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双重正激式软开关配网直流电源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0825948阅读:300来源:国知局
一种双重正激式软开关配网直流电源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双重正激式软开关配网直流电源,包括蓄电池、电源变换模块、采集与控制模块以及智能控制器,所述电源变换模块包括AC?DC变换电路、总驱动电路以及PFC与PWM控制电路,所述AC?DC变换电路为双重正激式软开关有源功率因数校正变换器,所述AC?DC变换电路分别与所述蓄电池、所述采集与控制模块、所述PFC与PWM控制电路及所述总驱动电路连接,所述PFC与PWM控制电路还连接至所述总驱动电路,且所述采集与控制模块分别与所述蓄电池及所述智能控制器连接。本实用新型提高电源运行的功率、效率、稳定性及智能化,扩大应用范围。
【专利说明】
一种双重正激式软开关配网直流电源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力电子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双重正激式软开关配网直流电源。
【背景技术】
[0002]随着城市配电网的发展,以1kV环网柜、1kV开闭所为基础的配电网,在城市配网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配电网的可靠性直接影响着城市建设的发展。对供电可靠性的要求越高,配置直流操作电源的要求也越高。
[0003]新型自动化配网设备逐步投入应用:储能式电动分合闸、微机继电保护、网络化远程监控等,这些设备的可靠供电是系统安全运行的前提条件。针对电力系统高可靠和高性能要求而设计的交直流变换模块电源,主要应用于小型开关站和用户终端,为二次控制线路(如微机保护等智能终端及指示灯、模拟指示器等)提供可靠的不间断工作电源,避免交流失电时导致微机保护失去保护作用,解决因操作过程电压及谐波等因素使UPS失效从而导致微机保护失效的问题。同时,还可为符合功率要求的一次开关设备(弹簧机构真空断路器、永磁机构真空断路器、电动负荷开关等)提供直流操作电源。
[0004]随着智能电网的发展,逐渐出现各种分布式直流操作电源应用在配电网终端设备的直流供电场合。随着智能分布式配网直流电源的小型化,需进一步提高电源工作效率。与此同时,为了满足智能电网的建设,需进一步对电源模块自身的检测与控制功能进行提高,使得电源模块智能化程度更高。
[0005]现有的智能分布式配网直流电源技术存在以下缺点:
[0006]1、功率较小,效率较低;
[0007]2、不具备联网及无线通信功能,适应场合单一;
[0008]3、智能化程度不高。

【发明内容】

[0009]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双重正激式软开关配网直流电源,电源变换模块采用双重正激式软开关有源功率因数校正变换器,提高电源模块运行的功率、效率、稳定性及智能化,扩大应用范围。
[0010]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实现的:
[0011]—种双重正激式软开关配网直流电源,包括蓄电池、电源变换模块、采集与控制模块以及智能控制器,所述电源变换模块包括AC-DC变换电路、总驱动电路以及PFC与PffM控制电路,所述AC-DC变换电路为双重正激式软开关有源功率因数校正变换器,所述AC-DC变换电路分别与所述蓄电池、所述采集与控制模块、所述PFC与PWM控制电路及所述总驱动电路连接,所述PFC与PffM控制电路还连接至所述总驱动电路,且所述采集与控制模块分别与所述蓄电池及所述智能控制器连接。
[0012]进一步地,所述AC-DC变换电路包括二极管Da1、二极管DA2、二极管Da3、二极管Dm、二极管D1、二极管D2、二极管D3、二极管D4、二极管D5、二极管D6、二极管D7、二极管D8、二极管Drl、二极管Dr2、二极管Dr3、二极管Dr4、输入电感L1、输入电感L2、输出电感L3、输出电感L4、谐振电感Lrl、谐振电感Lr2、变压器激磁电感Lml、变压器激磁电感Lm2、开关三极管S1、开关三极管S2、开关三极管S3、开关三极管S4、寄生电容Cs1、寄生电容CS2、寄生电容CS3、寄生电容CS4、箝位电容&、箝位电容C2、储能电容C3、储能电容C4、输出滤波电容C5、正激式变压器T1、正激式变压器!^、等效负载R,所述总驱动电路包括第一驱动电路、第二驱动电路、第三驱动电路及第四驱动电路;
[0013]所述二极管Dm的正极连接至所述二极管Da3的负极,所述二极管Da2的正极连接至所述二极管Da4的负极,所述二极管Dai的负极分别与所述二极管Da2的负极、所述输入电感1^的一端及所述输入电感L2的一端连接,所述输入电感Li的另一端分别与所述二极管Di的正极及所述二极管出的正极连接,所述二极管D1的负极分别与所述箝位电容C1的一端、所述储能电容C3的一端及所述谐振电感Lrl的一端连接,所述谐振电感Lrl的另一端分别与所述变压器激磁电感Lml的一端及所述正激式变压器1^的第一引脚连接,所述正激式变压器T1的第二引脚分别与所述变压器激磁电感Lml的另一端、所述二极管D2的负极、所述开关三极管源极、所述二极管Dr1的正极、所述寄生电容Cs1的一端、所述开关三极管S3的漏极、所述二极管Dr3的负极及所述寄生电容Cs3的一端连接,所述开关三极管S1的栅极连接至所述第一驱动电路,所述开关三极管S1的漏极分别与所述箝位电容(^的另一端、所述二极管负极及所述寄生电容Cs1的另一端连接,所述开关三极管S3的栅极连接至所述第三驱动电路,所述正激式变压器T1的第三引脚分别与所述二极管05的正极、所述二极管D6的负极及所述输出电感L3的一端连接;
[0014]所述输入电感L2的另一端分别与所述二极管D3的正极及所述二极管D4的正极连接,所述二极管D3的负极分别与所述箝位电容C2的一端、所述储能电容C4的一端及所述谐振电感Lr2的一端连接,所述谐振电感Lr2的另一端分别与所述变压器激磁电感Lm2的一端及所述正激式变压器!^的第一引脚连接,所述正激式变压器T2的第二引脚分别与所述变压器激磁电感Lm2的另一端、所述二极管D4的负极、所述开关三极管S2的源极、所述二极管Dr2的正极、所述寄生电容Cs2的一端、所述开关三极管S4的漏极、所述二极管Dr4的负极、所述寄生电容Cs4的一端及所述PFC与PffM控制电路连接,所述开关三极管S2的栅极连接至所述第二驱动电路,所述开关三极管S2的漏极分别与所述箝位电容(:2的另一端、所述二极管Dr2的负极及所述寄生电容Cs2的另一端连接,所述开关三极管S4的栅极连接至所述第四驱动电路,所述正激式变压器!^的第三引脚分别与所述二极管D7的正极、所述二极管D8的负极及所述输出电感L4的一端连接;
[0015]所述输出电感L3的另一端分别与所述输出电感L4的另一端、所述输出滤波电容Cs的一端、所述等效负载R的一端及所述PFC与PffM控制电路连接,所述输出滤波电容(:5的另一端分别与所述正激式变压器T1的第四引脚、所述二极管D6的正极、所述正激式变压器T2的第四引脚、所述二极管D8的正极及所述等效负载R的另一端连接;
[0016]所述开关三极管S3的源极、所述二极管Dr3的正极、所述寄生电容Cs3的另一端、所述储能电容C3的另一端、所述所述开关三极管S4的源极、所述二极管Dr4的正极、所述寄生电容Cs4的另一端、所述储能电容C4的另一端、所述二极管Da3的正极及所述二极管Dm的正极均连结于点A;
[0017]所述第一驱动电路、所述第二驱动电路、所述第三驱动电路及所述第四驱动电路均连接至所述PFC与PffM控制电路;
[0018]所述储能电容C4的另一端为一直流电压输出端Vdq,所述直流电压输出端Vdq连接至所述蓄电池,所述二极管D6的正极为另一直流电压输出端VDC2,所述直流电压输出端Vdc1连接至所述采集与控制模块。
[0019]进一步地,所述采集与控制模块包括第一单片机及AD转换电路,所述AD转换电路分别与所述AC-DC变换电路及所述第一单片机连接,所述第一单片机连接至所述智能控制器。
[0020]进一步地,所述智能控制器包括第二单片机及通信模块,所述第二单片机分别与所述采集与控制模块及所述通信模块连接。
[0021]进一步地,所述通信模块为以太网模块或GPRS无线模块。
[0022]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
[0023]1、在体积一定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的功率较大、效率较高;
[0024]2、通过瞬间脉冲放电,高速捕捉电池端电压变化情况,通过高速嵌入式单片机计算蓄电池内阻及温度等信息并进行分析处理,可真实反馈蓄电池健康状态;
[0025]3、RS485、以太网及GPRS无线通信的方式与自动化后台进行各项参数接收或发送,满足互联网与智能电网相结合的思想,符合智能电网的发展,智能化程度高,有效扩大直流电源的应用范围。
【附图说明】
[0026]下面参照附图结合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
[0027]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双重正激式软开关配网直流电源的结构示意图。
[0028]图2为本实用新型中电源变换模块的结构示意图。
[0029]图3为本实用新型中AC-DC变换电路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30]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出详细的说明,但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并不仅限于以下实施例。
[0031]请参阅图1至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双重正激式软开关配网直流电源,包括蓄电池、电源变换模块、采集与控制模块以及智能控制器,所述电源变换模块包括AC-DC变换电路、总驱动电路以及PFC与PffM控制电路,所述AC-DC变换电路为双重正激式软开关有源功率因数校正变换器,所述AC-DC变换电路分别与所述蓄电池、所述采集与控制模块、所述PFC与PffM控制电路及所述总驱动电路连接,所述PFC与PffM控制电路还连接至所述总驱动电路,且所述采集与控制模块分别与所述蓄电池及所述智能控制器连接;
[0032 ]交流市电输入所述电源变换模块,所述电源变换模块将交流市电转变成两路直流电,一路对所述蓄电池进行浮充和均充,另一路输出直流电源,为负载提供操作电源。当智能分布式配网直流电源的交流失电时,所述电源变换模块将所述蓄电池变换为直流电源的输出电源,为负载提供不间断的直流电源。所述采集与控制模块采集所述电源变换电路及所述蓄电池的相关参数,将所述电源变换电路及所述蓄电池的相关参数传输给所述智能控制器综合协调直流电源的运行,实现所述电源变换电路的稳定输出以及自动保护(自动保护包括过压自动保护、过流自动保护)及预测所述蓄电池的容量及寿命,定期检测所述蓄电池内阻。
[0033]进一步地,所述AC-DC变换电路包括二极管Da1、二极管Da2、二极管Da3、二极管Da4、二极管D1、二极管D2、二极管D3、二极管D4、二极管D5、二极管D6、二极管D7、二极管D8、二极管Drl、二极管Dr2、二极管Dr3、二极管Dr4、输入电感L1、输入电感L2、输出电感L3、输出电感L4、谐振电感Lrl、谐振电感Lr2、变压器激磁电感Lml、变压器激磁电感Lm2、开关三极管S1、开关三极管S2、开关三极管S3、开关三极管S4、寄生电容Cs1、寄生电容CS2、寄生电容CS3、寄生电容CS4、箝位电容&、箝位电容C2、储能电容C3、储能电容C4、输出滤波电容C5、正激式变压器T1、正激式变压器!^、等效负载R,所述总驱动电路包括第一驱动电路、第二驱动电路、第三驱动电路及第四驱动电路;
[0034]所述二极管Dm的正极连接至所述二极管Da3的负极,所述二极管Da2的正极连接至所述二极管DA4的负极,所述二极管Dai的负极分别与所述二极管Da2的负极、所述输入电感1^的一端及所述输入电感L2的一端连接,所述输入电感Li的另一端分别与所述二极管Di的正极及所述二极管出的正极连接,所述二极管D1的负极分别与所述箝位电容C1的一端、所述储能电容C3的一端及所述谐振电感Lrl的一端连接,所述谐振电感Lrl的另一端分别与所述变压器激磁电感Lml的一端及所述正激式变压器1^的第一引脚连接,所述正激式变压器T1的第二引脚分别与所述变压器激磁电感Lml的另一端、所述二极管D2的负极、所述开关三极管源极、所述二极管Dr1的正极、所述寄生电容Cs1的一端、所述开关三极管S3的漏极、所述二极管Dr3的负极及所述寄生电容Cs3的一端连接,所述开关三极管S1的栅极连接至所述第一驱动电路,所述开关三极管S1的漏极分别与所述箝位电容(^的另一端、所述二极管负极及所述寄生电容Cs1的另一端连接,所述开关三极管S3的栅极连接至所述第三驱动电路,所述正激式变压器T1的第三引脚分别与所述二极管05的正极、所述二极管D6的负极及所述输出电感L3的一端连接;
[0035]所述输入电感L2的另一端分别与所述二极管D3的正极及所述二极管D4的正极连接,所述二极管D3的负极分别与所述箝位电容C2的一端、所述储能电容C4的一端及所述谐振电感Lr2的一端连接,所述谐振电感Lr2的另一端分别与所述变压器激磁电感Lm2的一端及所述正激式变压器!^的第一引脚连接,所述正激式变压器T2的第二引脚分别与所述变压器激磁电感Lm2的另一端、所述二极管D4的负极、所述开关三极管S2的源极、所述二极管Dr2的正极、所述寄生电容Cs2的一端、所述开关三极管S4的漏极、所述二极管Dr4的负极、所述寄生电容Cs4的一端及所述PFC与PffM控制电路连接,所述开关三极管S2的栅极连接至所述第二驱动电路,所述开关三极管S2的漏极分别与所述箝位电容(:2的另一端、所述二极管Dr2的负极及所述寄生电容Cs2的另一端连接,所述开关三极管S4的栅极连接至所述第四驱动电路,所述正激式变压器!^的第三引脚分别与所述二极管D7的正极、所述二极管D8的负极及所述输出电感L4的一端连接;
[0036]所述输出电感L3的另一端分别与所述输出电感L4的另一端、所述输出滤波电容Cs的一端、所述等效负载R的一端及所述PFC与PffM控制电路连接,所述输出滤波电容(:5的另一端分别与所述正激式变压器T1的第四引脚、所述二极管D6的正极、所述正激式变压器T2的第四引脚、所述二极管D8的正极及所述等效负载R的另一端连接;
[0037]所述开关三极管S3的源极、所述二极管Dr3的正极、所述寄生电容Cs3的另一端、所述储能电容C3的另一端、所述所述开关三极管S4的源极、所述二极管Dr4的正极、所述寄生电容Cs4的另一端、所述储能电容C4的另一端、所述二极管Da3的正极及所述二极管Dm的正极均连结于点A;
[0038]所述第一驱动电路、所述第二驱动电路、所述第三驱动电路及所述第四驱动电路均连接至所述PFC与PffM控制电路;
[0039]所述储能电容C4的另一端为一直流电压输出端Vdci,所述直流电压输出端Vdci连接至所述蓄电池,所述二极管D6的正极为另一直流电压输出端VDC2,所述直流电压输出端Vdc1连接至所述采集与控制模块。
[0040]所述电源变换模块采用的是双重正激式软开关有源功率因数校正变换器,双重正激式软开关有源功率因数校正变换器是由两个单重正激式软开关有源功率因数校正变换器并联而成,所述电源变换模块主要包括AC-DC变换电路、总驱动电路及PFC与PffM控制电路部分,所述AC-DC变换电路主要完成能量的传递与变换,并为稳定输出提供电压反馈信号;所述PFC与PWM控制电路通过反馈回来电压信号与采集电流信号产生四路满足要求的PWM波;所述总驱动电路主要是对所述PFC与PffM控制电路产生的PffM波进行隔离、驱动。
[0041]进一步地,所述采集与控制模块包括第一单片机(高速嵌入式单片机)与高分辨率的AD转换电路,所述AD转换电路分别与所述AC-DC变换电路及所述第一单片机连接,所述第一单片机连接至所述智能控制器,所述第一单片机高速循环采集所述电源变换电路各项参数指标及性能,并通过瞬间脉冲放电,高速捕捉所述蓄电池端电压变化情况,通过高速嵌入式单片机计算所述蓄电池内阻及温度等参数。
[0042]进一步地,所述智能控制器包括第二单片机(高速嵌入式单片机)及通信模块,所述第二单片机分别与所述采集与控制模块及所述通信模块连接,所述通信模块为以太网模块或GPRS无线模块,所述智能控制器通过所述采集与控制模块采集的各项参数,综合判断处理,下达执行命令给所述采集与控制模块调节所述电源变换模块各项参数及性能,通过RS485、以太网及GPRS无线通信的方式与自动化后台进行各项参数接收或发送,促使电源安全高效的运行。
[0043]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如下:
[0044]1、当主开关三极管S3和辅助开关三极管S2开通、主开关三极管S4和辅助开关三极管Si关断时,二极管D2、二极管D3、二极管D5、二极管D8正向导通,二极管D1、二极管D4、二极管D6、二极管D7反向截止。电感L1在输入电压Vin的作用下线性上升,电容C1给变压器1^的初级线圈绕组充电,输入电压Vin和电感L2给电容C4充电,电感L2的电感电流线性下降。变压器1^的初级线圈绕组电流ILr1在VLrl = VC3-VLm^电压作用下线性上升,而变压器1~2的初级线圈绕组电流Ι?ι.2在VLr2 = Vc2-VLm2的电压作用下线性下降,电容Cs3的电压VcS3为零,电容Cs4的电压Vcs4 = VC4+VC2。变压器!^的次级线圈绕组电压Vnsl = VC3/n,变压器T2的次级线圈绕组电压Vns2=-Vc2/n。电感L3上的电流IL3线性上升,电感L4上的电流IL4线性下降。
[0045]2、当主开关三极管S3和主开关三极管S4均关断、辅助开关撒三极管S2继续开通、辅助开关三极管Si继续处于关断状态时,二极管D1、二极管D3、二极管D5、二极管D8正向导通,二极管D2、二极管D4、二极管D6、二极管D7反向截止。输入电压Vin和电感L1给电容C3充电,电感L1的电感电流线性下降,主开关三极管S3关断,励磁电流ILml和次边绕组映射回来的电流给电容Cs3充电,这个过程很短,励磁电流ILml可认为不变,电容Cs3上的电压很快从零开始上升到电压VC3。此时二极管D6开通,第二种情况下半单元电路状态和第一种情况下半单元电路状态相同。
[0046]3、当主开关三极管S3和主开关三极管S4均关断、辅助开关三极管S2继续开通、辅助开关三极管S1继续处于关断状态时,二极管D1、二极管D3、二极管D5、二极管D6、二极管D8正向导通,二极管D2、二极管D4、二极管D7反向截止。输入电压Vin和电感L1继续给电容C3充电,电感1^的电感电流线性下降,由于二极管D5、二极管D6都导通,所以电容Cs3被箝位在电压VC3,加在励磁电感Lml的电压为零。由于电感Lrl和电容Cs3的谐振作用,电容Cs3上的被初级绕组上的电流ILr1充电到VC3+VC1,辅助开关三极管二极管Drl导通为辅助开关三极管512¥5开通仓IJ造了条件。当电容Cs3上的电压上升到VC3+VC1时,二极管他反向截止。第三种情况下半单元电路状态和第一种情况下半单元电路状态相同。
[0047]4、当主开关三极管S3和主开关三极管S4均关断、辅助开关三极管S2继续开通、辅助开关三极管Si开通时,二极管D1、二极管D3、二极管D5、二极管D6、二极管D8正向导通,二极管D2、二极管D4、二极管D7反向截止。输入电压Vin和电感Li继续给电容C3充电,电感Li的电感电流线性下降。二极管Drl导通,加在辅助开关三极管51上的电压为零,所以辅助开关三极管51能以ZVS开通。流过二极管D5、二极管D6上的电流之和等于IL3,当二极管D6上的电流等于Il3时,二极管05反向关断,第四种情况下半单元电路状态和第一种情况下半单元电路状态相同。
[0048]5、当主开关三极管S3和主开关三极管S4均关断、辅助开关三极管S2继续开通、辅助开关三极管Si开通时,二极管D1、二极管D3、二极管D6、二极管D8正向导通,二极管D2、二极管D4、二极管D5、二极管D7反向截止。输入电压Vin和电感Li继续给电容C3充电,电感Li的电感电流线性下降,变压器加勺初级绕组电流ILr^VLrl = -Vcl-VLm^电压作用下线性上升,而变压器1~2的初级绕组电流ILr2在VLr2 = -VC2-VLm!^电压作用下线性下降。第五种情况下半单元电路状态和第一种情况下半单元电路状态相同。
[0049]6、当主开关三极管S3和主开关三极管S4均关断、辅助开关三极管S2关断、辅助开关三极管S1继续开通时,二极管0!、二极管D3、二极管D6、二极管D8正向导通,二极管D2、二极管D4、二极管D5、二极管D7反向截止。第六种情况上半单元电路状态和第五种情况上半单元电路状态相同,输入电压Vir^P电感1^2继续给电容C4充电,电感L2的电感电流线性下降。变压器T2的初级边的电压V^2+VLr2 = Vc4-Vcs4,初级边电流1^2给(^4反充电,使电容Cs4上的电压降为VC4,励磁电感Lm2上的电压等于零,次边电压也等于零,二极管D7开始正向导通。
[0050]7、当主开关三极管S3和主开关三极管S4均关断、辅助开关三极管S2关断、辅助开关三极管S1继续开通时,二极管0!、二极管D3、二极管D6、二极管D7、二极管D8正向导通,二极管D2、二极管D4、二极管05反向截止。第七中情况上半单元电路状态和第五种情况上半单元电路状态相同,输入电压V in和电感L2继续给电容C4充电,电感L2的电感电流线性下降。二极管D7、二极管D8同时导通,电感Lm2上的电压VLm2被箝位在零。所以1_的电流恒定,二极管D7上的电流ID7增加,而二极管D8上电流iD8减少。同时,由于谐振的作用,电容Cs4—直被反向充电,一直到Cs4的电压为零。此时二极管Dr4正向导通。为主开关三极管S4ZVS导通创造了条件。
[0051]8、当主开关三极管S3和辅助开关三极管S2关断、主开关三极管S4导通、辅助开关三极管S1继续开通时,二极管D1、二极管D3、二极管D6、二极管D7正向导通,二极管D2、二极管D4、二极管D5、二极管D8反向截止。第八种情况上半单元电路状态和第五种情况上半单元电路状态相同,输入电压Vin和电感L2继续给电容C4充电,电感L2的电感电流线性下降。由于二极管Dr4正向导通,主开关三极管S4能实现ZVS开通,流过二极管D7和二极管D8的电流之和等于Iw,当流过二极管D7上的电流Il4,二极管D8方向截止。
[0052]虽然以上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是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应当理解,我们所描述的具体的实施例只是说明性的,而不是用于对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的限定,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依照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所作的等效的修饰以及变化,都应当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所保护的范围内。
【主权项】
1.一种双重正激式软开关配网直流电源,其特征在于:包括蓄电池、电源变换模块、采集与控制模块以及智能控制器,所述电源变换模块包括AC-DC变换电路、总驱动电路以及PFC与PffM控制电路,所述AC-DC变换电路为双重正激式软开关有源功率因数校正变换器,所述AC-DC变换电路分别与所述蓄电池、所述采集与控制模块、所述PFC与PWM控制电路及所述总驱动电路连接,所述PFC与HVM控制电路还连接至所述总驱动电路,且所述采集与控制模块分别与所述蓄电池及所述智能控制器连接。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双重正激式软开关配网直流电源,其特征在于:所述AC-DC变换电路包括二极管Da1、二极管Da2、二极管Da3、二极管Da4、二极管D1、二极管D2、二极管D3、二极管D4、二极管D5、二极管D6、二极管D7、二极管D8、二极管Drl、二极管Dr2、二极管Dr3、二极管Dr4、输入电感L1、输入电感1^2、输出电感L3、输出电感L4、谐振电感Lrl、谐振电感Lr2、变压器激磁电感Lml、变压器激磁电感Lm2、开关三极管S1、开关三极管S2、开关三极管S3、开关三极管S4、寄生电容Cs1、寄生电容CS2、寄生电容CS3、寄生电容CS4、箝位电容&、箝位电容C2、储能电容C3、储能电容C4、输出滤波电容(:5、正激式变压器T1、正激式变压器T2、等效负载R,所述总驱动电路包括第一驱动电路、第二驱动电路、第三驱动电路及第四驱动电路; 所述二极管Dm的正极连接至所述二极管Da3的负极,所述二极管Da2的正极连接至所述二极管Da4的负极,所述二极管Dai的负极分别与所述二极管Da2的负极、所述输入电感1^的一端及所述输入电感L2的一端连接,所述输入电感1^的另一端分别与所述二极管正极及所述二极管D2的正极连接,所述二极管D1的负极分别与所述箝位电容C1的一端、所述储能电容C3的一端及所述谐振电感Lrl的一端连接,所述谐振电感1^的另一端分别与所述变压器激磁电感Lml的一端及所述正激式变压器1^的第一引脚连接,所述正激式变压器T1的第二引脚分别与所述变压器激磁电感Lml的另一端、所述二极管D2的负极、所述开关三极管S1的源极、所述二极管Drl的正极、所述寄生电容Cs1的一端、所述开关三极管S3的漏极、所述二极管Dr3的负极及所述寄生电容Cs3的一端连接,所述开关三极管栅极连接至所述第一驱动电路,所述开关三极管S1的漏极分别与所述箝位电容(^的另一端、所述二极管Drl的负极及所述寄生电容Cs1的另一端连接,所述开关三极管S3的栅极连接至所述第三驱动电路,所述正激式变压器T1的第三引脚分别与所述二极管他的正极、所述二极管D6的负极及所述输出电感L3的一端连接; 所述输入电感L2的另一端分别与所述二极管D3的正极及所述二极管D4的正极连接,所述二极管D3的负极分别与所述箝位电容C2的一端、所述储能电容C4的一端及所述谐振电感Lr2的一端连接,所述谐振电感Lr2的另一端分别与所述变压器激磁电感Lm2的一端及所述正激式变压器!^的第一引脚连接,所述正激式变压器!^的第二引脚分别与所述变压器激磁电感Lm2的另一端、所述二极管D4的负极、所述开关三极管S2的源极、所述二极管Dr2的正极、所述寄生电容Cs2的一端、所述开关三极管S4的漏极、所述二极管Dr4的负极、所述寄生电容Cs4的一端及所述PFC与P丽控制电路连接,所述开关三极管52的栅极连接至所述第二驱动电路,所述开关三极管S2的漏极分别与所述箝位电容(:2的另一端、所述二极管Dr2的负极及所述寄生电容Cs2的另一端连接,所述开关三极管S4的栅极连接至所述第四驱动电路,所述正激式变压器!^的第三引脚分别与所述二极管D7的正极、所述二极管D8的负极及所述输出电感L4的一端连接; 所述输出电感L3的另一端分别与所述输出电感L4的另一端、所述输出滤波电容C5的一端、所述等效负载R的一端及所述PFC与PWM控制电路连接,所述输出滤波电容C5的另一端分别与所述正激式变压器!^的第四引脚、所述二极管D6的正极、所述正激式变压器!^的第四引脚、所述二极管D8的正极及所述等效负载R的另一端连接; 所述开关三极管S3的源极、所述二极管Dr3的正极、所述寄生电容Cs3的另一端、所述储能电容C3的另一端、所述开关三极管S4的源极、所述二极管Dr4的正极、所述寄生电容Cs4的另一端、所述储能电容C4的另一端、所述二极管Da3的正极及所述二极管Da4的正极均连结于点A; 所述第一驱动电路、所述第二驱动电路、所述第三驱动电路及所述第四驱动电路均连接至所述PFC与PffM控制电路; 所述储能电容C4的另一端为一直流电压输出端VDC1,所述直流电压输出端¥此1连接至所述蓄电池,所述二极管D6的正极为另一直流电压输出端VDC2,所述直流电压输出端¥此1连接至所述采集与控制模块。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双重正激式软开关配网直流电源,其特征在于:所述采集与控制模块包括第一单片机及AD转换电路,所述AD转换电路分别与所述AC-DC变换电路及所述第一单片机连接,所述第一单片机连接至所述智能控制器。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双重正激式软开关配网直流电源,其特征在于:所述智能控制器包括第二单片机及通信模块,所述第二单片机分别与所述采集与控制模块及所述通信模块连接。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双重正激式软开关配网直流电源,其特征在于:所述通信模块为以太网模块或GPRS无线模块。
【文档编号】H02M3/335GK205509881SQ201620301193
【公开日】2016年8月24日
【申请日】2016年4月12日
【发明人】何用辉, 张明, 何建华
【申请人】何用辉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