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件无线电射频与模数转换装置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7527694阅读:153来源:国知局
软件无线电射频与模数转换装置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软件无线电射频与模数转换装置,包括依次相接的低噪声放大器模块、下变频器模块和模数转换器模块,以及为低噪声放大器模块、下变频器模块和模数转换器模块供电的电压转换电路模块,所述低噪声放大器模块的信号输入端接有射频信号输入端口,所述下变频器模块的本地振荡器信号输入端接有本地振荡器连接端口,所述模数转换器模块的信号输出端接有数字信号输出端口。本实用新型电路结构简单,接线方便,独立性和通用性强,能够方便地用于系统原型快速验证、快速搭建实验系统,实用性强,便于推广使用。
【专利说明】软件无线电射频与模数转换装置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属于软件无线电【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软件无线电射频与模数转换装置。
【背景技术】
[0002]近年来,随着无线电体制的快速发展,传统的以硬件为主体的无线通信系统设计方法逐渐不能适应多模式的通信需求,软件无线电的思想应运而生。随着无线通信的迅猛发展,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无线通信收发机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无线通信技术凭借其成本低,携带方便,无需布线的优势快速进入到许多领域。为了适应市场需求,满足用户需要,各种技术应运而生。
[0003]所谓软件无线电,是指构造一个具有标准化,模块化,开放性的硬件平台,将各种功能用软件来完成,同时使宽带A/D转换器尽可能靠近天线,以充分实现数字化,提高可编程性。软件无线电的最终目的就是要使通信系统摆脱硬件系统结构的束缚,通过软件实现各种功能。因此,软件无线电的基本思想是基于一套通用硬件平台,将尽可能多的无线通信功能用软件来实现,使得通信系统具有高度灵活性和最大的适应能力,以满足现代通信对互连互通、多模式等的要求。尤其是在军事通信领域,研制新一代的具有软件无线电功能的通信电台是解决高科技条件下协同作战通信的有效措施。现有技术中的软件无线电硬件平台都是专用系统,没有一个独立、通用、且能够方便地用于系统原型快速验证、快速搭建实验系统的软件无线电射频与模数转换模块。
实用新型内容
[0004]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上述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软件无线电射频与模数转换装置,其电路结构简单,接线方便,独立性和通用性强,能够方便地用于系统原型快速验证、快速搭建实验系统,实用性强,便于推广使用。
[0005]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软件无线电射频与模数转换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依次相接的低噪声放大器模块、下变频器模块和模数转换器模块,以及为低噪声放大器模块、下变频器模块和模数转换器模块供电的电压转换电路模块,所述低噪声放大器模块的信号输入端接有射频信号输入端口,所述下变频器模块的本地振荡器信号输入端接有本地振荡器连接端口,所述模数转换器模块的信号输出端接有数字信号输出端口。
[0006]上述的软件无线电射频与模数转换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压转换电路模块包括芯片 AMSl117-1.8V,芯片 AMSl117-3.3V,电阻 R12 和 R13,非极性电容 Cl、C2、C5、C6 和C511,以及极性电容C3、C4和C411 ;所述非极性电容Cl的一端和电阻R12的一端均与+5V电源的输出端相接,所述电阻R12的另一端、非极性电容C2的一端和极性电容C3的正极均与芯片AMS1117-1.8V的引脚3和芯片AMS1117-3.3V的引脚3相接,所述非极性电容Cl的另一端、非极性电容C2的另一端和极性电容C3的负极均接地,所述芯片AMS1117-1.8V的引脚2为所述电压转换电路模块的第一 1.8V电压输出端Vdd且与极性电容C4的正极、非极性电容C5的一端和电阻R13的一端相接,所述电阻R13的另一端为所述电压转换电路模块的第二 1.8V电压输出端OVdd且与非极性电容C6的一端相接,所述极性电容C4的负极、非极性电容C5的另一端和非极性电容C6的另一端均接地,所述芯片AMS1117-3.3V的引脚2为所述电压转换电路模块的3.3V电压输出端3.3V且与极性电容C411的正极和非极性电容C511的一端相接,所述极性电容C411的负极和非极性电容C511的另一端均接地。
[0007]上述的软件无线电射频与模数转换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低噪声放大器模块包括芯片MGA82563,电感L50和L51,以及非极性电容C460、C461和C462,所述芯片MGA82563的引脚1、引脚2、引脚4和引脚5均接地,所述芯片MGA82563的引脚3为所述低噪声放大器模块的信号输入端,所述芯片MGA82563的引脚6与电感L50的一端和非极性电容C460的一端相接,所述电感L50的另一端与非极性电容C461的一端、非极性电容C462的一端和电感L51的一端相接,所述非极性电容C461的另一端和非极性电容C462的另一端均接地,所述电感L51的另一端与所述电压转换电路模块的3.3V电压输出端3.3V相接,所述非极性电容C460的另一端为所述低噪声放大器模块的信号输出端。
[0008]上述的软件无线电射频与模数转换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射频信号输入端口由五脚接线端口 J2构成,所述五脚接线端口 J2的引脚1、引脚2、引脚3和引脚4均接地,所述五脚接线端口 J2的引脚5通过非极性电容C960与所述低噪声放大器模块的信号输入端相接。
[0009]上述的软件无线电射频与模数转换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下变频器模块包括芯片 AD8347,电感 L101、L102、L201 和 L202,非极性电容 C259、C359、C459、C360、C361、C362、C363、C364、C365、C366、C367、C368、C801、C802、C803、C804、C901、C902、C903 和 C904,以及电阻町71、1?271、1?801、1?802、1?803、1?804、1?901、1?902、1?903 和 R904 ;所述芯片 AD8347 的引脚I为所述下变频器模块的本地振荡器信号输入端且通过串联的电阻R171和非极性电容C259接地,所述芯片AD8347的引脚2、引脚12、引脚15和引脚21,以及非极性电容C360的一端、非极性电容C361的一端、非极性电容C362的一端、非极性电容C363的一端、非极性电容C364的一端和非极性电容C365的一端均与所述电压转换电路模块的3.3V电压输出端3.3V相接,所述非极性电容C360`的另一端、非极性电容C361的另一端、非极性电容C362的另一端、非极性电容C363的另一端、非极性电容C364的另一端和非极性电容C365的另一端接地;所述芯片AD8347的引脚3为所述下变频器模块的I通道差分输出的负极输出端且与模数转换器模块相接,所述芯片AD8347的引脚4为所述下变频器模块的I通道差分输出的正极输出端且与模数转换器模块相接,所述芯片AD8347的引脚5与引脚14相接且为所述芯片AD8347的内部参考电压输出端V_REF,且通过非极性电容C366接地,所述芯片AD8347的引脚6和引脚20均与非极性电容C802的一端、非极性电容C804的一端、电阻R803的一端和电阻R804的一端相接,所述电阻R803的另一端通过电感L202与非极性电容C802的另一端、电阻R802的一端和非极性电容C803的一端相接,所述非极性电容C803的另一端、非极性电容C804的另一端和电阻R804的另一端均与所述芯片AD8347的内部参考电压输出端V_REF相接,所述电阻R802的另一端与非极性电容C801的一端和电感L201的一端相接,所述非极性电容C801的另一端和电感L201的另一端均与电阻R801的一端相接,所述电阻R801的另一端与所述芯片AD8347的引脚8相接,所述芯片AD8347的引脚7、引脚9、引脚23和引脚27均接地;所述芯片AD8347的引脚10通过非极性电容C359接地,所述芯片AD8347的引脚11与非极性电容C459的一端相接,所述非极性电容C459的另一端与所述低噪声放大器模块的信号输出端相接且通过电阻R271接地,所述芯片AD8347的引脚13通过非极性电容C367接地,所述芯片AD8347的引脚16通过非极性电容C368接地,所述芯片AD8347的引脚17与引脚19相接,所述芯片AD8347的引脚22通过电阻R901与非极性电容C901的一端和电感LlOl的一端相接,所述非极性电容C901的另一端和电感LlOl的另一端均与电阻R902的一端相接,所述电阻R902的另一端与非极性电容C902的一端、电感L102的一端和非极性电容C903的一端相接,所述非极性电容C902的另一端、电阻R903的另一端、电阻R904的一端和非极性电容C904的一端均与所述芯片AD8347的引脚18和引脚24相接,所述非极性电容C903的另一端、非极性电容C904的另一端和电阻R904的另一端均与所述芯片AD8347的内部参考电压输出端V_REF相接,所述芯片AD8347的引脚25为所述下变频器模块的Q通道差分输出的正极输出端且与模数转换器模块相接,所述芯片AD8347的引脚26为所述下变频器模块的Q通道差分输出的负极输出端且与模数转换器模块相接,所述芯片AD8347的引脚28通过非极性电容C259接地。
[0010]上述的软件无线电射频与模数转换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本地振荡器连接端口由五脚接线端口 Jl构成,所述五脚接线端口 Jl的引脚1、引脚2、引脚3和引脚4均接地,所述五脚接线端口 Jl的引脚5通过非极性电容C159与所述下变频器模块的本地振荡器信号输入端相接。
[0011]上述的软件无线电射频与模数转换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模数转换器模块包括芯片 LTC2270,电阻 R21、R22、R49、R50、R69、R70、R71 和 R72,非极性电容 C13、C19、C39、C40、C41、C59、C60、C61 和 C62,极性电容 C10、C11、C12、C14、C15 和 C16 ;所述芯片 LTC2270的引脚1、引脚11、引脚20和引脚64均与所述电压转换电路模块的第一 1.8V电压输出端Vdd相接,所述芯片LTC2270的引脚2与电阻R49的一端、电阻R50的一端和极性电容Cll的正极相接,所述电阻R49的另一端通过非极性电容C19与所述芯片AD8347的引脚26相接,所述电阻R50的另一端通过非极性电容C39与所述芯片AD8347的引脚25相接,所述芯片LTC2270的引脚3、引脚6、引脚14、引脚19、引脚21、引脚22、引脚41、引脚61、引脚63和引脚65均接地,所述芯片LTC2270的引脚4通过非极性电容C40接地且通过电阻R21与所述电阻R49的另一端相接,所述芯片LTC2270的引脚5通过非极性电容C41接地且通过电阻R22与所述电阻R50的另一端相接,所述芯片LTC2270的引脚7和引脚9均与极性电容C14的正极和极性电容C15的正极相接,所述芯片LTC2270的引脚8和引脚10均与极性电容C14的负极和极性电容C16的正极相接,所述极性电容C15的负极和极性电容C16的负极均接地,所述芯片LTC2270的引脚15与电阻R69的一端、电阻R70的一端和极性电容C12的正极相接,所述电阻R69的另一端通过非极性电容C59与所述芯片AD8347的引脚3相接,所述电阻R70的另一端通过非极性电容C60与所述芯片AD8347的引脚4相接,所述芯片LTC2270的引脚12通过非极性电容C61接地且通过电阻R71与所述电阻R69的另一端相接,所述芯片LTC2270的引脚13通过非极性电容C62接地且通过电阻R72与所述电阻R70的另一端相接,所述芯片LTC2270的引脚16和引脚17均与所述电压转换电路模块的第一 1.8V电压输出端Vdd相接且通过非极性电容C13接地,所述芯片LTC2270的引脚42与所述电压转换电路模块的第二 1.8V电压输出端OVdd相接,所述芯片LTC2270的引脚62与极性电容ClO的正极相接,所述极性电容ClO的负极接地。
[0012]上述的软件无线电射频与模数转换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数字信号输出端口由40脚接插件P20构成,所述40脚接插件P20的引脚I与所述芯片LTC2270的引脚57相接,所述40脚接插件P20的引脚2与所述芯片LTC2270的引脚58相接,所述40脚接插件P20的引脚3与所述芯片LTC2270的引脚55相接,所述40脚接插件P20的引脚4与所述芯片LTC2270的引脚56相接,所述40脚接插件P20的引脚5与所述芯片LTC2270的引脚53相接,所述40脚接插件P20的引脚6与所述芯片LTC2270的引脚54相接,所述40脚接插件P20的引脚7与所述芯片LTC2270的引脚51相接,所述40脚接插件P20的引脚8与所述芯片LTC2270的引脚52相接,所述40脚接插件P20的引脚9与所述芯片LTC2270的引脚49相接,所述40脚接插件P20的引脚10与所述芯片LTC2270的引脚50相接,所述40脚接插件P20的引脚11与所述芯片LTC2270的引脚47相接,所述40脚接插件P20的引脚12与所述芯片LTC2270的引脚48相接,所述40脚接插件P20的引脚13与所述芯片LTC2270的引脚45相接,所述40脚接插件P20的引脚14与所述芯片LTC2270的引脚46相接,所述40脚接插件P20的引脚15与所述芯片LTC2270的引脚43相接,所述40脚接插件P20的引脚16与所述芯片LTC2270的引脚44相接,所述40脚接插件P20的引脚17与所述芯片LTC2270的引脚40相接,所述40脚接插件P20的引脚18与所述芯片LTC2270的引脚39相接,所述40脚接插件P20的引脚19与所述芯片LTC2270的引脚18相接,所述40脚接插件P20的引脚21?36分别对应与所述芯片LTC2270的引脚23?38相接,所述40脚接插件P20的引脚37和引脚38均接地,所述40脚接插件P20的引脚39和引脚40均与+5V电源的输出端相接。
[0013]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
[0014]1、本实用新型电路结构简单,设计合理,接线方便。
[0015]2、本实用新型构成下变频器模块的芯片AD8347内部自带AGC (自动增益控制)功能模块,因此能够将I/Q基带信号控制在模数转换器模块能够接收的范围内,保证输出给模数转换器模块的信号不过载。
[0016]3、本实用新型是一个独立的、通用的、能够方便地用于系统原型快速验证、快速搭建实验系统的软件无线电射频与模数转换模块,实用性强,使用效果好,便于推广使用。
[0017]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电路结构简单,接线方便,独立性和通用性强,能够方便地用于系统原型快速验证、快速搭建实验系统,实用性强,便于推广使用。
[0018]下面通过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9]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电路原理框图。
[0020]图2为本实用新型电压转换电路模块的电路原理图。
[0021]图3为本实用新型射频信号输入端口、低噪声放大器模块、下变频器模块和本地振荡器连接端口的电路原理图。
[0022]图4为本实用新型模数转换器模块的电路原理图。
[0023]图5为本实用新型数字信号输出端口的电路原理图。
[0024]附图标记说明:[0025]I一射频信号输入端口 ;2—低噪声放大器模块;3—下变频器模块;4一模数转换器模块;5—数字信号输出端口 ;6—本地振荡器连接端口 ;7 —电压转换电路模块。
【具体实施方式】
[0026]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包括依次相接的低噪声放大器模块2、下变频器模块3和模数转换器模块4,以及为低噪声放大器模块2、下变频器模块3和模数转换器模块4供电的电压转换电路模块7,所述低噪声放大器模块2的信号输入端接有射频信号输入端口 1,所述下变频器模块3的本地振荡器信号输入端接有本地振荡器连接端口 6,所述模数转换器模块4的信号输出端接有数字信号输出端口 5。
[0027]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中,所述电压转换电路模块7包括芯片AMS1117-1.8V,芯片AMSl 117-3.3V,电阻R12和R13,非极性电容C1、C2、C5、C6和C511,以及极性电容C3、C4和C411 ;所述非极性电容Cl的一端和电阻R12的一端均与+5V电源的输出端相接,所述电阻R12的另一端、非极性电容C2的一端和极性电容C3的正极均与芯片AMS1117-1.8V的引脚3和芯片AMS1117-3.3V的引脚3相接,所述非极性电容Cl的另一端、非极性电容C2的另一端和极性电容C3的负极均接地,所述芯片AMS1117-1.8V的引脚2为所述电压转换电路模块7的第一 1.8V电压输出端Vdd且与极性电容C4的正极、非极性电容C5的一端和电阻R13的一端相接,所述电阻R13的另一端为所述电压转换电路模块7的第二 1.8V电压输出端OVdd且与非极性电容C6的一端相接,所述极性电容C4的负极、非极性电容C5的另一端和非极性电容C6的另一端均接地,所述芯片AMS1117-3.3V的引脚2为所述电压转换电路模块7的3.3V电压输出端3.3V且与极性电容C411的正极和非极性电容C511的一端相接,所述极性电容C411的负极和非极性电容C511的另一端均接地。
[0028]如图3所示,本实施例中,所述低噪声放大器模块2包括芯片MGA82563,电感L50和L51,以及非极性电容C460、C461和C462,所述芯片MGA82563的引脚1、引脚2、引脚4和引脚5均接地,所述芯片MGA82563的引脚3为所述低噪声放大器模块2的信号输入端,所述芯片MGA82563的引脚6与电感L50的一端和非极性电容C460的一端相接,所述电感L50的另一端与非极性电容C461的一端、非极性电容C462的一端和电感L51的一端相接,所述非极性电容C461的另一端和非极性电容C462的另一端均接地,所述电感L51的另一端与所述电压转换电路模块7的3.3V电压输出端3.3V相接,所述非极性电容C460的另一端为所述低噪声放大器模块2的信号输出端。
[0029]如图3所示,本实施例中,所述射频信号输入端口 I由五脚接线端口 J2构成,所述五脚接线端口 J2的引脚1、引脚2、引脚3和引脚4均接地,所述五脚接线端口 J2的引脚5通过非极性电容C960与所述低噪声放大器模块2的信号输入端相接。
[0030]如图3所示,本实施例中,所述下变频器模块3包括芯片AD8347,电感L101、L102、L201 和 L202,非极性电容 C259、C359、C459、C360、C361、C362、C363、C364、C365、C366、C367、C368、C801、C802、C803、C804、C901、C902、C903 和 C904,以及电阻 R171、R271、R801、R802、R803、R804、R901、R902、R903和R904 ;所述芯片AD8347的引脚I为所述下变频器模块3的本地振荡器信号输入端且通过串联的电阻R171和非极性电容C259接地,所述芯片AD8347的引脚2、引脚12、引脚15和引脚21,以及非极性电容C360的一端、非极性电容C361的一端、非极性电容C362的一端、非极性电容C363的一端、非极性电容C364的一端和非极性电容C365的一端均与所述电压转换电路模块7的3.3V电压输出端3.3V相接,所述非极性电容C360的另一端、非极性电容C361的另一端、非极性电容C362的另一端、非极性电容C363的另一端、非极性电容C364的另一端和非极性电容C365的另一端接地;所述芯片AD8347的引脚3为所述下变频器模块3的I通道差分输出的负极输出端且与模数转换器模块4相接,所述芯片AD8347的引脚4为所述下变频器模块3的I通道差分输出的正极输出端且与模数转换器模块4相接,所述芯片AD8347的引脚5与引脚14相接且为所述芯片AD8347的内部参考电压输出端V_REF,且通过非极性电容C366接地,所述芯片AD8347的引脚6和引脚20均与非极性电容C802的一端、非极性电容C804的一端、电阻R803的一端和电阻R804的一端相接,所述电阻R803的另一端通过电感L202与非极性电容C802的另一端、电阻R802的一端和非极性电容C803的一端相接,所述非极性电容C803的另一端、非极性电容C804的另一端和电阻R804的另一端均与所述芯片AD8347的内部参考电压输出相接,所述电阻R802的另一端与非极性电容C801的一端和电感L201的一端相接,所述非极性电容C801的另一端和电感L201的另一端均与电阻R801的一端相接,所述电阻R801的另一端与所述芯片AD8347的引脚8相接,所述芯片AD8347的引脚7、引脚9、引脚23和引脚27均接地;所述芯片AD8347的引脚10通过非极性电容C359接地,所述芯片AD8347的引脚11与非极性电容C459的一端相接,所述非极性电容C459的另一端与所述低噪声放大器模块2的信号输出端相接且通过电阻R271接地,所述芯片AD8347的引脚13通过非极性电容C367接地,所述芯片AD8347的引脚16通过非极性电容C368接地,所述芯片AD8347的引脚17与引脚19相接,所述芯片AD8347的引脚22通过电阻R901与非极性电容C901的一端和电感LlOl的一端相接,所述非极性电容C901的另一端和电感LlOl的另一端均与电阻R902的一端相接,所述电阻R902的另一端与非极性电容C902的一端、电感L102的一端和非极性电容C903的一端相接,所述非极性电容C902的另一端、电阻R903的另一端、电阻R904的一端和非极性电容C904的一端均与所述芯片AD8347的引脚18和引脚24相接,所述非极性电容C903的另一端、非极性电容C904的另一端和电阻R904的另一端均与所述芯片AD8347的内部参考电压输出相接,所述芯片AD8347的引脚25为所述下变频器模块3的Q通道差分输出的正极输出端且与模数转换器模块4相接,所述芯片AD8347的引脚26为所述下变频器模块3的Q通道差分输出的负极输出端且与模数转换器模块4相接,所述芯片AD8347的引脚28通过非极性电容C259接地。
[0031]如图3所示,本实施例中,所述本地振荡器连接端口 6由五脚接线端口 Jl构成,所述五脚接线端口 Jl的引脚1、引脚2、引脚3和引脚4均接地,所述五脚接线端口 Jl的引脚5通过非极性电容C159与所述下变频器模块3的本地振荡器信号输入端相接。
[0032]如图4所示,本实施例中,所述模数转换器模块4包括芯片LTC2270,电阻R21、R22、R49、R50、R69、R70、R71 和 R72,非极性电容 C13、C19、C39、C40、C41、C59、C60、C61 和C62,极性电容CIO、Cll、C12、C14、C15和C16 ;所述芯片LTC2270的引脚1、引脚11、引脚20和引脚64均与所述电压转换电路模块7的第一 1.8V电压输出端Vdd相接,所述芯片LTC2270的引脚2与电阻R49的一端、电阻R50的一端和极性电容Cll的正极相接,所述电阻R49的另一端通过非极性电容C19与所述芯片AD8347的引脚26相接,所述电阻R50的另一端通过非极性电容C39与所述芯片AD8347的引脚25相接,所述芯片LTC2270的引脚
3、引脚6、引脚14、引脚19、引脚21、引脚22、引脚41、引脚61、引脚63和引脚65均接地,所述芯片LTC2270的引脚4通过非极性电容C40接地且通过电阻R21与所述电阻R49的另一端相接,所述芯片LTC2270的引脚5通过非极性电容C41接地且通过电阻R22与所述电阻R50的另一端相接,所述芯片LTC2270的引脚7和引脚9均与极性电容C14的正极和极性电容C15的正极相接,所述芯片LTC2270的引脚8和引脚10均与极性电容C14的负极和极性电容C16的正极相接,所述极性电容C15的负极和极性电容C16的负极均接地,所述芯片LTC2270的引脚15与电阻R69的一端、电阻R70的一端和极性电容C12的正极相接,所述电阻R69的另一端通过非极性电容C59与所述芯片AD8347的引脚3相接,所述电阻R70的另一端通过非极性电容C60与所述芯片AD8347的引脚4相接,所述芯片LTC2270的引脚12通过非极性电容C61接地且通过电阻R71与所述电阻R69的另一端相接,所述芯片LTC2270的引脚13通过非极性电容C62接地且通过电阻R72与所述电阻R70的另一端相接,所述芯片LTC2270的引脚16和引脚17均与所述电压转换电路模块7的第一 1.8V电压输出端Vdd相接且通过非极性电容C13接地,所述芯片LTC2270的引脚42与所述电压转换电路模块7的第二 1.8V电压输出端OVdd相接,所述芯片LTC2270的引脚62与极性电容ClO的正极相接,所述极性电容ClO的负极接地。另外,所述芯片LTC2270的引脚59和引脚60用于对外提供输出给模数转换器模块4的信号不过载的信号。
[0033]如图5所示,本实施例中,所述数字信号输出端口 5由40脚接插件P20构成,所述40脚接插件P20的引脚I与所述芯片LTC2270的引脚57相接,所述40脚接插件P20的引脚2与所述芯片LTC2270的引脚58相接,所述40脚接插件P20的引脚3与所述芯片LTC2270的引脚55相接,所述40脚接插件P20的引脚4与所述芯片LTC2270的引脚56相接,所述40脚接插件P20的引脚5与所述芯片LTC2270的引脚53相接,所述40脚接插件P20的引脚6与所述芯片LTC2270的引脚54相接,所述40脚接插件P20的引脚7与所述芯片LTC2270的引脚51相接,所述40脚接插件P20的引脚8与所述芯片LTC2270的引脚52相接,所述40脚接插件P20的引脚9与所述芯片LTC2270的引脚49相接,所述40脚接插件P20的引脚10与所述芯片LTC2270的引脚50相接,所述40脚接插件P20的引脚11与所述芯片LTC2270的引脚47相接,所述40脚接插件P20的引脚12与所述芯片LTC2270的引脚48相接,所述40脚接插件P20的引脚13与所述芯片LTC2270的引脚45相接,所述40脚接插件P20的引脚14与所述芯片LTC2270的引脚46相接,所述40脚接插件P20的引脚15与所述芯片LTC2270的引脚43相接,所述40脚接插件P20的引脚16与所述芯片LTC2270的引脚44相接,所述40脚接插件P20的引脚17与所述芯片LTC2270的引脚40相接,所述40脚接插件P20的引脚18与所述芯片LTC2270的引脚39相接,所述40脚接插件P20的引脚19与所述芯片LTC2270的引脚18相接,所述40脚接插件P20的引脚21?36分别对应与所述芯片LTC2270的引脚23?38相接,所述40脚接插件P20的引脚37和引脚38均接地,所述40脚接插件P20的引脚39和引脚40均与+5V电源的输出端相接。
[0034]本实用新型使用时,在射频信号输入端口 I上外接频率为800MHz?2700MHz的射频信号发生器,并在本地振荡器连接端口 6上外接本地振荡器;射频信号由射频信号输入端口 I输入给低噪声放大器模块2,低噪声放大器模块2对射频信号进行放大后输出给下变频器模块3,低噪声放大器模块2在800MHz?2700MHz的频段上能够提供大于IOdB的增益,下变频器模块3将低噪声放大器模块2输出的射频信号下变频到零中频后得到I/Q基带信号并输出给模数转换器模块4,模数转换器模块4对信号进行模数转换后通过数字信号输出端口 5输出,为外接模块(例如FPGA模块)提供数字信号。由于构成下变频器模块3的芯片AD8347内部自带AGC (自动增益控制)功能模块,因此能够将I/Q基带信号控制在模数转换器模块4能够接收的范围内,保证输出给模数转换器模块4的信号不过载。
[0035]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非对本实用新型作任何限制,凡是根据本实用新型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变更以及等效结构变化,均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内。
【权利要求】
1.一种软件无线电射频与模数转换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依次相接的低噪声放大器模块(2)、下变频器模块(3)和模数转换器模块(4),以及为低噪声放大器模块(2)、下变频器模块(3)和模数转换器模块(4)供电的电压转换电路模块(7),所述低噪声放大器模块(2)的信号输入端接有射频信号输入端口(1),所述下变频器模块(3)的本地振荡器信号输入端接有本地振荡器连接端口(6),所述模数转换器模块(4)的信号输出端接有数字信号输出端口(5)。
2.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软件无线电射频与模数转换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压转换电路模块(7)包括芯片AMSl117-1.8V,芯片AMSl117-3.3V,电阻R12和R13,非极性电容C1、C2、C5、C6和C511,以及极性电容C3、C4和C411 ;所述非极性电容Cl的一端和电阻R12的一端均与+5V电源的输出端相接,所述电阻R12的另一端、非极性电容C2的一端和极性电容C3的正极均与芯片AMS1117-1.8V的引脚3和芯片AMS1117-3.3V的引脚3相接,所述非极性电容Cl的另一端、非极性电容C2的另一端和极性电容C3的负极均接地,所述芯片AMS1117-1.8V的引脚2为所述电压转换电路模块(7)的第一 1.8V电压输出端Vdd且与极性电容C4的正极、非极性电容C5的一端和电阻R13的一端相接,所述电阻R13的另一端为所述电压转换电路模块(7)的第二 1.8V电压输出端OVdd且与非极性电容C6的一端相接,所述极性电容C4的负极、非极性电容C5的另一端和非极性电容C6的另一端均接地,所述芯片AMS1117-3.3V的引脚2为所述电压转换电路模块(7)的3.3V电压输出端3.3V且与极性电容C411的正极和非极性电容C511的一端相接,所述极性电容C411的负极和非极性电容C511的另一端均接地。
3.按照权利要求2所述的软件无线电射频与模数转换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低噪声放大器模块(2)包括芯片MGA82563,电感L50和L51,以及非极性电容C460、C461和C462,所述芯片MGA82563的引脚1、引脚2、引脚4和引脚5均接地,所述芯片MGA82563的引脚3为所述低噪声放大器模块(2)的信号输入端,所述芯片MGA82563的引脚6与电感L50的一端和非极性电容C460的一端相`接,所述电感L50的另一端与非极性电容C461的一端、非极性电容C462的一端和电感L51的一端相接,所述非极性电容C461的另一端和非极性电容C462的另一端均接地,所述电感L51的另一端与所述电压转换电路模块(7)的3.3V电压输出端3.3V相接,所述非极性电容C460的另一端为所述低噪声放大器模块(2)的信号输出端。
4.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软件无线电射频与模数转换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射频信号输入端口(I)由五脚接线端口 J2构成,所述五脚接线端口 J2的引脚1、引脚2、引脚3和引脚4均接地,所述五脚接线端口 J2的引脚5通过非极性电容C960与所述低噪声放大器模块(2)的信号输入端相接。
5.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软件无线电射频与模数转换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下变频器模块(3)包括芯片AD8347,电感L101、L102、L201和L202,非极性电容C259、C359、C459、C360、C361、C362、C363、C364、C365、C366、C367、C368、C801、C802、C803、C804、C901、C902、C903 和 C904,以及电阻 R171、R271、R801、R802、R803、R804、R901、R902、R903 和 R904 ;所述芯片AD8347的引脚I为所述下变频器模块(3)的本地振荡器信号输入端且通过串联的电阻R171和非极性电容C259接地,所述芯片AD8347的引脚2、引脚12、引脚15和引脚21,以及非极性电容C360的一端、非极性电容C361的一端、非极性电容C362的一端、非极性电容C363的一端、非极性电容C364的一端和非极性电容C365的一端均与所述电压转换电路模块(7)的3.3V电压输出端3.3V相接,所述非极性电容C360的另一端、非极性电容C361的另一端、非极性电容C362的另一端、非极性电容C363的另一端、非极性电容C364的另一端和非极性电容C365的另一端接地;所述芯片AD8347的引脚3为所述下变频器模块(3)的I通道差分输出的负极输出端且与模数转换器模块(4)相接,所述芯片AD8347的引脚4为所述下变频器模块(3)的I通道差分输出的正极输出端且与模数转换器模块(4)相接,所述芯片AD8347的引脚5与引脚14相接且为所述芯片AD8347的内部参考电压输出端V_REF,且通过非极性电容C366接地,所述芯片AD8347的引脚6和引脚20均与非极性电容C802的一端、非极性电容C804的一端、电阻R803的一端和电阻R804的一端相接,所述电阻R803的另一端通过电感L202与非极性电容C802的另一端、电阻R802的一端和非极性电容C803的一端相接,所述非极性电容C803的另一端、非极性电容C804的另一端和电阻R804的另一端均与所述芯片AD8347的内部参考电压输出端V_REF相接,所述电阻R802的另一端与非极性电容C801的一端和电感L201的一端相接,所述非极性电容C801的另一端和电感L201的另一端均与电阻R801的一端相接,所述电阻R801的另一端与所述芯片AD8347的引脚8相接,所述芯片AD8347的引脚7、引脚9、引脚23和引脚27均接地;所述芯片AD8347的引脚10通过非极性电容C359接地,所述芯片AD8347的引脚11与非极性电容C459的一端相接,所述非极性电容C459的另一端与所述低噪声放大器模块(2)的信号输出端相接且通过电阻R271接地,所述芯片AD8347的引脚13通过非极性电容C367接地,所述芯片AD8347的引脚16通过非极性电容C368接地,所述芯片AD8347的引脚17与引脚19相接,所述芯片AD8347的引脚22通过电阻R901与非极性电容C901的一端和电感LlOl的一端相接,所述非极性电容C901的另一端和电感LlOl的另一端均与电阻R902的一端相接,所述电阻R902的另一端与非极性电容C902的一端、电感L102的一端和非极性电容C903的一端相接,所述非极性电容C902的另一端、电阻R903的另一端、电阻R904的一端和非极性电容C904的一端均与所述芯片AD8347的引脚18和引脚24相接,所述非极性电容C903的另一端、非极性电容C904的另一端和电阻R904的另一端均与所述芯片AD8347的内部参考电压输出端V_REF相接,所述芯片AD8347的引脚25为所述下变频器模块(3)的Q通道差分输出的正极输出端且与模数转换 器模块(4)相接,所述芯片AD8347的引脚26为所述下变频器模块(3)的Q通道差分输出的负极输出端且与模数转换器模块(4)相接,所述芯片AD8347的引脚28通过非极性电容C259接地。
6.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软件无线电射频与模数转换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本地振荡器连接端口(6)由五脚接线端口 Jl构成,所述五脚接线端口 Jl的引脚1、引脚2、引脚3和引脚4均接地,所述五脚接线端口 Jl的引脚5通过非极性电容C159与所述下变频器模块(3)的本地振荡器信号输入端相接。
7.按照权利要求5所述的软件无线电射频与模数转换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模数转换器模块(4)包括芯片LTC2270,电阻R21、R22、R49、R50、R69、R70、R71和R72,非极性电容C13、C19、C39、C40、C41、C59、C60、C61 和 C62,极性电容 CIO、Cll、C12、C14、C15 和 C16 ;所述芯片LTC2270的引脚1、引脚11、引脚20和引脚64均与所述电压转换电路模块(7)的第一 1.8V电压输出端Vdd相接,所述芯片LTC2270的引脚2与电阻R49的一端、电阻R50的一端和极性电容Cll的正极相接,所述电阻R49的另一端通过非极性电容C19与所述芯片AD8347的引脚26相接,所述电阻R50的另一端通过非极性电容C39与所述芯片AD8347的引脚25相接,所述芯片LTC2270的引脚3、引脚6、引脚14、引脚19、引脚21、引脚22、引脚`41、引脚61、引脚63和引脚65均接地,所述芯片LTC2270的引脚4通过非极性电容C40接地且通过电阻R21与所述电阻R49的另一端相接,所述芯片LTC2270的引脚5通过非极性电容C41接地且通过电阻R22与所述电阻R50的另一端相接,所述芯片LTC2270的引脚7和引脚9均与极性电容C14的正极和极性电容C15的正极相接,所述芯片LTC2270的引脚8和引脚10均与极性电容C14的负极和极性电容C16的正极相接,所述极性电容C15的负极和极性电容C16的负极均接地,所述芯片LTC2270的引脚15与电阻R69的一端、电阻R70的一端和极性电容C12的正极相接,所述电阻R69的另一端通过非极性电容C59与所述芯片AD8347的引脚3相接,所述电阻R70的另一端通过非极性电容C60与所述芯片AD8347的引脚4相接,所述芯片LTC2270的引脚12通过非极性电容C61接地且通过电阻R71与所述电阻R69的另一端相接,所述芯片LTC2270的引脚13通过非极性电容C62接地且通过电阻R72与所述电阻R70的另一端相接,所述芯片LTC2270的引脚16和引脚17均与所述电压转换电路模块(7)的第一 1.8V电压输出端Vdd相接且通过非极性电容C13接地,所述芯片LTC2270的引脚42与所述电压转换电路模块(7)的第二 1.8V电压输出端OVdd相接,所述芯片LTC2270的引脚62与极性电容ClO的正极相接,所述极性电容ClO的负极接地。
8.按照权利要求7所述的软件无线电射频与模数转换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数字信号输出端口( 5 )由40脚接插件P20构成,所述40脚接插件P20的引脚I与所述芯片LTC2270的引脚57相接,所述40脚接插件P20的引脚2与所述芯片LTC2270的引脚58相接,所述40脚接插件P20的引脚3与所述芯片LTC2270的引脚55相接,所述40脚接插件P20的引脚4与所述芯片LTC2270的引脚56相接,所述40脚接插件P20的引脚5与所述芯片LTC2270的引脚53相接,所述40脚接插件P20的引脚6与所述芯片LTC2270的引脚54相接,所述40脚接插件P20的引脚7与所述芯片LTC2270的引脚51相接,所述40脚接插件P20的引脚8与所述芯片LTC2270的引脚52相接,所述40脚接插件P20的引脚9与所述芯片LTC2270的引脚49相接,所述40脚接插件P20的引`脚10与所述芯片LTC2270的引脚50相接,所述40脚接插件P20的引脚11与所述芯片LTC2270的引脚47相接,所述40脚接插件P20的引脚12与所述芯片LTC2270的引脚48相接,所述40脚接插件P20的引脚13与所述芯片LTC2270的引脚45相接,所述40脚接插件P20的引脚14与所述芯片LTC2270的引脚46相接,所述40脚接插件P20的引脚15与所述芯片LTC2270的引脚43相接,所述40脚接插件P20的引脚16与所述芯片LTC2270的引脚44相接,所述40脚接插件P20的引脚17与所述芯片LTC2270的引脚40相接,所述40脚接插件P20的引脚18与所述芯片LTC2270的引脚39相接,所述40脚接插件P20的引脚19与所述芯片LTC2270的引脚18相接,所述40脚接插件P20的引脚21~36分别对应与所述芯片LTC2270的引脚23~38相接,所述40脚接插件P20的引脚37和引脚38均接地,所述40脚接插件P20的引脚39和引脚40均与+5V电源的输出端相接。
【文档编号】H03M1/12GK203661043SQ201420031062
【公开日】2014年6月18日 申请日期:2014年1月17日 优先权日:2014年1月17日
【发明者】马延军 申请人:西安科技大学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