路,
[0029]所述谐振电容和所述电能接收线圈谐振工作以耦合所述电能发射板的空间磁场,以获得对应的交变电压;
[0030]所述整流电路接收所述交变电压以转换为第一直流电压;
[0031]所述直流变换电路接收所述第一直流电压以转换为第二直流电压;
[0032]所述滤波电路接收所述第二直流电压进行滤波处理后产生输出电压以给用电设备充电。
[0033]进一步的,所述无线充电主板的其中一侧上设置有输出接口,所述输出接口用以将无线电能接收模块输出的电压传输给用电设备。
[0034]进一步的,所述外壳还包括有输出端口,所述输出端口与所述无线充电主板的芯片输出接口位置相对应,以将无线电能接收模块输出的电压传输给用电设备。
[0035]优选的,所述外壳为中间实心结构或中间具有通孔的空心结构,
[0036]当所述外壳为中间具有通孔的空心结构时,则所述外壳的通孔部分与所述电能接收线圈和无线充电主板的中间空心部分重合。
[0037]根据上述的电能接收结构及无线电能接收模块,电能接收线圈和无线充电主板均为中间镂空结构,且电能接收线圈放置于所述无线充电主板之上,电能接收线圈和无线充电主板相隔一定的间距以放置无线充电器件,本实用新型的电能接收结构和充电模块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0038]I)电能接收结构和电能发射板以磁共振式方式传输能量,效率高且距离远;
[0039]2)电能接收线圈采用空心线圈结构,并且没有设置屏蔽层,使得空间磁场可以从各个角度耦合到电能接收线圈中,能量传输效率高;
[0040]3)无线充电主板采用中间局部镂空结构,同样可以使得空间中更多的磁场穿过主板被耦合至电能接收线圈中,进一步提高能量传输效率;
[0041]4)充电模块无需跟发射平台直接接触也可以实现无线充电,充电模块可以跟发射平台隔离一定的距离或是成一定的角度均可以实现无线充电。
[0042]5)采用电能接收线圈、无线充电器件和无线充电主板堆叠式的放置结构,可使得充电模块体积小巧,便于携带。
【附图说明】
[0043]图1所示为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无线电能接收模块的结构示意图;
[0044]图2所示为图1中无线电能接收模块的反面结构示意图;
[0045]图3所示为图1中无线电能接收模块的侧面结构示意图;
[0046]图4所示为图1中无线电能接收模块的第一应用示意图;
[0047]图5所示为图1中无线电能接收模块的第二应用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48]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几个优选实施例进行详细描述,但本实用新型并不仅仅限于这些实施例。本实用新型涵盖任何在本实用新型的精髓和范围上做的替代、修改、等效方法以及方案。为了使公众对本实用新型有彻底的了解,在以下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中详细说明了具体的细节,而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没有这些细节的描述也可以完全理解本实用新型。
[0049]参考图1,所示为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无线电能接收模块的结构示意图,本实用新型的无线电能接收模块用以接收与其隔离的电能发射板传输的能量,并转换为输出电压供给用电设备,所述无线电能接收模块包括电能接收结构和外壳,所述电能接收结构包括电能接收线圈、无线充电主板和无线充电器件,如图1所示,所述电能接收线圈为采用中间空心线圈的结构,这里,所述空心线圈结构为四周有绕线中间无绕线的线圈缠绕结构,四周绕线可以形成长方形、正方形、圆形或椭圆形等规则的几何形状,采用中间空心结构能更好地耦合电能发射板产生的空间磁场。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无线充电主板也设置为中间具有通孔的空心结构,其中,所述电能接收线圈和所述无线充电主板叠合放置,且两者中间空心部分重合,这里需要指出的是,由于电能接收线圈中间空心部分和无线充电主板的通孔大小不一定相等,因此,这里的重合为不完全重合。如图1中所示的磁感线,由于无线充电主板和电能接收线圈均为空心结构,使得穿过无线充电主板该的空心部分的磁感线也能被接受线圈耦合到,从而在接收线圈中产生电流,获得更多的传输能量。本领域技术人员可知,所述无线充电主板也可设置为实心结构,诚然,实心结构会影响磁感线的耦合效果。
[0050]进一步的,所述无线充电器电连接至所述无线充电主板上,且所述电能接收线圈和无线充电主板相隔一定的间距以放置所述无线充电器件,这里,所述电能接收线圈和无线充电主板相隔一定的距离根据无线充电器件的厚度确定,具体为:当所述无线充电器件的厚度大于等于Imm时,则所述电能接收线圈和无线充电是相隔的距离至少为所述无线充电器件的厚度,实际操作时,所述电能接收线圈和无线充电是相隔的距离一般会稍大于所述无线充电器件的厚度,以使得无线充电器件不会受到压迫且接收线圈耦合效果更好;
[0051]当所述无线充电器件的厚度小于Imm时,则所述电能接收线圈和无线充电主板相隔的距离至少为1mm。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