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大巴车用高压控制盒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108795发布日期:2018-08-04 17:56阅读:304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属于汽车技术领域,涉及一种大巴车用高压控制盒。



背景技术:

随着全球能源危机、环境污染不断影响人们的生活,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和和普及慢慢成为一种新的发展方向,并已经形成规模。

随着新能源汽车应用的不断增加,人们对新能源汽车的要求也不断提高,尤其是在安全方面要求更为严格。高压控制盒是新能源汽车的主要高低压控制、执行模块。高压控制盒通常是工作在大功率环境条件下,这对高压控制盒的设计有着巨大的挑战,如何保障高压系统安全性、故障检测与诊断、系统绝缘与监控、电磁干扰及屏蔽等功能,需要综合设计考虑。目前市场上的高压盒多数都沿用工业级设计理念,其性能满足不了汽车级的应用要求。

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现有的中国专利文献公开了一种新型集成高压控制模块【申请号:CN201410240942.7】,所述模块包括继电器、熔断器以及预充电阻、电流检测器,所述继电器、熔断器以及预充电阻、电流检测器通过在铝合金板上压铆螺钉的方式固定;所述模块还包括纯铜制造的大电流连接片,所述大电流连接片的两端分别设置有压铆螺钉和固定孔,所述大电流连接片用于连接电池正负极端和继电器端,所述大电流连接片通过固定在所述铝合金板上的绝缘固定塑料架进行固定。该新型集成高压控制模块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高压模块空间利用率和安全性,但是该新型集成高压控制模块对于具有锂电池和锂电容这两种混合动力来源的车辆来说,该高压控制模块就需要设置两个才能起到安全控制的作用,使用不便,车辆占用空间大且成本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现有的技术存在上述问题,提出了一种大巴车用高压控制盒,该大巴车用高压控制盒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如何对高压控制盒进行合理布局,进而提高高压控制盒的使用安全性。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可通过下列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大巴车用高压控制盒,包括壳体以及设置在壳体内的电源管理模块和锂电池控制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内还设置有锂电容控制模块,所述锂电池控制模块和锂电容控制模块分别设置在壳体的左右两侧位置上,所述电源管理模块设置在壳体的中间位置。

本大巴车用高压控制盒中,锂电池控制模块和锂电容控制模块分左右两侧设置在壳体内,两者之间能够共同工作又能够独立工作,互不干扰,提高了高压控制盒使用的安全性,同时高压控制盒内配置的电源管理模块能够同时监控锂电池控制模块和锂电容控制模块的状态,进一步提高了高压控制盒使用的安全性。

在上述的大巴车用高压控制盒中,所述锂电池控制模块包括设置在壳体左侧壁上的锂电池输入正极接口和锂电池输入负极接口,以及设置在壳体的下侧壁上的锂电池输出正极接口、锂电池输出负极接口和锂电池维修开关,所述锂电池输入正极接口联接一横向设置在壳体内的第一铜排,所述锂电池输出正极接口连接一竖向设置在壳体内的第二铜排,所述第二铜排与第一铜排连接,所述锂电池维修开关的一端通过铜片与锂电池输入负极接口连接,另一端通过铜片连接有分流器,所述分流器通过第三铜排与锂电池输出负极接口连接。

通过第一铜排和第二铜排将锂电池输入正极接口和锂电池输出正极接口进行连接,使得高压控制盒内部件连接紧凑,提高了空间利用率,采用铜排连接还避免了短路或断路情况的发生,提高了高压控制盒使用的安全性。

在上述的大巴车用高压控制盒中,所述锂电池控制模块还包括快充正极接口、快充负极接口和动力转向正负极接口,所述快充正极接口通过第四铜排与第一铜排连接,所述动力转向正负极接口的正极端通过第五铜排与第一铜排连接;所述第三铜排连接一横向设置在壳体内的第六铜排,所述快充负极接口和动力转向正负极接口的负极端均通过铜片与第六铜排连接。各接口进行合理布局,使得排布更加紧凑,且两者之间不会相互影响,有效提高了空间利用率和使用的安全性。

在上述的大巴车用高压控制盒中,第二铜排、第四铜排和第五铜排与第一铜排的连接处通过螺母进行固定并通过第一支撑柱与壳体固定连接,第三铜排与第六铜排的连接处通过螺母进行固定并通过第二支撑柱与壳体固定连接,第二支撑柱的高度低于第一支撑柱的高度。铜排之间采用不同高度进行排布,使其在壳体内排布更加紧凑且能够各自实现连接又不会相互影响,空间利用率高且安全性高。

在上述的大巴车用高压控制盒中,所述第二铜排、第四铜排和第五铜排上均连接有熔断器和接触器。连接熔断器和接触器能够提高高压系统的安全性。

在上述的大巴车用高压控制盒中,所述锂电容控制模块包括设置在壳体右侧壁上的锂电容输出正极接口和锂电容输出负极接口,以及设置在壳体下侧壁上的锂电容输入正极接口、锂电容输入负极接口、变流器输出负极接口和变流器输出正极接口,所述锂电容输出正极接口和变流器输出正极接口通过弯折90度角的第七铜排进行连接,所述锂电容输入正极接口连接一竖向设置在壳体内的第八铜排,所述第八铜排与第七铜排连接,所述锂电容输出负极接口连接一横向设置在壳体内的第九铜排,所述第九铜排通过铜片分别与锂电容输入负极接口和变流器输出负极接口连接。锂电容控制模块中各接口在壳体上进行合理布局,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空间利用率,保证了高压控制盒使用的安全性。

在上述的大巴车用高压控制盒中,所述锂电容控制模块还包括设置在壳体下侧壁的锂电容维修开关,所述锂电容维修开关的一端与第九铜排通过铜片连接,另一端通过铜片与变流器输出负极接口连接。设置锂电容维修开关能够在电路检修时切断高压回路,提高人身和高压系统的安全性。

在上述的大巴车用高压控制盒中,所述第八铜排上还连接有熔断器和接触器。设置熔断器和接触器能够提高高压系统使用的安全性。

在上述的大巴车用高压控制盒中,所述锂电容控制模块和锂电池控制模块均还包括由预充电阻和预充接触器组成的预充模块。设置预充模块,能够避免上电瞬间短路产生较大充电电流从而损坏功率器件的情况。

在上述的大巴车用高压控制盒中,所述锂电池输入正极接口、锂电池输入负极接口、锂电池输出正极接口、锂电池输出负极接口、快充正极接口、快充负极接口、动力转向正负极接口、锂电容输入正极接口、锂电容输入负极接口、锂电容输出正极接口、锂电容输出负极接口、变流器输出正极接口和变流器输出负极接口均采用航插接头。航插接头具有屏蔽功能,能够提升电磁屏蔽等级,提高高压系统的稳定性。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大巴车用高压控制盒具有以下优点:

1、本实用新型对锂电池控制模块、锂电容控制模块以及电源管理模块进行合理布局,各接口之间通过铜排和铜片连接,各接口采用不同的高度进行排布,使得内部各器件排布紧凑,有效提高了壳体的空间利用率。

2、本实用新型中的锂电池控制模块和锂电容控制模块上均配置了维修开关,在进行电路检修时,能够切断高压回路,保障人身和系统的安全性。

3、本实用新型的电源管理模块能够同时监控并管理锂电池控制模块和锂电容控制模块的状态,并且能够对每个接触器和每个熔断器的通断状态进行监测,提高了高压系统的安全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另一方向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壳体;2、锂电池控制模块;21、锂电池输入正极接口;211、第一铜排;222、第一支撑柱;22、锂电池输入负极接口;23、锂电池输出正极接口;231、第二铜排;24、锂电池输出负极接口;241、第三铜排;242、第二支撑柱;25、快充正极接口;251、第四铜排;26、快充负极接口;27、动力转向正负极接口;271、第五铜排;28、锂电池维修开关;29、第六铜排;3、锂电容控制模块;31、锂电容输入正极接口;311、第八铜排;32、锂电容输入负极接口;33、锂电容输出正极接口;331、第七铜排;34、锂电容输出负极接口;341、第九铜排;35、变流器输出正极接口;36、变流器输出负极接口;37、锂电容维修开关;4、电源管理模块;5、铜片;6、接触器;7、熔断器;8、分流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是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描述,但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这些实施例。

如图1、2所示,本大巴车用高压控制盒包括壳体1以及设置在壳体1内的电源管理模块4和锂电池控制模块2,壳体1内还设置有锂电容控制模块3,锂电池控制模块2和锂电容控制模块3分别设置在壳体1的左右两侧位置上,电源管理模块4设置在壳体1的中间位置。

其中,锂电池控制模块2包括设置在壳体1左侧壁上的锂电池输入正极接口21和锂电池输入负极接口22,以及设置在壳体1的下侧壁上的锂电池输出正极接口23、锂电池输出负极接口24、锂电池维修开关28、快充正极接口25、快充负极接口26和动力转向正负极接口27,锂电池输入正极接口21联接一横向设置在壳体1内的第一铜排211,锂电池输出正极接口23连接一竖向设置在壳体1内的第二铜排231,第二铜排231与第一铜排211连接,快充正极接口25通过第四铜排251与第一铜排211连接,动力转向正负极接口27的正极端通过第五铜排271与第一铜排211连接;第三铜排241连接一横向设置在壳体1内的第六铜排29,快充负极接口26和动力转向正负极接口27的负极端均通过铜片5与第六铜排29连接;锂电池维修开关28的一端通过铜片5与锂电池输入负极接口22连接,另一端通过铜片5连接有分流器8,分流器8通过第三铜排241与锂电池输出负极接口24连接。

作为优选方案,第二铜排231、第四铜排251和第五铜排271上均连接有熔断器7和接触器6。

作为优选方案,第二铜排231、第四铜排251和第五铜排271与第一铜排211的连接处通过螺母进行固定并通过第一支撑柱222与壳体1固定连接,第三铜排241与第六铜排29的连接处通过螺母进行固定并通过第二支撑柱242与壳体1固定连接,第二支撑柱242的高度低于第一支撑柱222的高度。其中,铜片5与铜排之间的连接,熔断器7、接触器6、分流器8与铜排或铜片5之间的连接,以及接口与铜排或铜片5之间的连接方式均为螺母紧固,配合高强度绝缘子固定,保证系统的可靠性。铜排之间采用不同高度进行排布,使其在壳体1内排布更加紧凑且能够各自实现连接又不会相互影响,空间利用率高且安全性高。

锂电容控制模块3包括设置在壳体1右侧壁上的锂电容输出正极接口33和锂电容输出负极接口34,以及设置在壳体1下侧壁上的锂电容输入正极接口31、锂电容输入负极接口32、变流器输出负极接口36和变流器输出正极接口35,锂电容输出正极接口33和变流器输出正极接口35通过弯折90度角的第七铜排331进行连接,锂电容输入正极接口31连接一竖向设置在壳体1内的第八铜排311,第八铜排311与第七铜排331连接,锂电容输出负极接口34连接一横向设置在壳体1内的第九铜排341,第九铜排341通过铜片5分别与锂电容输入负极接口32和变流器输出负极接口36连接。锂电容控制模块3中各接口在壳体1上进行合理布局,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空间利用率,保证了高压控制盒使用的安全性。

作为优选方案,锂电容控制模块3还包括设置在壳体1下侧壁的锂电容维修开关37,锂电容维修开关37的一端与第九铜排341通过铜片5连接,另一端通过铜片5与变流器输出负极接口36连接。设置锂电容维修开关37能够在电路检修时切断高压回路,提高人身和高压系统的安全性。

作为优选方案,第八铜排311上还连接有熔断器7和接触器6。设置熔断器7和接触器6能够提高高压系统使用的安全性。

作为优选方案,锂电容控制模块3和锂电池控制模块2均还包括由预充电阻和预充接触器6组成的预充模块。预充模块与与锂电池输出正极接口23连接的接触器6以及与锂电容输入正极接口31连接的接触器6并联设置预充模块,能够避免上电瞬间短路产生较大充电电流从而损坏功率器件的情况。

作为优选方案,高压控制盒内的锂电池输入正极接口21、锂电池输入负极接口22、锂电池输出正极接口23、锂电池输出负极接口24、快充正极接口25、快充负极接口26、动力转向正负极接口27、锂电容输入正极接口31、锂电容输入负极接口32、锂电容输出正极接口33、锂电容输出负极接口34、变流器输出正极接口35和变流器输出负极接口36均采用带屏蔽功能的航插接头。具有提升电磁屏蔽等级,提高系统稳定性的效果。

本文中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精神作举例说明。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做各种各样的修改或补充或采用类似的方式替代,但并不会偏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者超越所附权利要求书所定义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