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式散热电器柜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353303发布日期:2019-04-09 21:23阅读:170来源:国知局
立式散热电器柜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器柜结构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立式散热电器柜。



背景技术:

风电塔作为发电设备,其内部安装有多个电器柜,以承载各种电气控制元件。风电场所处的地理位置一般都是平原、海面或荒漠等较为平坦且无遮挡的地区。在上述地区,夏季的高温使得某些电器柜散热不佳而导致电器柜内的设备元件限功率运行,甚至过热停机,尤其是目前的电器柜都采用传统的散热风扇直吹设备元件,或水冷散热器对某区域的设备元件散热,然而上述种类的散热装置均会在电器柜内产生散热死角,导致整个电器柜的散热效率降低。不仅如此,由于风电场所处的地区植被较少,大风时容易扬尘,尘埃、柳絮等污染物颗粒容易污染电器柜内的设备元件或堵塞电器柜的散热器。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立式散热电器柜,以解决传统电器柜散热效率低、防尘性不佳的问题。

基于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立式散热电器柜,包括中空的柜体,所述柜体的顶部设有连通于外界的热风道,所述热风道内设有排风装置;所述柜体的侧壁上布置有沿所述柜体上下两端方向设置的冷风道,所述柜体内的底部设有散流板,所述冷风道的排风端连通于所述散流板的进风侧,所述冷风道的进风端朝所述柜体的上方延伸并弯折向所述柜体的顶面中心,且所述冷风道的进风端的开口朝下设置。

作为优选的,所述冷风道的进风端设有过滤装置。

作为优选的,所述柜体内的顶部呈倒置的漏斗结构,所述热风道位于所述漏斗结构的末端。

作为优选的,所述热风道内还设有多个位于所述排风装置的排风侧的挡尘板,所述挡尘板转动连接于所述热风道,所述挡尘板在所述排风装置排风时被气流推动而翻起。

作为优选的,所述排风装置为轴流风扇。

作为优选的,所述过滤装置为滤网。

本实用新型的立式散热电器柜,其柜体为中空结构,柜体的侧壁设有上下布置的冷风道,冷风道的进风端朝柜体上方延伸且其开口朝下设置,防止落灰被吸入冷风道,冷风道的排风端连通于柜体底部的散流板,从外界吸入的冷空气从柜体底部流至柜体顶部的热风道,并在热风道内的排风装置的引导下排出柜体,而整个中空的柜体内都可以作为冷却风道的一部分,以去除散热死角。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立式散热电器柜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立式散热电器柜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其中,1、柜体;11、散流板;2、热风道;21、排风装置;22、挡尘板;3、冷风道;31、过滤装置;4、电气元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但不用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结合图1和图2所示,示意性地显示了本实用新型的立式散热电器柜,包括中空的柜体1,柜体1的顶部设有连通于外界的热风道2,热风道2内设有排风装置21,该排放装置为轴流风扇,轴流风扇将柜体1内的空气由热风道2排放到柜体1外部。柜体1的侧壁上布置有沿柜体1上下两端方向设置的冷风道3,柜体1内的底部设有散流板11,冷风道3的排风端连通于散流板11的进风侧,散流板11能够将冷风道3送入的冷空气均匀地输送至散流板11的排风侧。冷风道3的进风端朝柜体1的上方延伸并弯折向柜体1的顶面中心,且冷风道3的进风端的开口朝下设置,防止落灰被吸入冷风道3,同时,冷风道3的进风端设有过滤装置31,过滤装置31为滤网,进一步过滤空气中的尘埃、柳絮等污染物颗粒。还需要注意的是,在柜体1顶部,热风道2的排风末端的安装位置高于冷风道3的进风端的开口,避免出现热风道2的热空气被吸入冷风道3的进风端,造成散热恶性循环。电气元件4则安装在柜体1内部且位于散流板11的排风侧和排风装置21之间。

具体地,柜体1内的顶部呈倒置的漏斗结构,热风道2位于漏斗结构的末端,柜体1内上升的热气流在漏斗结构的导引下会自动地进入热风道2中。热风道2内还设有多个位于排风装置21的排风侧的挡尘板22,挡尘板22转动连接于热风道2,挡尘板22在所述排风装置21排风时被气流推动而翻起,当排风装置21停机时,挡尘板22在重力的作用下向下翻转并遮盖住热风道2,防止灰尘落入热风道2中,污染柜体1内部环境。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立式散热电器柜,其柜体1为中空结构,柜体1的侧壁设有上下布置的冷风道3,冷风道3的进风端朝柜体1上方延伸且其开口朝下设置,防止落灰被吸入冷风道3,冷风道3的排风端连通于柜体1底部的散流板11,从外界吸入的冷空气从柜体1底部流至柜体1顶部的热风道2,并在热风道2内的排风装置21的引导下排出柜体1,而整个中空的柜体1内都可以作为冷却风道的一部分,以去除散热死角。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替换,这些改进和替换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