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连接机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375036发布日期:2019-12-10 22:01阅读:215来源:国知局
一种连接机构的制作方法

本申请关于连接机构的结构,尤其是具有多个定位柱的连接机构。



背景技术:

目前,在电子产品的机构设计上,如果机壳板件折叠或调整需求,往往使用传统连接机构以达成目的。而传统连接机构又以热熔方式将传统连接机构的塑料柱与板件结合,然而这种热熔方式却因结构脆弱而无法稳固地锁固板件。

此外,为了美观需求,产品的板件外表面往往加上装饰表层,但由于板件与传统连接机构的反复折合,装饰表层容易于折合处产生表面突起的现象。

因此,在连接机构的设计领域,无不尽力设计出能稳固连接且使外表层平稳贴合的连接机构,以提高产品的机能性与美观程度。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申请提出一种连接机构。

本申请的连接机构,包括本体,具有第一表面与第二表面,且本体为长条状结构;第一凹槽,设置于第一表面;复数个定位柱,设置于第一凹槽的两侧;第二凹槽,设置于第二表面对应于第一凹槽的位置;其中当连接机构与复数个板件相连接时,复数个定位柱系插入板件对应位置与形状的定位孔,使连接机构的两侧皆与板件相连接,进而使两侧的板件可通过连接机构朝第一凹槽的方向折合。

在一实施例中,该连接机构为软胶材质。

在一实施例中,该第一凹槽为圆弧状的凹槽。

在一实施例中,该第二凹槽为梯形的凹槽。

在一实施例中,该定位柱包括一支撑部与一卡合部,该卡合部的半径大于该支撑部。

在一实施例中,该定位柱以z字形的方式设置于该第一表面。

在一实施例中,该连接机构以注塑成型的方式于该定位孔中成形,以与该板件连接卡合。

综上所述,根据本申请的连接机构,可提供产品稳固的锁固功能以及贴合的装饰外层,进而提升产品机能性与美观度。

附图说明

图1为根据本申请的连接机构的实施例的立体示意图。

图2为根据本申请的连接机构的实施例的侧视图。

图3为根据本申请的连接机构的实施例的组装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理解本实用新型,下面将结合附图和具体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图中给出了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方式。但是,本实用新型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方式。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方式的目的是使对本实用新型的公开内容理解的更加透彻全面。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方式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

实施例1

请同时参照图1与图2。图1显示的是本申请的连接机构1的实施例的立体示意图,而图2为本申请的连接机构1的实施例的侧视图。连接机构1包括本体11、第一凹槽12、复数个定位柱13以及第二凹槽14,且连接机构1是用于连接复数个板件2,以作为产品的壳体,而本案所提出的连接机构1除了可提供复数个板件2之间的连接效果,更可提供折合功能,使所连接的板件2可依照设计者或使用者需求调整至所需连接角度。

本体11的形状可根据欲连接的板件进行调整,而本案所提及的本体11的实施例是以长条状作为示范例,但并不限于长条状,实际实施的形状可依设计者的需求进行调整,此外,本体11是以可挠性材质所构成的,该可挠性材质可为但不限于软胶材质,以提供折合功能所需的弯折性能。本体11更具有第一表面s1与第二表面s2,其中第一表面s1与第二表面s2为相对的两平面。

第一凹槽12设置于第一表面s1的非边缘区域,亦即第一凹槽12的两侧仍具有第一表面s1的平面,并非设置于第一表面s1的边缘区域,其中,连接机构1藉由第一凹槽12的凹陷部朝着第一凹槽12的方向进行折合。此外,第一凹槽12的凹陷形状可根据设计者的需求自行变化,而于本案实施例中以圆弧状作为示范例,但并不以此为限。

定位柱13为设置于第一表面s1的柱状结构,用以卡合连接至欲连接的板件2的定位孔。于本实施例中,定位柱13为设置于第一表面s1的第一凹槽12的两侧,即第一表面s1的边缘区域,但实际的设置位置可依设计者的需求自行变换。于本实施例中,定位柱13以z字形的方式设置于第一表面s1,以加强与欲连接的板件2的卡合力道。此外,于一些实施例中,定位柱13更可包括支撑部131以及卡合部132,其中支撑部131为连接第一表面s1的柱状结构,而卡合部132为连接支撑部131的柱状结构,且卡合部132的柱状体半径大于支撑部131的柱状体半径,于此实施例中,需要连接的板件2的定位孔21形状即与支撑部131与卡合部132相对应。

第二凹槽14设置于第二表面s2的非边缘区域,亦即第二凹槽14的两侧仍具有第二表面s2的平面,并非系设置于第二表面s2的边缘区域,第二凹槽14的形状可依使用者的需求自行变换,例如梯形或矩形,于本实施例中,第二凹槽14的形状以曲线替代梯形的两股。此外,第二凹槽14的设置位置系对应于第一凹槽12的设置位置,故当连接机构1朝着第一凹槽12的方向折合时,第二凹槽14位于弯折处的外侧。

请参照图3。图3显示的是本申请的连接机构1的实施例的组装示意图。连接机构1通过定位柱13与板件2的定位孔21相卡合连接,其中卡合方式可通过组装达成,或直接以注塑成型的方式将软胶注入定位孔21,使定位柱13成形于定位孔中。当连接机构1与板件2相组合后,连接机构1的第一表面s1与第二表面s2更延伸至板件2,使用者可再将装饰外层贴附于第二表面s2,当板件2往第一凹槽12的方向折合时,由于本体11为软胶材质,且第一凹槽12提供了弯折空间,故连接机构1可提供良好的折合功能。

此外,由于第二表面s2贴附有装饰外层,且第二凹槽14提供了缩放空间,当板件2往第一凹槽12方向折合时,装饰外层因有足够的缩放空间,故装饰外层经过多次的折合后仍可平稳的贴附于第二表面s2。

综上所述,根据本申请的连接机构可有效地提供使用者更稳固的连接效果,更提供了避免装饰外层因板件折合而突起的功能。

以上内容仅仅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所作的举例和说明,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显而易见的替换形式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