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同步灯光控制器及同步灯光控制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421005发布日期:2018-09-11 23:23阅读:303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控制器,尤其涉及一种同步灯光控制器,并涉及包括了该同步灯光控制器的同步灯光控制系统。



背景技术:

目前LED控制器的同步都是有线连接的方式,所以存在接线比较复杂,且安装的工作量比较大大等问题,采用这样的连接方式所带来的问题后果就是人工成本比较高;而且当连接的线缆比较长时,信号会产生失真,即颜色渐变不同步甚至没反应的情况。另一方面,还需采用有线信号放大器级联的方式才能实现灯光效果同步,但连接的级联信号放大器数量越多,则信号失真也会越大,因此,不仅仅施工麻烦,其有线控制器的输出功率也很有限,带不动太多LED光条。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需要提供一种安装简便、效率高、同步效果好的同步灯光控制器,并提供包括了该同步灯光控制器的同步灯光控制系统。

对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同步灯光控制器,包括:电源供电模块、控制模块、无线通信模块和MOS管驱动模块,所述电源供电模块、无线通信模块和MOS管驱动模块分别与所述控制模块相连接,其中,所述MOS管驱动模块包括R灯条驱动单元、G灯条驱动单元和B灯条驱动单元,所述R灯条驱动单元、G灯条驱动单元和B灯条驱动单元分别与所述控制模块相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无线通信模块为2.4G通信模块和/或WIFI通信模块。

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控制模块还包括指示单元,所述指示单元与所述控制模块的控制器相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指示单元包括发光二极管D11和电阻R10,所述电阻R10的一端连接至3.3V电压端,所述电阻R10的另一端连接至发光二极管D11的阳极,所述发光二极管D11的阴极连接至所述控制模块的控制器。

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R灯条驱动单元包括电阻R7、电阻R9、电阻R1、电阻R2、电阻R4、三极管Q2、三极管Q3、MOS管Q4、三极管Q5、三极管Q6和三极管Q7,所述电阻R7的一端连接至所述控制模块,所述电阻R7的另一端连接至所述电阻R9的一端和三极管Q7的基极,所述三极管Q7的集电极分别与所述电阻R1的一端和三极管Q5的基极相连接,所述三极管Q5的集电极分别与电阻R2的一端、三极管Q2的基极和三极管Q6的基极相连接,所述三极管Q2的发射极与所述三极管Q3的基极相连接,所述电阻R1的另一端、电阻R2的另一端、三极管Q2的集电极和三极管Q3的集电极均连接至上电位端,所述三极管Q3的发射极、三极管Q6的发射极和电阻R4的一端分别与所述MOS管Q4的栅极相连接,所述电阻R9的另一端、三极管Q7的发射极、三极管Q5的发射极、三极管Q6的集电极、电阻R4的另一端以及MOS管Q4的源极分别接地,所述MOS管Q4的漏极输出R灯条驱动控制信号。

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G灯条驱动单元包括电阻R19、电阻R20、电阻R13、电阻R14、电阻R16、三极管Q9、三极管Q10、MOS管Q11、三极管Q12、三极管Q13和三极管Q14,所述电阻R19的一端连接至所述控制模块,所述电阻R19的另一端连接至所述电阻R20的一端和三极管Q14的基极,所述三极管Q14的集电极分别与所述电阻R13的一端和三极管Q12的基极相连接,所述三极管Q12的集电极分别与电阻R14的一端、三极管Q9的基极和三极管Q13的基极相连接,所述三极管Q9的发射极与所述三极管Q10的基极相连接,所述电阻R13的另一端、电阻R14的另一端、三极管Q9的集电极和三极管Q10的集电极均连接至上电位端,所述三极管Q10的发射极、三极管Q13的发射极和电阻R16的一端分别与所述MOS管Q11的栅极相连接,所述电阻R20的另一端、三极管Q14的发射极、三极管Q12的发射极、三极管Q13的集电极、电阻R16的另一端以及MOS管Q11的源极分别接地,所述MOS管Q11的漏极输出G灯条驱动控制信号。

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B灯条驱动单元包括电阻R27、电阻R28、电阻R21、电阻R22、电阻R24、三极管Q16、三极管Q17、MOS管Q18、三极管Q19、三极管Q20和三极管Q21,所述电阻R27的一端连接至所述控制模块,所述电阻R27的另一端连接至所述电阻R28的一端和三极管Q21的基极,所述三极管Q21的集电极分别与所述电阻R21的一端和三极管Q19的基极相连接,所述三极管Q19的集电极分别与电阻R22的一端、三极管Q16的基极和三极管Q20的基极相连接,所述三极管Q16的发射极与所述三极管Q17的基极相连接,所述电阻R21的另一端、电阻R22的另一端、三极管Q16的集电极和三极管Q17的集电极均连接至上电位端,所述三极管Q17的发射极、三极管Q20的发射极和电阻R24的一端分别与所述MOS管Q18的栅极相连接,所述电阻R28的另一端、三极管Q21的发射极、三极管Q19的发射极、三极管Q20的集电极、电阻R24的另一端以及MOS管Q18的源极分别接地,所述MOS管Q18的漏极输出G灯条驱动控制信号。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同步灯光控制系统,所述同步灯光控制系统包括第一电源模块、灯条以及如上所述的同步灯光控制器,所述第一电源模块与所述同步灯光控制器相连接,所述同步灯光控制器通过无线通信模块与所述灯条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同步灯光控制器的数量为两个以上,其中一个同步灯光控制器为主控制器,其余的同步灯光控制器为从控制器,所述从控制器分别与所述主控制器实现通讯。

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灯条为LED灯条。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采用无线连接的方式对R灯条、G灯条以及B灯条分别实现RGB驱动控制,有效减小了安装工作量,所以人工成本能够得到有效的降低,并且通过对无线通信模块进行合理的电路设计使得信号传输的效率高,实时同步效果好;当通过两个以上的同步灯光控制器组成主从控制的同步灯光控制系统时,通信能够不受从机数量的影响,从机数量不再受到有线方式的局限。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例的原理结构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例的电源供电模块的电路原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例的控制模块的电路原理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例的2.4G通信模块的电路原理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例的MOS管驱动模块的电路原理图;

图6是现有技术中同步灯光控制系统的主从控制渐变失真仿真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较优的实施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如图1至图5所示,本例提供一种同步灯光控制器,包括:电源供电模块1、控制模块2、无线通信模块和MOS管驱动模块4,所述电源供电模块1、无线通信模块和MOS管驱动模块4分别与所述控制模块2相连接,其中,所述MOS管驱动模块4包括R灯条驱动单元41、G灯条驱动单元42和B灯条驱动单元43,所述R灯条驱动单元41、G灯条驱动单元42和B灯条驱动单元43分别与所述控制模块2相连接。所述R灯条驱动单元41、G灯条驱动单元42和B灯条驱动单元43分别用于实现对R灯条、G灯条和B灯条的RGB驱动控制。

现有技术中,从机工作在颜色渐变的式下,在刚开始上电时从机的颜色渐变是与主机同步的,如图6中的第一从机渐变和主机渐变;但由于晶振都是有误差的,所以经过一段时间之后从机就会出现颜色渐变与主机的颜色渐变不同步的情况,如图6中的第二从机渐变和主机渐变。

本例所述无线通信模块为2.4G通信模块3和/或WIFI通信模块,图4所示的是本例经过优化设计的2.4G通信模块3的电路原理图。如图3所示,本例所述控制模块2还包括指示单元,所述指示单元与所述控制模块2的控制器相连接;所述指示单元包括发光二极管D11和电阻R10,所述电阻R10的一端连接至3.3V电压端,所述电阻R10的另一端连接至发光二极管D11的阳极,所述发光二极管D11的阴极连接至所述控制模块2的控制器。

本例还提供一种同步灯光控制系统,所述同步灯光控制系统包括第一电源模块、灯条以及如上所述的同步灯光控制器,所述第一电源模块与所述同步灯光控制器相连接,所述同步灯光控制器通过无线通信模块与所述灯条连接。

本例所述同步灯光控制器的数量为两个以上,其中一个同步灯光控制器为主控制器,其余的同步灯光控制器为从控制器,所述从控制器分别与所述主控制器实现通讯,进而组成了主从控制方式的同步灯光控制系统。所述灯条优选为LED灯条。

本例所述同步灯光控制器及同步灯光控制系统,能够很好地恰好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图6所示的信号失真这一问题,比如将每一种颜色都标志一个值,然后通过所述主控制器发送同步信号(也就是标志值、渐变值),再由所述从控制器接收这些同步信号进行响应。

因为所述从控制器都是和所述主控制器直接进行无线通信的,不存在任何的中间介质,所述从控制器也带有自己的识别机制,所以不仅通信速度快而且发生错误的几率也低,从而提高了效率。而每当所述从控制器接收到同步信号之后,该从控制器将会进行响应,同步调整颜色的渐变值,使其颜色变化与主控制器一致,由此达到所述从控制器的颜色渐变与主控制器的颜色渐变保持同步,从而实现无线同步灯光变化控制的效果。

因为,本例实现主从控制的同步灯光控制系统,能够直接通过无线同步通信实现灯光变化同步效果,化繁为简,提高效率,节约成本,且其实现的过程依赖于优化的电路设计,响应速度更快。

如图5所示,本例所述R灯条驱动单元41包括电阻R7、电阻R9、电阻R1、电阻R2、电阻R4、三极管Q2、三极管Q3、MOS管Q4、三极管Q5、三极管Q6和三极管Q7,所述电阻R7的一端连接至所述控制模块2,所述电阻R7的另一端连接至所述电阻R9的一端和三极管Q7的基极,所述三极管Q7的集电极分别与所述电阻R1的一端和三极管Q5的基极相连接,所述三极管Q5的集电极分别与电阻R2的一端、三极管Q2的基极和三极管Q6的基极相连接,所述三极管Q2的发射极与所述三极管Q3的基极相连接,所述电阻R1的另一端、电阻R2的另一端、三极管Q2的集电极和三极管Q3的集电极均连接至上电位端,所述三极管Q3的发射极、三极管Q6的发射极和电阻R4的一端分别与所述MOS管Q4的栅极相连接,所述电阻R9的另一端、三极管Q7的发射极、三极管Q5的发射极、三极管Q6的集电极、电阻R4的另一端以及MOS管Q4的源极分别接地,所述MOS管Q4的漏极输出R灯条驱动控制信号。

如图5所示,本例所述G灯条驱动单元42包括电阻R19、电阻R20、电阻R13、电阻R14、电阻R16、三极管Q9、三极管Q10、MOS管Q11、三极管Q12、三极管Q13和三极管Q14,所述电阻R19的一端连接至所述控制模块2,所述电阻R19的另一端连接至所述电阻R20的一端和三极管Q14的基极,所述三极管Q14的集电极分别与所述电阻R13的一端和三极管Q12的基极相连接,所述三极管Q12的集电极分别与电阻R14的一端、三极管Q9的基极和三极管Q13的基极相连接,所述三极管Q9的发射极与所述三极管Q10的基极相连接,所述电阻R13的另一端、电阻R14的另一端、三极管Q9的集电极和三极管Q10的集电极均连接至上电位端,所述三极管Q10的发射极、三极管Q13的发射极和电阻R16的一端分别与所述MOS管Q11的栅极相连接,所述电阻R20的另一端、三极管Q14的发射极、三极管Q12的发射极、三极管Q13的集电极、电阻R16的另一端以及MOS管Q11的源极分别接地,所述MOS管Q11的漏极输出G灯条驱动控制信号。

如图5所示,本例所述B灯条驱动单元43包括电阻R27、电阻R28、电阻R21、电阻R22、电阻R24、三极管Q16、三极管Q17、MOS管Q18、三极管Q19、三极管Q20和三极管Q21,所述电阻R27的一端连接至所述控制模块2,所述电阻R27的另一端连接至所述电阻R28的一端和三极管Q21的基极,所述三极管Q21的集电极分别与所述电阻R21的一端和三极管Q19的基极相连接,所述三极管Q19的集电极分别与电阻R22的一端、三极管Q16的基极和三极管Q20的基极相连接,所述三极管Q16的发射极与所述三极管Q17的基极相连接,所述电阻R21的另一端、电阻R22的另一端、三极管Q16的集电极和三极管Q17的集电极均连接至上电位端,所述三极管Q17的发射极、三极管Q20的发射极和电阻R24的一端分别与所述MOS管Q18的栅极相连接,所述电阻R28的另一端、三极管Q21的发射极、三极管Q19的发射极、三极管Q20的集电极、电阻R24的另一端以及MOS管Q18的源极分别接地,所述MOS管Q18的漏极输出G灯条驱动控制信号。

综上,本例采用无线连接的方式对R灯条、G灯条以及B灯条分别实现RGB驱动控制,有效减小了安装工作量,所以人工成本能够得到有效的降低,并且通过对无线通信模块进行合理的电路设计使得信号传输的效率高,实时同步效果好;当通过两个以上的同步灯光控制器组成主从控制的同步灯光控制系统时,通信能够不受从机数量的影响,从机数量不再受到有线方式的局限。

以上所述之具体实施方式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方式,并非以此限定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范围,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包括并不限于本具体实施方式,凡依照本实用新型之形状、结构所作的等效变化均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