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利用光照度与人体红外线的灯控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615710阅读:396来源:国知局
一种利用光照度与人体红外线的灯控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利用光照度与人体红外线的灯控系统,属于灯控系统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节能环保是当前世界的主体,在灯光控制领域,节能的概念已经深入到每一位工程师的心中。然而节能并不是一味的减少照明设备的数量,而应根据照明的实际需要,合理控制照明时间,减少不必要的浪费,这才是灯光控制系统节能的核心。当前大多照明系统都采用人工手动控制开关的方式,或者使用定时开关照明系统的策略,两种方式都存在着不能精确控制照明时间的缺点。

例如城市路灯照明系统,大多在凌晨时会减少照明灯的照明数量,而在凌晨后往往还有晚归的行人,幽暗的灯光往往会对行人的安全造成一定的影响。但另一方面开启全部照明灯的方式又不是节能所能允许的。因此,有必要设计一种以外界光照度与人体红外线为触发条件的灯控系统,能够单独或配合传统的城市路灯照明系统使用。当该灯控系统检测到外界光照度较弱时,且同时检测到人体所发射的红外线,即二者同时满足时,照明灯的灯光才开启,既能达到足够的照明亮度,同时又避免了长期开启的缺陷。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发明目的在于: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提供一种利用光照度与人体红外线的灯控系统,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易于实现,实用性强,有利于推广利用,能够通过检测光照度与人体红外线开启或关闭照明灯,经济环保。

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利用光照度与人体红外线的灯控系统,包括用于检测环境光照度的光照度传感器、用于检测人体红外线的红外线传感器、继电器、控制器和照明灯,所述光照度传感器和红外线传感器分别与控制器连接,并可向控制器传递信号,所述控制器与继电器连接,并可向继电器传递信号,所述继电器与照明灯连接,并可开启或关闭照明灯。

采用本实用新型时,在夜晚时,由于光线较弱,当行人靠近本实用新型时,光照度传感器检测到光照度较弱,并且红外线传感器检测到人体红外线;此时光照度传感器与红外线传感器同时向控制器传递信号,同时控制器向继电器传递信号,通过继电器控制照明灯,使照明灯开启照明。行人离开本实用新型一定距离后,照明灯关闭。在白天时,由于光线较强,无论是否有行人通过,照明灯始终处于关闭状态。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利用光照度与人体红外线的灯控系统,所述光照度传感器上设置有第一正极引脚和第一负极引脚,且第一负极引脚上并联有第一信号引脚,所述控制器上设置有,与第一正极引脚相连的第一电源针脚、与第一负极引脚相连的第一接地针脚、与第一信号引脚相连的第一信号针脚,以实现光照度传感器与控制器连接,并可向控制器传递信号。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负极引脚与第一接地针脚间串联有保护电阻,保护电阻与第一信号引脚并联。保护电阻的设计,避免光照度传感器在使用过程中出现短路现象,保护光照度传感器。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利用光照度与人体红外线的灯控系统,所述红外线传感器上设置有第二正极引脚、第二负极引脚和第二信号引脚,所述控制器上设置有,与第二正极引脚相连的第二电源针脚、与第二负极引脚相连的第二接地针脚、与第二信号引脚相连的第二信号针脚,以实现红外线传感器与控制器连接,并可向控制器传递信号。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利用光照度与人体红外线的灯控系统,所述继电器上设置有第三正极引脚、第三负极引脚和第三信号引脚,所述控制器上设置有,与第三正极引脚相连的第三电源针脚、与第三负极引脚相连的第三接地针脚、与第三信号引脚相连的第三信号针脚,以实现控制器与继电器连接,并可向继电器传递信号。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利用光照度与人体红外线的灯控系统,所述继电器和照明灯分别具有2根电源线,继电器和照明灯的其中1根电源线相连,另1根电源线用于连接外接电源。

综上所述,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利用光照度与人体红外线的灯控系统,结构简单,易于实现,实用性强,有利于推广利用,能够通过检测光照度与人体红外线开启或关闭照明灯,经济环保。

附图说明

图1是一种利用光照度与人体红外线的灯控系统的原理结构示意图;

图2是一种利用光照度与人体红外线的灯控系统的流程图。

图中标记:1-光照度传感器、11-第一正极引脚、12-第一负极引脚、13-第一信号引脚、2-红外线传感器、21-第二正极引脚、22-第二负极引脚、23-第二信号引脚、3-继电器、31-第三正极引脚、32-第三负极引脚、33-第三信号引脚、4-控制器、411-第一电源针脚、412-第一接地针脚、413-第一信号针脚、421-第二电源针脚、422-第二接地针脚、423-第二信号针脚、431-第三电源针脚、432-第三接地针脚、433-第三信号针脚、5-照明灯、6-保护电阻、7-电源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详细的说明。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施例的一种利用光照度与人体红外线的灯控系统,包括用于检测环境光照度的光照度传感器1、用于检测人体红外线的红外线传感器2、继电器3、控制器4和照明灯5,所述光照度传感器1和红外线传感器2分别与控制器4连接,并可向控制器4传递信号,所述控制器4与继电器3连接,并可向继电器3传递信号,所述继电器3与照明灯5连接,并可开启或关闭照明灯5。

采用本实用新型时,在夜晚时,由于光线较弱,当行人靠近本实用新型时,光照度传感器1检测到光照度较弱,并且红外线传感器2检测到人体红外线;此时光照度传感器1与红外线传感器2同时向控制器4传递信号,同时控制器4向继电器3传递信号,通过继电器3控制照明灯5,使照明灯5开启照明。行人离开本实用新型一定距离后,照明灯5关闭。在白天时,由于光线较强,无论是否有行人通过,照明灯5始终处于关闭状态。

基于本实施例的进一步的优化,在另一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所述光照度传感器1上设置有第一正极引脚11和第一负极引脚12,且第一负极引脚12上并联有第一信号引脚13,所述控制器4上设置有,与第一正极引脚11相连的第一电源针脚411、与第一负极引脚12相连的第一接地针脚412、与第一信号引脚13相连的第一信号针脚413,以实现光照度传感器1与控制器4连接,并可向控制器4传递信号。

进一步的,在另一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所述第一负极引脚12与第一接地针脚412间串联有保护电阻6,保护电阻6与第一信号引脚13并联。保护电阻6的设计,避免光照度传感器1在使用过程中出现短路现象,保护光照度传感器1。

基于本实施例的进一步的优化,在另一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所述红外线传感器2上设置有第二正极引脚21、第二负极引脚22和第二信号引脚23,所述控制器4上设置有,与第二正极引脚21相连的第二电源针脚421、与第二负极引脚22相连的第二接地针脚422、与第二信号引脚23相连的第二信号针脚423,以实现红外线传感器2与控制器4连接,并可向控制器4传递信号。

基于本实施例的进一步的优化,在另一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所述继电器3上设置有第三正极引脚31、第三负极引脚32和第三信号引脚33,所述控制器4上设置有,与第三正极引脚31相连的第三电源针脚431、与第三负极引脚32相连的第三接地针脚432、与第三信号引脚33相连的第三信号针脚433,以实现控制器4与继电器3连接,并可向继电器3传递信号。

基于本实施例的进一步的优化,在另一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所述继电器3和照明灯5分别具有2根电源线7,继电器3和照明灯5的其中1根电源线7相连,另1根电源线7用于连接外接电源。

基于上述各实施例的具体动作过程,在其中一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2所示,第一电源针脚411、第二电源针脚421和第三电源针脚431皆为+5V电压针脚;继电器3和照明灯5的其中1根电源线7相连,另1根电源线7分别连接220V外接电源的正负极。控制器4的程序设置为,若第一信号针脚413输出低电平,且第二信号针脚423输出高电平,即两者同时满足时,则第三信号针脚433输出高电平;两者没有同时满足时,则第三信号针脚433输出低电平。

在夜晚时,由于光线较弱,光照度传感器1检测到光照度较弱,此时光照度传感器1具有较大的电阻,光照度传感器1处于断路状态,第一信号针脚413输出低电平。此时当行人靠近本实用新型时,红外线传感器2检测到人体红外线,第二信号针脚423输出高电平。即第一信号针脚413输出低电平,同时第第二信号针脚423输出高电平,则第三信号针脚433输出高电平,使继电器3的2根电源线7连通,此时照明灯5与外接电源连通,使照明灯5开启照明。

当没有行人靠近本实用新型时,红外线传感器2检测不到人体红外线,第二信号针脚423不能输出高电平,则第三信号针脚433输出低电平,使继电器3的2根电源线7断开,照明灯5与外接电源不能连通,即照明灯5关闭。无论白天或夜晚,照明灯5始终处于关闭状态。

在白天时,由于光线较强,光照度传感器1检测到光照度较强,此时光照度传感器1具有较小的电阻,光照度传感器1处于开路状态,第一信号针脚413不能输出低电平,则第三信号针脚433输出低电平,使继电器3的2根电源线7断开,照明灯5与外接电源不能连通,即照明灯5关闭。无论是否有行人通过,照明灯5始终处于关闭状态。

综上所述,采用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利用光照度与人体红外线的灯控系统,结构简单,易于实现,实用性强,有利于推广利用,能够通过检测光照度与人体红外线开启或关闭照明灯,经济环保。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